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西南桦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桦天然分布区为研究对象 ,调查了 11个居群 190个单株的 12个表型性状指标 ,运用变异系数和巢式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 ;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以及表型变异的地理格局 ;并且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居群分类。结果表明 ,西南桦天然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 ,居群分化较小 ;侧脉数、叶片基部至最宽处距离与经度、纬度显著相关 ,叶片长与经度相关显著 ,种翅宽与海拔显著相关 ,存在较明显的地理变异趋势。而表型性状的Mahalanobis距离与地理距离间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为西南桦的遗传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 ,为制定西南桦育种策略和天然林持续利用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筛选出香花油茶优良家系群体,为香花油茶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香花油茶11个家系群体植株为研究对象,每个家系群体选取长势好、无病虫害的单株30株,连续3年测定其叶片、果实的表型性状指标,取3年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家系间重要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提取影响香花油茶果实性状的主要因子,并对各家系果实表型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叶片和果实性状在各家系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差异,叶质量和单果质量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5.81%、69.20%,稳定性较差。叶绿素值和干籽总质量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分别为13.00%、11.56%,稳定性较好。除叶柄长与叶片厚、叶片宽无显著相关性及叶片厚、叶片宽与叶绿素值无显著相关性外,其他叶片表型性状指标间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果实大部分性状间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叶柄长与果皮厚、籽粒数量极显著正相关,叶片长、叶周长与果高、果径、种长极显著负相关。从10个果实表型性状中共抽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3.793%。根据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各家系依次为F-1、A-3、F-10、F-2、D-2、G-7、F-4、G-8、...  相似文献   

3.
对风吹楠6个家系2年生苗木叶片的10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家系间和家系内叶片性状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风吹楠家系间各叶片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各性状变异大小依次为叶面积叶柄长/叶长比叶面积叶长/叶宽宽基距/叶长叶长叶脉数叶厚叶宽脉左宽/叶宽;各叶片性状在家系间和家系内(除脉左宽/叶宽外)均达到α=0.01极显著水平,家系内的表型分化系数(61.21%)高于家系间,为其叶片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风吹楠10个叶片表型性状间两两相关性较大,为种质资源鉴定指标优化提供了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柄扁桃Amygdalus pcdunculata是适合沙区和荒山荒地栽培的濒危生态经济林树种,为了对目前国内长柄扁桃资源情况进行评估,对蒙陕交界7个长柄扁桃天然居群的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462个野生长柄扁桃个体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类型、变异规律、叶长变异程度及类型、叶宽变异程度及类型、叶长宽比变异程度及类型及叶柄长变异程度、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长柄扁桃叶片长宽比变异较大,变异系数达0.36,其次是叶宽、叶柄长、叶长,变异系数分别为0.30、0.24、0.22;野生长柄扁桃按照叶长范围0.94~4.52 mm,可分为LⅠ~LⅨ共9个类型;叶宽分布范围在0.39~2.55 mm,可分为WⅠ~WⅧ共8个类型;叶长宽比范围在0.84~5.93之间,分为LWⅠ~LWⅥ共6个类型;叶柄长范围在0.29~1.53 mm之间,分为Ls~LsⅥ共6个类型;长柄扁桃叶片性状与叶长、叶宽、叶柄和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野生长柄扁桃叶片变异类型丰富,天然居群呈现明显的片段化分布,建议加强对野生长柄扁桃资源收集保护力度,防止珍贵野生资源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5.
《林业科学》2021,57(8)
【目的】揭示青杨不同种群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变异规律,为进一步解析叶片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基础,为青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来自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4个青杨种群为材料,采集1~2年生枝条在温室扦插繁殖,移植苗圃,第2年春季平茬幼化,同年7月采集茎尖以下第7、8、9片新生叶测定苗期叶片14个表型性状(叶片形态性状、叶色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青杨的14个叶片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种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5.771%,表明种群间变异是主要的变异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0.562%,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柄相对长,最小的是叶绿素SPAD值。各种群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852%,其中内蒙古坝底(31号)种群变异最丰富,而河北龙泉(11号)种群变异最小,叶片表型性状稳定性最高。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大多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仅叶色与其他叶片性状无明显相关,叶色遗传相对独立。通过聚类分析可将34个种群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长叶柄大叶类群、中等叶类群、短叶柄窄叶类群和小叶类群。结合类群分布和中国地形特点,中国青杨种群可划分为3个分布区,分别是太行山以东华北平原北缘地区(1区)、太行山和六盘山-秦岭之间的黄土高原地区(2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3区),其中1区以短叶柄窄叶类群为主(57.14%),2区中等叶类群占66.67%,而3区占比最大的为小叶类群(62.5%)。【结论】青杨叶片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河北蓝旗卡伦(17号)、内蒙古半截塔(30号)和内蒙古坝底(31号)种群多样性丰富,是多样性保护和种质资源保存的重点种群。叶片表型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强,青杨叶片呈现以海拔变化为主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6.
根据花楸天然分布状况,以其叶片、果实和种子为材料,对内蒙古地区6个花楸天然群落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研究了花楸叶片、果实和种子表型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花楸叶片、果实和种子具有极丰富的表型变异,种源内的分化高于种源间;果长、果径、百果重及千粒重是关键表型性状;浆果质量、千粒重、果柄长3个性状是造成花楸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种源间树型、叶型、果型及秋季叶颜色变异较大,有利于花楸树种质资源多途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柿树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省8个不同产地的柿树(Diospyros kaki)品种/类型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柿树表型多样性极其丰富,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长宽比、果实长、果实宽、果长宽比、果柄长、果体积、果质量、果密度、果固形物、果可溶性总糖、果蛋白质14个表型性状中除叶长宽比和果长宽比外的12个在品种/类型间和品种/类型内都存在极显著差异(a=0.01);品种/类型间和品种/类型内优株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且品种/类型间的变异远远大于品种/类型内优株间的变异;利用品种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所有单株基本按品种/类型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香合欢自然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规律,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百色地区6个居群香合欢种子的5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讨论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香合欢种子的5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局群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在10.68%~49.30%之间,各性状在居群间、居群内个体间均达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7.36%,居群间(31.67%)变异略大于居群内(28.67%)变异,说明二者均是香合欢的主要变异来源。种子性状均与海拔呈正相关,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为香合欢良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对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香合欢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君迁子天然群体表型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君迁子(Diospyros lotus)的13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叶片纵径、叶片横径、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千粒重、2年生苗高、地径等9个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君迁子性状在不同群体间的果实、叶片和种子等表型均存在变异。果实分为长椭圆形和扁椭圆形2种。叶片的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都存在变异,变异系数都超过了10%。群体间种子大小差异明显,群体间种子千粒重变化很大,桑植群体的千粒重为济源群体的4.25倍;群体内比较一致,个体间种子千粒重变异系数有9个群体小于3%,12个群体小于4%。2年生苗高、地径在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卢氏群体的生长表现最好,苗高为94.70 cm,地径为16.7 mm;分宜群体生长表现最差,苗高为13.05 cm,地径为2.9 mm。多数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纬度、经度成正相关,与海拔成负相关。聚类分析显示,11个君迁子群体可分为4类,群体间的分类并没有依据地理距离的远近而聚类,说明君迁子群体间表型性状变异的不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构树不同种源叶表型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为构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良种源的筛选等提供参考。【方法】以30个构树种源的叶为材料,通过测量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等8个叶的表型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构树不同种源间8个叶表型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叶柄长和绒毛密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不同叶片性状间变异系数幅度为12.72%~64.50%,该结果初步表明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较大,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叶周长的种源重复力均在55%以上,表明构树的叶性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3)对不同种源建立叶面积拟合方程,除四川大邑外,其他种源的叶面积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这些模拟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后续试验可通过叶长与叶宽预测叶面积,简化试验。4)对构树叶各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周长和绒毛密度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种源间构树叶的地理变异是以纬度变异为主。5)根据叶片的8个性状可将30个构树种源聚为3类。【结论】构树不同种源间叶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可为构树遗传多样性研究和优良种源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群体种实性状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别山山核桃天然分布区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居群,对当年生大别山山核桃的果长、果宽、果形比、壳厚及单果重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大别山山核桃果实的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广泛变异。经显著性检验,5个性状在居群内F值为0.48~2.12,居群间F值为41.64~76.02,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型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壳厚,最小的为果形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揭示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表型变异规律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为沙棘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品种创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以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分布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1个中国沙棘天然种群110个优良单株的10个表型性状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研究种群优树间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表型性状间及其与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了种群优树分类。[结果 ]中国沙棘10个表型性状在不同种群优树间呈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差异,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5.23%~37.42%。中国沙棘果实横径与果实纵径、百果质量、种子千粒质量、当年枝长均呈极显著(p 0.01)正相关,与果形指数、结实密度呈极显著(p 0.01)负相关;种子千粒质量与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百果质量呈极显著(p 0.01)正相关;果形指数、果柄长、当年枝长与纬度因子呈极显著(p 0.01)负相关;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百果质量、种子千粒质量、当年枝长与海拔因子呈极显著(p 0.01)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隰县种群优树的综合得分最高,五寨种群优树的综合得分最低。利用种群间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11个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分为4类,揭示了山西省中国沙棘优树表型性状未形成连续变异规律,具有随机变异的特点。[结论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种群优树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隰县种群优树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可参考作为中国沙棘优良种质资源收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种群野生多花黄精的表型变异规律,运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其全分布区选取的9个种群和12个表型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多花黄精的12个表型性状除果实横纵比外,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36.24%)大于种群间的变异(15.37%),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28.84%,种群内变异是野生多花黄精变异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16%,变异幅度范围为4.76%~23.63%,叶片数、全株叶面积、地径、株高、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8.00%、23.63%、16.88%、16.14%、14.75%,表明种子的稳定性高于叶和茎。经度多数表型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经度的增加,叶片数、地径、株高、果实纵径和种子千粒重均呈现减小趋势;采用欧氏距离对9个野生种群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种群划分为3类,但表型性状的聚类并不随地理距离上的相聚而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种群的表型多样性,为种质资源收集、优选、改良提供理论支持,为大别山山核桃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从19个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种群中选取198个单株,测定其果实和叶片的表型性状共16个,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PGMA)等方法揭示大别山山核桃表型性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及其变异规律。[结果](1)大别山山核桃的16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大别山山核桃的表型多样性非常丰富;(2)各表型性状的变异范围为1.64%-26.59%,平均变异系数为9.63%;果实表型与叶片表型的种群内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6.16%和15.42%,果实表型平均变异系数较小,性状相对稳定;(3)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性状间达极显著相关的有60对,达显著相关的11对;(4)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分别为49.28%和17.53%,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6.25%,表明大别山山核桃表型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5)当距离系数为0.04时,19个种群被分为4类,聚类情况基本与经度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板栗种质资源在迁西地区的表型多样性、变异规律及变异水平,为迁西地区板栗的引种、育种等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6个板栗群体39份板栗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坚果成熟期采集刺苞与坚果,并测定其相关表型性状。采用双因素巢式分组试验设计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1)刺束长度在群体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群体间差异性不显著,其余9个性状指标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各性状指标变异系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北京、河北、湖北、山东板栗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大;3)群体间平均变异与群体内平均变异比约为2:11,表明各性状群体内的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变异;4)采用系统聚类中Ward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地理分布格局基本相吻合。【结论】板栗刺苞与坚果表型形态性状多样性丰富;其中北京、河北、湖北、山东板栗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其板栗表型性状多态性较为丰富,性状遗传稳定性较低,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通过对比群体间与群体内的变异系数得出群体内变异是板栗表型性状呈多样性的主要来源;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得到地理分布相近的板栗群体可以相互引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水楸(Fraxinus platypoda Oliver)43个优树1年生嫁接苗13个表型性状的变异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43个优树无性系间表型性状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平均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20.11%、30.54%;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中节间距和小枝总叶面积的系数最大,分别为42.11%、72.20%和31.56%、52.86%,叶片含水量、总叶柄长/叶轴长、总叶柄长3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30.17%、29.05%和26.57%,13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节间距、叶轴长、总叶柄长、叶面积应视为水楸易测定和重要的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省炉霍县和道孚县鲜水河流域调查了花叶海棠6个居群共60个单株,分析比较了树叶和果实的主要营养成分,运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表型分化系数研究了1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花叶海棠地径、树高、冠高、冠幅、结实量的居群内方差分量>80%.居群间差异的影响<20%。果实的纵径、横径、重量、果色、果形的变异也主要是由居群内差异引起的,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反映果色是以居群间变异占相对优势,纵径在居群间的变异略高于居群内的变异,而横径、果重和果形都是以居群内变异为主。果实维C含量的居群间差异很大,变异系数高达69.04。探讨了花叶海棠的遗传改良策略和资源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阐述高州油茶(Camellia gauchowensis)种群间和种群内叶片性状变异特征,在广东省内 高州油茶主产区选取3 个代表种群为研究对象,选择6 个叶片性状为特征变量,运用巢式方差分析、多 重比较、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对叶片性状进行种群间、种群内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高州油茶 除叶厚、锯齿百分比外,其余叶片表型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群间和种群内变异丰富。群内变异 (9.45%)大于群间变异(5.33%),因此叶片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其群内变异。其中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 数(Vst)为0.362 7,分化水平较大。(2)叶片性状平均变异系数(CV)为16.77%(9.85%~35.02%), 其中叶柄长、叶厚、叶形指数、叶长、叶宽、锯齿百分比的变异系数依次为35.02%、15.67%、14.65%、 13.09%、12.33%,9.85%。(3)6 个叶片性状指标可归纳为3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73.33%。(4)年均气 温越高,叶形指数越大;随着海拔上升,叶柄长度越短;纬度越高,年均降水量越大,锯齿百分比越小。 随着经度与纬度变大,叶形指数越小。  相似文献   

19.
在6年生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无性系试验林中,对14个无性系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柄长、叶厚、比叶面积及叶干物质量共7项叶片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叶面积和叶柄长变异系数较大,叶干物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且叶片性状的变异主要为无性系之间的变异;黑木相思无性系叶片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叶长、叶柄长和叶宽与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叶面积、比叶面积与干物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厚与比叶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除叶柄长外,其它6个叶片性状都是鉴定无性系的重要特征指标。聚类结果显示,14个无性系聚为4类,F1、SR38、SR41被单独聚类,其它11个无性系聚为1大类,说明大部分无性系叶片性状变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楸树不同种质叶片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湖北襄阳楸树种质资源库内收集保存的100份不同种质的叶片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间叶柄长度的变异最大,叶宽变异居中,叶长变异最小.同时,不同种质在叶长、叶宽、叶柄长等指标间均存在丰富变异,各指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各性状的相关遗传参数进行估算,不同种源内各无性系间除山东种源的叶长性状、安徽种源的叶宽和叶柄长性状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种源的各性状间都差异显著.其中无性系叶片宽长比的重复力最高,达60%,其次是叶片长度,其重复力为46.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