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在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由课程学习成绩、在学期间发表学术性论文、学位论文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四方面因素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科在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调研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为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经过调研,制定了一套多层次、多指标、综合分析的农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由于评价指标大多不易量化,所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此种方法的可行性。此种方法可以公正客观地评价农科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从而全面客观地了解农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创新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3.
应对农科博士生扩招带来的压力的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农科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但大多数农科院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没能与扩招的速度同步发展,从而给导师、教学与科研资源、管理层次等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本阐述农科博士生扩招后带来的各种压力,并就应对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市级农科:科研条件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基于当前形势下农业科研工作的特点,从明确科研定位、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培育创新文化、深化人事管理、拓宽合作渠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切实提升市级农科: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士生培养重在创新,而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创新型博士生培养的核心。军需大学的兽医学学科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多年来,在创新型博士生培养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理论上明确了以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博士生科研素质构成和培养目标定位,进而深入改革博士生培养模式,突出个性化培养方式,探索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博士生科研素质明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农科:为安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从对策分析、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3个层面对安徽省农科: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为安徽省农科: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三农"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农业科技通讯》2007,(12):147-147
近日,由中国园艺学会主办,青岛市农科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学术研讨暨新品种展示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9所高校、20多个省市级农科院所以及多家大型种子经营公司的代表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导师方智远先生、青岛市委副书记王文华应邀出席会议并致辞。  相似文献   

8.
新农科建设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阐述了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地方农业院校在观念认识、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实践平台等建设方面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适应新农科建设的主要路径:强化政策宣传及制度建设,加强体系建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提高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拓展实践项目种类、共建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层次,农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对农业科技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通过对三所农业高校农科硕士研究生及导师的调查发现,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不佳、校内学术交流氛围不浓等问题。提出注重大师精神教育、适当提高科研补助、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优化实验教学环节、建立合作交流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科研究生在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农科研究生充分就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农科研究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存在着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滞后、农科研究生面向农村和基层就业有障碍、导师对农科研究生就业发挥作用不够、农科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够明确等问题。实现农科研究生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主要为:及时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鼓励与支持毕业研究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近年毕业研究生为对象,实证研究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旨在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依据。采用定量化采集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数据和问卷调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采用集对分析法(SPA)进行创新性评价。研究表明,博士和硕士不同个体之间学位论文创新性差异十分明显。培养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导师队伍、学生素质和学术环境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导师盼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首先要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着手。挖掘和利用集对分析法在创新性评价中的价值对于加速创新性人才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如何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通过分层次的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教育,营造创新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组建胜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推进新农科建设、提高农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文本梳理和理论基础探寻,以及自下而上的专家评价与高校教师调查,运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开展信度与效度检验,构建了“新农科教师胜任力测评模型”。该模型是由知识素养、教学素养、农科素养、个人素养、实践素养和师德师风素养6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六维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全国759位新农科教师开展大规模测评后发现,新农科教师胜任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不同教龄和技术职称上的新农科教师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农科类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及创新实验项目是学生获得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近5年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及创新实验项目情况的分析,总结出本科生对参加科研训练及创新实验项目的认识、项目的创新性、项目的执行过程和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农科类本科生的学业和就业特点,提出农科类本科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科研训练及创新实验项目,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管理过程的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加强农科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农科创新人才,是关系到振兴我国农业经济、实现跨世纪的农业宏伟战略目标的重要问题。为加强农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对影响农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更新教育观念、建设创新性的高校文化、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创新性的科研实践活动等4个方面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运用TRIZ理论提高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提高创新能力的创新工具而言,TRIZ理论是目前公认的能够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的创新工具,对于农科大学生来说,掌握这一创新工具能够较快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农科大学生应当树立有规律可循的创新理念,全面、系统地掌握TRIZ理论,在运用TRIZ理论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新农科背景下农科类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对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与思考,分别从课程设置、多主体协同培养及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产学研协作模式、协同创新平台与环境建设、协同创新培养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同类高校农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招生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农科博士生招生现状和过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农科博士研究生招生管理、提高招生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找准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是提高培养体系育人成效的关键环节。对此,从创新知识水平、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术水平和创新素质水平5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各项影响因素,发现创新知识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术水平和创新素质水平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而提出要抓住显著正相关因素,通过建设"微专业"、引入企业项目、融入思维方法教学、打造行走课堂等方式来推动培养体系建设,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农科研究生培养激励和创新制度建设进行了探讨.农科研究生培养激励和创新制度主要由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制度、指导教师资助制度、任课教师和指导教师评选制度等组成,通过农科研究生培养激励和创新制度建设和完善,从而使农科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和效益方面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