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茶树种质资源芽叶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茶树种质资源圃35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21个芽叶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35份茶树资源芽叶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描述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35.32%,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90,其多样性程度依次为芽叶颜色叶色叶质叶面隆起叶齿形态芽叶茸毛;数量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3.57%,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95,其多样性程度依次为叶长叶宽=叶面积一芽二叶百芽质量一芽二叶长=叶脉对数叶厚发芽密度。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21个性状简化为7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6.785%。聚类分析将茶树种质资源分为6类,各类均具有特异性状特点。综合各份种质资源的芽叶表型性状特点,为深入研究和利用江西区域内茶树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桂西南地区35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多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12.45%~47.03%,而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的差异均较小,变异系数为8.92%~23.62%,其中,平均叶面积、叶片隆起性和叶片着生状态变异系数均达到40%以上,而水浸出物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为8.92%;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6.18%;基于农艺性状和主要生化成分的聚类分析表明,35份茶树资源可分为7大类群,不同类群间在芽叶茸毛、一芽三叶百芽质量、平均叶长、叶宽、叶面积、侧脉对数、叶色、叶片质地、叶缘形态、花瓣数及主要生化成分质量分数上表现差异显著,且第Ⅰ、Ⅵ、Ⅶ类适制绿茶,第Ⅱ、Ⅲ、Ⅳ类适制红茶,第Ⅴ类适兼制红绿茶。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9,(12):2068-2072
为研究云南大理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40份云南大理茶种质资源的18个农艺性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0份大理茶18个农艺性状间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性,变异系数为8.91%~51.70%,其中,芽叶茸毛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51.70%,萼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91%;13项主要生化成分中,水浸出物变异系数最小,为4.05%,ECG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55.93%;18个农艺性状在遗传距离5 cm处可聚为三大类,其中,第2类、第3类发芽密度高,芽叶茸毛多,芽叶色泽呈绿色,叶质柔软,可用来选育优质高产的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在遗传距离5 cm处可聚为三大类,存在着高EGCG、高氨基酸、高咖啡碱,低EGCG、低ECG、低咖啡碱的大理茶资源,可以用来选育高咖啡碱、高氨基酸、高多酚,低多酚、低咖啡碱等特异品种。  相似文献   

4.
云南野生茶树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00份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借助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25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97%~80.56%,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花萼茸毛(为80.56%),其次为子房茸毛和叶质(分别为56.48%和50.96%),变异系数最小的是萼片数(为13.97%);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5个农艺性状综合为7个主成分,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1.90%。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8.285%,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134%;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00份野生茶树资源聚为4大类,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一起,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显示了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茶树芽叶茸毛及茶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茸毛是茶树芽叶的主要性状,芽叶茸毛的长度、密度、粗度、分布特征是茶树品种的主要特性,与茶树的抗逆性和抗病虫性密切相关。茶毫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品质成分,对白茶、绿茶、红茶、黄茶的外观品质和风味品质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对茶树芽叶形态特征、茸毛性状的遗传与变异、茶树芽叶茸毛与抗性、茶毫与茶叶品质关系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茶树良种繁育和茶叶品质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重庆茶树种质资源,了解重庆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已保存的30份茶树种质资源的30个农艺性状和5个主要生化成分指标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重庆茶树资源在农艺性状与主要生化成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1.01%~53.54%,平均变异系数29.13%;多样性指数介于0.32~2.04,平均多样性指数1.16;主要生化成分变异系数介于11.87%~28.56%,平均变异系数19.4%;多样性指数介于1.91~2.07,平均多样性指数2.00;前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85%,包含了35个性状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用来进行综合评价重庆茶树种质资源;通过聚类分析将30份重庆茶树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Ⅰ、第Ⅱ类群属于红绿兼制类型,第Ⅲ类群是开发红茶的优质原料;筛选出芽色变异材料1份,芽叶绒毛特多类型材料3份,特早生茶树材料10份,高茶多酚特异资源21份,高咖啡碱特异资源4份。  相似文献   

7.
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是茶树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收集的23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表型性状在不同材料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其中,芽叶茸毛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3.20%;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叶片大小,为17.94%。通过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29时,23个品种资源被分为2组,第一组有22个品种(系),第二组只有来自于福建的‘福鼎大白’1个品种。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裸大麦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青藏高原裸大麦区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该地区裸大麦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对86份青藏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裸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主穗长的形态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5;株型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47。总体表现为数量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质量性状。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86份材料聚为4类,第Ⅰ类是二棱种质,为高秆大穗大粒型,第Ⅱ类种质为矮秆多粒长穗型,第Ⅲ类种质为短穗型,第Ⅳ类种质为高秆多粒型。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种质评价,提取前7个主成分即可概括全部性状的大部分生物学信息,筛选出适合江苏地区生长的优良种质资源,为裸大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古蔺野生大茶树农艺性状多样性。[方法]以古蔺县的47份茶树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古蔺野生大茶树的叶色、叶形、叶长、叶宽、叶面积等17个叶片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古蔺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9.28%~48.21%,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48 6~1.402 1;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14%,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18.96%,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5.65%,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4.42%;17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10.88处,可将47份古蔺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分为四大类群,桂花乡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在四大类群中均有分布,说明桂花乡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种类较丰富,聚有较大的育种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古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浙江省地方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挖掘特异芋种质,对25份浙江省地方芋种质资源进行调查鉴定,对1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表型性状与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相结合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芋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与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31.31%与0.97。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积特征值为10.871,累计贡献率为77.649%,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多子芋株型综合因子,第二主成分反映了芋叶形状综合因子,第三主成分反映了母芋形状综合因子,第四、第五主成分分别代表母芋表皮棕毛、母芋颜色因子;另外,孙芋形状、母芋芽色、叶心色斑颜色、叶柄中下部颜色、母芋表皮棕毛可作为芋种质鉴别优先观测的形态性状指标。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在遗传距离4.171处可将所有种质分为5个类别,其中第Ⅲ类与第V类的子孙芋形状均为卵圆,商品性好。此外,在20份多子芋中还挖掘出2份紫红柄特异芋种质。20对SSR引物在所有资源中扩增共获得53个条带,具有多态性的条带为48条,多态性比率为90.6%,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22~0.64;SSR分子标记聚类在DICE遗传相似系数0.665处将所有种质分为5个类别,与表型性状聚类结果有类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2种不同的聚类方式在芋种质资源的鉴别中具有互补作用,均表明了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来源并无直接关系。上述结果将为芋种质资源进一步保护、利用与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分布在贵州的32个分布地的古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从形态学上对144份贵州古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除树姿外,其他9个形态性状变异系数均达 35%以上,10个形态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达到0.85以上;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仅达到85.97%;5个生态区中,黔西南分布区的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形态遗传多样性与其他分布区相比较广泛;在欧氏距离5.60处供试材料明显分为3大类型;第Ⅰ类包括27个材料,该类材料主要来自于黔东南分布区、黔中分布区、黔西南分布区和黔北分布区,第Ⅱ类包括10个材料,主要来自黔西南分布区的晴隆县,第Ⅲ类包括107份材料,分布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2.
古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是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新课题。为鉴定和评价陕西38份古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38份古茶树种质资源6个主要表型性状(叶面积、叶形、叶色、叶身、叶面隆起性、叶片着生角度)变异丰富,不同性状间遗传多样性指数不同,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934~0.9969之间,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8811;在欧氏距离10时可将陕西38份古茶树种质资源聚类为2大类群,但并没有严格按照地域聚类,而是按照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研究结果表明,陕西汉中、安康等地古茶树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选育优异茶树种质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茶树种质资源夏茶鲜叶的生化成分特性,对武夷山市茶区46份茶树种质资源夏茶鲜叶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评价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武夷山市茶树种质资源夏茶鲜叶生化成分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性丰富,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达到2.04和24.58%。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茶树生化成分多样性80.37%的信息。基于生化成分,把46份茶树种质资源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除了水浸出物和黄酮类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生化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第Ⅰ类群多数适制绿茶,第Ⅱ类群多数适制红茶,第Ⅲ类群多数适制乌龙茶。从3个类群中初步筛选出高茶多酚特异资源3份、高水浸出物特异资源4份。结果可为武夷山市茶区夏茶资源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50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其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站50份茶树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72%~50.29%,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芽茸毛,为50.29%,其次为叶面和叶缘,分别为38.18%和33.67%,变异系数最小的是花冠直径,为10.72%。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在阈值为9时,可将这50个茶树品种分为5类,根据绿茶的育种目标在50份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发现,编号为31、41、50和30这4个材料农艺性状表现优良,且这50份茶树种质资源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和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分析红籽瓜种质资源形态学多样性。[方法]对51份红籽瓜种质资源形态学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红籽瓜种质资源39个形态性状变异系数为5.37%~66.95%,平均变异系数为22.87%。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平均值为1.55,种子长度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最高,为2.16;种皮覆纹最低,为0.32,数量性状多样性信息指数大于质量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19.49%,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15.32%;第三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9.55%。基于形态学的聚类分析将51份红籽瓜种质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仅1份材料,第二类2份材料,前两类均为野生种材料。第三类48份材料,为栽培种材料。[结论]为红籽瓜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茶种质资源主要表型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山茶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对保存的51份种质资源的11个质量性状与11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长,其次是雄蕊长度、花瓣长和叶柄长度;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花柄长度,其次是果径和叶柄长度,最小的为花瓣数量。基于各种资源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把51份山茶聚类并划分为3大类群。第Ⅰ类为花色艳丽、大花的亲本材料,第Ⅱ类为香花或小花型山茶的亲本材料,第Ⅲ类为黄色花或花、叶某一部分具有奇特观赏性状的亲本材料。22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9.891%,第1主成分反映花的观赏性,第2主成分反映叶的观赏性,第3成分反映叶和果实。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山茶种质资源的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  相似文献   

17.
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64份浙南早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4份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平均变异系数达16.68%,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2个主成分代表了64.287%的资源信息。聚类分析把64份资源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有33份资源,第2类群有18份资源,第3类群有13份资源。初步筛选出早生特异种质资源(氨基酸≥5.0%或茶氨酸≥3.0%)10份,早生优良种质资源(茶多酚≥20%或者氨基酸≥4.0%)48份,潜在早生优异茶树资源(水浸出物≥48.0%或者酚氨比≤4)24份。相关性分析显示,茶多酚、氨基酸等5种主要生化成分呈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H. Hu)不同优选种质间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0个优选种质枝条和叶片的1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分析,并对聚类分组表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掌叶覆盆子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幅度为10.22%~46.63%,平均变异系数为22.02%;不同种质间变异差别明显,RC17平均变异系数最大(18.79%),RC01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1.27%)。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04%,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2.61%;聚类分析结果将20份掌叶覆盆子种质分为3大类,其中第Ⅰ类包括10份,第Ⅱ类包括9份,第Ⅲ类包括1份。Ⅰ类与Ⅱ类组间叶脉角和叶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Ⅰ类与Ⅲ类组间地径、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裂宽和叶脉角存在显著差异(P<0.05);Ⅱ类与Ⅲ类组间地径、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裂宽和叶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探讨优选种质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将为掌叶覆盆子资源保存及构建核心种质提供数据基础以及新品种选育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古茶树形态多样性的丰富性,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澜沧江中下游流域的5个云南省州(市)共45份茶树资源为分析材料,对茶树的叶质、叶形、叶长、叶宽、叶面积等20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了形态多样性分析,根据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45份茶树资源20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63%,变异系数最大的为芽叶颜色(60%),最小的为叶脉对数(18%),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305,多样性指数最大的为叶脉对数(1.99),最小的为叶基(0.30),基于45份茶树资源20个叶片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4时,聚为4类。【结论】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古茶树有着丰富的变异程度和形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鸠坑茶树资源芽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来自淳安县鸠坑乡和余杭区瓶窑镇的39份鸠坑茶树资源的16个芽叶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鸠坑茶树资源的叶长、叶面积、芽长、芽茸毛、萌发特性、成叶叶色和叶脉对数等7个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在1.0以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淳安和余杭2个地理种群间的表型特征差异明显,淳安鸠坑群体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面积、长宽比、芽长等5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值分别为9.95 cm,3.38 cm,27.67 cm2,2.56和2.87 cm,大幅高于余杭群体,能基于芽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能将2个不同的群体区分开来。鸠坑茶树资源芽叶表型多样性丰富,后代遗传变异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