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通过浙江安吉,福建邵武,江西奉新三地统一进行的毛竹纸浆试验林研究,并在安吉建立20hm^2毛竹纸浆丰产模式示范林,表明毛竹纸浆林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取决于立地条件和科学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2.
自1991 年开始分别对浙江安吉和福建建阳的两种类型的毛竹纸浆林的丰产结构进行了4 年的定位观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毛竹纸浆纯林的丰产结构,以竹林密度为3000 株/hm 2、林分年龄结构组成为1 度竹∶2 度竹= 7∶3 等林分结构因子组合的竹林的生产力最高,其新竹度产量高达31.1t/hm 2;并根据新竹产量与竹林密度和林分年龄组成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建立了新竹产量的预测模型。对于毛竹—阔叶树纸浆混交林,影响其生产力最重要的林分结构因子是树种组成,即毛竹与阔叶树的混交比,其次是混交林中的立竹量,其中以混交比∑D竹2∶∑D树2= 8∶2、林分立竹量为2100 株/hm 2 等林分结构因子组合的毛竹—阔叶树纸浆混交林的生产力最高,其新竹度产量达22.8t/hm 2。  相似文献   

3.
分别3种不同立地类型、4种不同经营水平,建立毛竹纸浆材模式林,进行优化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纸浆模式林宜选择立地类型为Ⅰ、Ⅱ类地,经营措施宜集约、中等经营,竹林结构以立竹密度3000~4500株/hm2,竹龄Ⅰ~Ⅲ度竹占绝对优势,均匀度6以上,整齐度6~10,叶面积指数7以上的纯林或混交阔叶树10%左右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通过3种不同密度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及裸地种竹等试验,比较分析成活率、新竹及竹鞭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各种经营模式中,杉木近熟林分中套种有利于提高毛竹成活率及长竹率,但发笋长竹数以裸地种竹为最多;新竹的生长以杉木密度为225株·hm-2的林分最好,其次为375株·hm-2、裸地种竹和600株·hm-2的林分;单根竹鞭长和鞭节长随林分郁闭度增大而增加,而总鞭长、竹鞭数及竹鞭断梢率则相反;近熟杉木林套种毛竹以密度为225株·hm-2的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对湖南省双牌县低海拔地区12年生的黄柏、杜仲和凹叶厚朴药材林的产量结构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3种药材林的林分生物量为5.80~20.45t/hm2·a,净生产量为1.21~2.81t/hm2·a.林分生物量、净生产量及主要药用部分于皮的生产力,均以黄柏为最高,杜仲次之,四叶厚朴最低.说明在该立地条件下,黄柏的适应性较强,经济效益亦比其他两个树种更佳.  相似文献   

6.
以密植超短轮伐为主的栽培经营试验,在全国12个省(区)、市建立了13个试区,26个试验点,共分5种自然类型。每公顷的造林密度一般为5000~10000株;沿海试区15000~20000株。轮伐周期1~2a;北方局部地区为3~5a。试验林的生物量较一般薪炭林提高3~5倍;西北地区为5~8t/(hm2·a);东北、华北7~10t/(hm2·a);华中地区6~20t/(hm2·a);西南10~20t/(hm2·a);南部沿海20~50t/(hm2·a)。同时从全国传统薪炭林树种和乡土树种中,筛选出60个优良树种,供各地选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桂中丘陵区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林(8a生)生物量为32.0t/hm2,中龄林(14a生〕为108.0t/hm2、近熟林(23a生)为186.6t/hm2,成熟林(38a生)为197.4t/hm2;林分平均净生产量分别为4.00t/hm2·a.7.71t/hm2·a、8.12t/hm2·a和5.80t/hm2·a.  相似文献   

8.
毛竹是优良速生的用材和经济树种,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森林资源。毛竹林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竹林立地条件、竹林结构和集约经营水平。根据多年毛竹低产林改造实践,笔者发现,要使毛竹低产林得到改造并产生最佳效益,须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对保山砂页岩发育的山地红壤进行不同整地方式营造蓝桉林,经过三年的监测研究表明:未整地自然土壤侵蚀量达1.657~1.402t/hm2·a,有机质流失量达80.483~68.113kg/hm2·a,土壤肥力退化显著;撩壕整地及挖塘整地造林当年土壤侵蚀量分别达3.366t/hm2·a及2.464t/hm2·a,均属轻度侵蚀级,第二年土壤侵蚀量为0.592t/hm2·a及0.367t/hm2·a为微度侵蚀。有机质流失量为75.811kg/hm2·a及47.122kg/hm2·a。随着桉树幼林生长,林地覆盖度和地表稳定程度增加,土壤侵蚀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时来舟林场三块立地条件大体属优良、中等、不良的样地进行生物量调查,探讨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林的生长差异。调查结果表明:20年生杉木人工林优良林分现存生物量为154.2t/hm2(干重),而不良地只有62.6t/hm2;其中优良地的干干重为128.9t/hm2,不良地只有其37%,为48.1t/hm2;优良地的枝、叶干重分别为13.0t/hm2、12.3t/hm2,不良地为7.4t/hm2、7.1t/hm2,分别是优良地的57%与58%;干的年生长量优良地为,19.63m3/hm2,不良地只有5.64m3/hm2,是优良地的29%。优良地与不良地林分生物量的显著差异说明适地适树造林对南方低山丘陵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指出坡位是划分立地条件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有机C、N的定量动态变化是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要内容。本文比较了研究地区种植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桔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四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植物生物量和土壤有机C、N多年变化的影响。试验初期,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植物生物量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经过10年长期试验后,黑麦草和百喜草的累计生物量分别是桔树的3.68和3.75倍,马尾松的2.06和2.14倍。地下部生物量的差异更为明显,黑麦草和百喜草两种草类地下部累计生物量都较桔树和马尾松高10倍之多。这表明草类较之乔木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C、N的含量。土壤有机C、N的含量变化主要发生在0.40cm土层。统计计算表明,10年期问,种植黑麦草和百喜草可使土壤有机C、N贮量每公顷分别约增加1.5吨和0.2吨,而种植桔树使土壤有机C、N贮量每公顷分别约减少1.2吨和0.02吨,种植马尾松使土壤有机C、N贮量每公顷分别约减少0.4吨和0.04吨。表4参10。  相似文献   

12.
牧场表层由枯死植物残体、死亡根系等组成的草甸层的存在减少了施入的仔鸡废弃物与土壤的接触,因此增加了废弃物中磷随径流进入水体的可能性。本实验选用牧场原状土柱在实验室进行恒温(25oC)控湿模拟培养56天,研究牧场施用仔鸡废弃物(5 T hm-2)后,草甸层及土壤表层中水溶性磷的动态变化及草甸层存在与否对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56天后,有草甸层处理土壤表层与草甸层中水溶性磷含量要明显高于无草甸层处理土壤表层中水溶性磷的含量(39:20 kg hm-2)。因此,生长良好的牧场因草甸层的存在如表施仔鸡废弃物可在草场表层留存有大量可溶性磷,如遇降雨引起径流则可导致附近地表水体的磷污染。图2表2参11。  相似文献   

13.
海南尖峰岭地区三种热带复合农林业体系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热带珍贵树种母生、海南石梓人工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益智、咖啡的复合农林业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复合系统能显著促进主林层乔木的生长,胸径生长速度比对照地高出43%~134%,材积生长高出18%~81%,生物量高出5%~86%;生物量净积累量9.53~15.23t·hm-2·a-1,为对照地的1.6~5.1倍;系统的光能利用率为0.78%~1.26%,为对照样地的1.94~5.04倍;同时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林下种植益智后的产值可达1.8~3万元·hm-2·a-1,为对照地的5.26~9.82倍,投入产出比为1∶2.93~1∶4.17。  相似文献   

14.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的垂直变化及氮储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潮棕壤在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林地等经过14年不同利用方式后0-150cm各土层(2003年11月取样)N的剖面分布及N储量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全N、碱解N、NH4+-N和NO3--N含量发生明显的剖面差异;土壤N储量为林地>玉米地>撂荒地>水稻田,NO3--N含量为玉米地>水稻田>林地>撂荒地,说明不同利用方式下生物量差异及N的生物循环对N行为的影响。100cm深度林地土壤平均N储量为11.41t穐m-2,分别是水稻田和玉米地土壤的1.65和1.25倍,而玉米地和撂荒地的土壤N储量无显著差异。玉米地和水稻田相对较高的NO3--N含量可能由于过量施用N肥和人为干扰所致。土壤碱解N与全N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20.929,p<0.001),而自然生态系统(林地和撂荒地)中的相关性略高于农田生态系统(水稻田和玉米地)。过量施用N肥还导致耕地土壤中比撂荒地和林地积累更多的NO3--N。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系统对于作物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潜在贡献。图2表5参23。  相似文献   

15.
以莰烯醛肟与卤代物为原料经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9个未见报道的莰烯醛O-取代肟类化合物,分别为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苄基肟(2a)、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丁基肟(2b)、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4-氯丁基)肟(2c)、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3-溴苄基)肟(2d)、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4-叔丁基苄基)肟(2e)、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4-氯苄基)肟(2f)、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4-氰基苄基)肟(2g)、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2,6-二氯苄基)肟(2h)、2-(3,3-二甲基双环[2.2.1]庚-2-亚基)乙醛O-(邻氟苄基)肟(2i)。利用FT-IR、GC-MS、1H NMR以及13C 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化合物2a为例,探索了不同工艺条件对产物得率的影响,在甲苯为溶剂,n(莰烯醛肟)∶n(氯化苄)∶n(四丁基溴化铵)为1.0∶1.8∶0.08,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0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产物的得率为84.1%。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探讨了化合物2a^2i对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2b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好,其半数抑制浓度(IC 50)值为36.3μmol/L;化合物2d、2h、2i对MCF7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2h对MCF7的抑制作用较好,其IC50值为19.2μmol/L。  相似文献   

16.
植物染色体计数(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8年至1989年,我们对14科20属的20种植物进行了体细胞的染色体计数工作,其中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发芽试验,研究重金属Zn、 Pb、 Cu、 Cd胁迫对工业大麻种子萌发率、胚根伸长、胚芽生长以及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4种重金属胁迫下,低浓度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会抑制种子萌发和胚根的生长。4种重金属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依次为Cu2+和Cd2+>Zn2+>Pb2+,其中Zn2+和Pb2+在1000 mg/L浓度时,萌发率仍然达到80%以上;对胚根长、胚芽长和总生物量的毒害或影响作用依次为 Cu2+>Cd2+>Zn2+>Pb2+。结果表明,工业大麻种子萌发过程对Pb2+和Zn2+具有较高的抗性,抗性大小依次为Pb2+>Zn2+>Cd2+>Cu2+。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利用计算机,以水和投资限额为限制因素,从23个方案中选出了效益较高的方案,总投资40万元,年供水量45.36m3,栽苹果树96.09hm2,梨20hm2,山楂27hm2,杏17hm2,石榴7hm2,枣2.72,柿16.7hm2,小麦114.3hm2,花生5.7hm2,棉花6hm2,年总产值可达30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9.
百合科三种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百合科三种植物的核型,大百合2n=2x=22=4m 2sm 10st 2t 4T;老鸦瓣2n=2x=48=26sm 22st,湖北黄精2n=2x=28=18m 6sm 4st(2sat,1B)。大百合,老鸦瓣,湖北黄精的核型类型分别为3B型,3A型和2C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选用不同苗龄型红松幼苗进行造林试验,以研究红松不同苗龄型对其生长和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年生播种苗(2+0)为对照,则移床苗不同苗龄组(2+1,2+2)之间生长量和侧根数有显著的差异,不同苗龄造林的成活率和苗木生长量及侧根数也有显著的差异。以苗龄2+0为对照,试验处理2+1的造林成活率、苗高、地径分别比对照提高43.96%、78.29%和37.79%;试验处理2+2提高造林成活48.79%,苗高提高147.43%,地径提高116.39%。以2+2和2+1试验处理造林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