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蜜蜂群内工蜂监督研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实验材料,对处女蜂王分别进行单雄和双雄人工授精,并以自然交尾作为多雄交配对照。然后用标准的方法检测各蜂群对蜂王产的未受精卵(QU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UG)的监督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交尾、双雄授精或单雄授精3种蜂群中,都明显存在工蜂监督现象。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工蜂监督机制,采用人工移取中华蜜蜂蜂王产的受精卵(QDG)、未受精卵(QH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HG)至同一张巢脾的工蜂巢房和雄蜂巢房中,置于中华蜜蜂的有王群中,在2,5,12和24 h分别观察3种类型卵的清除率。同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中华蜜蜂QDG、QHG和WHG三种类型卵在2,5,12和24 h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2,5,12和24 h WHG的清除率都显著比QDG和QHG高(P0.05),QDG和QHG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中华蜜蜂蜂群中存在工蜂监督现象;在2,5,12和24 h QDG、QHG和WHG 3种类型卵表面超微结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二倍体雄蜂并进行人工培育,测定其形态指标,明确中华蜜蜂二倍体雄蜂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复式移虫方法培育中华蜜蜂蜂王,待蜂王性成熟时进行CO2麻醉处理后放回原群,用糖水进行奖励饲喂。蜂王产下大量未受精卵,待雄蜂出房后采用颜料进行标记。雄蜂性成熟后,利用蜂王人工授精技术使蜂王与本群子代雄蜂进行母子回交(多雄交配)。控制蜂王产卵,将工蜂巢房中刚孵化的幼虫移至恒温恒湿培养箱(相对湿度:95%;温度:35℃)中进行人工培育。幼虫前3日龄食物配制为:蜂王浆90%,无菌水10%;第4-6日龄食物成分比例为:蜂王浆50%,葡萄糖6%,果糖6%,酵母抽出物1%,无菌水37%;从第7日龄起食物比例为:蜂王浆43%,葡萄糖9%,果糖9%,酵母抽出物1%,无菌水38%,直到幼虫进入排便期为止。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人工培育和蜂群工蜂巢房出房的雄蜂进行倍性鉴定,并对蜂群工蜂巢房出房的单倍雄蜂和二倍体雄蜂进行形态指标测定比较。【结果】室内人工培育的中华蜜蜂总羽化率偏低,平均为36%,其中26.9%为雄蜂;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雄蜂倍性发现人工培育的雄蜂92%为二倍体,蜂群工蜂巢房中出房的雄蜂82%为二倍体雄蜂;形态指标测定显示,二倍体雄蜂的初生重与生殖器官重分别为99.78和6.05 mg,均比单倍体雄蜂(分别为105.64和7.02 mg)显著偏小,而前翅长、前翅宽、翅钩数等指标差异不显著。【结论】中华蜜蜂近亲交配的蜂群会产生二倍体雄蜂,部分二倍体雄蜂可在蜂群中发育至成蜂出房,其形态指标与单倍体雄蜂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华蜜蜂不同蜂卵自然孵化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实验材料,对蜂群中蜂王产的受精卵(QFG)、蜂王产的未受精卵(QU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UG)3者之间的自然孵化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有王群内,QFG、QUG和WUG自然孵化率分别为97.33%±2.42%、97.63%±3.04%和97.41%±2.06%,3种卵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无王群内,QFG、QUG和WUG自然孵化率分别为54.22%±6.52%、55.33%±6.47%和54.67%±7.04%,3种卵孵化率差异也不显著(P>0.05);然而3种卵的孵化率在有王群内明显高于无王群内,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5.
1978年,我们看到了由孤雌生殖产生的蜜蜂中出现了遗传性分离现象,主要的一例是用507粒未受精卵培育出了493只雄蜂和14只工蜂。……其产雌率应当是极低的。"又如,"所幸有一种西方蜜蜂能产下成雌率很高的不(未)受精卵,这就是南非海角蜂。这种蜜蜂的蜂王或工蜂所产生的未受精卵,几乎有70%能长成工蜂或蜂王。"  相似文献   

6.
吴小波  曾志将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121-122,142
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中华蜜蜂群间以及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种间未受精卵的辨认与监督行为特性。结果表明:中华蜜蜂蜂群中工蜂对群间未受精卵的辨认与监督效果差异不显著,卵的剩余率都在93%以上;但在中华蜜蜂蜂群中,工蜂在2 h之内把意大利蜜蜂未受精卵全部清理,而保留了89%以上的中华蜜蜂未受精卵;在意大利蜜蜂蜂群中,工蜂会在4 h之内把中华蜜蜂未受精卵全部清理,但保留了94%的意大利蜜蜂未受精卵。  相似文献   

7.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意蜂)蜂王酒精提取液,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中蜂)蜂群的上梁上,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表现在: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且有新、在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越冬前蜂王停产早。蜂群失正后,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要抑制工蜂产卵。无王群出现产  相似文献   

8.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 (意蜂 )蜂王酒精提取液 ,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 (中蜂 )蜂群的上梁上 ,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 .表现在 :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 ,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 ;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 ,且有新、老蜂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 .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 ,越冬前蜂王停产早 .蜂群失王后 ,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 ,可抑制工蜂产卵 .无王群出现产卵工蜂后 ,如果用蜂王酒精提取液也能有效解除工蜂的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9.
蜜蜂是一种资源共享性强、社会分工精确度高且信息交流高度结构化的社会性群体。蜂群中,蜂王的交配方式是"一雌多雄",因此蜂群是由多个"同母异父"的亚家庭组成。研究表明,蜂群内这种"同母异父"的亚家庭结构,可以显著影响蜜蜂内在的部分社会分工。本研究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为实验材料,从3群自然蜂群中各取样94只饲喂蜂王的工蜂和原蜂王,利用4对微卫星引物对样本进行个体基因型分析。分析得出了亚家庭总数分别为13、13和21的3群蜂群,结果表明:饲喂蜂王的工蜂的亚家庭组成并无亚家庭专属现象,即蜂王会接受各个亚家庭的适龄工蜂的饲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性成熟雄蜂与外勤工蜂差异蛋白质组进行定量及定性的分析,以期探明雄蜂与工蜂触角发挥生理功能的分子基础。【方法】将性成熟雄蜂与外勤工蜂的触角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以获得蛋白质的分子量、等电点和表达量信息,利用MALDI-TOF质谱以及MASCOT软件对部分表达量有差异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并对其进行表达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性成熟雄蜂和外勤工蜂的触角各表达了484、479个蛋白质,其中共有蛋白质416个。在表达的蛋白质中,有102个蛋白质在雄蜂触角中高表达,有80个蛋白质在工蜂触角中高表达。9个已鉴定的差异蛋白质在功能上主要参与转运、激素代谢和能量代谢。雄蜂触角中高表达的有气味结合蛋白质14、脂肪酸结合蛋白质(2个)、保幼激素酯酶(2个)、酰基辅酶A脱氢酶、bellwether异构体1以及CG31974-PA;在工蜂触角中高表达的仅有触角特异蛋白质2。【结论】性成熟雄蜂与外勤工蜂表达的总蛋白质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异,且大部分为共有蛋白质,说明工蜂与雄蜂触角的分子进化过程是较为保守的。在雄蜂触角中高表达的参与转运以及代谢的蛋白质,可能是为了使雄蜂婚飞过程中能够更灵敏的接受蜂王的性信息素,准确发现并找到蜂王进行交尾;而在工蜂触角中高表达的触角特异蛋白质2,可能在快速准确寻找蜜粉源、接受巢内外信息素以识别同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中蜂雄蜂封盖气孔形成过程和不同封盖结构,利用全自动数字式物透气量仪测定不同封盖透气性。结果表明:中蜂雄蜂封盖第7天,已形成气孔结构,直径0.4~0.5 mm;中蜂雄蜂封盖透气性显著低于中蜂工蜂、意蜂工蜂和雄蜂、封盖,并且中蜂雄蜂封盖质地结构紧密。人工封盖中蜂雄蜂气孔实验表明:中蜂雄蜂封盖气孔对雄蜂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免移虫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培育的蜂王质量,明确幼虫信息素中的甲基棕榈酸酯(methyl palmitate,MP)和甲基亚油酸酯(methyl linoleate,ML)在育王过程中能否提高蜂王质量。【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选择蜂群群势、蜂王年龄、子脾面积等基本一致的健康蜂群3群作为哺育群,群势均为5框,采用郎氏标准蜂箱饲养。另选择一群健康、蜂王产卵性能好的蜂群作为母群。免移虫育王和人工育王的比较过程中,每个哺育群中每种育王方式至少育王3次。幼虫信息素试验过程中,每个哺育群每种信息素至少采用人工育王法育王3次。试验期间,对蜂群进行奖励饲喂,提高工蜂哺育积极性。利用自主研制的塑料免移虫育王生产器进行免移虫育王,人工移虫育王则采用自制的蜡质王台。测定育王过程中的幼虫接受率和蜂王出房率,待蜂王出房后测定蜂王初生重、胸重、胸宽,将蜂王的单侧卵巢制成石蜡切片进行卵巢管计数,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蜂王腹部的卵黄原蛋白基因(Vitellogenin,Vg)和转铁蛋白基因(Transferrin,Trf)表达量,从而比较蜂王的质量。为了研究中蜂幼虫信息素中MP和ML在人工育王中使用能否提高蜂王的质量,采用人工移虫育王,在幼虫60—63 h的王台内分别注射1 µL MP和ML(浓度梯度为0、0.1%、1.0%、10.0%),同样测定蜂王初生重、胸重、胸宽和卵巢管数以及其腹部Vg和Trf表达量等指标。【结果】免移虫育王的幼虫接受率为40.87%,蜂王出房率38.52%;人工移虫育王的幼虫接受率为74.38%,蜂王出房率69.13%。显然工蜂对于人工移虫育王中的蜡质王台更易于接受。免移虫育王培育的蜂王在初生重、胸重、胸宽、单侧卵巢管数和Trf表达量等与人工移虫育王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值也较接近,但蜂王腹部Vg表达量显著高于人工移虫育王(P<0.05)。在人工移虫育王蜂王幼虫60—63 h时加入MP(或ML),不同浓度的MP对蜂王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0.1% ML对蜂王质量也无显著影响(P>0.05);1.0% ML显著降低蜂王初生重、胸重及其腹部Vg的表达(P<0.05),对卵巢管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10.0% ML显著降低蜂王的各项指标(P<0.05)。MP和ML对蜂王Trf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免移虫育王与人工移虫育王相比,王台接受率显著偏低(P<0.05),蜂王腹部的Vg表达量增加,但在蜂王初生重、胸部指标、单侧卵巢管数量及Trf表达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MP和ML在人工移虫育王过程中的应用并不能达到提高蜂王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性成熟处女蜂王在婚飞过程中sRNAs表达变化。【方法】以中华蜜蜂性成熟处女蜂王为试验材料,通过控制部分蜂王在一定区域飞行,并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检测并分析中华蜜蜂性成熟处女蜂王飞行和未飞行之间的sRNAs表达差异。【结果】飞行蜂王和未飞行蜂王均含有丰富的sRNAs,主要分布在22 nt和27—29 nt,但各类sRNA在2种状态的蜂王中分布比例不同;2个文库共有总序列数占2个样品总序列数的92.79%,而且飞行蜂王中的sRNAs种类比未飞行蜂王多;与已知miRNA比对分析,发现飞行蜂王和未飞行蜂王有25个极显著差异表达miRNA,其中只有ame-miR-750在飞行蜂王中上调,其它24个极显著差异表达miRNA在飞行蜂王中下调;有19个差异表达miRNA所对应的11个靶基因在飞行蜂王和未飞行蜂王之间存在表达差异。【结论】中华蜜蜂性成熟处女蜂王在婚飞过程中,体内大量sRNAs表达发生了变化,可能为性成熟处女蜂王正常交配起着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昆虫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 Ors)在其发挥嗅觉识别过程中采用的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信号传导机制,这一离子通道是由一个特定的共受体与一个普通气味受体结合为异源二聚体而形成的。其中,气味共受体(odorant receptor coreceptor, Orco)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家族,在不同种类昆虫中高度保守,并在调控昆虫的嗅觉行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论文在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工蜂Orco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雄蜂Orco的表达特性。【方法】采集中蜂1日龄雄蜂的触角、头(去除触角)、胸、腹、足5部分组织,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蛹及成蜂触角。提取各样本的总RNA,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鉴定Orco在雄蜂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采集1日龄雄蜂触角制备冰冻切片,合成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Orco在雄蜂触角中的表达进行细胞定位分析。【结果】qPCR分析结果表明,Orco转录本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表现为触角>头>足>腹>胸,其中触角表达量约为头部的100倍;Orco在雄蜂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幼虫期和蛹期表达量较低,羽化后开始逐渐升高,性成熟后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外,结合前期工蜂荧光定量试验数据,分析得到Orco在雄蜂触角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工蜂触角表达量(P<0.0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Orco阳性杂交信号大量表达于雄蜂触角的板型感器和毛型感器的神经元细胞中。【结论】气味受体基因Orco在中蜂雄蜂的触角中大量表达,且在性成熟后表达量达到高峰。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推测Orco在中蜂中是偏雄性表达的。  相似文献   

15.
中华蜜蜂幼虫信息素鉴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鉴定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幼虫是否含有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幼虫相同的幼虫利它素和信息素及其在不同日龄阶段幼虫的分布情况。【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取2日龄、6日龄(即将封盖)和7日龄(封盖后)的工蜂幼虫及2日龄、7日龄(即将封盖)和8日龄(封盖后)的雄蜂幼虫,经过正己烷浸泡碾碎,取上清液并进行层析过柱分离,应用气相色谱来研究中华蜜蜂幼虫利它素和信息素。【结果】本研究首次发现中华蜜蜂幼虫信息素含有甲基棕榈酸酯(MP)、甲基油酸酯((MO)、甲基硬脂酸酯(MS)、甲基亚油酸酯(ML)、甲基亚麻酸酯(MN)、乙基棕榈酸酯(EP)、乙基油酸酯(EO)、乙基硬脂酸酯(ES)、乙基亚油酸酯(EL)和乙基亚麻酸酯(EN)。【结论】中华蜜蜂幼虫含有与西方蜜蜂幼虫相同的幼虫利它素和10种脂肪类信息素,但这两种蜜蜂信息素的含量及在不同日龄幼虫分布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16.
对山西五台山地区火红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进行连续观察,发现了火红熊蜂的年生活史:每年5月中旬越冬存活的蜂王陆续出蛰,大约取食2周后开始产卵;6月中旬第1批工蜂出房,并参加巢内各种工作,6月下旬蜂王开始产下第1批未受精卵;7月下旬雄蜂出房,8月中旬新一代的蜂王开始出房,出房后8~10 d性成熟,8月下旬在合适的天气出巢飞行进行交配;10月上旬交配成功的蜂王开始在选定的洞穴内进入休眠越冬状态。了解和掌握火红熊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对火红熊蜂的人工饲养和繁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