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ISSR和ITS标记对黑龙江省采集的33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8个黑龙江省常见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PCR-ISSR体系,选出9个ISSR引物对菌株DNA进行扩增,通过聚类分析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ISSR引物扩增条带10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为92.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11.4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0.6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在0.063~0.924之间。通过ITS序列对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利用软件ClustalX 1.83和MAGA 4.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ITS1、5.8S、ITS2三个区信息为点比例达到52.1%,遗传位点丰富。两种标记方法均显示黑木耳野生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优于栽培菌株。ISSR和ITS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得到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2.
主要用ITS方法对秦巴山区12个主栽黑木耳菌株和1个野生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自分离的zbxin菌丝粗壮、浓密、絮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吃料能力强。C916、S16、zbxin的亲缘关系较远,三者的菌丝形态也是差异较大。将黑木耳菌丝形态学特征和拮抗性结果结合综合分析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具有可参考性,结果分歧不大。综合来看秦巴山区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不丰富。  相似文献   

3.
通过ITS序列对大兴安岭地区采集的14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6株对照栽培种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以揭示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软件Clustal X 1.83和MAGA 4.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①黑木耳ITS区(ITS1+5.8S+ITS2)信息位点比例达到52.1%,遗传位点丰富,证明ITS序列可以为黑木耳菌株的亲缘关系问题提供较强的证据。②在MP系统树中,黑木耳菌株明显聚为2类,聚类结果表明黑木耳野生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优于栽培菌株。  相似文献   

4.
黑木耳栽培菌株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析标记技术对黑龙江省伊春地区23个黑木耳主栽品种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在选用的10个引物中,有6个引物扩增得到较清晰、稳定、多态性强的指纹图谱.运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相似水平为0.70时,可将23个黑木耳菌株分为3个组群.结果表明,伊春地区黑木耳栽培菌株遗传背景差异不大,存在同物异名现象,IS...  相似文献   

5.
【目的】目前羊肚菌栽培菌种品性退化,羊肚菌种质资源的筛选评价对于选育优质新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18个羊肚菌菌株进行菌株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手段,进行遗传多样性以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10个菌株为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2个为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4个为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2个野生羊肚菌为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ISSR聚类分析显示出供试菌株的总体相似性为0.52,相似系数为0.54时聚为两大类群。【结论】18株菌株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黑木耳菌株进行农艺性状评价与遗传差异分析,筛选不同种源黑木耳优良菌株,为黑木耳栽培菌株的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5个黑木耳菌株进行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图谱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黑木耳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50~0.97,且在相似系数为0.50时可分为2个类群,其中大部分菌株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相吻合。依据菌株农艺性状分析,A6(黑山)菌株出耳快且整齐,耳片颜色黑、厚而小,产量高。Pearson分析发现,黑木耳菌株的产量与其现耳芽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耳片厚度具有一定正相关性,而与母种菌丝生长速度无相关性。【结论】A6(黑山)菌株各项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可在南方地区进行推广栽培;A3(916)、A4(Aa7)、A5(黑2)和A8(丽黑1号)菌株可做育种材料。黑木耳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和现耳芽时间可以作为预测其子实体产量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菌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东北地区普遍栽培的11株黑木耳菌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个菌株共出现6条酶带,其中有3条为特征带;11个菌株相似系数为0.667~1.000,说明多数菌株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总DNA提取及PCR-ISSR引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个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la(L.ex Hook)Underw]菌株为试材,对黑木耳总DNA提取方法和ISSR-PCR扩增反应条件及引物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改进的SDS抽提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取到高纯度的DNA产物;并筛选出了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15条引物,其中引物ISSR11、ISSR12、ISSR14扩增结果的稳定性好、多态性强.经凝胶电泳比较,引物ISSR14可作为黑木耳PCR-ISSR反应的适宜引物.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开发野生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对17个不同来源的野生桑树桑黄菌株开展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桑黄菌株DNA进行扩增,分析扩增条带,利用NTSYS软件构建亲缘关系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6条ISSR引物中,有10条ISSR引物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10条引物共检测到90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17个,多态性百分比79.3%。在DNA指纹图谱中,引物P5、P812扩增条带多态性最高。NTSYS-PC2.10e软件分析表明,17个桑树桑黄遗传相似系数为0.57~0.99。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GS)约0.65处,可将17个桑树桑黄划分为2大类群: S4,S23,S26为一大类群,其余为一大类群。综上可知,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子标记可有效区分不同桑树桑黄菌株。  相似文献   

10.
利用ITS和SRAP标记对黑龙江省境内采集的14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一个南方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的ITS序列变异程度较小,仅存在碱基的变化,无区域长度变异,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利用8对引物对15个供试菌株进行SRAP扩增,共得到215条条带,其中15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14个不同来源的黑木耳菌株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在选用的15个ISSR引物中,有2条引物建立了14个菌株的指纹图谱,其能将所有供试菌株相互间区分开来,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4个供试菌株分为2个类群.类群Ⅰ包括11个菌株.且其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类;类群Ⅱ包括3个菌株;其中"981"和丰收1号的遗传距离最近.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物学和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对石河子地区12株野生阿魏菇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阿魏菇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在阿魏菇菌株菌丝培养特征方面,各菌株除在菌丝颜色和现原基方面无明显差异外,在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6项特征方面均有一定差异;拮抗试验结果显示,2株阿魏菇栽培菌株与石河子地区野生菌株均有较强拮抗反应,大多数石河子地区野生菌株间有较强拮抗反应;ISSR标记共扩增出52条DNA条带,多态性条带41条,多态比率为78.85%,供试菌株两两间的相异系数为0.11~0.59,在相异系数(D)为0.47时,可将14个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表明石河子地区野生阿魏菇菌株已开始发生遗传分化,并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野生平菇菌株进行生物学培养特征测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价供试菌株的多样性水平,为丰富和开发平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创制材料及基础数据支撑。【方法】 利用生物学方法和ISSR标记技术对15株野生平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在菌丝培养特征方面,各平菇菌株菌丝颜色基本为白色,菌株间无明显差异;而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来自中国云南菌株04131菌丝长速最快,来自新西兰的菌株00440长速最慢;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62条清晰的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9条,多态比率为 95.16%;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 0.58~0.84,在遗传相似系数0.60水平上15个供试菌株分为5个类群,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结论】 15个不同来源的野生平菇菌株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平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较为相关,而与生物学性状无明显相关,供试菌株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好的驯化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14.
王波  李婧  鲜灵  高俭  周洁  唐杰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601-604
对不同地区栽培的黄背木耳菌株进行了组织分离,获得10个菌株,以2个保藏菌株为对照,对其进行了ISSR、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组织分离菌株与保藏在遗传上存在差异,遗传相似系数在0.630~0.870之间,组织分离菌株与保藏菌株之间遗传差异较显著;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差异也显著,组织分离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上差异明显,最大的相差1倍以上;在产量上表现出组织分离菌株产量较保藏菌株高,增产率在16.48%~90.85%,组织分离培养方法具有复壮效果。  相似文献   

15.
茶树杂交后代的ISSR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ISSR标记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十分有效的分子标记。采用ISSR技术利用筛选出的19个ISSR引物(ISSR prim ers)在9份茶树亲本及其杂交后代中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9份茶树间的GS值变化范围为0.594~0.797。其中蜀永307和蜀永906之间的GS值最大、遗传相似程度最高、遗传距离最近;云南大叶茶和四川中小叶种之间的GS值最小、遗传相似程度最低、遗传学差异最大。聚类分析将9个品种划分为3个大类,云南大茶树、蜀永1号为一类;黎儿茶为一较原始的材料,单独成一类;蜀永307、蜀永906、蜀永703、蜀永808、蜀永3号与四川中小叶种为一类,显示它们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据此认为,ISSR标记可以有效地对杂交后代进行“亲缘跟踪”和定向选择,为杂交育种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特征,为丰富和开发中国美味蘑菇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学和ISSR标记技术对20个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中国美味蘑菇各菌株的菌落形态、菌丝长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06条清晰的DNA条带,多态性条带176条,多态比率为83.50%。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 0.60~0.91,遗传相似系数为0.80时,可将20个供试菌株分为8个类群。【结论】新疆野生中国美味蘑菇菌株已开始发生遗传分化,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好的驯化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