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战略中,将绿色农业生态发展思路贯穿其中是当前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创新与先进举措。秦巴山区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区域,实施的初期关于扶贫战略的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十堰市为例分析其特困县市的扶贫现状及致贫原因,提出关于推进秦巴山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70-272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广西集中连片特困区又是该区的重中之重,而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了广西集中连片特困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2017年各县域的自我发展能力,结果显示:该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整体偏低,呈现中间弱、南北两端强的侧"V"字型空间分布特征,县域之间差距较明显;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与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其次是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应特别注重生态保护,针对各县域的自我发展能力现状的不足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的商洛市为样本,对2008—2017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测度和减贫效应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减贫的主要动力,旅游产业是特困地区的优势产业,旅游业是特困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因素,发展旅游业是区域脱贫的主要推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旅游业要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民培训,使旅游业更好地促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4.
冷波 《古今农业》2019,(4):6-14
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解决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不只是经济现象,贫困文化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基于黔东南州B村的调查表明:村寨中的知识符号、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构成了一种贫困文化,具有强大的维持农民贫困生活的传统力量。在不改变这种文化的前提下,开展经济扶贫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因此,政府需要改变单一的经济扶贫思路,大力加强文化扶贫力度。区域性贫困的出路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文化扶贫也是要增强农民自主响应市场的意愿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5):205-208
利用湖北武陵山区131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年人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收入显著降低了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发生的概率,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了连片特困地区农户的经济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连片特困区是一个集经济贫困与生态贫困于一体的区域,虽然近年来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是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任务依旧严峻。本文从介绍了大别山片区的总体概况、扶贫工作的成效以及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生态投资扶贫、生态产业扶贫和生态补偿扶贫等具体生态式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连片特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交叉重叠的区域,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因果,生态问题往往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贫困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该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因此要将减贫脱贫与生态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政府在推进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区域内的政府应组建扶贫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机制,整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两种资源,搭建两者协同推进的平台,通过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利用生态补偿机制等手段带动减贫脱贫,充分发挥资源的集合优势和政策的协同效益,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扶贫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生态脆弱地区的扶贫开发,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而应建立在充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绿色路径。本研究基于宁夏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基本条件,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性地构建宁夏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绿色发展路径,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绿色路径。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连片特困地区的减贫是我国打赢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对象,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其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是我国贫困地区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本文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居民收入三个角度对11个集中连片特区减贫提出合理建议,进而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委省政府采取“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五个一批,打通脱贫“最后一公 里”,其中产业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扶贫路径,是贫困人口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助于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乡村振 兴战略下吕梁山、燕山——太行山2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1 个已脱贫县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投入大、见效慢,受贫困 户自身因素影响大,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山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影响因素及效果,对巩固山西省 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全实现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渝东南既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现为重庆市生态保护发展区.区内具有旅游资源优势,近年来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但对比分析整个渝东南地区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得出该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总量小、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率偏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扶贫进程缓慢的结论.分区县来看,除了武隆地区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其他地区仍依靠重工业经济支撑,并未发挥出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基于此,从扶贫旅游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育三个层面提出发展思路,以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连片特困地区在减贫脱贫进程中环境压力的变化,以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整后的IPAT和STIRPAT模型对贫困地区环境压力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预测至2020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财富因素是影响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而人均碳汇资源禀赋尽管在各个片区普遍发挥作用,但影响偏弱.2)技术变化总体上是有利因素,但存在区域差异.在技术弹性系数显著的片区中,技术因素的系数值基本都要高于财富因素,如果保持同等速度增长,技术的正向效应可以弥补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逆向效应.3)至2020年,连片特困地区环境压力预计将普遍增大,单方面追求环境目标或减排目标均不利于贫困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目标.以减排目标为中心,适当调低经济发展目标,是较为可行的协调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13.
舒银燕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6):206-210
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中减贫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在扶贫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梳理阿玛蒂亚·森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产业扶贫模式可持续性的内涵,强调扶贫覆盖面、减贫效果、配套政策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确定适用性、效果、政策、载体等4个评价准则及10个关键性问题,并据此提出10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主张采用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可持续性评价指标赋予权重.  相似文献   

14.
内生式绿色发展路径是适应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新时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重大创新。研究通过深入剖析贫困地区内生式绿色发展的内涵,分析总结出当前贫困地区内生式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物质基础总体较弱、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思想观念有待提升、制度体系亟待健全四个方面,并从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四个层面对贫困地区内生式绿色发展进行多维审视,为探索适应贫困地区实际的内生式绿色发展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特性,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探讨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归纳实施原则,并结合马落桥村建设实例进一步阐述扶贫助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以期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大规模实施扶贫开发以来,滇桂黔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黔东南凯里市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贫困人口逐渐减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近十年来,相对于全国,凯里市农村的贫困状况有所恶化.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了凯里市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后面临的新难点,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贵州喀斯特地区环境退化与农村经济贫困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GIS技术手段和参与性农村评估(PRA)相结合的方式,对喀斯特环境退化与农村经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分析并提出了加大退耕还草力度、开展草地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继续实施现行强有力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和减少农村经济贫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旅游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扶贫效率是衡量旅游扶贫工作的核心指标,旅游经济强度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彼此关联性对于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湖北大别山区1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11至2017年各县(区)旅游扶贫效率,并通过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构建各县(区)旅游强度关系矩阵,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6个县(区)2017年旅游经济强度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均值0.776),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县(区)之间旅游联系强度较弱,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网络密度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连接密度较低,联系不够紧密,旅游经济联系地域空间格局分为东南,西北和中部三个主要派系。旅游扶贫效率与旅游经济强度呈现负相关性,边缘区旅游扶贫效率远比核心区旅游扶贫效率高,具体呈现高效率高强度、高效率低强度、低效率低强度、低效率高强度四种模式。提高旅游扶贫效率,优化旅游扶贫和旅游发展之间内生关系是当务之急,从改进旅游扶贫手段,优化扶贫管理模式;科学把握旅游规模,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加强旅游经济联系,提升旅游扶贫效率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县域贫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准确地刻画贫困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机制是制定区域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县域为单元,在对黑龙江省贫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量化贫困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县域贫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均值为3.92%,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均值分别为8.98%和1.19%,县域贫困发生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干旱盐碱区、漫川漫岗区、低山丘陵区和偏远农业区。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影响因素包括县域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温度、坡度、水田比率、耕地质量等别、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垦殖率和中小学在校生比例,其中,前6项指标呈负相关,后3项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经济因素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与短期性,而气候和地貌等自然地理状况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因此,黑龙江省应结合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状况,充分挖掘贫困县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能够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