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8篇
  6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合理的栽培方式可促进高粱生长发育,进而增加高粱籽粒产量。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30cm大垄3行和65cm小垄2行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合杂1号高粱生长发育、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30cm大垄3行处理的高粱千粒重、穗粒数显著高于65cm小垄2行处理,进而实现了130cm大垄3行处理产量显著高于65cm小垄2行处理,增产率为5.12%。从高粱生长发育角度来分析,130cm大垄3行处理高粱叶片干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比叶重以及穗干重明显高于65cm小垄2行处理,这为130cm大垄3行处理较高籽粒产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试验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高粱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以期为本区高粱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轮作模式的籽粒产量与经济效益差异,推广合理的轮作种植模式,试验设置玉米-高梁-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连作玉米、连作大豆4种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高梁-大豆、玉米-玉米-大豆中大豆籽粒产量较连作大豆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3.88%和17.55%,玉米-高梁-大豆和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年净收益比连作玉米分别高1377元/hm^2和336元/hm^2,玉米-高梁-大豆和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年净收益比连作大豆分别高2279元/hm^2和1237元/hm^2,玉米-高梁-大豆轮作年净收益比玉米-玉米-大豆轮作高1041元/hm^2。  相似文献   
3.
2016年9月17日-11月17日,应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南部中心菲克·伊斯兰姆博士邀请出访美国学习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2个月的学习、培训、交流了解到美国俄亥俄州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大豆-冬小麦-玉米3年期的轮作,其中冬小麦收获后可引入大豆作为保护性覆盖作物;第二种是大豆-玉米的隔年轮作;第三种是大豆-玉米轮作中引入黑麦等覆盖作物。该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十分成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结合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3种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中,大豆-玉米隔年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大豆苗期低温冷害频发,为了明确大豆苗期低温胁迫对籽粒产量是否有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在大豆V1 期将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幼苗置于人工气候箱进行不同温度处理,分别为6℃,10℃和25℃(对照),处理48 h 后测定叶片鲜重、子叶鲜重、茎鲜重、根系鲜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然后将幼苗转移到盆栽盆中生长,成熟期测定大豆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大豆幼苗期低温胁迫显著降低了不同大豆品种叶片鲜重、子叶鲜重、茎鲜重、根系鲜重及叶绿素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耐低温大豆品种‘合农60’的形态及生理指标降低幅度要低于低温敏感型大豆品种‘黑农48’。苗期低温胁迫未显著降低耐低温大豆品种‘合农60’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及籽粒产量,但显著降低了低温敏感型大豆‘黑农48’的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及籽粒产量。研究得出结论为苗期大豆低温胁迫不利于大豆籽粒产量形成,显著降低低温敏感品种大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首次提出并应用的复合型旱作农业持续绿色高效技术。文中叙述了“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简介、技术应用前准备、耕整地、播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和要求。“两翻一少”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较连作大豆、玉米、高粱增产效果明显,实现了农民增收和肥药减施与农业种植结构有序调整,为黑龙江省旱作农业合理轮作与黑土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甜菜耐低温种质筛选和苗期耐冷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气候箱,采取耐低温发芽筛选方法,对50份二倍体甜菜种质进行低温胁迫处理,筛选出耐低温的种质12份,芽期耐冷指数≥0.76。通过苗期耐寒性鉴定发现,这12份种质的苗期耐冷能力与芽期基本一致,但个体间对低温的反应速度及持久性表现存在差异,其中,6份资源具有更强的苗期耐冷能力。试验证明,甜菜种质苗期冷害的生理临界温度为3~6℃,在该低温阈值下,耐冷性强的种质对温度变化不太敏感,而耐冷性弱的资源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1~2℃是甜菜冷害的发生温度,耐冷性强的资源表现为停滞生长,子叶皱缩卷曲,真叶和下胚轴出现似烫伤表现,逐渐死亡;耐冷性弱的资源受冷害症状较早出现,很快发生畸变和死亡。  相似文献   
7.
耐低温大豆品种(系)的筛选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低温大豆品种的筛选不但有利于低温年大豆生产,提高大豆抗冷性,确保大豆稳产,而且有利于大豆免耕技术的推广。选用11个大豆品种(系)进行萌发期耐低温(6℃)筛选研究,筛选出耐冷型大豆品种2个,分别为金源55与合农60;敏感型品种1个,为黑农48;中抗型品种(系)8个。试验结果表明,在6℃低温条件下,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不同品种(系)相对发芽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低温胁迫下大豆发芽的最佳调查时间为低温处理14d;大豆抗冷性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文中叙述了大田条件下鲜食大豆绿色轻简高效生产技术,轮作与耕整地、种子精选与处理、播种、施肥、田间管理、采收、保鲜冷藏等技术要求。技术以优质、抗倒鲜食大豆品种为突破口,吸收了三垄栽培技术中的深松、分层侧深平衡施肥、中耕和化学除草新技术而形成的集良种、良法、良制、良田于一身的新型标准化种植技术,技术较传统鲜食大豆栽培技术增产明显。此外,阐述了庭院栽培条件下鲜食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技术要点,以期为庭院种植绿色鲜食大豆提供参考和依据,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文中从大豆种植区域积温低、极端天气频发、秸秆还田效果差、土壤质量下降、大豆品种越区种植、栽培技术不规范、病虫害防控不到位、施肥不科学等方面分析了大豆单产低的原因,从种植结构调整、良种、良法和良田4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大豆单产的路径,以期为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水平提升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菌糠是食用菌生产后的废弃物,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和一定数量的养分,用于农作物栽培不仅能够改良和培肥土壤、也会提高作物产量。本文于2016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田间微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数量的栽培黑木耳后的菌糠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微生物数量及有机质、全氮含量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设不施氮肥(CK)、施纯氮120 kg hm-2(T1)、菌糠替代氮肥用量20%(T2)、菌糠替代氮肥用量40%(T3)、菌糠替代氮肥用量60%(T4) 5个处理;菌糠与0~20 cm土层土壤充分混匀,其它田间管理方法相同。结果表明,添加菌糠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随菌糠添加量增加表现出增加趋势;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5~20 cm土层含水量随菌糠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各添加菌糠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总数(平板计数法)均高于CK;施肥和添加菌糠各处理马铃薯产量较CK增加,T1、T2、T3、T4处理较CK分别增产4.61%、0.60%、5.13%和4.53%。由此可以认为替代氮肥氮素40%、60%的菌糠用量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