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快速准确地测定茶油中脂肪酸含量,建立了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方法。选取市售的156份茶油样品,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同时采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油样的光谱数据,并分析原始(R)光谱、SG平滑(SG)光谱和二阶导数变换(SD)光谱与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比较全光谱波段与显著性波段对建模精度的影响,优选出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定量检测模型。结果表明:茶油中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428%~10.931%、78.036%~84.621%、7.013%~9.863%;采集的茶油近红外光谱曲线特征变化较为明显,光谱特征峰的位置分布于8 600~8 200、7 300~6 900、6 000~5 500、4 800~4 500和4 500~4 000 cm–1;茶油中棕榈酸含量与R、SG光谱吸光度呈正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与R、SG光谱吸光度呈负相关,SD光谱数据与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与R和SG光谱吸光度比较,相关性极大被削弱;基于全波段建立的PLSR模型对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整体预测精度略高于显著性波段所建立的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RC和预测集相关系数RP分别为0.837~0.956和0.818~0.938。从模型的复杂程度分析,采用显著性波段建模的输入变量的数量可压缩至全波段建模的25%以下;SG–PLSR模型对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综合预测性能最优,相应的RP和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38、0.930、0.925和0.560、0.438、0.287。  相似文献   

2.
梁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33-14936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准确且无损的脂肪酸含量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准确定量检测植物油中3种脂肪酸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植物油中3种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比分析了10种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植物油中3种脂肪酸含量定量分析校正模型结果的影响。[结果]一阶导数(FD)结合多元散射校正(MSC)法的光谱预处理效果最优,经FD+MSC法预处理后采用PLS建立的植物油脂肪酸含量检测的校正模型,对油酸的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69 3,预测标准差RMSEP为1.3%;对亚油酸的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60 6,预测标准差RMSEP为1.66%;对亚麻酸的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73 1,预测标准差RMSEP为0.479%。[结论]研究表明,所建模型可较好地检测植物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5个沙棘(Hippopha觕rhamnoides L.)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建立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沙棘果肉油和种子油主要脂肪酸成分的方法。果肉油和种子油采用氯仿-甲醇法提取,甲醇钠-甲醇法甲酯化衍生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结果表明,十九烷酸甲酯是气相色谱法测定沙棘果实中脂肪酸成分含量的理想内标物。果肉油和种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果肉油中棕榈油酸(36.25%)和棕榈油酸(28.92%)含量高,α-亚麻酸含量低;种子油中亚油酸(33.65%)和α-亚麻酸(32.95%)含量高,棕榈油酸含量低。5个品种沙棘的果肉油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亚历山大12号果肉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4.84 g/100 g油;无刺丰种子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为88.39 g/100 g油。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合沙棘油脂样品中脂肪酸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甲酯化反应、二氯甲烷萃取、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了南平烟区烟草中的多元酸如草酸、丙二酸、丁二酸、苹果酸、柠檬酸和高级脂肪酸如肉豆蔻酸、棕榈酸、十五烷酸、油酸、亚麻酸、亚油酸、硬脂酸等的含量。结果表明,南平烟区中松溪、浦城和邵武的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县;烤烟的不同部位叶片之间除丁二酸、十五烷酸、硬脂酸、油酸外其他酸含量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评吸劲头与多元酸、高级脂肪酸如草酸、柠檬酸、丙二酸、亚麻酸、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亚麻酸、硬脂酸等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食用油中的脂肪酸含量.在实验中采用气相色谱法对45个食用油样品中的硬脂酸、棕榈酸、油酸含量进行测定,同时根据45个食用油样品的近红外线光谱结合模型优化方法来建立起食用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由此建立起一个可以定量分析食用油脂肪酸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检测途径,因而极具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北方枸杞籽油中脂肪酸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北方枸杞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鉴定了11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9.10%,样品所含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γ-亚麻酸  相似文献   

7.
亚麻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含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引自加拿大植物基因资源中心的82份亚麻材料和国内23份亚麻品种进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并对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中的平均脂肪酸含量顺序为亚麻酸(47.34%)油酸(28.62%)亚油酸(13.15%)棕榈酸(5.16%)硬脂酸(4.76%)。油分含量与亚麻酸、棕榈酸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r=0.25*)*,与硬脂酸、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30**,r=-0.30*)*,与油酸呈负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亚麻酸与其他四种脂肪酸都呈负相关性,其中与硬脂酸、油酸达到极显著负相关(r=-0.52**,r=-0.87*)*。亚麻品种间脂肪酸组分差异极大,发现一些优异种质资源,为今后亚麻品质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瓜种子脂肪酸含量、种类与耐低温性的关系。[方法]对15份不同来源的黄瓜材料进行白天12℃,晚上8℃的低温处理,每天光照7.5 h,处理14 d,对黄瓜的耐寒性进行分级,并计算耐寒指数,测定供试黄瓜种子的含油量、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结果]黄瓜种子的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16∶0)、棕榈烯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与其耐寒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耐寒指数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种子含油量I、UFA(不饱和度)达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含量、棕榈烯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相关系数很小,各材料的油酸含量基本相同。[结论]黄瓜的亚油酸、亚麻酸、种子含油量I、UFA与黄瓜的耐低温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核桃仁的脂肪酸与氨基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琦  程滨  赵瑞芬  张一弓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165-1169
对在山西种植的20个核桃品种核桃仁的脂肪酸和氨基酸组分及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核桃仁中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5种脂肪酸,含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达到90%左右;亚油酸(ω-6)/α-亚麻酸(ω-3)基本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类膳食中(ω-6)(/ω-3)的推荐值(5~10)∶1;不同品种脂肪酸组成无差异、含量有差异。20个品种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氨基酸种类相同,总体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收集到的56个海南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样品中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以及亚麻酸等5种脂肪酸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6个花生样品中,油酸含量为36.859%~67.093%,亚油酸含量为14.122%~61.025%,棕榈酸含量为8.583%~20.286%,硬脂酸含量为2.442%~8.971%,亚麻酸含量为0.028%~0.093%。其中9304、9355、9353号花生油酸和亚油酸比值较高,数值分别为4.751、3.623和3.049,9337号花生油酸和亚油酸比值最低,其数值为0.899。  相似文献   

1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两色金鸡菊中的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色金鸡菊中的脂肪酸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对两色金鸡菊样品中脂肪酸进行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提取物甲酯化的化学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分析测定结果,两色金鸡菊中主要含有月桂酸甲酯、肉豆蔻酸甲酯、棕榈酸甲酯、亚麻酸甲酯、亚油酸甲酯、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等16种脂肪酸.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种脂肪酸相对含量,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与亚油酸含量超过70%.对两色金鸡菊脂肪酸化学成分的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测定胡麻种质资源品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照  赵利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2):110-113
利用Perten公司DA7200型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仪,对甘肃胡麻种质资源库的364份胡麻资源的籽粒品质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胡麻籽粒4种品质成分在不同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硬脂酸、木酚素、棕榈酸和油酸变异系数较大;碘价、粗脂肪、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资源中粗脂肪平均含量为38.64%,硬脂酸平均含量为4.94%,棕榈酸平均含量为5.58%,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碘价和木酚素平均含量依次为29.15%、11.4%、51.31%、175.69和9.60 mg/g。筛选出了123份优异种质资源供育种利用。并对近红外技术在胡麻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核桃群体核仁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核桃群体脂肪酸组分的表型变异及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索氏提取和气相色谱法对53份核桃种质的核仁样本进行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测定,运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明确脂肪酸组分的表型变异、相关性以及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从53份核桃种质中共检测到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及花生烯酸7种脂肪酸组成因子,总含量可达核仁油脂总量的99%以上。主成分分析表明,亚油酸、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为核仁油脂主要构成因子,棕榈油酸和花生烯酸含量较少。基于主要构成因子进行聚类分析,53份核桃种质可以分为两个亚群——group_1和group_2,其中group_1包含28个材料,group_2包含25个材料;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两个亚群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棕榈酸在两个亚群间无显著差异;群体水平上同一种植区核桃品种核仁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变异相对较稳定;油酸及亚麻酸变异幅度较大,且相关分析表明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侧重不同的目标性状选育核桃新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选育脂肪含量高、脂肪酸组成及比例合理的核桃新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超早熟大豆脂肪酸的形成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早熟大豆种子形成过程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变化各异。开花后16~20d时,硬脂酸(18∶0)、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棕榈酸(16∶0)、油酸(18∶1)及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开花后20~23d时,亚麻酸(18∶3)相对含量又增加,棕榈酸(16∶0)相对含量下降,以后随种子的发育,棕榈酸(16∶0)、硬脂酸(18∶0)和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油酸(18∶1)介于其间。开花后天数与棕榈酸(16∶0)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16∶0)及硬脂酸(18∶0)呈显著、极显著的负相关,亚麻酸(18∶3)与硬脂酸(18∶0)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油酸(18∶1)、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与硬脂酸(18∶0)、亚麻酸(18∶3)、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呈极显著、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18∶2)及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呈显著的负相关;平均最低气温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泥鳅鱼油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热提取方法抽取泥鳅鱼油,用KOH/CH3OH酯交换法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共鉴定出14种脂肪酸成分,其中以亚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亚油酸、硬脂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为主,泥鳅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50.24%。  相似文献   

16.
亚麻籽粒中主要脂肪酸积累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陇亚7号、82(50)、匈牙利3号和范昵为材料,对不同品种(系)和同一品种(系)的不同部位亚麻籽粒中主要脂肪酸的积累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亚麻籽粒中脂肪酸以亚麻酸含量最高,其次是油酸、亚油酸和硬脂酸,棕榈酸含量最低。棕榈酸和亚油酸在籽粒发育成熟的初期积累速度较快,含量较高,但随着籽粒逐渐发育成熟而下降,硬酯酸也随着籽粒逐渐发育成熟而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油酸和亚麻酸随着籽粒发育成熟其含量递增,但油酸含量增加幅度较小。同一品种(系)的籽粒完全成熟时,开花晚的籽粒油酸含量较低,亚麻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钱宗耀  刘河疆  王建梅  周晓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93+22352-22293,22352
[目的]分析并测定沙棘茶中的脂肪酸。[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沙棘绿茶和沙棘红茶中的脂肪酸,并通过气质联用法对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气质检测结果表明,2种沙棘荼的脂肪酸化学组成相同,均含有十四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棕榈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烯酸(油酸)、十八碳三烯酸(亚麻酸)、十八烷酸(硬脂酸)、二十烷酸(花生酸)和二十烷烯酸等9种脂肪酸。[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沙棘茶中脂肪酸的分析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FTIR-ATR光谱法测定植物油多种脂肪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避免采用繁琐与耗时较长的气相等传统检测方法,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分析技术快速检测植物油中多种脂肪酸的含量.收集了135个具有品种、地域和加工方法特点的样品,在4 000~400 cm-1范围内采集红外光谱,以气相色谱分析值作为对照值,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其定量检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得到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4个模型预测值和对照值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6 4、0.909 7、0.989 1和0.992 2,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是0.295 3、0.226 1、1.155 0和0.918 7.研究结果表明采用FTIR-ATR光谱分析的方法检测植物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方法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花绒坚甲成虫的脂肪酸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分别为油酸59.93%、亚油酸19.33%、亚麻酸3.91%、棕榈酸10.87%、棕榈油酸3.13%、硬脂酸2.8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3.17%,特别是油酸相对含量较高,花绒坚甲可作为优质的脂肪酸源.  相似文献   

20.
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福建薏苡不同器官脂肪酸的组分及其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薏苡不同器官均含有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10种脂肪酸,但薏苡不同器官脂肪酸的组成差异较大,分析了薏苡各器官中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及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