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脆弱区既是生态环境破坏最典型、最强烈的区域,也是贫困问题最集中的区域。然而,实践中试图摆脱"贫困陷阱"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鲜有协同生态保护与扶贫的研究,尤其是忽视了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生态脆弱区不同利益主体的两组核心博弈,即政府与民众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博弈。研究发现,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作用过程事实上就是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目标与利益的博弈过程,博弈结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扶贫的效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效应。研究为深入理解贫困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为中国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是一个集经济贫困与生态贫困于一体的区域,虽然近年来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是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任务依旧严峻。本文从介绍了大别山片区的总体概况、扶贫工作的成效以及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生态投资扶贫、生态产业扶贫和生态补偿扶贫等具体生态式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166-168
生态资本运营式扶贫是恩施独特的生态资本和环境因素决定的脱贫道路的首选。从恩施地区的概况出发,精准分析了该地区在资源、气候方面的优势,以及政策、交通上的机遇,并针对存在的经济增速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脆弱等问题结合"五个一批"工程给出了扶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庆阳市西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根据导致该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成因-结果表现因素,构建了该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对西峰区10a来的生态脆弱性变化趋势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表明:西峰区生态脆弱度指数随时间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714 3下降到2009年0.490 3.经历了2000年的强度脆弱阶段到2009年的轻度脆弱阶段,西峰区生态环境呈现出良好状态发展趋势.人为因素是影响生态脆弱性的关键因素,西峰区脆弱生态环境具有不稳定性,对外界干扰较敏感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李卫东 《农学学报》2018,8(8):89-93
新常态下,创新精准扶贫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存模式,尤其对于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扶贫攻坚更为重要。本研究以沙生植物欧李产业开发为例,论述了"生态扶贫"与"经济扶贫"相结合的新模式。欧李最大特点就是抗逆性强,生态功能显著,其果、仁、叶、根、花等综合利用程度高,经济效益明显。欧李产业涉及到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药、旅游观光等诸多领域,其综合价值的深度挖掘与产业开发,不仅是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大健康需求,也是扶贫攻坚及沙产业开发的需求。本研究认为,以"生态扶贫"为先导的"经济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在详细分析生态脆弱地区城市发展的生态因素和非生态因素的基础上,归纳我国内陆干旱区、高寒地区等不同地域类型下生态环境脆弱区共性,依托现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理论框架,提出了适合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城市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调控模式,为加快生态脆弱区域的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冰  高照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86-11391
[目的]以陕西吴起县为例,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进行探讨。[方法]以陕西吴起县为例,针对社会经济贫困、贫困人口数量较多、生态环境脆弱等实际情况,以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理论为依据,介绍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结果]生态脆弱、经济落后地区应汲取经验积极探索,着力走出一条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路子,因地制宜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结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8.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脆弱区。本文以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连片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与减贫特征两方面,分析区域贫困特征——集中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深化共生共存。指出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转换传统减贫思路,将生态扶贫纳入大扶贫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思路:在剥蚀构造中山区采取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退耕还林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在河谷阶地采取生态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9.
包括甘孜藏区在内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主要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与禁止开发区,也常常是国家扶贫的连片特困区.发展生态产业,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利于破解国家贫困区扶贫难题,有效减缓地区贫困;利于国家民族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应基于其民族性、生态脆弱性、贫困性和国家主体功能定位性,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约束,合理选择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并在规划、市场、资金、人才、技术、监管、评价等方面进行保障,从而推进区域科学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陕西吴起县为例,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进行探讨。[方法]以陕西吴起县为例,针对社会经济贫困、贫困人口数量较多、生态环境脆弱等实际情况,以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理论为依据,介绍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结果]生态脆弱、经济落后地区应汲取经验积极探索,着力走出一条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路子,因地制宜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结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1.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阐述了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探讨了该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内涵,指出保护、改善和重建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出了适合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地域特征的持续农业发展的产业化模式与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脆弱带的生态安全问题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界面理论与景观生态学中的异质性过渡区域——生态脆弱带相结合,从界面理论、生态脆弱带、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出发,从基本特征和结构功能两方面分析了界面和生态脆弱带的相关性,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地里边界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及移动窗口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生态脆弱带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林复合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长松  潘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269-5270,5322
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农业自然环境、资源概况,认为应扬长避短,积极发展林(果)-药立体种植模式。对林-药复合模式植物种类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期以来因"贫困—破坏式资源开发—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而呈现出生态脆弱与区域贫困高度耦合的特征,是我国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定西市安定区兼具生态脆弱与极度贫困特征,经过近四十年的生态治理与产业扶贫,历史性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走出一条生态和产业协调推进、双赢双促...  相似文献   

15.
李锐  何彤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13-6115
通过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案例的梳理研究,从"构建"的角度,讨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复合生态理论、恢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四大基础理论,其他理论基础要根据研究领域而定,例如生态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城市规划原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涉及的"生物保护学"等。最后,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实践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福州和定西是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城市,福州、定西两市聚焦定西贫困,探索了"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实现地区减贫"的生态扶贫模式。对两地林业生态扶贫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可为六盘山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生态脱贫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通过在定西调研、开展项目规划和实施全过程中所掌握的一手数据和资料,分析了项目的扶贫模式、主要成效以及项目实施带来的启示,并讨论了项目后续需要关注和跟踪研究的问题。【结果/结论】项目的实施增加了定西市贫困户的收入,提供了生态服务,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引领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集成应用适宜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造林技术、统一工程化管理以及与贫困户建立有机联合体,是该项目得以成功实施且成效显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结合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从生态补偿和扶贫开发的差异与共性入手,证成了生态补偿式扶贫的存在价值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维度,探寻了生态补偿式扶贫的合理进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陕西省榆林市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性和安全格局,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生态脆弱区榆林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水资源、地质灾害、土壤侵蚀、生境和荒漠化5个生态因子,在单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敏感性分析构建榆林生态安全格局。[结果]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是影响榆林市生态安全最敏感的因子,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占有较大比例。生态安全底线、满意和理想区面积比分别为25.69%、41.95%和32.36%。受自然条件和用地现状影响,榆林市生态安全格局地域差异明显,底线区位于白于山、中-南部土壤侵蚀、地灾频发和黄河沿岸地区,满意区位于定边县中部、横山-榆阳中部和神木-府谷北部,理想区主要为古长城以北的风沙区。[结论]榆林市生态敏感性主要以中度敏感为主,其中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结合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从生态补偿和扶贫开发的差异与共性入手,证成了生态补偿式扶贫的存在价值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制度和实践三个维度,探寻了生态补偿式扶贫的合理进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生态敏感性角度,研究区高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面积分别为756.50 hm2和773.58 hm2,占比之和>50%,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和中部,而主要影响要素为土壤侵蚀强度,其次为距水源距离;2)从生态恢复力角度,研究区不脆弱和轻度脆弱面积分别为777.71 hm2和676.73 hm2,占比之和>50%,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影响要素为生物多样性,其次为植被覆盖度;3)从生态压力度角度,研究区不脆弱和轻度脆弱面积分别为551.33 hm2和1 205.12 hm2,占比之和>60%,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及东部,而主要影响要素为GDP密度和人口密度;4)研究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中度及以上脆弱性面积之和达到67.72%,主要集中于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其中生态敏感性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最大,说明研究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强,应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