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究熟化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淀粉糊化度及淀粉组分的影响。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温度和时间为自变量。温度为3个水平,分别为100、110、120℃;设时间为3个水平,分别为30、45、60 min;根据不同熟化条件对玉米进行整粒熟化。以玉米淀粉糊化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值为参考依据,筛选出相对较优的熟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熟化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淀粉的糊化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含量均有影响,其变化规律为:与未熟化的玉米相比支链淀粉含量降低,总淀粉、淀粉糊化度、抗性淀粉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当控制熟化时间为45 min、熟化温度在110~120℃玉米淀粉糊化度增长到49.97%,影响极显著(P0.01);支链淀粉含量增长到55.15%、总淀粉含量增长到71.04%,并且影响均显著(P0.05);抗性淀粉含量降低到4.12%,虽然有减少趋势但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熟化温度110~120℃,熟化时间45 min为相对较优的熟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和熟化条件对玉米淀粉直支比(AM/AP)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干燥方式和熟化条件为自变量.干燥方式为2个水平,熟化条件为10个水平;通过不同熟化条件分别对不同干燥方式的云南玉米进行熟化,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玉米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后得到直支比.结果显示:在同一熟化条件不同干燥方式,烘干基础玉米直支比普遍高于风干基础玉米的直支比且熟化对风干基础玉米的直支比影响较大,但影响不显著(P>0.05).在同一干燥方式不同熟化水平,其他熟化水平的淀粉直支比均高于未熟化的玉米且烘干基础中100℃、60 min,110℃、60 min和风干基础中120℃、60 min的淀粉直支比达到最高为0.34,但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可知,不同熟化条件和干燥方式对云南玉米淀粉直支比有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比(支直比)对玉米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和淀粉消化速率的影响,建立玉米干物质消化率与支直比之间的回归方程。试验通过双波长比色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75份玉米样品进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并从中筛选8份代表性样品(淀粉支直比从小到大依次为2.57、2.78、2.94、3.15、3.32、3.51、3.68、3.93)。用GI20仿生消化仪进行玉米干物质体外消化率和淀粉消化速率的研究。结果表示:淀粉支直比为2.94的样品24 h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显著高于2.57、2.78、3.15、3.32、3.51、3.68和3.93样品(P<0.05);淀粉支直比为3.15的样品36 h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显著高于2.57、2.78、2.94、3.32、3.51、3.68和3.93样品(P<0.05)。淀粉支直比分别为3.93,3.51的样品1 h的淀粉消化速率显著高于2.57、2.78、2.94、3.15、3.32和3.68样品(P<0.05);淀粉支直比分别为2.57.3.93的样品2 h的淀粉消化速率显著高于2.78、2.94、3.15、3.32、3.68样品(P<0.05);2.57、3.93和2.78样品3 h的淀粉消化速率显著高于3.32,2.94样品(P<0.05);4 h后8组样品间淀粉消化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证明干物质的消化率受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例的影响,最大消化率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例为2.94和3.15,玉米的淀粉含量与淀粉组成影响玉米的消化能值,试验结果为精准利用玉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谷物对断奶马驹肠道内容物中酶活力、淀粉含量及VFA浓度的影响,为断奶马驹肠道发育健康、养分消化、饲粮搭配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出生日期、体重(112.39 kg±7.50 kg)相近,5月龄断奶的哈萨克公马驹18匹,随机分为3组,每组6匹,分别补喂玉米、燕麦和大麦。在相同的粗饲料条件下,以等淀粉原则确定各组精料的补喂量,进行为期60 d的补饲试验。马驹屠宰后,采集各肠段内容物,测定淀粉酶活力、淀粉含量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结果】(1)燕麦组马驹小肠淀粉酶活力极显著高于玉米组(P<0.01),显著高于大麦组(P<0.05);玉米组马驹小肠β-淀粉酶活力极显著高于燕麦组和大麦组(P<0.01)。(2)燕麦组马驹回肠支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玉米组和大麦组(P<0.01),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玉米组(P<0.05),粪便中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大麦组(P<0.05);玉米组马驹盲肠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燕麦组(P<0.05),极显著低于大麦组(P<0.01),结肠直链淀粉含量也显著低于燕麦组和大麦组(P<0.05)...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直链/支链淀粉和淀粉酶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4×3双因子设计,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960只,随机分为12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6羽肉鸡,饲粮直链/支链淀粉分别为0.11、0.23、0.35、0.47,淀粉酶的添加量分别为0、3000、6000U/kg。试验期为21d。试验测定了肉鸡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直链/支链淀粉为0.23的饲粮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以直链/支链淀粉为0.47的饲粮组最高(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6000U/kg淀粉酶显著降低肉鸡平均日增重(P<0.05),但对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05);二者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2)能量、粗蛋白质、干物质、粗脂肪以及钙表观消化率以直链/支链淀粉为0.11的饲粮组最高(P<0.05),直链/支链淀粉为0.47的饲粮组最低(P<0.05);饲粮中添加淀粉酶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二者的互作效应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饲喂直链/支链淀粉为0.23和淀粉酶添加量为3 000 U/kg的饲粮可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6.
花后水分胁迫对春小麦淀粉形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农田干旱与渍水频繁发生。研究花后水分胁迫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淀粉形成的影响,对栽培稳产优质的春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宁夏平原主栽春小麦宁春4号和宁春47号为试材,采用盆栽种植,人工控制土壤含水量,设置重度干旱、轻度干旱、正常处理和过度灌溉4个试验梯度。结果表明,花后干旱显著(P0.05)提高了宁春4号灌浆前期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了两种春小麦灌浆中后期直链、支链淀粉含量,最终使收获期籽粒中总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与籽粒中淀粉形成相关的4种关键酶,AGPP、UGPP、SBE及SSS活性在整个灌浆期均呈单峰曲线,两种春小麦灌浆中后期受花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酶活性,两种春小麦的直链淀粉积累速率与SSS活性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淀粉源饲粮对仔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胸肌肉品质、脂肪酸含量和肌纤维特性的影响。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35日龄江南白鹅公鹅240只,随机分为4个组(糯米组、玉米组、籼米组和高直链淀粉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4组分别饲喂不同淀粉源(糯米、玉米、籼米和高直链淀粉)配制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 d。测定仔鹅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测定63日龄鹅胸肌肉品质、脂肪酸含量以及肌纤维直径和密度。结果表明:1)玉米组和籼米组的63日龄体重显著高于高直链淀粉组(P<0.05),籼米组的35~63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高直链淀粉组(P<0.05)。2)玉米组和高直链淀粉组的腹脂率显著低于糯米组(P<0.05)。3)糯米组和籼米组的胸肌亮度值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玉米组的胸肌红度值显著高于糯米组(P<0.05),玉米组和籼米组的胸肌剪切力显著高于糯米组和高直链淀粉组(P>0.05)。4)糯米组的胸肌亚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6PUFA含量及n-6/n-3PUFA比例显著高于玉米组、籼米组和高直链淀粉饲粮组(P<0.05)...  相似文献   

8.
谷物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性淀粉广泛存在于谷物中,对动物营养及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应用Megazyme公司提供的方法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玉米、早籼稻糙米和糯米抗性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其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44.98%、3.89%、1.52%和0。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颗粒饲料淀粉含量检测方法具有准确度低、破坏样本等弊端。因此,文章研究了基于智能图像颗粒饲料淀粉含量检测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检测玉米籽粒内直链淀粉含量,分析玉米籽粒淀粉含量检测的特征波长优选方法,在不同频波段区间中,通过相关系数法以及遗传算法优选近红外光谱建模变量,对玉米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进行构建,得到最优的淀粉含量波段为是波长(3 999~4 157+5 152~5 210 cm-1),最佳PLS隐变量数是2个,最佳预处理方法是BASELINE+MC方法,最佳LS-SVM模型的RMSEP是0.027。将玉米透明度感官评分当成因变量,将图像透明度特征值当成自变量,通过逐步融入-过滤法实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过滤出干扰玉米透明度的4个关键特征值(R值、B值、V值以及M值),塑造玉米透明度预测模型。通过双波长法检测玉米内直链以及支链淀粉含量和二者间的比例,研究透明度特征值同淀粉含量的相关性,以玉米直链淀粉含量为因变量,透明度特征值(M,h)为自变量,实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玉米淀粉含量检测模型,实现玉米淀粉含量的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淀粉类型饲粮对育肥猪盲肠食糜主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试验选取72头健康且初始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3组猪分别饲喂含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作为唯一淀粉来源配制的3种饲粮,饲粮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分别为0.11、0.25和0.44。试验预试期4 d,正试期42 d。于正式试验的第42天,每个重复选取1头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猪进行屠宰,收集盲肠食糜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1)与木薯淀粉饲粮相比,豌豆淀粉饲粮显著降低育肥猪盲肠食糜的pH(P<0.05);2)与木薯淀粉饲粮相比,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饲粮显著增加育肥猪盲肠食糜中乳酸的含量(P<0.05),同时豌豆淀粉饲粮显著增加食糜中乙酸、丁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含量(P<0.05);3)对于肠道微生物氮代谢产物而言,与木薯淀粉饲粮相比,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饲粮显著降低育肥猪食糜中氨态氮、腐胺、总生物胺、吲哚和粪臭素的含量(P<0.05),同时豌豆淀粉饲粮显著降低食糜中尸胺和色胺的含量(P<0.05);4)对于微生物而言,与木薯淀粉饲粮相比,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饲粮显著增加育肥猪盲肠食糜中普雷沃氏菌属的数量(P<0.05),而降低食糜中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同时豌豆淀粉饲粮增加了食糜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梭菌Ⅳ和梭菌ⅩⅣ的数量(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给育肥猪饲喂含有高直链的豌豆淀粉改变了其盲肠食糜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发酵模式,增加了部分有益菌的数量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的含量,降低了潜在致病菌的数量和氮代谢产物的含量,这提示摄食含有高直链的淀粉有利于维持宿主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研究精料中直链与支链淀粉比对不同日龄羔羊瘤胃细菌菌群的影响。选取48只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的初生公羔,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各组精料中直链与支链淀粉比分别为0.12(木薯淀粉组)、0.23(玉米淀粉组)、0.24(小麦淀粉组)和0.48(豌豆淀粉组)。试验全期共77 d。于羔羊21、35、56和77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选择1只羔羊屠宰,采集瘤胃液样品。通过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测定分析羔羊瘤胃细菌菌群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直链与支链淀粉比精料组的羔羊于21、35、56和77日龄时,瘤胃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1日龄羔羊瘤胃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35日龄(P0.05),56和77日龄羔羊瘤胃细菌多样性指数有所升高,但在数值上仍低于21日龄羔羊。DGGE回收的条带多属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56日龄的小麦淀粉组羔羊瘤胃内牛单胞月形菌含量较高。由此可见,不同直链与支链淀粉比精料未影响羔羊瘤胃优势细菌的结构,但饲喂小麦淀粉饲粮可促进56日龄羔羊瘤胃内牛单胞月形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直链/支链淀粉比例对断奶羔羊瘤胃细菌、瘤胃发酵及其上皮乳头形态特征等的影响,为羔羊饲粮配制提供数据支持。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选取27只体重相近的健康湘东黑山羊断奶羔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9头),分别饲喂直链/支链淀粉比例为0.263、0.611及1.833的试验饲粮。试验期共35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除瘤胃液中性木聚糖酶活性、瘤胃上皮乳头宽度及瘤胃固相内容物栖瘤胃普雷沃氏菌的数量外,瘤胃液其他酶活性、瘤胃上皮乳头高度与表面积、瘤胃发酵特性及瘤胃内容物细菌组成不受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例的影响(P0.05)。当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例提高至1.833时可显著提高断奶羔羊瘤胃液中性木聚糖酶活性(P=0.009)及瘤胃上皮乳头宽度(P=0.010),显著降低瘤胃固相内容物栖瘤胃普雷沃氏菌的数量(P=0.010)。结果提示,适当提高饲粮直链/支链淀粉比例有益于断奶羔羊瘤胃微生物酶活性与瘤胃乳头发育。根据本研究结果,断奶黑山羊饲粮中直链/支链淀粉比例为0.611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淀粉消化主要是消化酶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并通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而参与体内代谢的过程。淀粉消化在家禽生长中有着关键作用,不仅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同时对家禽的糖类和脂类代谢、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肠道形态等都有显著影响。家禽对淀粉的消化与家禽日龄、饲粮淀粉类型、淀粉颗粒大小、支链/直链淀粉比例及非淀粉多糖含量等有关。本文主要综述家禽对淀粉消化特点及淀粉消化对家禽生理代谢的影响,并阐述影响淀粉消化的因素,为改善家禽对淀粉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ae基因序列设计21对引物,对4个常规玉米自交系和4个具有aeae纯合基因型的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进行特异性PCR鉴定。结果表明,引物8可将具有AeAe基因型的普通玉米自交系与具有aeae基因型高直链淀粉玉米区分开来,为将普通玉米自交系快速改良成高直链淀粉玉米自交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的淀粉类型对生长猪饲粮消化能、代谢能、能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玉米、红薯干粉和豌豆粉为原料,分别属于谷物类淀粉、薯类淀粉和豆类淀粉。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初始体重为(35.38±1.36)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18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玉米饲粮、红薯干粉饲粮和豌豆粉饲粮。试验期19 d,其中7 d为消化代谢笼适应期,7 d为试验饲粮适应期,5 d为粪尿收集期。结果表明:玉米(54.39%)和红薯干粉(49.24%)中支链淀粉含量较高,而豌豆粉中直链淀粉(30.57%)和抗性淀粉(9.38%)含量较高。红薯干粉饲粮的粗蛋白质表观全肠道消化率显著低于玉米饲粮和豌豆粉饲粮(P0.05),豌豆粉饲粮的粗脂肪表观全肠道消化率显著低于玉米饲粮和红薯干粉饲粮(P0.05),而玉米饲粮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全肠道消化率显著低于红薯干粉饲粮和豌豆粉饲粮(P0.05)。玉米饲粮的代谢能和总能的比值高于红薯干粉饲粮和豌豆粉饲粮(P0.05)。另外,玉米的消化能和代谢能以及代谢能与总能或消化能的比值显著高于红薯干粉和豌豆粉(P0.05)。综上所述,不同的淀粉类型影响饲粮和原料在生长猪体内能量利用效率和营养物质消化率,其中玉米作为典型的谷物类淀粉来源在生长猪上的饲用价值优于红薯干粉和豌豆粉作为代表的薯类淀粉和豆类淀粉,其饲喂价值优劣顺序为玉米豌豆粉红薯干粉。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探讨瘤胃灌注不同来源淀粉对牦牛瘤胃发酵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况良好、体重相近[( 244±15) kg]的去势牦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按照1.2倍维持能量水平饲喂单一燕麦草(未灌注淀粉),玉米淀粉组和抗性淀粉组分别在对照组的饲喂基础上瘤胃灌注玉米淀粉和抗性淀粉900 g/d.试验分为3期,每期试验18 d(15 d预试期和3d采样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灌注玉米淀粉和抗性淀粉显著降低瘤胃pH(P <0.05),极显著降低瘤胃氨态氮含量(P<0.01),灌注4h后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在灌注后4和6h,玉米淀粉组和抗性淀粉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甘油三酯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瘤胃灌注玉米淀粉和抗性淀粉,降低了牦牛瘤胃氨态氮含量,提高了微生物蛋白质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提高了血糖含量,降低了血清尿素氮含量,说明牦牛能有效利用不同来源的淀粉.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对3种木薯产品及玉米对照样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总淀粉、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氨基酸、非淀粉多糖、矿物质的含量及其体外干物质和淀粉消化率、淀粉颗粒特征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玉米对照相比,木薯产品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低,蛋白质品质低劣;木薯粒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玉米(P<0.05);木薯渣无氮浸出物含量显著低于木薯干(P<0.05),而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均显著高于木薯干和玉米(P<0.05);木薯干和木薯粒的总淀粉含量与玉米相当,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值显著低于玉米(P<0.05),木薯渣中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木薯产品和玉米对照(P<0.05),玉米淀粉粒形态为不规则多面体,而木薯淀粉粒形态似球形;木薯产品中钙、钾、铁和锰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玉米(P<0.05),而磷和锌的含量均显著低于玉米(P<0.05);玉米中可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含量显著低于3种木薯产品,且木薯渣中SNSP含量显著高于木薯干和木薯粒(P<0.05);木薯渣中不溶性非淀粉多糖含量显著高于木薯干和木薯粒(P<0.05),且其不溶性半乳糖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木薯产品及玉米(P<0.05);木薯粒干物质和淀粉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木薯干、木薯渣和玉米(P<0.05),木薯渣干物质和淀粉消化率均显著低于玉米和木薯干(P<0.05)。本研究结果对木薯产品在饲料中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小米、糯米、籼米和玉米4种不同谷物类饲料原料中淀粉(总淀粉、直链和支链淀粉、抗性和非抗性淀粉)含量及其在生长猪回肠末端和全消化道(粪)消化率.选择体重为(25±2.7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阉公猪16头,实施"T"型瘘管手术,随机分为4个处理(小米、玉米、糯米和籼米),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直接饲喂小米、玉米、糯米和籼米单一日粮,试验期7 d.结果显示,在回肠末端和全消化道内,各日粮总淀粉的消化率分别是:小米组99.31%和99.88%,糯米组100%和100%,籼米组99.37%和100%,均显著高于玉米组98.26%和99.80%(P<0.05).由结果得知,以上4种谷物淀粉因其回肠末端消化率高而具有较高的葡萄糖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测定三种不同加工方式玉米的干物质及淀粉的瘤胃降解率并计算各自的过瘤胃淀粉含量,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利木赞×鲁西黄牛杂交阉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法对常用的破碎玉米、膨化玉米、蒸汽压片玉米瘤胃降解率进行测定,并计算出三种不同加工方式玉米的过瘤胃淀粉含量.结果破碎玉米、膨化玉米和蒸汽压片玉米的干物质瘤胃有效降解率(%)依次为48.11、77.16和72.72,淀粉瘤胃有效降解率(%)依次为64.37、87.05和82.76;过胃淀粉含量(g/kg)依次为216.22、89.13和121.50.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使用新玉米对饲料中抗性淀粉(RS)含量的影响。收集5家饲料厂的新玉米样(共计30个)、陈玉米样(共计20个)以及用新玉米和陈玉米搭配而加工的配合饲料样(共计158个),测定玉米、配合饲料制粒前、制粒后RS含量。结果表明:新玉米中RS含量为1.10%~3.03%,平均含量为2.33%;陈玉米中RS含量为0.74%~3.48%,平均含量为2.28%;制粒前饲料中RS含量为0.58%~1.64%,平均含量为1.07%,制粒后饲料中RS含量为0.5%~1.21%,平均含量为0.78%,低于制粒前含量(P<0.05)。由此可见,使用新玉米不会导致饲料中RS含量升高,而制粒会显著降低饲料中RS含量,新玉米以及使用新玉米生产的饲料中抗性淀粉整体水平较低,与新玉米对畜禽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