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锐  何彤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13-6115
通过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案例的梳理研究,从"构建"的角度,讨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复合生态理论、恢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四大基础理论,其他理论基础要根据研究领域而定,例如生态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城市规划原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涉及的"生物保护学"等。最后,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实践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生态位是生态学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该文系统总结了生态位概念的演变历史,生态位概念已从生境生态位、功能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发展到时间生态位;试图将生态位理论研究进展加以综述,阐述了生态位理论在动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合理利用生态位理论,使其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中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工具.最后就生态位理论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阐述了生态位的基本概念,综述了生态位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给出并分析了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生态位分离的常用度量公式,为完整的理解和应用生态位理论提供了捷径.  相似文献   

4.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产业耦合机理及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客观要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寻求新的驱动力,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以生态保护为价值取向的生态脆弱山区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和禁止,而通过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产业共生耦合、延伸产业链可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效益。从生态学视角,以产业共生理论、产业链理论分析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产业耦合机理,并通过陕南产业发展论证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产业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前洱海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加剧,致使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遭到破坏,尤其是洱海流域内最敏感和脆弱的湖滨带区域,生态破坏更为严重。为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现状,本文在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现状调查和湖滨带生态修复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湖滨带生态修复和重建的相关技术。结果表明:湖滨带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湖滨带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过渡带结构。健康的、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湖泊生态系统是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生态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珏  王占歧  罗祥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74-175,224
围绕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景观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理论,从我国城市土地生态开发利用现状出发,对城市土地生态开发内涵及开发思路进行宏观性探讨.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态安全已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现有评估指标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体系。基于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简要分析,从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人为调控与抗逆能力、社会经济保障四方面提出了一套重视农业生态学理论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理论根基。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生态学观点从研究范式、国家安全、生态法制、发展模式以及公民参与等角度来具体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殿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35-2937,2941
从生态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承载力的由来及内涵发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生态足迹法、供需平衡法、状态空间法、环境承载模型、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并提出了对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67-169
"PPE怪圈"是生态脆弱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运用生态资本运营理论、反贫困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等,分析了脆弱生态环境与农村贫困的耦合性以及传统扶贫模式的经验与弊端,阐明了新常态下生态式扶贫基本要素与运行路径,构建了"生态投资-生态产业-生态补偿-生态移民"四种协调发展的生态式扶贫模式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生态脆弱区生态式扶贫的政策导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芳  杨敏 《现代农业科学》2008,(10):95-96,99
江汉平原为中国南方四大富饶的平原之一,农业地位突出,但由于历史、人口、资源、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江汉平原主体是湿地农业,农田生态很脆弱。在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变暖、农药的过度使用等多因素的影响,江汉平原的农田生态的稳定已受到严重危害,通过对江汉平原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综述,阐明了农田生态安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必要性,进而对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可行性、原则、基本方法进行初步研究,为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旺锋  苏珍贞  解雯娟  尤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19-16420,16479
以甘肃省嘉峪关市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法分析1997~2005年其生态足迹变化及生态安全状况,并提出进一步加大其生态安全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瑛  曾磊  赵贵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58-12160
[目的]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脆弱性。[方法]从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已构建的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植被生态脆弱度,评价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脆弱性。[结果]苏贝淖流域植被脆弱性划分为极度脆弱、高度脆弱、中等脆弱、低度脆弱4个等级;极度脆弱区分布于苏贝淖附近的湖盆滩地地带,地下水位埋深普遍小于1.0 m,该区植被与地下水关系密切;低脆弱区分布于苏贝淖四周的梁地地带,地下水位埋深10.0~40.0 m,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埋深关系不明显;地下水位对植被生态的影响最为敏感,是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建龙  王月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07-6810,6827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脆弱区塔里木河流域中游段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多层次、多尺度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即基于乡镇(农场)体系的农业生态安全、基于县城(场镇)体系的绿洲城市生态安全、基于干旱区流域体系的流域生态安全的3个不同层次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克服了传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在研究尺度、层次方面上,从乡镇到整个县域再到整个流域,从小尺度过渡到大尺度,具有生态完整性以及层次性;而从研究类型上,分别研究了农业、城市、流域不同类型的生态安全,其评价指标适宜于所对应的研究区域,从而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基于多层次、多尺度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旨在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干旱区资源开发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青岛市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指导下,以青岛市为研究区,从水土保持角度,综合运用熵权法和GIS的先进技术,进行了青岛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研究表明,青岛市的生态安全表征状态以一般为主,生态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岛市生态安全的发展模式,为青岛市控制水土流失、建设良好生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务开  黄万常  周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91-21194,21220
[目的]对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为基础,建立广西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信息;根据生态安全指数将红水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划分为5个等级,分析各种生态安全等级的分布和特点,并针对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维护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对策。[结果]广西红水河流域以一般安全状态占有的面积比例最大,占全流域总面积的74.25%,凌云、凤山、都安、大化、上林、宾阳和桂平等县(市、区)分布面积比较大;其次是较安全状态(12.74%),这两种等级的生态安全区域是红水河流域最主要的环境区域。造成红水河流域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等。[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红水河流域国土资源、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污水灌溉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黄水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研究区分成一系列100 m×100 m的网格,获取每一单元网格内生态安全的各影响因子信息。然后通过各影响因子分析及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运算,逐个计算出各单元网格的生态安全指数,最终获得黄水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现状分级。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分级以安全和基本安全为主,分别占区域总面积比例的45.2%和39.6%,平均安全指数是69.7,属于基本安全的级别。  相似文献   

18.
刘欣  葛京凤  梁彦庆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21-5623
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生态足迹模型已广泛被采用,但这些研究多是静态评价,应用生态足迹方法定量计算赞皇县1975~2002年的生态安全度,从时间序列、生态足迹构成和生态压力状况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序列上,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已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构成上,各土地类型供需结构不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压力状况上,28年间压力指数增幅为1.66,且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并针对生态安全状况,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薛若晗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427-6429,6431
生态足迹是分析和评价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计算福建省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对福建省的生态安全进行初步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083 948 ghm2,生态压力指数为1.163。福建省的人口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