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西南冬麦区小麦主要分布于丘陵旱地并与玉米等作物间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差。测试以微耕机驱动的小型播种机播种性能与适应性,为提高播种立苗质量和效益奠定基础。【方法】2010—2011、2011—2012年在丘陵旱地不同土壤类型上进行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播种立苗、生长发育、产量建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设计处理包括:对照(旋耕整地+人工挖窝播种、施肥),2B-4机播(播前施肥旋耕+机械化播种),2BFS-4(旋耕整地+机械化一次性播种施肥)。【结果】处理之间立苗质量差异在播种阶段干旱较重的2010—2011年度表现最为明显,2B-4处理出苗较快较匀,生育前期、中期的个体与群体质量显著优于对照和2BFS-4处理,不同土壤类型上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2B-4、2BFS-4处理的播种效率显著高于对照,播种成本显著低于对照,其不同年份、不同土壤类型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2.7%和8.9%,平均年纯收益分别对照提高70.6%和50.6%。【结论】综合立苗质量、产量、效益及年份效应,2B-4型单播机是适宜丘陵旱地生产条件的成熟小麦播种机,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免耕播种技术对豫西丘陵旱地小麦生长、产量的影响,开展了旱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豫西丘陵地区,免耕播种技术不利于旱地小麦根系发育,进而影响分蘖的形成和株高的生长,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不宜推广免耕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适宜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规模化种植的整地方式和播种机型,设置重耙、重耙+翻耕+旋耕2种整地方式,选用约翰迪尔免耕播种机(John Deere 1590)、旋耕条播机(2BFX-9)、固定道式震动深松分层施肥免耕播种机(2BMFZS-12/6)、免耕施肥播种机(2BMFYF-9)、鑫飞达12行小麦施肥播种机(2BMF-12)和鑫飞达9行小麦宽幅施肥播种机(2BMF-9)6个播种机型,研究整地播种质量和小麦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重耙+翻耕+旋耕处理比重耙增产14.75%,该整地方式下选用鑫飞达9行小麦宽幅施肥播种机(2BMF-9型)的小麦产量最高,达555.6 kg/亩,较重耙方式下约翰迪尔免耕播种种机(John Deere 1590)增产40.0%。缺苗断垄比例降低、基本苗及各时期群体增加是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引进新型2BF-20谷物精量播种机,从播种机性能、播种质量、小麦生育进程、不同时期小麦个体和群体性状、小麦成熟期产量及产量三因素等方面,与传统2BY-24谷物联合播种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2BF-20谷物精量播种机,小麦出苗株数、行距合格率、播种深度合格率、播种均匀度合格率更高,平均缺苗率和平均断条率降低,每667 m2穗数显著增加;产量较传统的2BY-24谷物联合播种机增加5.6%,在生产中具备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播种深度和播种机具对机播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西南生态区玉米机械化生产提供依据,以仲玉3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播种深度(5cm,8cm)、播种机具(ZHSB-10中型播种机、2B-2小型播种机)对机播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出苗率、株高整齐度、植株多数农艺性状等均以播种深度5cm的较高;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播种深度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逐渐变小;播种深度对空秆率、双穗率、倒伏率和倒折率等影响较小,5cm播种深度能小幅度提高机播玉米产量及多数产量性状。不同的播种机具对机播玉米出苗率、株高整齐度和生长发育的各阶段农艺性状、空秆率、双穗率、倒伏率、倒折率、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等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6.
山东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引进应用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在海安县稻茬麦区播种适应性较差,播种田块必须在充分旋耕、平整、人工清理稻桩的基础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播种质量,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其与当地常规免耕条播机相比,可以有效解决缺苗断垄、堆籽苗现象,提高小麦田间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增产效果显著。建议将2BJK-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与当地常规免耕条播机相结合进行改进,在南方稻茬麦区小麦播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季节性干旱和土壤条件制约,四川丘陵地区旱地小麦产量常年处于不高不稳的被动局面,深入研究小麦节水栽培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底墒是决定小麦出苗质量和分蘖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到最高苗时,A2和A3分别比A1提高15.60%和15.25%;②底墒对小麦分蘖成穗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不同覆盖之间分蘖成穗能力差异显著,地膜和秸秆覆盖比不覆盖提高21.19%和24.06%;③底墒和覆盖处理下小麦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交互作用不显著,且底墒是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因数,足墒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④底墒对小麦水分利用率影响不显著,薄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水分利用率分别比不覆盖提高20.82%和8.28%。因此,丘陵旱地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是足墒播种和保墒栽培。  相似文献   

8.
2BMFDC-6型稻茬麦半旋播种机设计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西南地区稻茬小麦面临的粘湿生态环境和秸秆还田技术问题,进行了适宜播种机具的设计研制与性能试验.①研制的2BMFDC-6型半旋播种机,由手扶拖拉机驱动,整机重量轻,动土量少,能耗低,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播种、施肥、盖种等工序,省工高效.作业时只对播种带进行浅旋开沟,种子撒落于播种沟内,泥土、根茬和碎草混合盖种,较好地解决了播种质量和稻草还田问题.②田间性能试验表明,无论稻草是否还田,2BMFDC-6型半旋播种机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播种效果.无稻草还田条件下,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均显著高于SCTNB-180Z4/8型全旋机播和免耕人工撒播处理.稻草还田条件下则以"半喂入"收割机收获水稻并切割抛洒稻草的播种效果更好.③播种阶段耕层土壤含水量适宜范围25%~40%,适宜播种量120~180kg/hm2、施氮量150~180kg/hm2.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模式机械化播种机具作业性能不良、综合效益低的现状,结合整机驱动和仿形播种单体的优点,设计了2BF-5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精量播种机。同时,为验证2BF-5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精量播种机的工作性能并研究留茬免耕、灭茬免耕、灭茬旋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机械播种对作物出苗质量的影响,选择播种粒距合格率、重播指数、漏播指数、出苗率、有效株数和产量作为主要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粒距下2BF-5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播种机的播种粒距合格率为75. 8%~83. 57%,漏播指数为7. 8%~9. 17%,粒距变异系数为11. 4%~15. 4%,各项性能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和实际生产要求。经过对出苗率和产量的分析表明,在灭茬免耕处理下该播种机播种作业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宽幅播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提高北京地区小麦产量的新技术、新途径,于2010年秋引进山东农业大学研制的2BJK一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行距为250 cm),与北京地区常规播种15 cm行距麦田进行对照,试验比较了宽幅播种与常规播种下,小麦的群体、个体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宽幅播种利于小麦群体、个体的协调发展,利于增产,宽幅播种的处理平均较常规播种的对照增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生产中宽幅沟播机的选型效果和明确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对小麦高质高效生产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类不同型号宽幅播种机和常规条播机的播种质量,明确了水地和旱地宽幅播种机的选型原则,并探讨了宽幅沟播技术对小麦生产的提质增效作用,为小麦宽幅沟播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半干旱的定西鹿马岔流域的不同地块,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播量、农肥、化肥三因子对旱地春小麦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因子间的配合关系。根据试验资料,建立了三元二次回归产量模型和经济效益模型,与实际资料拟合较好,达到极显著水平。并通过对产量模型的分析,明确了在当前生产条件下以高产为目标时,各因子的适宜用量,并明确了三个试验因子在增产中的作用是:化肥大于农肥,农肥大于播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种植冬小麦的适宜播量.【方法】于2013~2014年生长季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不同播量(T1:150kg/hm2、T2:187.5kg/hm2、T3:225kg/hm2、T4:262.5kg/hm2、T5:300kg/hm2)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耗水特性影响.【结果】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T5处理具有最高的籽粒产量,为4 067kg/hm2,同时具有最高的WUE(12.1kg/(hm2·mm).播量高低与产量构成要素密切相关.增加播量,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千粒质量和穗粒数降低,且T5与T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播量显著影响花前、花后积累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但花后的影响大于花前,且均以T5具有最高的籽粒贡献率,说明无论冬小麦处于营养生长还是生殖生长,增加播量可促进茎鞘、叶及颖壳+穗轴储藏性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结论】500kg/hm2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下推荐播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豫西丘陵旱作区小麦生长期内降水少,土壤干旱,施肥量少,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小麦耕作管理粗放,产量低而土稳的实际,分析了旱作小麦生长发育特点,提出了实现旱作区小麦增产的主要技术:深耕蓄水、以肥调水、以种节水、以管保水的“四水一早”栽培技术,和“开沟点播、地膜覆盖、干籽寄种”旱地小麦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逆高产高效新品种选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沧州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以洛旱7号为对照)在旱碱地、水浇地选取了当地和引进的13个品种进行小麦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抗旱性和产量丰产性表现最好的是沧麦6005和沧麦028,长4853、沧麦6001次之,这些品种均适宜本地种植。  相似文献   

16.
2BM-2/3型免耕播种机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BM-2/3型免耕播种机与小四轮拖拉机相配套,能够一次完成扒秸破茬松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播种沟低于地面5cm左右,还能起到探墒播种的作用。也适应于硬茬地和翻耕地,对麦茬地按时间复播玉米、大豆、向日葵等作物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和1998年,在丘陵旱地进行栽培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①干旱对旱地小麦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干旱年处理平均产量比丰水年下降了28.1%,但减产幅度在品种之间又存在显著差异,即强春性早熟种和弱春性晚熟种减幅较大,春性中熟种相对较小;②播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品种类型抓准最佳播期则能起到明显的抗旱增产作用;③丰水年增施氮素多数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果,而干旱年,增氮多数处理无增产作用。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品种和施氮水平不同,其效应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冬、春小麦冬前播种对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为北疆晚熟作物倒茬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指导。【方法】以冬小麦新冬41号、春小麦新春29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冬、春小麦冬前播种(10月25日和11月5日较适宜播期晚25~30 d左右)对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前播种的冬小麦与春小麦生育期相差2~5 d,10月25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于春小麦,而11月5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小于春小麦。冬小麦越晚播越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而冬前播种的春小麦(10月25日以后播种)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大。【结论】11月5日后播种的春小麦(5 483.6 kg/hm2)的产量高于冬小麦(4 562.7 kg/hm2),临冬前(11月5日)播种的春小麦比冬小麦更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19.
海河平原冬小麦生产与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十分突出,亟需建立限水灌溉制度,实现丰产与水分高效的协调统一。于2018—2020年冬小麦生长季,选取旱地组(石麦22、衡观35和冀麦418)和水地组(石农086、冀麦585和石新828)2种类型小麦品种,设置适期播种和晚播2个播期以及春季2次灌水、不灌水和春3、4、5、6叶龄1次灌水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冬小麦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限水灌溉下,0—60 cm土层为主要供水层,其含水量(SWC60)变化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形成;春4叶龄为冬小麦春季1次灌水的最佳灌溉时期,灌水前干旱程度较轻,灌水后直至乳熟末期SWC60才低于60%,干旱胁迫也相对较轻;春季限水灌溉下,冬小麦产量显著降低,旱地组品种产量降幅低于水地组品种。不同春季叶龄1次灌水处理总体表现为春4叶龄灌水产量降幅最小,平均减产约10%。春季1次灌水晚播处理的产量水平与对应的适期播种处理无显著差异。春4叶龄灌水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其他春季1次灌水处理,其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更为均衡协调,最终在实现7 502.9~8 050.0 kg·hm?2产量水平的同时,WUE达17.5 ~20.1 kg·hm?2·mm?1,较春季2次灌水节水70.1 mm。上述研究结果为构建精量高效的小麦春季限水灌溉制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