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低咖啡因茶树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咖啡因茶树育种是解决茶叶脱咖啡因方法之一。本文对常规育种方法和基因_T-程方法培育低咖啡因茶树品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从加强低咖啡因种质资源创新、开展复合型低咖啡因茶树品种研究、用生物技术开展低咖啡因茶树品种的研究三个方面展望了低咖啡因茶树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是开展茶树品种选育的优质基因库。收集了来自湖北省巴东县的26份野生茶树资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并结合对照栽培型茶树品种对野生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6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得到82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扩增所得的等位基因范围为3~8个,平均检测出等位位点5.12个,有效位点数量3.65个,香农多样性指数平均值1.378。(2)从16对引物中筛选出6个核心引物位点,可对26份野生茶树进行有效检测并鉴别。(3)UPGMA进化树将48份材料分为7个类别,野生茶树与栽培型茶树能通过SSR标记进行有效划分;进一步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发现26份野生茶树可分为2个亚群。(4)依据生化成分含量,筛选得出2份高EGCG含量的茶树种质资源及2份适制红茶的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结果显示,巴东野生茶树多样性丰富,种群内部遗传变异高,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巴东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ISSR标记鉴别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最少数量引物获得最大鉴定能力,这对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别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134份云南茶树资源进行了分子鉴别研究,用3种独立的方法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别:特殊标记、特异的谱带类型和不同引物提供谱带类型组合。结果表明,UBC807等12个引物扩增的10个特异标记的存在和15个特异标记的缺失,可以为香竹箐大山茶等21份资源提供鉴别依据。引物UBC811扩增的54种谱带类型可以为海南大叶茶1等35份资源提供鉴别依据。UBC811、UBC835、ISSR2、ISSR3等4个引物带型的组合可以鉴别所有的134份茶树资源,并为这134份云南茶树资源的构建了可以相互区别的DNA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4.
遗传多样性分析是开展茶树种质资源聚类、茶树品种筛选和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从DNA水平首次对清远全市8个县(市、区)的55份本土野生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估。16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89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为3~20个,平均11.812 5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305 5~0.904 2之间,平均值为0.698 7;观测杂合度(Ho)在0.056 6~0.836 4之间,平均值为0.539 1;期望杂合度(He)在0.091 8~0.919 5之间,平均值为0.723 8;Shannon多样性指数(I)在0.221 8~2.635 6之间,平均值为1.796 8;按遗传距离0.53为阈值可将参试的55份资源分为7个类群。研究认为清远野生茶树资源间的遗传差异较大、遗传基础较宽,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的耐盐程度,本研究利用0、150、200和250 mmol/L浓度的NaCl溶液对479份来自不同国家的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进行盐胁迫处理,并测定发芽率、根长、芽长和鲜重;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在200 mmol/L的NaCl溶液处理下,可以有效地将479份材料划分为4类,第I类为耐盐品种12份,第Ⅱ类为75份中等耐盐品种,第Ⅲ类为313份不耐盐品种,第Ⅳ类为79份盐极敏感品种,并建立了芥菜型油菜耐盐性鉴定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0.537x1+0.310x2+0.089x3+0.064x4。筛选得到的耐盐性材料为培育油菜耐盐新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广东连南茶树资源具有代表性的三处地方:涡水、黄连和大龙为研究对象,对连南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叶片表型性状(66份茶树资源)和新梢生化特性(45份茶树资源)进行了鉴定和评价,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南66份茶树种质资源24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1.86%,其中叶基变异系数最大(92.90%),侧脉与主脉交角最小(12.02%)。24个叶片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10,多样性系数均较大,叶基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其值为2.08,叶面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其值为0.59。(2)连南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平均变异指数高达49.88%。其中CG和ECG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13.45%和105.95%;最小的是水浸出物含量,为12.14%。本项目从中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显著特异的茶树资源,其中,氨基酸含量5%的特异资源有4份,高茶多酚资源(34%)有13份,低咖啡碱(1%)的是黄连22号;在高水浸出物资源中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的资源有12份,其中涡水茶树群体中有10份,黄连茶树群体中有2份。  相似文献   

7.
我国茶树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东 《茶叶》1997,23(3):21-24
经全国家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先后三次认定和审定了76个国家级茶树品种,收集种质资源3300多份,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茶树种质圃,已筛选出一批有特色的种质材料,开展了组织培养保存各质资源研究。在茶树单株选种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高选种效率,诱变育种也有一定的成果。可以通过生化成分、单株叶面积、水分状况等指标对茶树进行日期鉴定。在利用生物技术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但目前全国茶树良种的推广面积不大,且不平衡  相似文献   

8.
50份蝴蝶兰种质的染色体数目与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蝴蝶兰属(Phalaenopsis)的50份种质资源进行染色体计数和倍性分析,包括2份原生种、6份杂交组合后代、42份杂交品种。结果表明,二倍体的种质3个(2个为原生种),三倍体的种质4个,四倍体的种质31个,12个种质为非整倍体。并根据部分杂交品种的系谱,对蝴蝶兰的倍性遗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白化茶树遗传变异信息及mSNP液相芯片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可行性,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对18份白化茶树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突变位点检测。结果表明,基于全基因组水平的SNP标记可将18份白化茶树资源分为3类,且基本呈现出具有亲缘关系或地理位置接近的资源聚在一起的趋势;对重测序数据进行功能注释后发现,在18份白化茶树资源中存在17 056个共有非同义突变基因,其中14个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中存在98个错义突变位点。随后,基于前期获得的基因组变异信息开发了一套包含59个mSNP、222个SNP位点的液相芯片,利用该液相芯片检测13份茶树资源的基因型信息。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两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在92%~98%,不同品种间的遗传相似度则在84%以下,表明该芯片可对18份白化茶树资源进行准确鉴别,研究结果可为mSNP液相芯片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综合评价陕西茶区原产茶树种质资源的抗寒性,对抗寒性茶树的筛选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3个陕西地方茶树品种、6个外地引进品种共29份茶树种质为材料,测定离体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10 ℃冷胁迫条件下电解质外渗率等4个生理生化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抗寒性。结果表明,抗寒性综合评价值D范围为0.201~0.933,采用最长距离法对D值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强抗寒品种中抗寒性最强的前3个品种为:西乡大河6号、紫阳圆叶种和西乡大河8号,均  相似文献   

11.
茶树育种与遗传研究50年基本总结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50年来,共育成浙农系列茶树新品种10个,其中包括国家级良种3个(浙农12、浙农113、浙农21),省级良种4个(浙农121、浙农25、浙农117、浙农139),待审定品种3个(浙农23、浙农8-8、浙农6-10);选育出杂交新品系24个;同时,对主要经济性状的早期鉴定、部分性状的遗传动态、茶树再生系统建立和遗传转化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主要体会有:一是茶树育种成败首先取决于是否能正确选用种质资源;二是必须深入开展早期鉴定研究;三是推广茶树良种必须与开发良种名茶相结合;四是必须加强育种理论与育种新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低咖啡碱茶树遗传群体的咖啡碱含量与分子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0个低咖啡碱单株进行咖啡碱含量的HPLC测定和42对EST-SSR引物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茶叶中咖啡碱鲜重的变化范围是0.38%~1.08%,低于亲本咖啡碱含量的单株有5份,符合低咖啡碱茶筛选的目标。42对EST-SSR引物在遗传群体中共检测出129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出2~7个等位基因,平均3.86个,平均Shannon-Weaver指数(I)为0.65;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33,变化范围是0.03~0.68。初步鉴定出3个与咖啡碱变异相关联的分子标记,对低咖啡碱优异基因的筛选及低咖啡碱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月荣  石萌 《茶叶科学》2015,35(2):103-109
本文从茶树育种材料创新、育种鉴定技术发展、育种目标变化、育种程序的改进、育种成果以及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等方面综述了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茶树育种材料创新的手段仍然以杂交为主,理化诱变的应用日趋广泛,转基因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分辨率检测设备和基因鉴定技术的应用,结合计算机预测模型开发,使茶树品种早期鉴定的准确性得到提升。茶树育种目标经过了高产、优质、早生的阶段,发展到了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时期。进一步提高早期鉴定准确度、缩短育种周期是茶树育种技术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相似文献   

15.
以43份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其嘌呤生物碱构成,并经描述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后,系统地分析了其特征属性.结果显示,参试资源样的嘌呤生物碱构成差异明显,大致可划归4个具体类群:类群Ⅰ嘌呤生物碱总量及构成接近于常见茶树品种;类群Ⅱ嘌呤生物碱较高,且主要由咖啡碱...  相似文献   

16.
遮光对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春梢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树‘黄-2’、‘黄-8’和‘黄-13’为供试材料,在春季一芽一叶期采用30%透光度的黑色遮阳网覆盖遮光处理7天,HLPC法检测一芽二叶新梢咖啡因、儿茶素类、氨基酸类和色素类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遮光处理对茶叶咖啡因含量无显著影响;遮光对儿茶素类总含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在品系‘黄-2’显著提高,而品系‘黄-8’和‘黄-13’则显著降低;遮光显著提高品系‘黄-13’的氨基酸总含量,降低品系‘黄-8’氨基酸总含量,但对品系‘黄-2’无显著影响;遮光显著提高β-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新黄质的含量,显著降低紫黄质含量。具有热耗散作用的黄体素在光照敏感新梢白化茶品种的含量很低,是其容易受到强光胁迫伤害的原因。在强光照条件下,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叶片呈现黄色,主要是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不是因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提高所致。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在高温强光季节采取适度遮光,将有助于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进而提高茶苗生长势和抗性,有助于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以含有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 1的籼稻材料BL122为供体,优质感病温敏核不育系GD 8S为受体,通过杂交、多次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Pi 1基因导入GD 8S中。综合目标基因的分子检测、育性镜检、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以及遗传背景的回复率,筛选获得5个改良株系RGD8S 1、RGD8S 2、RGD8S 3、RGD8S 4和RGD8S 5。采用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33个菌株进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5个改良株系的抗性频率为75.76%~100.00%,而对照仅为9.09%。农艺性状分析表明,除剑叶长和每株穗数外,其余性状改良株系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这些改良株系可用于进一步测配选育高抗稻瘟病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8.
The broad-spectrum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1, from donor line BL122, was introduced into a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rice line GD-8S, which possessed good grain quality but high susceptibility to rice blast, by using backcross breeding and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Five elite improved male sterile lines, RGD8S-1, RGD8S-2, RGD8S-3, RGD8S-4 and RGD8S-5,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molecular marker analysis, spikelet sterility, recovery rate of genetic background and agronomic traits. Thirty-three representative blast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were used to inoculate the improved lines and the original line GD-8S artificially. The resistance frequencies of the improved lines ranged from 76.47% to 100%,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line GD-8S (9.09%). On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mproved lines and GD-8S except for flag leaf length and panicle number per plant. The improved lines could be used for breeding hybrid rice with high blast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9.
品种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目前黑茶缺乏专用品种.本研究对尖波黄13号等8个湖南主栽茶树品种进行了黑茶适制性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桃源大叶和槠叶齐感官审评结果显著优于其它6个茶树品种.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鲜叶水浸出物、儿茶素、茶氨酸、氨基酸总量、咖啡碱、粗纤维、还原性糖7个指标与相应黑茶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氨基酸总量和粗纤维分别与感官审评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夏、秋季咖啡碱、水浸出物、还原性糖、粗纤维与感官审评结果的相关性基本一致,都达到了显著相关(粗纤维为显著负相关,其余为显著正相关),儿茶素在夏季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指标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关性较低.考虑到氟对黑茶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本研究还对8个品种一芽五叶氟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8个参试品种氟含量都小于300 mg·kg-1.  相似文献   

20.
以13份广东省境内收集的苦茶资源为研究对象,来自不同省份的28份代表性品种(系)为对照,分析苦茶资源中嘌呤生物碱含量特征.结果显示,咖啡碱、可可碱、苦茶碱及生物碱总量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78~1.94,变异系数(CV)为34.89%~191.19%.系统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分为6个类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