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不同根瘤菌和减施氮肥对鲜食大豆结瘤和产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不接种根瘤菌常规施肥(CK1)、不接种根瘤菌减氮施肥(CK2)、接种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110常规施肥(U1)、接种慢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110减施氮肥(U2)、接种费氏中华根瘤菌CCBAU45436常规施肥(C1)和接种费氏中华根瘤菌CCBAU45436减施氮肥(C2)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和根瘤菌接种水平下鲜食大豆的根瘤数、根瘤质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水平下,花荚期C1处理的根瘤数大于CK1处理,差异极显著;根瘤质量、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采青期C1处理根瘤数大于CK1处理,差异极显著,C1处理的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也显著大于CK1,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减氮施肥水平下,花荚期U2处理的根瘤数显著大于CK2处理;U2处理的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显著大于C2处理,与CK2无显著差异;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采青期C2处理的根瘤数显著大于U2处理,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和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接种根瘤菌水平下,花荚期和采青期CK1、CK2处理的根瘤数、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和根瘤的固氮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接种USDA110根瘤菌水平下,花荚期U2处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高于U1处理,采青期差异不显著;花荚期、采青期的根瘤数、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在U1处理与U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接种CCBAU45436根瘤菌水平下,花荚期C2处理的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高于C 1处理,采青期差异不显著;花荚期、采青期的根瘤数、根瘤鲜质量、根瘤干质量在C 1处理与C2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说明,接种根瘤菌影响了鲜食大豆的结瘤情况,但对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影响不大.减施氮肥影响了花荚期鲜食大豆根瘤的固氮酶活性,但对结瘤影响不大.不同施肥水平和根瘤菌接种水平下各处理间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U2、C2处理的鲜食大豆单株鲜籽粒产量比CK1处理分别提高了4.61%、4.24%,在减施氮肥后接种根瘤菌提高了鲜食大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行比配置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玉米/大豆套作种植为研究对象,以净作大豆为对照(CK),设置1∶1(A)和2∶2(B)玉米大豆行比配置,研究不同处理下大豆在五节期(V5)、始花期(R1)和始荚期(R3)的形态特征、物质分配规律及产量形成。【结果】在大豆V5期,在不同配置下,各处理间大豆形态和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处理A和处理B下的大豆株高分别比CK显著增加78.99%、65.28%。处理A的大豆干物质中茎分配率显著高于CK和处理B,叶、柄的干物质分配率最低,而CK处理下大豆叶、柄的分配率最高。在R1期,与CK相比,处理A的茎粗、单叶面积、第一节间长、分枝数和生物量处理间存在差异显著,株高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玉米收获后,处理A的大豆干物质在茎的分配率从49%降到34%,且干物质在叶中的分配率升高。在R3期,与CK相比,处理B的株高增加了13.25%,但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通过最终产量比较,处理A、B下的大豆产量分别比CK显著降低54.43%和15.85%,主要是由于大豆植株分枝数和荚粒数的下降。【结论】在玉米大豆套作种植中,与CK相比,处理B(2∶2)的空间配置是玉米大豆增产增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农大豆2号在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的适宜密度和施肥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分别在3种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分析农大豆2号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结果]土壤地力条件不同,施肥量和密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作对农大豆2号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影响不同。在低土壤地力条件下,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高密高肥处理(密度25.5万株/hm~2,复合肥375 kg/hm~2)的产量较高;中等地力条件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在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中密中肥处理(密度18.0万株/hm~2,复合肥225 kg/hm~2)的产量较高;较高地力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单株粒重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中密高肥处理(18.0万株/hm~2,复合肥375 kg/hm~2)的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为农大豆2号在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高产栽培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2017年审定的油春1204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播期5月18日、5月25日和6月1日,密度40万、25万和20万株/hm~2)的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主区处理间(不同播种时间)油春1204大豆产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副区处理间(不同保苗密度)大豆产量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但播期与密度间的互作对油春1204大豆产量差异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荆门市种植油春1204大豆的最佳播期与密度组合为5月18日播种、保苗密度为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市2007年审定的大豆品种中黄39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的试验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主区处理间(不同播种时间)中黄39的大豆产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F=13.75**);而副区处理间(不同保苗密度)大豆产量未达到显著差异,但播期与密度间的互作对中黄39的大豆产量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F=4.34**).  相似文献   

6.
玉米种子分级精选效果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豫玉28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子分级对玉米的植株性状和产量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级别的种子间,千粒重的增加对提高作物营养生长水平和产量表现有明显效果,大粒种子的产量分别比CK1、CK2增加14.5%、2.7%,大粒种子和CK1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和小粒种子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2005年进行的冀黄12和中黄19两个大豆品种的打顶试验结果表明, 冀黄12在苗高27.5 cm、中黄19在苗高30.0 cm时打顶4 cm,大豆经济性状表现最好,生育期可缩短3~4 d,单株结荚数增加11.30~11.58个,单株粒数增加31.04~36.73粒,折合产量最高,分别为3 683.33、3 800.00 kg/hm2,分别较CK1、CK2(不打顶)增产38.4%、40.3%,且与CK1、CK2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打顶过长(6 cm)会减少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和单产.  相似文献   

8.
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技术。为提高黑土冷凉地区大豆产量及品质,采用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黑土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大豆产量、品质及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20%有机肥与80%化肥配施效果最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株高、主茎节数、根瘤数、单株鲜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差异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其产量为2 429.90 kg·hm-2,与单一施用化肥处理相比,大豆株高、主茎节数、根瘤数、单株鲜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大豆百粒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不施肥处理相比,产量提高34.5%,与单一施用化肥处理相比,产量提高10.4%。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提高粗蛋白的含量,但对脂肪含量的影响较小。单一施用化肥成本最低,为544.6元·hm-2,其次为20%有机肥与80%化肥混合配施,为651.7元·hm-2;去除肥料成本后,20%有机肥与80%化肥混合配施经济效益最高,达到13 927.7元·hm-2,较单一施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河北省夏播早熟区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措施,在保定和青县采用裂区设计方案,研究了4种施肥水平和4个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的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施用纯N 75.0 kg/hm2、P2O590.0 kg/hm2、K2O 60.0 kg/hm2肥料水平的大豆产量较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质量及产量在不同密度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保定试点22.5万株/hm2密度水平的大豆产量最高,平均为3 350.00 kg/hm2,青县试点21.0万株/hm2密度水平的大豆产量最高,平均为3 108.94 kg/hm2;不同试点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保定平均脂肪含量较高,为19.41%,青县平均蛋白质含量较高,为45.47%,但同一试点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河北省夏播早熟区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如下:施肥量为纯N 75.0 kg/hm2、P2O590.0 kg/hm2、K2O 60.0 kg/hm2,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夏大豆不同密度与一穴多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南方丘陵稻田麦后茬选用夏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新品种兴豆1号进行不同栽培密度和穴苗数试验,设密度水平和等穴异苗(每穴1~3苗)、等苗异穴各3个处理,共9个处理,考察各处理对夏大豆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株数、总荚果数、总粒数、单株实粒数等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不同处理主要改变植株的有效分枝数,其次是单株荚果数;每公顷播种18.0万穴、每穴留3苗处理的产量最高,达4.64 t/hm2。  相似文献   

11.
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新疆高产春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处理下,籽粒干物质的积累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及冠层间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存在较大差异;植株中、上层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与最后的产量形成关系密切,2个品种中层籽粒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钼酸铵喷施时期和浓度对大豆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素梅  黄义德  杨安中  朱小茜  郭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83-2284,230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钼肥喷施时期和浓度对大豆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根瘤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系数较对照均有增加;施肥浓度处理以A2(0.1%浓度喷施)水平产量最高;施肥时期处理以B(2盛花期)水平产量最高。A2B2为最佳的处理组合,较A1B1增产583.625 kg/hm2,增幅为24.36%,各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A3B3蛋白质含量最高,较A1B1蛋白质含量提高9.7%。脂肪含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不同化学除草方案对夏播大豆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大豆田的除草方案,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在北京地区大豆田进行土壤处理、播后苗前Ⅰ处理、播后苗前Ⅱ处理、苗期处理、播后苗前Ⅱ+苗期处理,研究不同化学除草方案对夏播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喷施除草剂会降低大豆出苗;(2)播后苗前Ⅱ+苗期、播后苗前Ⅱ、播后苗前Ⅰ处理的单株荚数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09.8%,100.29%和75.49%,达到显著水平;单株粒数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3.63%,82.90%和56.56%,达到显著水平;(3)播后苗前Ⅱ+苗期、播后苗前Ⅱ、播后苗前Ⅰ、苗期、土壤处理的百粒重比对照提高了20.18%~29.57%,达到极显著差异;(4)播后苗前Ⅱ+苗期、播后苗前Ⅱ处理增产效果明显,增产274.4%及204.2%,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Glycine max(Linn.) Merr.]品种中豆460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中豆4601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中豆4601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施肥量处理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肥量与种植密度间的互作对中豆4601产量的差异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在33.0万~66.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中豆4601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荆门市种植中豆4601以300 kg/hm2三元复合肥作底肥,种植密度为33.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黑龙江省玉米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玉米产量,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免耕平作(T1)产量最高,产量为10088.5kg/hm2,穗数为秋翻平作(T2)>免耕平作(T1)>秋翻垄作(T3),穗粒数、百粒重、穗粒重、穗长为T1>T2>T3。各处理的棒3叶叶面积差异极显著,大小依次为T1>T2>T3;各处理株高、穗位高以及茎粗大小依次为T1>T2>T3,但处理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作用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垦农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试验于始花期叶面喷施SODM、CC和DTA-6,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光合作用和同化物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调节剂均提高了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生育后期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较前期明显,增加叶片中蔗糖、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荚期前(R3)增加转化酶活性,结荚期后降低转化酶活性;鼓粒期(R5)大豆各层叶片夜间可溶性糖输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上部、下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加速了大豆各层叶片夜间光合产物的输出,作用效果依次为SODM>DTA-6>CC;植株中层的产量构成因素最大,各处理植株上层的荚数、荚重和粒数与对照间的差异达到1%极显著水平,SODM的中层产量构成各因素与对照间的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3种调节剂对下层产量构成因素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绥农20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9个不同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绥农20脂肪、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在各肥料组合间有显著差异,单株荚数和产量在各肥料组合间有极显著差异,其它性状在各肥料组合间无显著差异。C、E和F等三个肥料组合具有增加大豆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作用,能使高油大豆绥农20极显著增产。尤其是F、E两个处理,还具有提高绥农20脂肪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水稻中早39为材料,采用免耕半固态直播(破胸稻种与稀泥以一定比例混合,播种在免耕的稻田里,NS),以传统直播为对照(CK),通过测定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蘖动态变化、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等,研究免耕半固态直播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叶期和分蘖期,2个处理的单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孕穗期和齐穗期NS处理的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7.84、14.45 g,与CK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NS处理的单株分蘖数为2.67,CK处理的单株分蘖数为2.56,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抽穗期,NS处理植株的倒二叶SPAD值达到最大,为46.90,与CK比较,差异极显著;9月9日,NS处理植株的剑叶SPAD值、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出现最大值,SPAD值为45.96,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为6.38、2.24 mg/L;NS和CK处理的产量分别为7.31、6.94 t/hm2,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通过有机肥当量试验,进一步优化我县茶叶氮肥适宜用量,达到解决我县茶叶生产中氮肥施用量不足或者过量施用、偏施等问题。结果为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重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M1N2处理产量最高,与M1N1处理产量差异显著,与其余处理产量差异极显著;茶叶在氮肥施用上应以1/3有机氮肥与2/3无机氮肥配合施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黑龙港流域水资源缺乏问题,研究春后采用微喷条件下不同灌水次数对小麦的产量、亩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影响,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品种、相同管理条件下,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春1水、春2水对提高小麦产量有着积极作用。从不同灌溉制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看,不同灌溉量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春季不灌水产量最低,春灌2水产量最高,各灌溉模式间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A4普通大田灌水模式产量略低于A2,就浇水量而言,春2水A2相较于普通的畦灌和大水漫灌A4减少了70 m3/亩的用水量,微喷在节水的同时还可以保住产量,达到了提高用水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