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增氧对池塘沉积物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微孔和机械2种增氧养殖模式下4种沉积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所测酶活性与养分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酶活性随水温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其中蛋白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变化呈单峰状曲线,蔗糖酶各月波动较大,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2)池塘沉积物中酶活性对不同增氧方式有明显的响应,2种增氧均可提高4种沉积物中酶活性,其中微孔增氧提高池塘沉积物中酶活性的效果显著(P<0.05)。(3)所测得的沉积物养分因子与酶活性相关性不一,其中蛋白酶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脲酶活性与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过氧化氢酶与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蔗糖酶活性与所测养分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池塘种植莲藕对沉积物养分吸收及其养分转化相关酶的作用效果,将基本情况完全相同的黄颡鱼养殖池塘分为植藕组(Tf)和非植藕组(CK),观察两组池塘在黄颡鱼苗种培育过程沉积物中养分和4种酶(脲酶、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Tf沉积物中的TN、NH4+—N和NO3-—N在莲藕苗期后均显著降低,在莲藕休眠期分别降低了8.5%、54.1%和52.7%,其中NH4+—N减少是沉积物中TN降低的主要原因;从莲藕苗期至花果期TP明显下降,最大降幅达22.6%;苗期后有机质开始显著降低,休眠期相较未植藕池塘降低8.4%。对两组池塘而言,沉积物的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Tf沉积物中4种酶的平均活性均高于CK,酶活性的差异在莲藕苗期和休眠期达显著水平(P < 0.5)。分析表明,4种酶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P< 0.5),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沉积物中NH4+—N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蛋白酶活性与沉积物中NO3-—N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体的复眼、肝脏、心脏、鳃和肌肉等5种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D)4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将健康虾与感染桃拉综合症病毒(TSV)病虾的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4种同工酶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不同组织均有分布,但在酶活性和条带数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其中4种同工酶均在肝脏组织中表达最强,ACP和POD在肌肉中、EST在复眼中表达最弱,AKP在复眼中不表达。感染TSV后,病虾的ACP和AKP均出现酶带数量减少和酶活性降低,如病虾的ACP酶谱在肝脏、心脏和鳃中缺失的酶带数分别为2、1和1条,酶活性也呈现下降;AKP酶谱在肝脏、心脏和肌肉中缺失的酶带数分别为3、4和3条,且酶活性均明显降低;而病虾的EST和POD表达的酶带数和酶活性却均有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肝脏和心脏中,EST分别新增3条和5条酶带,POD各新增1条酶带。总之这4种同工酶的表型在健康虾和病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肝脏中的变化最为明显,说明肝脏中这4种同工酶的特异性变化可以作为研究凡纳滨对虾桃拉综合症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微孔增氧与普通增氧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养殖长吻鱼危的对比试验,分析采用微孔增氧技术池塘养殖长吻鱼危的效益。结果表明:体质量约50.0 g的长吻鱼危,在普通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147.4、210.2、376.5 g;在池塘微孔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212.3、323.4、501.0 g。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生长率比普通增氧模式高38.7%,且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对长吻鱼危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最终成活率方面,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成活率比普通增氧模式下提高了27.9%。  相似文献   

5.
通过微孔增氧与普通增氧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养殖长吻鱼危的对比试验,分析采用微孔增氧技术池塘养殖长吻鱼危的效益。结果表明:体质量约50.0 g的长吻鱼危,在普通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147.4、210.2、376.5 g;在池塘微孔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212.3、323.4、501.0 g。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生长率比普通增氧模式高38.7%,且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对长吻鱼危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最终成活率方面,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成活率比普通增氧模式下提高了27.9%。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刺参养殖池塘中微孔增氧的效果以及增氧管的布设间距、增氧时间对水体溶氧的影响,研究测定了在夏季刺参养殖池塘一个增氧周期内(每天23:00—7:00增氧8 h,7 d一个周期)水体中溶氧(DO)、亚硝酸盐氮(NO_2~--N)、COD的变化。结果显示:连续充气增氧的8 h内DO持续增加,增氧2 h上升速率缓慢,增氧2~6 h上升速率迅速提高,增氧6~8 h上升速率下降,连续充气8 h能够显著改变夜间溶氧降低现象;增氧7 d时间内,NO_2~--N和COD持续下降,分别由0.025 mg/L下降到0.014 mg/L、18.46 mg/L下降到14.15 mg/L。对充氧管道不同距离处DO的测定结果表明,距离增氧管1~2 m处DO较高,3~4 m处缓慢下降,与1~2 m处差异不显著(P0.05),DO保持在5.22 mg/L左右,距离5 m以上时DO下降速度较快,与1~2 m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微孔增氧可以明显增加水体DO,减少COD、NO_2~--N;微孔增氧机充氧时间6~8 h效果较好;微孔增氧管之间的布设距离在6~8 m可以实现高效增氧。  相似文献   

7.
对6个鱼塘的浮游藻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其中3个采用微孔增氧方式,其余3个未采用。结果表明,各鱼塘内分布的浮游藻类共4门18科42属57种及变种,其中,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的种类较多,分别为28种和16种。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与未采用的鱼塘相比,绿藻门没有显著变化,蓝藻门的种类数明显减少,硅藻门种类数明显增加。各鱼塘浮游藻类的细胞丰度显示,未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都以蓝藻门所占比例最高,绿藻门次之,再次是硅藻门,而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都以绿藻门所占比例最高,硅藻门次之,再次是蓝藻门。采用微孔增氧方式的鱼塘与未采用组相比,水质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8.
《内陆水产》2001,26(4):36-36
活青虾运输以前有塑料袋充气法、帆布篓法、活水船法,这 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近年来,虾商常使用一种虾箱组合运输活虾的方法,效果很好,其主要有 5大优点:( 1)运输数量大;( 2)行程远,成活率高;( 3)运输不受季节限制;( 4)操作管理方便;( 5)成本低。其方法如下。 1虾箱组合 1.1虾箱 按容积大小有 5吨、 3吨、 2吨级,箱底部一角有一排水孔,箱前部和箱内装有增氧系统的管道。 1.2增氧和动力系统 该系统由增氧泵、直径 50毫米的空心铁管、直径 15毫米自来水管、 2只闸阀和相应的橡胶管组成。每只虾箱配 2台增氧泵, 2台增…  相似文献   

9.
典型增氧设备在养殖池塘中组合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和曝气式增氧机是目前我国池塘养殖使用的主要增氧设备;由于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的不同,4种形式的增氧机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为提高养殖池塘增氧设备的增氧效果,通过增氧设备对养殖池塘水体不同深度增氧效果的试验和养殖池塘自然增氧的试验,分析了4种典型的增氧设备的增氧性能和特点,提出了叶轮式增氧机与耕水机、水车式增氧机与耕水机、水车式增氧机与射流式增氧机以及曝气增氧机与耕水机组合配置使用的混合增氧模式,可以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种形式增氧设备功能。通过组合使用,达到对养殖池塘水体最大限度的增氧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微孔曝气式增氧机的性能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微孔曝气增氧机的增氧性能和池塘应用效果,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增氧性能的试验和不同水深对增氧性能影响的试验,并在池塘中进行应用效果的试验。结果显示:微孔曝气式增氧机具有比叶轮式增氧机等增氧机更强的增氧能力,但不同配置的机型,增氧能力随配套功率和曝气管长度的增加而增强,动力效率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增加曝气管布置深度可以提高增氧性能,安装深度从2 m增加到4 m,增氧能力增加285%,动力效率增加207%,与其它养殖池塘机械增氧设备相比,池塘水体越深,微孔曝气式增气机的增氧优势越明显。目前,池塘采用微孔曝气式增氧机的配置方式不具优势,需要改进提升。  相似文献   

11.
2007年6月-2008年4月对南太湖近岸水域进行了4次生态环境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叶绿素a含量(Chl.a)与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氮磷比(N/P)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太湖水体中Chl.a含量与TN浓度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蓝藻水华大范围爆发的2007年6月和2008年4月2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2者无显著性关系;Chl.a含量与TP浓度在4次调查中皆无显著相关关系;岭回归分析显示,N/P 10~25是南太湖水体中附着藻类的最佳生长范围,此时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与Chl.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4者的多元回归关系为Chl.a=-0.0012+0.0064 TN+0.0215 TP+0.0005N/P(R=0.543,P〈0.023)。总体来说,南太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皆在藻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氮磷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已经不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在不同水温、光照等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加上本水域复杂的水文和季风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蓝藻水华爆发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受精后24h孵化出的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耳状幼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养殖水体不同量光合细菌对糙海参苗期生长、成活、消化道消化酶活性和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光合细菌(浓度为1×10^11cfu·mL^-1)添加量分别是0m L(组1,对照组)、50m L(组2)、100m L(组3)和150m L(组4),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10^4尾幼体于室内水泥池(5m×3 m×1.5m)中,试验周期为41 d。结果表明,添加光合细菌组的糙海参出苗体质量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3和组4的体质量和成活率又明显优于组2(P〈0.05),组3和组4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光合细菌还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糙海参苗体消化道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试验组3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3和组4的蛋白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组2(P〈0.05),淀粉酶活性在3个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试验第10天后,各试验组氨氮(NH3-N)和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20天后,各试验组化学需氧量(COD)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总磷(TP)的差异不大(P〉0.05)。表明光合细菌可以促进糙海参幼体的生长,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成活率,并改良育苗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0~2011年莱州人工鱼礁海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共8个航次的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总氮(TN)、总磷(TP)、有机碳(TOC)等要素的分析结果,运用N/P比值、有机污染指数A和富营养化指数E等方法,对投放人工鱼礁海域不同年份水体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海域水环境在人工鱼礁投放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区第2年DIN含量明显降低,而DIP含量略有上升,使得海区中的DIN/DIP值降低,由89.60降低到44.54.2011年和2010年投礁区DIN/DIP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人工鱼礁对水体有改善作用;营养化指数E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水质未达到富营养化状态,处于较低营养水平,且2010年与2011年、礁区和对照区E值的平均值均相差不大,营养状况无明显差异;调查海域有机污染指数A小于0或小于1,且投礁区和对照区无明显差异,2010年与2011年也无明显差异,表明该海域未受到有机污染,水质状况良好或较好.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外源性饵料和排泄物使海水养殖水体N、P以及有机物大量增加,导致水质恶化,是制约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海马齿面积比为3∶2盐度为15的A、B 2组浮床海水养殖系统,以检验海马齿的N、P移除能力。结果显示,当海马齿处于生长启动期,A组和B组的水质指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当海马齿生长...  相似文献   

15.
溶藻弧菌对三疣梭子蟹溶菌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健康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重176±21.3g)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溶藻弧菌,在感染后0、24、48和72h分别采集不同处理组梭子蟹的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组织,测定其中的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研究溶藻弧菌对三疣梭子蟹体内免疫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染组梭子蟹血淋巴LSZ活性在感染后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活性显著降低(P〈0.05);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LSZ活性在感染24h有稍微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又逐渐下降,且在感染48h后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梭子蟹不同组织中ACP和ALP酶活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的趋势,且感染48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三疣梭子蟹感染溶藻弧菌后对机体免疫相关酶活指标的影响较大,导致机体免疫防御能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两种加工工艺对饲料(D1、D2)颗粒物理性状的影响,并用其投喂初始体重为16 g的大菱鲆幼鱼64 d,比较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养殖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D2组饲料平均颗粒直径、平均百粒重和水中稳定性显著高于D1组(P0.05),但其吸水性、堆积密度和沉降速度显著低于D1组(P0.05)。D2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特异生长率、摄食率及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D1组(P0.05)。大菱鲆对D2组饲料中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D1组(P0.05),但对粗脂肪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投喂18 h后,养殖水体中N、P含量均有了显著升高,D2组每升水中每千克鱼产生的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高于D1组(P0.05),但硝酸氮和总氮增加量显著低于D1组(P0.05);D2组活性磷酸盐及总磷酸盐增加量显著低于D1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加工工艺显著影响了颗粒饲料的物理性状和饲料利用,并对养殖水环境造成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天然水体中生物膜的建群过程及生理特性,本研究将人工基质大理石投放到东湖沿岸带浅水区域,分析了生物膜在人工基质上从开始建群直至发育为成熟群落,并最终衰退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建群过程中,生物膜的生物量(叶绿素a、蛋白质、干重、无灰干重)、营养物质含量(总氮、总磷)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低温会减缓生物膜的生长,弱光会加剧生物膜的衰退,生物膜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周围水体氮、磷元素浓度。生物膜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与自身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性。水体中氮/磷的比值决定生物膜中氮/磷的比值。刚毛藻属是东湖生物膜的优势物种。对生物膜建群过程及生理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将生物膜应用于污染水体的净化和修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2×5双因子试验设计,即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和0.15 mg/kg的Se,每一Se水平下分别添加0、30、60、90、120 mg/kg的维生素E(VE),共制成10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质量为(0.37±0.01)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70 d,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50尾吉富罗非鱼,其中饲喂未添加Se和VE的基础饲料组为对照组。结果表明,(1)VE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就生长性能而言,单独添加VE的适宜范围是63.86–70.58 mg/kg。Se对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在VE添加量为0 mg/kg的试验组中,硒的添加使吉富罗非鱼增重率高于对照组。VE和Se对吉富罗非鱼生长的交互作用没有显著影响(P0.05)。(2)VE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CAT活性随VE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Se可显著影响T-SOD和GSH-PX的活性(P0.05),在VE添加量范围60–90 mg/kg时,加Se试验组的T-SOD、GSH-PX和CAT活性较不加Se组有所上升。VE和Se对GSH-PX活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VE和Se对吉富罗非鱼的生长及抗氧化有一定促进作用,二者联合使用,没有协同促生长作用,但抗氧化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鳜塘底泥修复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种不同处理方法对鳜(Siniperca chuatsi)塘底泥理化和生物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底泥理化因子和生物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池塘底泥经过处理后理化性质有所改变,碱化提高底泥酸碱度(pH)和可交换性钙含量,热熏显著降低底泥水分,提高碳/氮(C/N);2)干燥、干燥后再破碎、施无机氮肥等手段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强度(P〈0.05),其中干燥后再破碎效果最显著,提高了52.3%;3)土壤理化因子中对土壤呼吸强度的直接影响力(按绝对值大小)排序依次为pH〉C/N〉有机质〉水分〉总氮(TN)〉总磷(TP),而TN和TP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是通过其他理化因子间接表现出来的;4)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修复方法中整体效果最好的是干燥后破碎,其次是干燥,碱化效果最差,综合得分分别为0.905、0.895和0.695。试验结果不仅为鳜塘连作障碍的克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健康养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塘养殖是珠三角地区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2012年5月~12月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等该地区几种主要密养淡水品种鱼塘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理化环境因子,并选取pH、溶解氧(DO)、非离子氨(NH3)、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等10项因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负荷比对监测参数进行单项评价,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池塘水质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4种密养淡水鱼塘营养盐负荷高问题突出,NH3、NO3^--N、NO2^--N、TN和TP为池塘中的主要污染因素;草鱼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和TN,其污染负荷合计为37.58%;云斑尖塘鳢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NO3^--N和TN,其污染负荷达59.37%;大口黑鲈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NH3、TN、NO3^--N和NO2^--N,其污染负荷高达66.80%;乌鳢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TN、NO3^--N、TP和NH3,其污染负荷达59.43%;对CODMn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池塘水体中还原性有机质含量高;由综合污染指数判定,所有池塘水体均为"重污染"等级,并超出警戒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