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使用触角电位仪测定花椒窄吉丁两性成虫对10种寄主果实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使用Y型嗅觉计测定其对8种强烈EAG反应的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1)寄主果实的10种挥发物均可引起花椒窄吉丁不同程度的EAG反应,100 μg·μL-1时胡椒酮和正葵醛分别引起雌虫和雄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d-柠檬烯、月桂烯在100 μg·μL-1时引起雄虫最大的EAG反应绝对值;然而在10 μg·μL-1时引起雌虫的EAG反应绝对值最大。10种挥发物中,花椒窄吉丁对(±)-α-乙酸松油酯和罗勒烯的EAG反应相对较弱。2)配对T检验发现仅反式-2-己烯醛对两性成虫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而所测的其他挥发物对两性成虫的EAG反应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3)1~100 μg·μL-1的芳樟醇对雄虫驱避显著,10~100 μg·μL-1的正葵醛对两性成虫均驱避显著,1~10 μg·μL-1的胡椒酮、10~100 μg·μL-1的γ-松油烯对雌虫驱避显著(P<0.05),10~100 μg·μL-1的月桂烯、0.1~1 μg·μL-1的d-柠檬烯对雄虫引诱显著。雄虫对1~100 μg·μL-1的反式-2-己烯醛驱避反应显著;雌虫仅对10 μg·μL-1的反式-2-己烯醛驱避反应显著,反式-2-己烯-1-醇在0.1~1 μg·μL-1时对雌虫驱避显著;但在10~100 μg·μL-1时对雌虫引诱显著。说明一定浓度的月桂烯、d-柠檬烯、反式-2-己烯-1-醇对花椒窄吉丁具有引诱作用,一定浓度的芳樟醇、正葵醛、胡椒酮、γ-松油烯、反式-2-己烯醛、反式-2-己烯-1-醇对花椒窄吉丁具有驱避作用,可作为引诱剂或驱虫剂成分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防控柑橘大实蝇,本文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形嗅觉仪测定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4种不同浓度(0.5、1.0、5.0、10.0μg/μL)的14种板栗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差异。结果表明,柠檬烯、α-蒎烯、苯乙酸甲酯、异丁醛、芳樟醇、β-石竹烯和苯乙醛对初羽化柑橘大实蝇成虫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引诱作用,戊醛、乙偶姻、乙酸芳樟酯和水杨酸甲酯对柑橘大实蝇成虫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壬醛对柑橘大实蝇雌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对柑橘大实蝇雄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4种板栗挥发物之间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差异,对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最高(2.060±0.071),对戊醛的EAG反应相对值最低(0.455±0.050),其最高EAG反应相对值是最低的4.52倍;其余12种挥发物的EAG反应相对值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3.
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是为害柑橘类果实的毁灭性害虫。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4种不同浓度(0.5, 1, 5和10 μg/μL)的14种板栗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嗅觉行为反应差异。结果显示柠檬烯、α-蒎烯、苯乙酸甲酯、异丁醛、芳樟醇、β-石竹烯和苯乙醛对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引诱作用;戊醛、乙偶姻、乙酸芳樟酯和水杨酸甲酯对成虫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壬醛对柑橘大实蝇雌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对雄虫具有极显著的引诱作用。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4种板栗挥发物之间的EAG反应存在极显著差异;其成虫对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最高(2.060±0.071),对戊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最低(0.455±0.050),其最高的柠檬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是最低的戊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的4.52倍;其余12种挥发物的EAG反应相对值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微萃取及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比较花椒窄吉丁寄主植物花椒健康株与受害株叶片、嫩枝和韧皮部挥发性物质成分。结果表明,无论是花椒健康株还是受害株,各部位的挥发物组分都存在差异,总体以萜烯类化合物居多,其中以反式-β-罗勒烯、石竹烯、α-罗勒烯、荜澄茄油烯、α-蒎烯、律草烯、月桂烯、β-蒎烯、枞油烯为主;健康株与受害株挥发物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异,健康株叶片、嫩枝和韧皮部分别鉴定出56种、51种、38种组分,共75种物质;受害株叶片、嫩枝和韧皮部挥发物分别鉴定出36种、49种、38种组分,共92种物质;乙酸芳樟酯在受害株各部位都有发现,可巴烯只发现在受害株嫩枝和韧皮部中,这2种物质未在健康株中发现;桧烯在受害株叶片和嫩枝中的含量较健康株有所上升,律草烯则有所下降,石竹烯在受害株各部位的含量较健康株下降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花椒窄吉丁寄主选择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为研究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补充营养寄主中对松墨天牛成虫有定向作用的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健康植株的挥发物成分。通过分析,筛选出(1R)-(+)-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萜品油烯、异己烯、月桂烯和(+)-α-长叶蒎烯和石竹烯等7种主要物质。测试雌雄成虫对7种化合物不同浓度的EAG反应,结果表明,松墨天牛雌雄成虫对(1R)-(+)-α蒎烯的反应最强。  相似文献   

6.
光肩星天牛对寄主植物萜烯类化合物触角活性和电位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引诱剂和驱避剂开发提供基础资料,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离体触角各节嗅觉反应差异,离体触角活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雌、雄两性对2 mol/L的顺-3-烯-1-醇、月桂烯、水芹烯、3-蒈烯、S型α-蒎烯、莰烯、R型α-蒎烯、S型β-蒎烯、柠檬烯、罗勒烯、正己烷和乙酸乙酯12种植物挥发物进行了EAG反应测定.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触角各节的嗅觉感受存在差异,最敏感节是端部第2节.雌、雄两性离体触角活性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雌性呈缓慢减弱趋势,雄性0.8h内活性陡降,而后呈缓慢减弱趋势;雌、雄虫触角分别在离体10.0、2.8h基本失去活性.2 mol·L-1挥发物EAG测试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雌性对12种挥发物EAG反应明显(P<0.01),雄性除对S型α-蒎烯无明显EAG反应外(P>0.05),对其余11种挥发物反应明显(P<0.01).T检验表明:雌、雄虫除对Sβ-蒎烯差异不显著外,对其余11种挥发物的EAG反应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松松针粗提物对楚雄腮扁叶蜂雌、雄蜂的明显引诱作用,利用"Y"嗅觉仪测试楚雄腮扁叶蜂对针叶挥发物主要成分的室内趋向行为,分析针叶挥发物对楚雄腮扁叶蜂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楚雄腮扁叶蜂雌蜂对(-)-β-蒎烯、月桂烯、β-石竹烯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雄蜂则对(+)-α-蒎烯、(-)-β-蒎烯、β-石竹烯的趋向反应显著。(-)-β-蒎烯、月桂烯、β-石竹烯等都诱捕了一定量的楚雄腮扁叶蜂雌蜂;以(-)-β-蒎烯、月桂烯、β-石竹烯、(+)-α-蒎烯、(+)-柠檬烯为引诱剂,诱捕到相较于雌蜂数量较多的雄蜂。  相似文献   

8.
几种松树挥发物对松材线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生测的方法,研究了几种主要的松树挥发物对松材线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α-异松油烯、β-水芹烯、β-蒎烯抑制松材线虫繁殖,其中α-异松油烯、β-水芹烯抑制力较强,β-蒎烯抑制力较弱,而β-月桂烯、反式-石竹烯、莰烯、异长叶烯和α-蒎烯对线虫繁殖没有影响.β-水芹烯和莰烯具有杀松材线虫活性,β-蒎烯和β-月桂烯增强松材线虫活力,而异长叶烯、α-蒎烯、反式-石竹烯对线虫存活没有影响.β-蒎烯、反式-石竹烯、异长叶烯、莰烯对松材线虫具引诱作用,其中β-蒎烯引诱力最强,反式-石竹烯次之,异长叶烯、莰烯引诱力最弱,而α-蒎烯、β-水芹烯、α-异松油烯和β-月桂烯对线虫无引诱作用.并对几种挥发物在松树抗松材线虫病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生理方法,测定了芒果切叶象甲成虫对10种不同质量浓度(0.01,0.1,1.0,10g·L-1)芒果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反应。结果表明,雄成虫对芒果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最大值出现在质量浓度0.1g·L-1[(1R)-(+)-α-蒎烯和α-法呢烯]和1.0g·L-1(α-萜品烯,α-水芹烯,β-石竹烯,β-香叶烯,异松油烯,反-2-己烯醛,香橙烯,朱栾倍半萜);并且当刺激质量浓度为1.0g·L-1时,雄成虫对10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相对值都在100%以上。雌成虫对各供试物质反应最大值出现时刺激质量浓度均为1.0g·L-1,并且仅对1.0g·L-1的α-法呢烯(125.65%)、异松油烯(103.00%)和β-香叶烯(119.51%)的EAG反应值高于100%。在10g·L-1刺激质量浓度下,雌成虫与雄成虫仅对异松油烯的EAG反应相对值有显著差异(P0.05),而对其他9种物质的EAG反应值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芒果切叶象甲寄主选择与致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对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具有行为调控作用的红松(Pinus koraiensis)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制剂,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冷杉梢斑螟对8种红松挥发物微胶囊悬浮剂的触角电位(EAG)及嗅觉行为反应。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8种微胶囊悬浮剂在各浓度均能引起冷杉梢斑螟的触角电位反应,冷杉梢斑螟雌成虫对10-1mol·L-1的β-蒎烯微胶囊制剂反应最强。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β-蒎烯微胶囊制剂对冷杉梢斑螟雌、雄成虫均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α-蒎烯和蒈烯对雌蛾有引诱作用;水芹烯和月桂烯对雄蛾有引诱作用,但月桂烯对雌蛾有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旨在建立一种可以应用于临床样本同时检测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多重PCR方法。根据NCBI上已收录的沙门菌hut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 kmt1基因和大肠埃希菌23SrRNA基因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条件,建立能够同时检测3种细菌混合感染的多重PCR诊断方法。特异性分析表明,应用该方法可以从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以及3种细菌的混合物中扩增出3条大小分别为286 bp、457 bp和652 bp的特异性条带,其他对照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分析表明,该方法对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1.77×10 、1.99×10 、2.01×10  CFU/mL;人工模拟感染样本检测表明,该方法能从混合感染的病料中检测出3种病原菌。可见: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可以有效检测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兰州百合及有斑百合的染色体核型。【方法】利用染色体常规压片的方法,对兰州百合和有斑百合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兰州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m+6st+14t,相对长度为6.35%~12.07%,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3.25%,染色体相对差异较大。有斑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2x=24=4m+12st+8t,相对长度为6.11%~12.90%,核型不对称系数为80.11%。【结论】兰州百合的核型类型属于3A型,有斑百合的核型类型为3B型,以有斑百合核型的进化较高,可见不同居群的百合间核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美洲棘蓟马体内共生菌Wolbachi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蓟马体内Wolbachia的进化位置,为进一步探讨Wolbachia对其生殖作用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wsp基因为目的基因,对美洲棘蓟马体内的共生菌Wolbachia进行特异性扩增和测序,使用Clustal X 1.83软件对所得DNA序列进行比对;在MEGA 4.0软件中采用邻接法对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利用ws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美洲棘蓟马体内扩增出了632 bp的Wolbachiawsp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JN315668),580 bp的Wolbachia A群的wsp基因片段和405 bp的Mel亚群的wsp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美洲棘蓟马体内的Wolbachia与黑腹果蝇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美洲棘蓟马体内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群Mel亚群。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Ehara)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者功能反应方程及参数研究加州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各螨态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雌成螨、若螨、卵的选择性捕食系数分别为0.365、1.276和1.390。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对猎物卵和幼若螨的控制能力最强。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后减趋势,28℃时最强,对截形叶螨雌成螨、若螨和卵的攻击系数(a)最大,分别为0.639、0.730和0.842;处理时间最短,分别为0.126、0.075和0.039d;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7.943头、13.405头和25.575粒。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作用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捕食作用率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为E=0.423P-0.747。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生物学技术来研究C4H基因在山葡萄着色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揭示山葡萄果皮着色的分子机理;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山葡萄C4H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4H基因在山葡萄8个不同转色时期的表达量,将克隆获得的山葡萄C4H基因完整的ORF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并通过不同浓度的IPTG诱导表达, SDS-PAGE检测表达产物.为了验证山葡萄C4H基因的功能,构建了表达载体pC C4H并转化农杆菌GV3101.用菌液浸泡花序法对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在含50 mg/L Kan的培养基上对T_0代种子进行筛选.克隆获得的山葡萄C4H cDNA全长1 735 bp,开放阅读框1 518 bp,编码505个氨基酸,该基因表达产物分子质量为57.70 KDa,等电点值9.06.C4H基因在山葡萄果皮转色各个时期均存在表达;该基因原核表达产物与预期大小一致,表明原核表达成功,拟南芥遗传转化先后得到3个阳性幼苗.对移栽成活的2株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为阳性, 2株叶片颜色均变成紫红色;经花色素苷质量浓度的测定表明其质量浓度比对照组植株高出3倍.在拟南芥中花色素苷质量浓度虽然较低,但还是能少量合成,说明其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是开通的,只是积累的量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植物杂种后代减数分裂异常与花粉败育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甘蓝型油菜与黑芥种间杂交和基因组加倍,获得芸薹属三基因组双倍体,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三基因组双倍体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规律。【结果】与单倍体相比,双倍体花粉育性得到一定恢复,但可育花粉的比例较低,只有10%~20%。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双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以形成同源二价体为主,但也有部分染色体形成四价体或六价体。四价体有3种形式:B基因组染色体形成的四价体、AC基因组染色体形成的四价体及B与AC基因组之间形成的异配四价体。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均等分离的细胞占总数的70%左右,在第2次减数分裂期也观察到非正常分裂如非四分孢子、微核等现象。【结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异常行为可能是导致花粉育性不高的重要原因;虽然不正常的减数分裂导致花粉育性下降,但双亲染色体的异源联会可为双亲遗传物质的交换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昆虫草地贪夜蛾细胞(Sf9)中表达一种能专一阻断昆虫钠、钾离子通道的神经毒素基因RjAa17f。【方法】运用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表达RjAa17f毒蛋白,并用蛋白质印迹对其进行检测;测定RjAa17f毒蛋白引起健康棉铃虫中肠膜电位的变化,并对其毒力进行测定。【结果】通过重组杆状病毒质粒的转染和Western blot检测验证,神经毒素基因RjAa17f的重组Bacmid已经成功转染到Sf9细胞中,且在Sf9中表达出与预测大小一致的RjAa17f目的蛋白;此毒蛋白作用于棉铃虫中肠3~12h后,中肠膜电位与CK相比差异显著,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棉铃虫中肠膜电位呈逐步升高的趋势,作用9h以后,升高的幅度逐渐降低,趋于平缓。RjAa17f毒蛋白对棉铃虫的LD50为108.12μg/g。【结论】在Sf9细胞内表达出了有活性的RjAa17f毒蛋白,且该毒蛋白对棉铃虫中肠膜电位有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8.
Puroindoline基因(Pina和Pinb)是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决定小麦加工品质,分离该基因的新等位变异有利于小麦籽粒硬度性状的改良。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DD PI603224)中分离到一个Pina新等位变异Pina-D1o。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区全长447bp,编码148个氨基酸残基,具有小麦族作物PinA蛋白所特有的WRWWKWWK色氨酸结构域和10个半胱氨酸所形成的5个二硫键结构。根据核苷酸序列构建的拓扑树,Pina-D1o与Pina-D1m、Pina-D1n相同,均由功能性等位变异Pina-D1a发生单基因突变而来,因而Pina-D1o有可能来源于Pina-D1a。可见,新等位变异类型PinaD1o的发现可以为小麦的籽粒硬度改良提供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不同木霉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不同木霉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的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抗生作用和防病作用的差异,筛选出高效菌株,为利用木霉菌防治土传病害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与致病菌对峙培养,研究竞争作用。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能限制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扩展,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菌株竞争作用最强,菌丝扩展抑制率为67.70%。试验发现木霉菌株能够通过紧贴、缠绕、穿透等方式寄生于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上,最后引起菌丝断裂,细胞内容物外泄。通过无菌滤膜过滤获得的不同木霉菌代谢产物抗生作用明显,TH菌株代谢产物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9cm,对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7.19%和68.35%。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育苗时施加木霉菌株不同程度控制苗期黄瓜枯萎病的发生,TH菌株防病作用最强,防效为64.34%,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V菌株促进黄瓜生长作用最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质量分别增加42.81%和86.92%。  相似文献   

20.
牙鲆变态发育过程中epigen基因的空间表达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胞分裂在鲽形目鱼类变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Epigen作为表皮分裂原,通过激活MAPK通道来调控有丝分裂。以前的研究利用定量PCR表明,epigen在变态前期表达量升高,而变态后期表达量下降,表明其与变态发育相关。为了进一步调查epigen与牙鲆变态发育的关系,利用RNA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epigen在变态期牙鲆体内的空间表达分布,发现在变态期的各个阶段,epigen基因表达分布均比较广泛,表皮、鳃、肝脏、肠道、鳍条、支鳍骨、肌节等组织都有表达,在牙鲆变态前和变态早期(E期)信号较强,而在变态高峰期(F期和G期)和变态后期(H期)信号逐渐变弱。Epigen空间表达分布模式提示,其作为表皮分裂原,可能广泛参与牙鲆变态发育早期事件,尤其可能与肝脏、肠道、支鳍骨和鳍条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