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及水域共同构成的绿色空间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清福建省绿色空间的景观结构组成以及空间配置演变情况对构建生态屏障、打造全国生态示范省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绿色空间为对象,分析其景观格局在2000-2020年的演变,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福建省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整体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较明显。福建省整体绿色空间破碎化程度上升,总体连通性降低和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上,整体绿色格局破碎化、连通性和多样性变化随着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2)GWR模型在空间位置层面对不同时期的绿色空间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的解释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模型。GWR模型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化、连通性、多样性的影响以负相关为主,且具有较显著的空间差异。自然因素中,地形、温度、降水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也具空间差异。分析揭示了福建省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空间层面上量化影响因素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福建省绿色空间格局并构建福建省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营格局的时空分析有助于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机制.采用1990-2012年广东省农业产值及其经营结构数据,引入重心模型,对广东省农业经济重心在时空上的动态演变轨迹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主要农产品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反映农业经营格局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经济重心呈现向西南移动的趋势,形成“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主要农产品形成规模化的集聚生产格局,粤西地区成为区域农业专业化生产优势区.农业经营格局演变受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驱动.自然资源条件是农业经营格局形成的客观基础,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是农业经营格局改变的重要驱动力量,且其作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3.
王鸣雷  史文娇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2):2435-2449
【目的】新增耕地的时空变化格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明确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保障耕地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80s—1990s、1990s—2000s、2000s—2010s 3个时段中国北方的新增耕地数据,利用重心转移模型和区域统计等方法,探讨中国北方新增耕地的重心变化以及时空格局变化;基于气候数据计算3个时段≥10 ℃积温(AAT10)以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气候因素对耕地开垦的驱动作用;基于1980s以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空间叠加模型、区域统计模型等分析人为因素对耕地开垦的促进作用;综合气候和人为因素,结合地理分区的方法对中国北方的新增耕地进行分区。【结果】1980s以来,中国北方新增耕地重心呈现由东北向西北转移的态势;大多数耕地开垦地区的气候有暖干化趋势,2000年以来具有暖湿趋势的耕地开垦区比例逐渐增加;农业为主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为东北、新疆等地耕地资源扩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新疆、黑龙江、吉林等地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以及平坦的地势条件为耕地开垦提供了可能;基于对气候和人为驱动因素分析,将中国北方分为7个分区,即东北北部气候驱动林草-耕地转换区、东北气候+人为驱动林草-耕地转换区、东北中部气候+人为驱动水旱转换区、北方气候+人为驱动林草-耕地转换区、黄土高原人为驱动生态恢复区、西北人为驱动荒地-耕地转换区以及新疆人为驱动绿洲农业开垦区。【结论】1980s以来,中国北方新增耕地时空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暖干气候并未成为耕地开垦的限制因素,而较为湿润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耕地的开垦;农业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对耕地开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剖析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山东省134个县(区)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综合考察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963、0.996和 0.967,且三者均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尤其 2002年之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区域性空间分异显著,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现从鲁西向鲁东递减的分布格局,而规模效率则呈现由“连片”高值区逐步向鲁西地区集中的趋势;同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鲁西地区集聚效应相对明显,而鲁东沿海地区空间随机性较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产条件、资源禀赋和政策制度均对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复种指数、有效灌溉率和农业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表明,未来应在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的同时,注重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途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农业可持续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有助于明确不同时段、不同地理单元在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功能与地位。为揭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过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2018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 系统指数对比上,生态环境指数略高于社会经济指数,属优质协调发展类;资源利用与居民需求子系统指数差异较大,属失调衰退类。② 全国尺度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的年际变化较大,均值为0.28,以2%·a-1的幅度下降,总体以2014年为分界点呈M型演变模式。空间上向西南-东南方向演进,东西移动距离大于南北移动距离,分布范围呈西南缩小、东南扩张的态势。③ 区域尺度上,分区整体呈现出随可持续发展功能强度减弱,其变化幅度梯度递减的演化特征。④ 省域尺度上,综合指数表现出自西向东衰减的变化趋势,西南、西北省份两极分化,中、东部省份差异较小。研究结果为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为区域制定差异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最大的生猪生产省,全省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均在东北地区占有很大的比重。辽宁省生猪生产是全省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迅速,2001—2010年的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增幅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首先介绍辽宁省生猪生产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影响辽宁省生猪生产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辽宁省生猪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蔬菜需求旺盛。研究蔬菜生产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大湾区蔬菜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 2010—2020 年粤港澳大湾区县域蔬菜统计数据和当年行政区划图,计算每年蔬菜产量的全局自相关指数,判断蔬菜生产的区域相互关联关系;借助局部自相关指数探索分析县域蔬菜生产的聚集区域及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蔬菜生产在空间相关作用下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2012—2020 年全局自相关指数通过检验且数值大于 0,表明县域蔬菜生产形成空间正向相关格局,蔬菜生产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现象,并随年际变化不断增强。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分析,发现龙门、博罗、惠城等蔬菜生产区域呈现“高 - 高”聚集格局,并逐渐在大湾区东北部形成聚集格局。而蔬菜生产“高 - 低”“低 - 高”空间格局逐渐受相邻区域的正向相关作用影响,最终与周边区域形成相同格局。通过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蔬菜生产的主要因素,发现 2012 年主要因素为土地、经济水平、劳动力和农业技术投入;2016 年后主要因素为土地,而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说明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是产量增加的第一因素。【结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存在正向空间关联,并逐渐形成产业核心区。今后需在博罗、龙门、惠城、从化等蔬菜生产核心区域,加强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升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带动周边区域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猪生产波动是引发猪肉价格波动进而扰动CPI的重要因素。为了弥补现有实证研究中样本量和指标选取方面的诸多缺陷,基于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中国生猪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猪肉价格对生产波动的影响最大,价格变动10%将引起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同向波动1.5%左右;2玉米价格变动10%将引起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反向波动0.5%左右;3疫病对生产波动构成显著的负向冲击,当生猪重大疫病死亡率达到1‰,出栏量将负向波动3%;4养殖规模化水平具有稳定波动的作用,而补贴政策并无明显的波动稳定作用;5前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饲料成本上涨和大范围疫病爆发对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量大幅度下挫的贡献率分别为47.4%、14.9%和8.3%,在疫情严重的地区,疫病的贡献率高达27.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新增耕地的时空变化格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明确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保障耕地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80s—1990s、1990s—2000s、2000s—2010s 3个时段中国北方的新增耕地数据,利用重心转移模型和区域统计等方法,探讨中国北方新增耕地的重心变化以及时空格局变化;基于气候数据计算3个时段≥10℃积温(AAT10)以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气候因素对耕地开垦的驱动作用;基于1980s以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空间叠加模型、区域统计模型等分析人为因素对耕地开垦的促进作用;综合气候和人为因素,结合地理分区的方法对中国北方的新增耕地进行分区。【结果】1980s以来,中国北方新增耕地重心呈现由东北向西北转移的态势;大多数耕地开垦地区的气候有暖干化趋势,2000年以来具有暖湿趋势的耕地开垦区比例逐渐增加;农业为主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为东北、新疆等地耕地资源扩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新疆、黑龙江、吉林等地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以及平坦的地势条件为耕地开垦提供了可能;基于对气候和人为驱动因素分析,将中国北方分为7个分区,即东北北部气候驱动林草-耕地转换区、东北气候+人为驱动林草-耕地转换区、东北中部气候+人为驱动水旱转换区、北方气候+人为驱动林草-耕地转换区、黄土高原人为驱动生态恢复区、西北人为驱动荒地-耕地转换区以及新疆人为驱动绿洲农业开垦区。【结论】1980s以来,中国北方新增耕地时空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暖干气候并未成为耕地开垦的限制因素,而较为湿润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耕地的开垦;农业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对耕地开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景观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以南京市域1988年、1995年、2000年和2003年4期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南京市域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南京市景观格局从1988年到2003年期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旱地明显减少,城镇、农村居民地、工矿等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景观多样性和空间破碎度增加,斑块的自相似性增强。分析认为,人口总数、城市化水平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是南京市景观多样性演变的主要人为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刘霜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0):184-190
选取2000―2017年浙江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作为基础数据,运用ArcGIS和Matlab软件对浙江省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快速增长;2000―2017年浙江省外国游客、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游客年际变化指数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浙江省各地级市入境旅游流流量竞争激烈,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流量呈现从浙西南到浙东北递增的时空分布格局;浙江省入境旅游流流质不断提高,各地级市旅游流流质指数变化较大,空间分布差异逐渐缩小;浙江省旅游流流量受GDP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影响较大,而旅游流流质受汇率变化和星级饭店数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市域绿地不仅是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郊游憩的重要承载空间和约束城市无限蔓延的结构性空间。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大城市,南京市域绿地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南京市域绿地动态景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南京绿地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方法  选取2000、2005、2010、2015、2020年5个时间节点的南京市土地覆盖数据,运用动态度计算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南京市域绿地格局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PLSR)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绿地格局演变的影响作用。  结果  2000—2020年,南京市域绿地面积整体上呈先减后增的状态。2000—2005年,南京市域绿地斑块趋于整体化,绿地景观破碎度有所缓和。2005年后市域绿地规模有所增加,但破碎化趋势明显,整体景观连接度也持续降低。回归模型显示:社会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比例以及建成区绿化面积和市域绿地格局变化有较大关联性,自然因素作用力大小存在差异。  结论  南京市域绿地规模总体有所增加,格局破碎化趋势明显。社会经济影响因子是市域绿地空间格局演变的直接影响力,自然因素多对绿地格局呈限制作用,亟需加强针对区域绿地的系统性规划。图5表6参29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揭示驱动因子对兴义市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自然驱动因子和人文驱动因子2方面构建了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基于GIS-Logistic复合空间回归模型和Spass对兴义市2005—2015年进行景观格局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总体变化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中人口、城镇化水平、坡度、高程等因子对于兴义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较强。本研究可为兴义市未来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研究提供方法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原料乳生产过程中资源、产业、环境、市场与产能发展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促进原料乳生产协调发展,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方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各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稳定上升,在地理空间层面,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态势;(2)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3)在直接效应层面,对外开放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市场化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产业集聚度对本地区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支农未对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原料乳生产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原料乳生产系统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奶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05—2019年黄河流域116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DEA、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探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时间变化来看,耕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省域、流域内部差异程度均有所缓解。2)从空间特征来看,耕地利用效率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耕地利用效率高值由点状分布逐渐向带状分布演变,重心坐标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呈现“东北-西南”的变化格局。3)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耕地投入强度、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对耕地利用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城镇化、单位面积化肥投入抑制耕地利用效率提升。同时,各因素在黄河流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探索区域差异化路径、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耕地生产要素投入三方面提升流域耕地利用效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猪养殖业存在不同养殖规模下产出效率不一的问题,在收集2012—2017年全国生猪投入和每头猪总产值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对比了4种养殖规模的投入产出差异,并通过Malmquist-DEA指数模型分析了不同规模水平下的生猪养殖生产效率。结果表明:技术水平对我国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最大,生猪出栏量大的省份大规模养殖全要素生产率不高,出栏量小的省份大规模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建议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广规模化养殖,政策干预遵循适度原则,强化产学研人才队伍建设和壮大生猪联合制农业合作社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安徽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保障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耕地动态度、耕地指数及耕地重心模型对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3年淮北平原农业区总耕地面积及其大部分县(区)耕地面积小幅减少,其余部分市辖区耕地面积有一定增加;(2)淮北平原农业区的耕地在空间上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2000~2013年耕地重心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转移,但迁移幅度不明显,并未影响研究区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农业区耕地面积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农业生产能力和灾变.[建议]加强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依靠科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保障农户切身利益;控制人口数量,树立耕地资源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244-247
以中国中部城市长沙市为例,结合不同年份统计年鉴、长沙地方志及其他相关资料,获取长沙市近60年的城市空间扩展信息,采用城市扩展数量、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扩展模式4个指标对城市空间扩展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从行政区划、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条件等方面探讨影响长沙城市空间扩张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精明增长"理论为今后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可行的城市空间扩展的优化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设计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上海半城市化现象具有特殊性和示范性,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格局的研究途径是:以上海半城市化区域时空演变的特征和机理探索为基础,以上海半城市化区域生态景观格局优化和生态功能空间重构为目标,综合运用3S技术、土地时空演变模型分析技术、景观动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分析技术和生态格局优化模式设计技术等方法,包括:1、上海半城市化区域空间识别,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4个层面确定上海半城市化区域的范围和主要类型;2、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时空演变动态及驱动力分析:综合运用土地演变的多个分析模型,探究自然景观时空演变过程和驱动力机制;3、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研究:分析上海半城市化空间扩展与自然景观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构建上海半城市化空间拓展的生态机制;4、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设计:综合自然景观中各类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综合分析各类生态要素,研究样区内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邻里、生态要素配置的类型划分和分析,研究上海半城市化区域自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