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索pH、温度、光照、饵料密度4种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影响.[方法]在室内实验生态的控制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单因素环境因子的梯度,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研究轮虫在不同时间段的摄食和滤水效率.[结果]在4种环境条件下,饥饿状态下的萼花臂尾轮虫在起始3h的摄食率和滤水率均最高(P<0.05),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萼花臂尾轮虫摄食的适宜pH范围为7.0 ~9.0,最适pH为8.0;最适水温为25~30℃;最适饵料密度(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为13.0×106 ind/ml;在最高光强130μmol/(m2·s)的试验条件下,光照强度越高,越有利于萼花臂尾轮虫的摄食.[结论]该研究为轮虫的规模化培养时环境条件的调控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也为轮虫生态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抗氧化生理响应的角度探讨氨氮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理机制。[方法]测定萼花臂尾轮虫24 h、48 h及96 h的氨氮半致死浓度(LC50);通过测定萼花臂尾轮虫体内的H_2O_2、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研究其对氨氮胁迫浓度和时间的抗氧化生理响应。[结果]轮虫24 h LC50、48 h LC50和96 h LC50的氨氮浓度分别为12.3、6.7和2.3 mg/L。当氨氮浓度达到2.5 mg/L时,轮虫体内24 h内H_2O_2和MDA含量均显著上升;当氨氮浓度达到1.5 mg/L时,轮虫体内24 h内SOD活性显著下降,而当氨氮浓度达到10 mg/L时CAT活性显著下降。在12.3 mg/L氨氮的胁迫下,轮虫SOD活性和CAT活性分别在12 h和24 h显著下降,H_2O_2和MDA含量均在12 h显著升高。[结论]SOD活性和H_2O_2、MDA含量可作为检测氨氮对萼花臂尾轮虫急性毒性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3.
轮虫和枝角类是淡水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类群,它们之间的竞争是调节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动力之一。该研究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和多刺裸腹溞为材料,在不同的温度(20℃、25℃和30℃)下,比较研究了它们的临界食物密度和幼体耐饥饿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20℃和25℃下,萼花臂尾轮虫的临界食物密度最高;30℃下萼花臂尾轮虫的临界食物密度最低,角突臂尾轮虫最高。角突臂尾轮虫的耐饥饿时间在20℃和25℃下最长,萼花臂尾轮虫和多刺裸腹溞的耐饥饿时间分别在20℃和30℃下最短。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两种轮虫及多刺裸腹溞在不同条件下的竞争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着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趋严重,由此产生的藻类水华问题已成为我国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对水域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成为当务之急.研究选取优势蓝藻-铜绿微囊藻(Mcirocystis aeruginosa)和优势绿藻-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磷比对藻类竞争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水华研究及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室内模拟方法,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N/P=1:0,N/P=2.5:1,N/P=5:1 N/P=25:1,N/P=50:1)的培养液,分别研究了不同氮磷比质量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结果](1)纯养模式下,铜绿微囊藻在低氮磷比(N/P=5:1)时生长适宜;斜生栅藻在高氮磷比(N/P=25:1)下生长适宜;在氮质量浓度相同,不同氮磷比对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并随着磷浓度的升高,纯养和混养下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具有显著性差异.(2)通过比较纯养和混养发现,纯养模式下两种藻类的增长率都明显高于混养的增长率,说明两种藻类主要以资源利用性竞争为主,且铜绿微囊藻对于斜生栅藻的竞争抑制始终大于斜生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3)通过计算logistic生长方程可知,高氮磷比(N/P=50:1)组在培养第20天,纯养模式下斜生栅藻的细胞密度值最大.(4)通过计算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的相对生长速率KR值可知,除N/P=1:0组之外,自培养第8天始其他4组的KR值在1~2,说明铜绿微囊藻具有竞争优势.[结论]营养盐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会促进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但在高浓度范围内,两者生长反而受营养盐浓度增加的限制.氮磷元素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和竞争均有显著影响,两种藻类在纯养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显著大于混养培养,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具有较强的抑制性,尤其是在磷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其抑制性表现的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种群试验条件下,睾丸酮和孕酮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殖参数(受精率、混交雌体比率、休眠卵/雌体百分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睾丸酮的48 h-EC50、NOEC、LOEC分别为511.0、0.1、1.0μg/L。睾丸酮为10μg/L时,可显著诱导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和休眠卵的产生;100、1 000μg/L时,添加睾丸酮能使萼花臂尾轮虫的休眠卵孵化率分别显著提高83.67%、85.71%;100μg/L时,可使轮虫交配率提高87.5%。孕酮的48 h-EC50为4.3 mg/L,2.0 mg/L的孕酮可使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提高20.89%;2.5 mg/L时最适宜促进混交雌体和休眠卵的产生;2.5、3.0 mg/L时可使萼花臂尾轮虫的孵化率分别提高51.98%、1.47倍;3.0、3.5 mg/L时可显著提高轮虫受精率。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梭鱼草有机酸类化感物质对蓝绿藻生长的影响,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香草酸和肉桂酸分别作用于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单一培养和混合培养。结果表明:单一培养下,香草酸、肉桂酸均可抑制蓝绿藻的生长,抑藻能力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且肉桂酸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抑制能力强于香草酸。化感抑制能力不同,其对藻的动态抑制率不同,当化感物质抑制能力较弱时,随着作用时间延长,抑藻率先下降后上升,化感抑制能力较强时,抑藻率先上升后下降。混合培养下,化感物质、作用质量浓度均可影响两种藻的生长速度,与对照相比,肉桂酸均可使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比增长率下降,但经低质量浓度(20、40 mg·L~(-1))肉桂酸处理后,混合培养中铜绿微囊藻比增长率显著高于同处理下单一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比增长率,经香草酸处理后,结果相反,表明在混合培养体系下,当作用质量浓度较低时,香草酸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7.
采用2 d种群增长和生命表参数实验评价了乐果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随乐果浓度的升高显著下降,净生殖率与乐果浓度显著相关。以3 d种群动态参数(种群增长率、混交率、携卵雌体/非携卵雌体)、7 d休眠卵产量、孵化率及孵化后增长率为指标研究了低剂量乐果(0.000 5~1.562 5 mg·L-1)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乐果对种群增长率、休眠卵产量和孵化率均有显著影响:0.000 5 mg·L-1浓度组种群增长率显著上升了10.81%;0.012 5 mg·L-1和1.562 5 mg·L-1浓度的试验组休眠卵产量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64.71%和76.47%;0.062 5 mg·L-1和1.562 5 mg·L-1乐果试验组休眠卵孵化率比对照分别下降了36.84%和21.05%。母体暴露于乐果中,对其后代恢复生长的3 d种群参数无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净生殖率是检测乐果毒性的敏感指标,实验中未发现乐果对萼花臂尾轮虫产生明显的传代效应。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对逍遥津公园中的逍遥湖4个监测点的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逐月监测,分析了逍遥湖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水体氨氮质量浓度全年变化为0.035~1.02mg/L,总磷浓度全年变化为0.002~0.785mg/L,COD全年变化为6.5~10.2mg/L,浮游植物种群数量全年平均为1.08×107,以绿藻为主[1]。湖内优势种为:小球藻、十字藻、月牙藻、弓形藻、盘星藻、栅藻、微囊藻、平裂藻、鱼腥藻、席藻,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有萼花臂尾轮虫、晶囊轮虫、多肢轮虫、裂足轮虫、三肢轮虫。参照地表水环境标准,逍遥湖水质属于Ⅳ类水质,总磷较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为绿藻型湖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种群生长的影响。[方法]先观察单一食物条件下轮虫的成活状况,再用混合食物喂养轮虫,研究混合食料中不同浓度铜绿微囊藻对轮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单一食物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以小球藻、酵母菌为食时种群持续增长,铜绿微囊藻Ⅰ组轮虫的种群密度能保持6 d以上,铜绿微囊藻Ⅱ组褶皱轮虫仅能存活4 d,而对照组轮虫能存活7 d。在混合食料的培养试验中,当轮虫处于低浓度铜绿微囊藻(1.0×10~4cells/m L)的环境时,种群密度的增长前3 d不受明显影响,第4天后轮虫种群增长受到一定抑制,而处于高浓度铜绿微囊藻(1.0×10~6cells/m L)的环境时轮虫第6天死亡。[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研究微球藻对生态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春季,在宁夏平罗县明水湖渔场进行养鱼池塘轮虫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池塘水温在5℃~18℃范围内变动,采用人工措施,经18~25d轮虫生物量达到高峰期,主要种类有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前节晶囊轮虫和长三肢轮虫,平均生物量(38.07±16.54)mg/L.观察到浮游植物29属,前期主要以小球藻、栅藻、小环藻等小型种类为主,后期以空球藻、衣藻、隐藻、菱形藻等大型种类为主.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平均为(46.40±15.89)mg/L,以绿藻、硅藻和隐藻占优势,分别占总量的39.44%、18.64%、16.29%.浮游植物与轮虫生物量之比为1.20,二者的数量变动密切相关.同时还讨论了轮虫休眠卵量、水温、饵料等对轮虫培养的影响、轮虫池的供饵能力和培育鱼苗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4.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6.
施用SODm增效剂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置不同SODm增效剂施肥量梯度,研究SODm增效剂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SODm增效剂分别较普通肥处理和复混肥处理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6.8%和5.04%。施用SODm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抽穗前后干物质生产,以及抽穗后物质转运效率,相对于普通肥处理增产8.4%。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古代创造了麦草覆盖生产韭 黄及泥碗护苗等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至今仍然受到农民欢迎,在 甘肃省中部应用面积约5万多hm2。建国后,甘肃设施农业获得 了新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应用北京改良式 温室阶段,时间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个阶段为塑料拱棚 与地膜覆盖栽培阶段,时间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三阶段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已构建的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GEF7基因植株,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分析,对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幼苗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幼苗的根长比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加;其子叶形态、数目和幼苗形态等方面均有异常表型,表明GEF7基因的功能与根的发育有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9.
结合河北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情况 ,简析了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发展因素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切花菊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离体叶片进行50℃高温胁迫后,采用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测定电导率、电阻,并对大田栽培植株进行田间高温胁迫试验,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得的50℃直接相对电导率、修正相对电导率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得的胞外电阻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但与田间高温胁迫法测定的热害指数不完全一致。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都可以作为测定切花菊耐热性的方法,但需要结合田间耐热性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