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为探讨普洱茶汤经存放后的可饮用性与安全性,将普洱茶茶汤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存放,研究存放过程中其主要成分、微生物种群数量与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存放时间在0~12h,普洱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量逐渐增加,可溶性糖逐渐降低,12h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普洱茶茶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受存放温度与开放条件影响较大,普洱茶茶汤中微生物数量在25℃开放条件下增加迅速,60h后微生物数量可达到7.0×107 cfu/mL,远超出GB/T 19296-2003规定的标准(≤100cfu/mL);亚硝酸盐含量变化与存放时间、微生物数量增长呈正相关,25℃时开放条件存放60h后,亚硝酸盐含量较初始值增加206.1%,含量为0.251μg/mL,但远低于GB/T 5749-2006规定的可允许最低标准(≤1μg/mL)。以上结果说明,普洱茶茶汤在存放12h后,茶多酚等营养成分含量降低,使普洱茶茶汤饮用的营养价值明显减弱,同时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增加了普洱茶茶汤饮用安全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水法提取普洱茶茶多糖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婷  谭胜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82-7384
[目的]筛选热水浸提法提取普洱茶中水溶性茶多糖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普洱茶中的水溶性茶多糖,根据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普洱茶水溶性多糖浸提工艺优选因素组合。[结果]影响普洱茶茶多糖得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浸提时间提取次数浸提温度料液比;最佳浸提条件为固液比1∶20 g/ml、温度90℃、时间1.5 h、浸提2次;在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下进行浸提试验,得到的最佳提取率是54.5%。[结论]为普洱茶中茶多糖的提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市售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别检测普洱茶茶叶和冲泡后各批次茶汤中细菌总数,并采用形态观察与生化试验对从普洱茶汤中分离的细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普洱熟茶细菌菌落数多于普洱生茶茶样,同时散茶中细菌菌落数高于紧压茶;普洱茶第一泡茶汤中细菌菌落数超过GB/T19296-2003小于或等于100 CFU/mL的规定值,且从第一泡茶汤中能检测出致病菌,而其他冲泡批次茶汤中细菌的菌落数与种类都符合安全标准,适合饮用。  相似文献   

4.
从文献结果看,国内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研究较多,样品主要包括配方普洱茶和多个年份产的普洱茶。配方普洱茶和标准普洱茶的LD50在10 g·kg^-1左右,说明普洱茶提取物属无毒和无致突变作用产品。普洱茶中的铝和其他元素含量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的浓度限量。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存在曲霉、青霉、根霉、木霉、酵母、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致病菌-大肠杆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急性毒性、重金属、致病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展都匀毛尖茶布丁加工工艺的试验,探究都匀毛尖茶用量、吉利丁粉用量、白砂糖用量和煮制温度对布丁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对都匀毛尖茶布丁的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都匀毛尖茶布丁的最佳配方为牛奶200mL、都匀毛尖茶用量5g、吉利丁粉4g、白砂糖10g、煮制温度70℃、煮制时间10min,所得都匀毛尖茶布丁蛋白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5.1g/100g和20.8g/100g,菌落总数为10CFU/g,大肠菌群为0CFU/g.产品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色泽纯正,口感细腻嫩滑,具有都匀毛尖茶特有香味.  相似文献   

6.
以信阳夏秋茶为原料,通过木瓜蛋白酶、单宁酶和谷氨酰胺酶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来改良抹茶风味。以感官评分和茶叶中的代表性风味氨基酸——茶氨酸质量浓度为评价指标,考察上述3种酶的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酶解pH 4个单因素对抹茶品质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分析确定最佳酶解工艺参数:每100 g茶汤(料液比1∶15)中添加0.150 g木瓜蛋白酶、0.075 g单宁酶和0.075 g谷氨酰胺酶,酶解时间为1.5 h,酶解温度为50℃,酶解pH为5.0。该工艺下制备的抹茶茶汤组织均匀、分散性好、不易沉淀,色彩鲜艳翠绿,清香显著,口感醇厚甘爽,感官评分最高,可达到90分,茶氨酸质量浓度为最高,可达到2.135 g/L。  相似文献   

7.
张水花  钱磊  赵红艳  林雪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21-11422
[目的]研究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褐素的工艺,为普洱茶加工和普洱茶深层次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普洱茶为原料,茶褐素得率为指标,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的茶褐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并对所得茶褐素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和主要理化性质分析。[结果]对茶褐素产率影响最大的是提取次数,其次是料液比,微波功率和提取时间影响最小,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产率有显著性影响。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褐素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次数2次,料液比1∶15 g/ml,提取时间10 min,微波功率320 W,在此条件下产率达到16.83%。茶褐素是弱酸性物质,含有蛋白质、多糖化合物。[结论]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的茶褐素是一种较理想的工艺。  相似文献   

8.
熊昌云  彭远菊  王兴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83-13984,14131
[目的]为了提高普洱茶茶膏的得率。[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方法优化普洱茶的浸提工艺,采用BBD(Box-Be-hnken Design)法对普洱茶的浸提固液比、浸提时间及浸提温度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浸提固液比对普洱茶膏得率有显著性影响,最佳的浸提工艺是固液比1∶12.2 g/ml,浸提时间15.6 min,浸提温度为92.5℃,此条件下普洱茶膏的得率达到22.44%。[结论]该研究为普洱茶膏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证明了响应面法对产品加工工艺的优化与改进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普洱茶(熟茶)降血脂的功效并寻找其降血脂的有效部位。采用脂代谢紊乱模型——预防性给受试物法,选用系统溶媒(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对普洱茶(熟茶)的水提物进行分层萃取,观察普洱茶(熟茶)茶汤和各提取物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初步明确普洱茶(熟茶)降血脂的有效活性部位。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熟茶)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而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普洱茶降血脂的有效部位是乙酸乙酯萃取层。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不同地区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5家云南普洱茶生产企业,到厂现场进行普洱饼茶随机取样,共取样6个;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感官审评,在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进行内含成份分析,研究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的关系,为云南普洱茶的规范生产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品质,并与普洱茶的汤色、浓度、滋味密切相关;荼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的茶样其感官品质均高于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的茶样;咖啡碱含量和糖类物质含量时云南普洱荼的感官品质的影响不是主要因子,但可以适度增进云南普洱茶的内质.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和优化三七 ISSR PCR反应体系,运用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试验分析模板DNA,TaqDNA聚合酶、引物、Mg2+和dNTPs 5个因子对ISSR PCR反应影响。结果发现,三七 ISSR PCR 25μL反应体系中5个因子最佳水平:DNA模板为9.6ng,TaqDNA聚合酶为2.0u, Primer浓度为1.0mmol/L,dNTPs浓度为0.68mmol/L,Mg2+浓度为2.8mmol/L。研究结果为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三七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三七开花期间几种生理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三七开花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以及开花影响因素,为今后三七的育种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因此通过对三七开花过程的观察,初步将三七的开花过程分为始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3个时期;测定各时期花和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POD,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都于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后,又在末花期逐渐下降;同时,可溶性蛋白也在末花期达到最大值,这几种指标都随三七开花而呈大致相同的变化,推测三七开花与这几种生理物质代谢有关,可初步将其作为三七开花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3.
 评价了“紫三七”在生态适应和药效方面比普通“绿三七”所具备的优越性,并分析其原因。“紫三七”根状茎和绒根的紫色素属于花色苷类,花色苷在三七根状茎和绒根中的积累导致“紫三七”的形成。“文山三七”根状茎和绒根的紫色应是文山州特殊自然条件诱导三七产生的、利于三七生存的进化性状。花色苷的积累并不动摇或否定皂苷是三七最重要活性成分的地位;花色苷本身具备多种药理活性、对皂苷药理活性存在增效和补充作用及花色苷的形成、积累能提高三七总皂苷含量决定了“紫三七”的药效比普通“绿三七”的优越。本文可为三七育种中的早期定向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并更新人们关于三七活性成分和药效的传统观念,也将为三七的产品开发开辟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不同光照处理对一年生三七叶组织结构、相对含水量、蒸腾速率、光合指标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一年生三七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持续的强光照射会导致三七叶片失水皱缩和气孔关闭,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蒸腾速率下降,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也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三七植株对光极为敏感,连续光照通过改变三七叶片的水分供需状况而影响叶组织的形态结构、蒸腾速率和相应的光合指标,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应进行适度的遮荫,才能保证三七植株的正常生长。研究为三七光合特性的系统研究和生产中三七的有效光照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不同地区岩白菜中岩白菜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采自云南8个地区的18个岩白菜居群的岩白菜素含量,结果表明:(1) 同一居群的不同器官间岩白菜素含量差异悬殊,根状茎是提取岩白菜素的理想器官;(2) 不同居群的根状茎中的岩白菜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介于9.77%-3.15%之间,丽江玉龙水库居群的根状茎是开发利用岩白菜中岩白菜素的最优种源;(3)不同居群的叶片中的岩白菜素含量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1.61%~0.55%之间。  相似文献   

16.
 采用染色体压片技术对薯蓣属(Dioscorea)4种植物进行核型研究。结果显示小花盾叶薯蓣(Dparviflora CTTing)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0,核型公式K(2n)=20=8m+12sm;盾叶薯蓣(野生种)(Dzingiberensis CH Wright)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20,核型公式K(2n)=20=14m+6sm;盾叶薯蓣(Dzingiberensis CH Wright)栽培株系A-02-6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40,核型公式K(2n)=40=20m+18sm+2st;黄独(Dbulbifera L)的染色体数目为2n=8x=80,核型公式K(2n)=80=34m +46sm;山药(薯蓣Dopposita Thunb)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x+4=144,核型公式K(2n)=144=57m+84sm+3st。结果表明:薯蓣属是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复杂并且存在许多多倍体的植物群,核型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9个形态形状对112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38,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2.1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性状综合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419%,即叶背茸毛、芽叶茸毛、芽叶色泽、叶片大小、花瓣数、柱头开裂数和子房茸毛等7个性状是其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112份材料聚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茶(Camellia sinensis)和普洱茶(C. sinensis var.assamica),第Ⅱ类为白毛茶(C. sinensis var.pubilimba),第Ⅲ类包括大理茶(C. taliensis)和厚轴茶(C. crassicolumna),第Ⅳ类为秃房茶(C. gymnogyna)  相似文献   

18.
 对珊瑚藻乙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测定了其对圆弧青霉、绿色木霉、黑曲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浓度为0.001g/mL的珊瑚藻乙酸乙酯相Rf 000条带48h的抑制率最低,为11.4%;浓度为0.01g/mL的珊瑚藻Rf 0 92条带部分对圆弧青霉96h抑制率最高,达到了86.0%。GC MS分析表明,珊瑚藻乙醇提取物成分以酯类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丹参提取物对建鲤肝损伤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质健康、无伤的建鲤120条,随机分成6组,每组20条。5个处理组,1个对照组。每日饲喂2次,连续饲喂8周。I组(CCl4)、II组(0.5%丹参提取物)、III组(1%丹参提取物),按0.05mL/10g体重体内注射30%CCl4;IV组(05%丹参提取物)、V组(1%丹参提取物)体内不注射CCl4,只注射同体积植物油;VI为空白对照组,也注射同体积植物油。注射72h后采集建鲤的血清及肝组织进行化验。结果表明:与I 组(CCl4)相比,III组(1%丹参提取物)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GPT)、天冬氨酸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总蛋白(TP)、 白蛋白(ALB)的活性有所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含量显著提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T AOC)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显著提高 (P<0.05)。而IV,V组的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变化,这说明1%丹参提取物对于抗CCl4诱导的肝损伤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香石竹立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石竹立枯病是在香石竹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对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生物学特性及5种杀菌剂对其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所供试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可溶性淀粉和尿素分别为最佳碳源和氮源。病原菌在5~45℃,pH 2.5~9.0条件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5.5;12h光照12h黑暗有利于该菌营养体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min。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是一类对营养需求不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病原菌。室内药效测定结果表明:灭菌星和广枯灵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其它杀菌剂对该菌的菌丝生长也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