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用1986年在8633辣椒株系中发现的雄不育株,进行测交、连续回交和父本株自交,育成了灯笼椒、羊角椒、线辣椒等不同类型的雄性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并筛选出恢复系。在测交过程中,发现不同品种对雄性不育的保持能力有明显差异。不育系的花明显小于保持系,不育系花药瘦小、干瘪,花粉粒无或极少,碘化反应不着色或着色极浅。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育系花药、花粉粒形态和表面结构异常。雄性不育属核质互作型,细胞核中有一对隐性基因控制雄不育性。雄性不育系基因型为 Smsms,保持系的基因型为 Nmsms。  相似文献   

2.
辣椒雄性不育系选育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用1986年在8633辣椒株系中发现的雄不育株,进行测交,连续回交和父本株自交,育成灯笼椒,羊角椒,线辣椒等不同类型的雄性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统,并筛选出恢复系。在浊交过程中,发现不同品种对雄性不育的保持能力有明显差异。不育系的花明显小于保持系,不育系花药瘦小,干瘪,花粉粒无或极少,碘化反应不色或着色极浅。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育系花药,花粉粒形态和表面结构异常。雄性不育属核质互作型,细胞核中有一对隐  相似文献   

3.
辣椒(甜椒)雄性不育系13733A、1592A、1442A的特征与形态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5年在辣椒田中发现雄性不育株,用不同果型的品种,分别进行测交,连续回交和父本株自交,育成了灯笼型、羊角型、牛角型等不同类型的3个雄性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不育系的长势、株幅、分枝明显强于可育株。各不育系的雌蕊功能正常,花药瘦小、干瘪,个别花药虽与保持系相似,但无粉粒或极少。个别不育系的个别植株有单性结实特性。  相似文献   

4.
辣椒三系选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引进的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植株和多种类型的自育材料,经4~5代测交、自交、回交得到新的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同时筛选出多个较优的恢复系.研究发现,在测交或回交组合育性分离时,回交父本株系内不同单株对雄性不育的保持能力差异很大,甚至会影响到不育系选育的成败.因此,在测交或回交后代出现育性分离时,需要选择测交(或者回交)父本自交后代的多个不同单株进行成对回交,再根据回交后代的育性表现,淘汰具不良基因型(N(MsMs)、N(Msms))的回交父本,而不育株与基因型为N(msms)的父本饱和回交后将得到新的不育系和同型保持系.  相似文献   

5.
百日草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百日草品系选育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百日草的雄性不育类型:没有花药,仅有花丝,属花药退化类型,不育性状表现稳定,杂交结果显示其属于核不育类型,通过测交、连续回交和自交的方法,选育雄性不育系和两用系.  相似文献   

6.
辣椒雄性不育三系配套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引进辣椒材料中的不育株,采用测交、连续回交和父本株严格自交,根据育种要求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甜椒型不育系2份,辣椒型雄性不育系5份及其7份相应保持系,并筛选4份具有100%恢复率的恢复系。大量测交中发现,大多数甜辣椒品种对该不育源具有较强的保持能力。高代不育系的植株及测交当代种子量等与保持系无明显差异,但不育系花器瘦小、干瘪,花粉粒无或减少,柱头较保持系细而长。利用不育系及保持系去雄同恢复系杂交,后代表现一致。后代遗传特征表明,该雄性不育为质核互作型,细胞核中有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不育,大多数辣椒品种对该不育系表现为Nmsms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1温线早不育系的选育及特征特性温线早不育系是以“野败”二九矮4号不育系为母本、早稻品种温线早为父本,经杂交、回交转育而成。经测交,温线早不育系属野败型雄性不育系。大量测交结果表明,温线早不育系的恢复系与野败不育系相同。温线早不育系1992年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8.
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以具有100%不育株率的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3A为不育源,采用定向转育方法,经过杂交、回交、测交、自交和兄妹交将核不育基因向可育自交系206中转育。经过连续3代定向的回交转育(以206为轮回父本),获得了具有206特征性状的青麻叶类型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实现了复等位不育基因与园艺性状的同时转育。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和发掘水稻两系不育系新资源,用普通野生稻与籼稻珍珠矮杂交,在其杂交后代F2群体中发现1株雄性不育突变体,选择该F2群体中可育株与该不育突变体进行测交,在测交后代群体中继续选择可育株与不育株测交直至群体农艺性状基本一致,获得雄性不育材料,暂命名为长S。该不育材料属隐性核不育,且不育基因与株1S、C815S不育基因等位,用三系保持系、恢复系与高世代群体内的不育株进行测交,测交F1均表现正常可育。自然条件下雄性不育材料表现为长日高温不育、低温可育,且育性转换明显。该雄性不育材料与株1S、C815S正反交F1在江西吉安正季抽穗表现不育,而与培矮64S、9701S正反交F1正季抽穗正常可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获得百日草雄性不育系,并探索其花药发育机制,为百日草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一条新途径。【方法】采用自交F2代出现的不育材料连续回交获得的不育系再进行兄妹交、可育株自交,结合与多个自交系测交进行不育类型鉴定,并对其细胞学进行研究。【结果】获得了百日草深红色单隐性雄性不育两用系AH209AB。正常可育的花药,其药壁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为三细胞型。雄性不育株花瓣退化或丝状,雄蕊退化成丝状,内无花粉,外观呈绒毛状;花药在造孢细胞组织形成后,没有继续分化产生药壁结构、花粉母细胞及其花粉,为完全的结构性雄性不育类型。【结论】该雄性不育系属于无花粉囊型不育系,在F1代种子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白菜核复等位基因向可育品系92-11的转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利用现有大白菜雄性不育系,将核不育复等位基因向可育品系92-11转育获得了成功,得到了具有92-11遗传基础的新甲型两用系、临时保持系和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2.
一个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新育成的雄性不育系农系928cms-Q1261的胞质类型、败育时期和遗传机制,为其育种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不育系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种植,鉴定育性表现,通过测交、姊妹交、反交对不育性的遗传进行分析,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胞质类型,通过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孢子发育过程。【结果】农系928cms-Q1261雄穗无花药外露,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表现稳定;质不育基因来自自交系Q1261,为S型;核不育基因来自农系928,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小孢子从单核晚期开始自溶,成熟期完全降解;自交系郑58能保持其不育性。【结论】农系928cms-Q1261属于S型不育胞质,是一种无花粉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恢复系广泛。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对自交系068的育性恢复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068对478、黄早四、48-2背景下的CMS-T、CMS-C、CMS-S不育胞质分别呈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和不育性保持。068对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同胞质之间未检测到育性恢复上的明显差异。068同不育材料一次测交与再次回交的育性测定结果存在差异。自交系068对可作为CMS-T、CMS-C和CMS-S不育胞质的共同恢复系,为利用多胞质进行不育化制种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恢复性遗传规律,特别是对恢复系的创制,以具有粘型、易型和偏型等细胞质的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及对其有一定恢复力的小麦品种(系)132、83-3等为基础材料,以01-3-6为工具材料,采用特殊复合杂交法研究了这几类异质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微效恢复基因的累加效应。结果表明,以国际法表示时,不同核型材料中的粘型、偏型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微效恢复基因均存在显著的累加效应,且在累加高代表现较为明显,以国内法表示时,则没有累加效应;不同核型材料对易型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以国内法计算的恢复度世代间变化幅度明显低于国际法;粘型、偏型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杂种F1产量的形成以小穗中部小花结实为主。  相似文献   

15.
玉米ES型雄性不育胞质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0对ES型雄性不育胞质杂交种和正常胞质杂交种进行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ES型雄性不育胞质杂交种与其同核的正常胞质杂交种的产量无显著差异,ES型雄性不育胞质对杂交种的农艺性状无不良影响。又根据ES胞质不育系具有稳定的不育性和ES胞质抗病性的有关研究,作者认为ES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完全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传统的诗画关系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诗画关联比较中地位对等观念确立及诗意图开始萌芽;第二阶段,诗画艺术观的标准统一和确立为“形似”,诗意图继续发展,题画诗(广义)出现并盛行;第三阶段,反“形似”的“诗画一律”理论的发轫和共识的取得,二者在形式上相互影响和借鉴;第四阶段,“诗画一律”说触发的书画同源理论出场,诗画异同理论总结并完善,诗书画合壁的文人画使诗画的融通的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ATP酶同工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通小麦L型、V型和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幼苗的ATP酶同工酶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L型不育系在幼苗照光后出现的独有ATP酶谱带A10,可能是叶绿体和核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V型不育系在幼苗的任何时期取样,都出现的一条独有的ATP酶谱带A3,可能是线粒体和核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的幼苗ATP酶表达状况不同,不仅反映了一种复杂的核质互作关系,并且也暗示了不同类型不育系其不育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