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华蜜蜂群内工蜂监督研究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实验材料,对处女蜂王分别进行单雄和双雄人工授精,并以自然交尾作为多雄交配对照。然后用标准的方法检测各蜂群对蜂王产的未受精卵(QU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UG)的监督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交尾、双雄授精或单雄授精3种蜂群中,都明显存在工蜂监督现象。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工蜂监督机制,采用人工移取中华蜜蜂蜂王产的受精卵(QDG)、未受精卵(QH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HG)至同一张巢脾的工蜂巢房和雄蜂巢房中,置于中华蜜蜂的有王群中,在2,5,12和24 h分别观察3种类型卵的清除率。同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中华蜜蜂QDG、QHG和WHG三种类型卵在2,5,12和24 h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2,5,12和24 h WHG的清除率都显著比QDG和QHG高(P0.05),QDG和QHG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中华蜜蜂蜂群中存在工蜂监督现象;在2,5,12和24 h QDG、QHG和WHG 3种类型卵表面超微结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应用微卫星DNA技术研究中华蜜蜂群内工蜂监督效果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内的工蜂繁殖现象,探讨蜂群的工蜂监督效果。【方法】以中华蜜蜂为试验材料,对处女蜂王分别进行单雄和双雄人工授精,并以蜂王自然交尾的蜂群作为对照。蜂王成功繁殖后7周,利用蜜蜂微卫星DNA技术检测蜂群内的雄蜂是由蜂王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还是由工蜂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结果】所有蜂群中的雄蜂都是由蜂王产的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结论】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尾蜂群中都明显存在工蜂监督行为。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蜜蜂受精卵和封盖王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32、33、34、35、36℃下观察,蜜蜂受精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68、3.40、3.00、2.81、2.74d.35、36℃下蜜蜂受精卵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各温度条件下发育历期差异均极显著(P<0.01);蜂王封盖期分别为8.80、8.19、7.93、7.04、7.08d,除35、36℃下蜂王封盖期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各温度下的封盖期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蜂王在37℃下发育,封盖期比35℃延长11h,差异极显著(P<0.01).封盖期在32-36℃之间,蜂王初生重为226.7-228.5mg,各温度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温度升高到37℃时,蜂王的初生重(205.2mg)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工孵化技术,将2 h内新鲜受精卵分成8组,分别置于6种孵化温度、2种相对湿度下让其发育,研究孵化条件与孵化率、发育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自然蜂群中孵化率最高(99.26%),平均发育历期最短(69.6 h);在相对湿度为44%和72%条件下不利于受精蜂卵发育.②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受精卵发育早期、后期与成熟期之间存在2个死亡高峰期.③人工孵化温度高低影响受精卵发育历期长短,意大利蜂受精卵人工孵化温度控制在两头高(35~36℃)、中间低(34~35℃);而相对湿度决定孵化率高低,适宜相对湿度为75%~80%.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养蜂生产中,养蜂者进行蜂王浆生产和人工培育蜂王时,都需要人工移虫。人工移虫对养蜂者视力和熟练程度有较高要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养蜂者老龄化,人工移虫是养蜂生产亟需解决的一个技术瓶颈。在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连续十年资助下,笔者团队一直在从事蜜蜂免移虫技术研究工作,旨在解决人工移虫问题,为蜜蜂科学饲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根据蜜蜂生物学特性和仿生学原理,设计一种食品级塑料空心工蜂巢础,在空心巢房位置设计有与其对接的托虫器(或单个托虫器)。当空心巢础造好巢脾后,让蜂王在巢脾上产卵,取出托虫器(或单个托虫器)并安装在底座带孔的王台上,即可进行蜂王浆生产(或育王)。利用改进设计后的第10代免移虫蜂王产卵器,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为试验材料,检验第10代蜜蜂免移虫技术在蜂王浆生产和人工培育蜂王中的可行性。首先利用有分蜂热蜂群紧缩巢脾,让工蜂造好10—12张人工塑料空心巢础脾,再进行免移虫产浆和免移虫育王试验。免移虫产浆试验主要测定单王群、双王群、多王群(4只蜂王)的产卵率,以及产浆时王台接受率;免移虫育王试验采用单王群产卵6 h,同时以人工移虫育王为对照,比较免移虫以卵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两种方法培育的蜂王初生重和卵巢管数差异。【结果】工蜂能在人工塑料空心工蜂巢础上造好完整的巢脾,同时蜂王可在造好的巢脾上产卵。单王群产卵、双王群产卵、多王群(4只蜂王)产卵的产卵率分别为91.24%、92.45%和91.29%,产浆时王台接受率分别为91.12%、92.63%和90.19%,三者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免移虫以卵育王和人工移虫育王两种方法培育的蜂王初生重分别为(256.31±3.75)mg和(243.43±2.05)mg,单侧卵巢管数分别为(163.87±9.40)条和(154.77±6.74)条,两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改进设计的第10代免移虫蜂王产卵器,可以进行免移虫蜂王浆生产和免移虫以卵育王,值得在养蜂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6种天然饵料喂养清洁虾亲虾,分析其对亲虾性腺发育、繁殖性能以及受精卵质量的影响。性腺发育试验发现,投喂6种不同饵料亲虾性腺发育周期差异显著(P<0.01),最长的为鱼肉组(12.82±1.91)d,最短的为卤虫无节幼体组(11.46±1.76)d;卤虫无节幼体与桡足类组性腺指数、干物质含量及总蛋白质含量随着性腺发育显著增加(P<0.01),增加均在2倍左右。繁殖性能与受精卵质量结果表明,鱼肉组(3 357±621)(粒/g)亲虾相对怀卵量最大,卤虫无节幼体组最小(1 829±213)(粒/g);卤虫无节幼体[(0.110 9±0.016 3)mm3]组亲虾受精卵体积最大,乌贼组最小[(0.096 2±0.014 0)mm3];鱼肉组[(37.33±1.75)μg]的受精卵干重最大,虾肉组最小[(31.00±1.26)μg];桡足类组蛋白质绝对含量[(367.17±25.68)mg/g]在干物质中所占比例(72.34%)最高。此外,6个饵料组中所有亲虾在各抱卵周期内抱卵率与抱卵间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金波子鱼(Papiliochromis ramirezi)为对象,研究3种药物制剂(复方五倍子煎剂、庆大霉素、呋喃西林)对金波子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以及3种开口饵料(蛋黄粉、草履虫和人工超微粉料)对金波子稚苗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复方五倍子组孵化率最高,达到了(81.22±6.52)%,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且未发现畸形稚苗。因此,在金波子受精卵孵化时添加复方五倍子可显著提高孵化率。使用人工超微粉料作开口饵料的小组稚苗7 d存活率最高,达到(91.33±3.06)%,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5)。因此,人工超微粉料较适合作为金波子稚苗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主要细毛羊种群羊毛品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OFDA-2000型羊毛羊绒纤维直径快速检测仪,对吉林省镇南种羊场新吉细毛羊种群、双辽种羊场东北细毛羊种群羊毛纤维品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镇南种羊场、双辽种羊场羊毛纤维,平均直径分别为(20.28±1.72)μm(、20.31±1.77)μm,镇南种羊场新吉细毛羊种群略细于双辽种羊场东北细毛羊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羊毛纤维伸直长度分别为(12.29±1.75)cm、(11.61±1.82)cm,且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长度,分别为(8.35±1.39)cm(、6.88±1.52)cm,且差异极显著(P<0.01);净毛率分别为(57.94±6.79)%、(47.43±11.22)%,且差异极显著(P<0.01);2种群羊毛纤维单位长度平均弯曲数都在4个以上,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产毛量与羊毛纤维伸直长度、自然长度与伸直长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
以胰蛋白胨、酵母粉、杧果和蔗糖为主要营养成分,配制成A,B,C 3种番石榴实蝇成虫人工饲料,测定不同饲料饲喂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成虫后的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表明:A配方饲料的第1代单雌产卵量为(857.40±48.45)粒,与第6代单雌产卵量的(711.83±8.35)粒差异不显著;C配方饲料的第1代单雌平均产卵量为(941.37±46.16)粒,与第6代单雌产卵量的(825.68±16.38)粒差异不显著。A配方饲料的第1代卵的孵化率为(88.17±1.42)%,第6代的孵化率为(85.58±1.58)%,差异不显著;C配方饲料的饲养成虫所产第1代卵的孵化率与第2~4代和第6代的孵化率差异不显著,但与第5代卵的孵化率差异较显著(P0.05)。可见,饲料配方A和饲料配方C可作为饲养番石榴实蝇成虫饲料,饲料配方A的饲养效果略强于饲料配方C。  相似文献   

11.
室内人工培育中华蜜蜂幼虫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幼虫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饲粮配方、饲养模式和培养板对中蜂幼虫发育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幼虫饲粮LD1和LD3对幼虫的饲喂效果显著优于LD2;比较不同移虫模式下幼虫发育成功率:日转移法为61.1%,不转移法为70.8%;其中,在不转移饲喂模式下,使用新培养板培养的发育成功率(69.8%)显著高于重复利用的培养板培养的发育成功率(39.6%)(P〈0.01)。表明室内以LD1或LD3饲喂,采用"不转移法"模式,并使用新培养板,更利于中蜂幼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中华蜜蜂蜂毒明肽基因的生物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理功能及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蜂毒明肽产品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技术克隆中华蜜蜂蜂毒明肽基因,并对所获得的基因组序列进行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蜜蜂头部和胸部组织中成功扩增获得511bp的蜂毒明肽基因序列,该序列GC碱基含量仅为24%,包含一个14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6个氨基酸残基;该序列与肥大细胞脱颗粒肽的同源性高达58%,存在较明显的信号肽序列和跨膜区结构。【结论】蜂毒明肽是一种小分子抗菌肽,存在较明显的信号肽序列和跨膜区结构,具有生物抗菌肽的典型特性,但需进一步加工切除信号肽序列后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500只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雄蜂飞行的观察,发现21-30日龄的雄蜂在下午3点左右进行飞行且飞行时间最长.在不考虑雄蜂的日龄和其它因素时,飞行的持续时间平均为35.67±20.12min.雄蜂首次飞行的日龄与其飞行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相关(r=0.612).雄蜂两次飞行间在蜂箱内停留的时间与其日龄有关,随每日飞行次数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每日第1-2次飞行在箱内停留的时间显著地长于其它次飞行所停留的时间.雄蜂飞行间在蜂箱内停留的平均时间为21.22+16.53mim.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small RNA-seq(sRNA-seq)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幼虫肠道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进行全转录组鉴定和分析,旨在丰富中蜂的miRNA信息,并为深入研究miRNA调控中蜂幼虫肠道发育的分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RNA-seq技术对中蜂4、5和6日龄幼虫肠道样品(Ac1、Ac2和Ac3)进行测序,通过数据质控获得有效标签序列(clean tags)。采用Blast工具将clean tags连续比对东方蜜蜂(Apis cerana)基因组和miRBase数据库,以鉴定保守miRNA和新miRNA。采用TPM法对miRNA的表达量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GraphPad Prism 7软件统计各组肠道样品中sRNA占比、miRNA长度分布及首位碱基偏向性。利用相关软件预测上述miRNA靶向的mRNA并进行GO和KEGG数据库注释。进一步根据靶向结合关系构建和分析注释到发育和免疫相关通路的基因及其靶向miRNA的调控网络,并利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利用茎环反转录PCR(Stem-loop RT-PCR)、分子克隆和Sanger测序验证miRNA的表达和序列的真实性。【结果】共鉴定到中蜂的371个保守miRNA和64个新miRNA;这些miRNA的长度介于18—25 nt且首位碱基主要偏向于U;上述miRNA共靶向14 750条mRNA,涉及离子结合、金属离子结合、细胞膜、细胞膜组件和单一有机体进程等2 270个GO条目,以及内吞作用、细胞凋亡、mTOR信号通路、RNA转运和昆虫激素的生物合成等332条KEGG通路。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156个miRNA与注释到Wnt、Hippo、Notch和mTOR等生长发育相关通路的67个靶基因存在调控关系,145个miRNA与注释到Toll、Imd/JNK、Jak-STAT和抗菌效应因子等免疫相关途径的21个靶基因存在调控关系。Stem-loop RT-PCR 结果显示miR-8-y、miR-9-z、miR-14-y、miR-281-y、miR-283-x和miR-306-x均能扩增出预期的特异性片段;Sanger测序结果显示上述6个miRNA的序列与深度测序结果一致。【结论】提供了中蜂miRNA的数量、结构特征和表达谱;揭示中蜂幼虫肠道miRNA潜在调控诸多生命进程与细胞活动;中蜂幼虫肠道的部分miRNA可通过靶向结合相应的mRNA参与调节发育和免疫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遗传多样性,合理开发利用中华蜜蜂资源,用新法饲养和旧法饲养对安徽皖南山区的中华蜜蜂群体温度变化及调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法和旧法饲养的中华蜜蜂蜂团中心温度分别为:春季(32.57±0.29)℃和(32.78±0.60)℃,夏季(34.03±0.33)℃和(34.26±0.31)℃,秋季(32.19±0.26)℃和(32.39±0.26)℃,冬季(26.14±0.39)℃和(27.47±0.31)℃;边缘温度分别为:春季(22.24±1.77)℃和(22.49±1.78)℃,夏季(33.71±0.64)℃和(34.08±0.66)℃,秋季(19.27±0.54)℃和(19.68±0.52)℃,冬季(14.20±0.09)℃和(14.81±0.07)℃。新法和旧法饲养的蜂团中心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夏季和冬季新法和旧法饲养的蜂团边缘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春、秋季差异不显著;冬季旧法蜂团中心与边缘温度均高于新法。在环境温度剧变条件下,通过群体的调节,冷库中繁殖群蜂团中心温度保持30.5~32.6℃;温室中断子群蜂团中心温度保持27.8~31.8℃。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白山中华蜜蜂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蜜蜂资源,具有独特的分布区域、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性.本研究通过A107、AP043、AP085、AP313、AT101等5对微卫星引物与mtDNA tRNAku-COII 357 bp片段,对110只长白山中华蜜蜂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长白山中华蜜蜂在5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观察杂合度、平均香农指数分别为0.2110±0.2333、0.0645±0.0718、0.4031±0.4202,PIC值除A107为0.5541外,其它4个位点分别在0-0.1644之间;mtDNA标记检测到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249±0.054,核苷酸多样度为0.00074±0.00017,平均核苷酸差异为0.263,表现出很低的遗传多样性.长白山中华蜜蜂的遗传结构较为单一,5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结构均以一种等位基因为主,线粒体单倍型H1(Japan1)占83.64%,且在长白山中华蜜蜂研究中首次发现H3(登录号:KF673779)、H5(登录号:KF673782)、H7(登录号:KF673780)、H8(登录号:KF673781)等4种单倍型.长白山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少,遗传多样性低,遗传结构单一,面临着灭绝的风险.长白山中华蜜蜂的资源保护刻不容缓,需要尽快建立保护区.  相似文献   

17.
龙栖山中华蜜蜂种群分化形态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中华蜜蜂31个形态指标进行测定,发现6个形态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与周边地区人工饲养的中华蜜蜂相比,龙栖山野生中华蜜蜂的翅长、蜡镜长、蜡镜间距分别为8.6655、1.1568、0.2083 mm,分别减少0.0728、0.0382、0.0730 mm;翅脉角D7为95.6°,增大1.8°;翅脉角N23和J16分别为83.3°和101.2°,分别减小4.0°和3.2°(P<0.05).对采用判别式分析得到的样点重心的判别函数值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龙栖山中华蜜蜂已从周边地区的中华蜜蜂种群中分化,形成独立的种群.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中华蜜蜂前溶血肽原基因的重组供体质粒pBacHT—GFPTAccPPM,将其转化进入穿梭栽体Bacmid的受体茵DH10Bac中,得重组穿梭栽体Bacmid-GFPTAccPPM,再用Lipofectin介导其DNA转染粉纹夜蛾细胞系Tn-581-4,最后观察细胞表达时相动态。经ELISA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胞内表达产物既能发射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又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证明重组病毒Bacmid-GFPTAccPPM已在昆虫细胞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9.
海南中华蜜蜂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线粒体DNA tRNAleu-COII片段的序列分析方法,对海南16个样点的715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明确了海南中华蜜蜂线粒体DNA tRNAleu-COII片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的分布特点.结果共发现48种单倍型,其中新发现43种单倍型.共检测到38个变异位点,包括12个单一多态位点、23个简约信息位点、1个插入位点和3个缺失位点.海南中华蜜蜂单倍型多样度为0.742±0.01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248,核苷酸多样度为0.00354±0.00013,这表明海南中华蜜蜂线粒体DNA tRNAleu-COII片段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海南中华蜜蜂普遍在117位点发生G→A的转换,发生比例为74.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