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组织,农户的行为反映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的动向,也反映着农业科研发展的方向。本文从农户的收入结构,生产投入,劳动素质,农户类型及农村产业结构等角度分析了不同经济区域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规划视角下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农产品安全供给行为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首要因素,而作物种植结构、劳动分配等家庭生产规划是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以我国东部六省474户农户为调查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模型与有序Probit模型相结合,从农户家庭农业规划角度分析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户主外出打工时间比例、农业收入比例等因素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江苏省农户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无公害与普通农产品生产中农户生产行为的差异,并分析了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除农家肥使用量显著增加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使用量与普通农产品没有显著区别,绝大部分无公害农产品的化肥使用量也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4.
郝鹏飞  刘冬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48-19551
基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具有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意愿,但由于文化水平和家庭自营的限制、市场监测机制的不健全、技术指导的缺乏等原因,农民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能力不足。针对农户自身特点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户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完善政府的服务与管制职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各个方面都加强了对于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安全农产品的研究尚缺乏对生产环节的探讨与研究,尤其是针对农户的生产行为研究。而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相关研究,对于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同时,通过产业化组织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还可以有效增加农户的收入。因此,本文主要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相关的科学调查,分析研究了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化组织的农户生产行为,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各个方面都加强了对于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安全农产品的研究尚缺乏对生产环节的探讨与研究,尤其是针对农户的生产行为研究。而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相关研究,对于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同时,通过产业化组织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还可以有效增加农户的收入。因此,本文主要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相关的科学调查,分析研究了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化组织的农户生产行为,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频发,引发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担忧.通过对江苏省葡萄专业农户的调查,运用二元逻辑回归(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了影响农户提供安全农产品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生产农户种植成本、家庭葡萄收入比重以及是否参加葡萄专业合作社对于他们提供安全农产品有显著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军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48-5951
根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国家贫困线划定标准及相关划分方法,将农户类型划分为贫困户(低收入户和中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和富裕户(中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基于河北省某县3个村259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现阶段不同收入阶层农户的家庭构成特征、经济特征、观念特征和交际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阶层农户在家庭结构、行为观念、经济及沟通交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低收入户的家庭结构不合理,家庭负担重,行为保守,信息闭塞,而中高收入户擅于交际,敢于冒险,技能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了促进农户发展的相关建议:优化家庭结构,重点培育家庭核心成员的能力;因户制宜地指导农户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多方面促使农户外出务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繁荣农村文化,为农户交流构建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9.
测算了2001—2015年马铃薯价格波动的农户生产福利效应、消费福利效应和总福利效应,并构建TVPSV-VAR模型来探究马铃薯种植农户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马铃薯生产价格、产量对农户生产福利的影响有结构性突变,货币流动性和马铃薯贸易对农户生产福利产生正影响,农产品期货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农户生产福利产生负影响;货币流动性对农户消费福利的影响具有结构性突变,马铃薯产量、人均消费支出和农产品期货对农户消费福利表现为正影响,马铃薯销售价格和马铃薯贸易对农户消费福利产生负影响;马铃薯产量、货币流动性、农产品期货及贸易对农户总福利影响的时变性显著,生产价格、产量和销售价格对农户总福利的影响都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突变,货币流动性、人均消费支出和马铃薯贸易对农户总福利表现为正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产品期货对农户总福利表现为负影响。因此,提出加大产业扶植力度,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发展马铃薯期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分散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从分散农户的视角,以中国江苏省为例,分析了分散农户农药施用的主要行为,并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影响农药施用行为的分散农户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受教育年限对分散农户农药施用行为影响呈显著正相关,而其它特征对不同的农药施用阶段的分散农户行为影响显著性各不相同。研究认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土地流转、增加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投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生产者素质在江苏等中国工业化发达地区已显得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1.
官琳琳  门可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49-15451
简述了中国农村的现状,介绍了聚类分析的原理。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可划分为4类:第1类为北京、上海,此类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全国前列;因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位于前列;第2类为天津、江苏、浙江,3省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较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稳定;第3类为辽宁、山东、福建、广东,4省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其他各省(区)归于第4类,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产值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唐海县10 a来农村劳动力变化和20 a来农民收入状况,计算了农民收入与其影响因素、构成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唐海县农村劳动力呈逐年增长态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逐年增长,从事农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农民收入逐年增长,近年来增幅不大;在选取的影响唐海县农民收入的5个因素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数量和粮食产量;在农民收入的5个构成因子中,家庭经营收入贡献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种植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朱鸿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301-10302
为了分析我国各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发展差异,利用LSTAR模型分析了全国31个省1978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研究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拐点及转换速度。结果表明:将农民人均纯收入转换速度分为5组,转变最快与最慢的一组与经济发展关联较大,而中间分组则呈现出东、中、西部混合的状态。从拐点时间来看,大致分为2个阶段,1996年左右为大部分省份的拐点,2000年左右为部分中、西部资源省份的拐点,且这些省份转换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4.
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来自广东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中生计资本概念,构建生计资本与农户分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广东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探讨推进农户分工的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对于转型为兼业偏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对于转型为兼业偏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村干部、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劳均土地面积、是否贷款;对于转型为纯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受教育年限、非农业就业培训、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三代人是否生活于本村与拥有的农机数量。据此计量结果,提出了促进兼业型农户向纯农型农户或纯非农型农户转换,引导农户合理分工演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北京市郊区345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首先,农地流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农地流出则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农地流入概率每增加1%,家庭人均收入提高67.55元。其次,农地流入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收入作用不显著。农地流出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作用分别为显著为负和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作用不显著。因此,农村家庭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且存在一定的资源错配。政府应继续鼓励北京市郊区农村农地流转,持续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力度,提升农村农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6.
姜天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50-1152
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户行为。具体分析了工业化进程对农户非农化行为的影响和动因。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理性的农户根据收入最大化目标进行资源配置,农户行为逐渐分化。工业化对农户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户劳动的分配、农户土地的投入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等方面;工业化对农户行为非农化影响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拉力和推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窦金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818-1821
为了揭示1978~2006年期间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贵州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不断扩大和2006年之后差距开始趋向缩小的内在原因,笔者对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贵州城乡居民收入研究作参考。结果表明: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主要表现为工资性收入低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农业收入低,这与滞后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度模型;并利用湖南长沙市2个郊区县14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因素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技术、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及其市场转移概率;目前,农业生产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地投入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影响最小;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42 hm2,但目前户均农地经营面积仅有0.31 hm2;为了使农户家庭劳力与农地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进而使农户家庭收入达到最大,应选择转入农地或转出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耕地细碎化和撂荒现象是当前农村土地面临的重大难题,贫困山区农地流转不畅及撂荒现象的改善对农地的高效利用和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山西省和顺县275 份农户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个体特征、土地基础条件和家庭生计禀赋对当前农地流转行为、未来流转意愿及农地撂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农户生计趋向非农化的现状下,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仅占18.2%,未来愿意参与流转的农户占58.5%,当前有38.9%的农户存在农地撂荒现象。(2)贫困山区农地的当前转出行为和当前转入行为分别受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固定劳动力影响;户主年龄、家庭外出务工人数、人均健康水平、家庭承包地面积、土地肥沃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与未来流转意愿存在显著相关性。(3)土地流转背景下,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和承包地面积的增多是造成贫困山区农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完善贫困山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并加强对村集体的帮扶力度,以期改善农地细碎化及撂荒现象。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农村居民蔬菜消费量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蔬菜是河北省农村居民基本的生活消费品,需求弹性相对比较小,但随着农村居民饮食习惯的改变,各类农产品市场结构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据此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农村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与价格、恩格尔系数和替代品之间的关系,通过综合得分排序,得出替代品对蔬菜消费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蔬菜价格对蔬菜消费量的影响不明显,主要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致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有很大关系,收入增加决定农村居民更关注营养与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