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基于RFID的生猪饲养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RFID标签做成的电子耳标不仅能够对生猪个体进行标识,还能利用其中的存储空间记录生猪饲养过程的数据实现饲养过程的可追溯。但电子耳标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不能防止电子耳标中的数据被非法访问或被篡改。研究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实现一个基于RFID的生猪饲养安全可追溯系统。  相似文献   

2.
分析NFC技术及其在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并与其他主流的标识技术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新疆特色牛羊肉从养殖到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利用Web技术构建基于B/S结构的可追溯系统框架,分析系统层次结构和业务流程,并对可追溯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通过可追溯系统实现监管部门对牛羊肉质量的监控和企业对产品的管理,同时解决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溯源"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日本转基因产品溯源管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日本通过食品卫生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及农林水产省的转基因标识公告初步建立的转基因食品可追溯性管理框架。厚生劳动省负责转基因产品的审批,向公众说明产品经过了安全评估,负责转基因产品的IP管理。农林水产省负责转基因产品标识规范的执行及环境释放审批。日本通过标识分类、标签系统、阈值管理和非转基因产品IP身份管理来实现转基因食品的溯源。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河北省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关于查询环节的数据采集和信息系统建立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开发环境、猪肉终端分割产品的标识解决方案,以及基于网络查询、手机或PDA的WAP查询、短信查询等三种查询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我国免疫标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制度、畜禽标识与养殖档案管理制度等法规制度的发展状况和标识编码、标识技术、数据库、网络建设等技术发展状况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法规制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指出了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认知水平较低、行业协会作用不够、企业缺乏高效的生产管理、供应链各环节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大宣传力度,规范猪肉行业协会组织建设、鼓励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完善管理制度等完善我国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广东是生猪养殖大省,也是猪肉消费大省,保障生猪质量安全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广东省实施的生猪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在标识、软硬件系统、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管理、政策和产业提升等方面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障猪肉产品的安全,将射频识别技术与软件技术相融合,研究并设计生猪屠宰监管与可追溯系统。分析了监管部门、生产企业、消费者三方的需求,突出监管与企业的关联操作;设计了适合生猪胴体的RFID标签;解决了猪体分割追溯码的关联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表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研究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对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可追溯系统的建立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有迹可循,从而能有效监管其生产过程,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构成一般包含产品标识、数据存储、数据采集和传递及信息查询四个方面;可追溯系统的研究重点在于产品编码的一致性和产品信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家畜及其肉产品质量可追溯信息链的特点,提出完整信息链设计的有效对策,根据家畜养殖、屠宰、分割、包装、运输等不同生产加工阶段的对象和环境特征,提出针对性建议,特别是畜体标识的选型建议,对于肉品运输冷链追溯也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介绍了在提出的追溯对策理念基础上,运用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可追溯系统原型构建范例,为中国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提供参考,最终实现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  相似文献   

10.
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屠宰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立过程中,关于屠宰环节的数据采集和信息系统建立的解决方案,包括采集数据项目的设计,胴体的标识和识读技术,标识和质量安全数据的现场采集,数据通过官方兽医的提交,最终服务于猪肉生产全过程的溯源系统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生猪及产品物流与追溯平台构件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中国农产品追溯系统缺少GIS分析功能,在了解软构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将GIS、物流管理和软构件技术引入农产品追溯领域.通过研究设施定位、车辆路线、空间追溯、产品查询和产品召回等功能,提出生猪及产品物流与追溯平台的框架结构,探讨基于GIS的畜产品可视化追溯.  相似文献   

12.
在双汇集团收购史密斯菲尔德(SFD)案例的启示下,以纠正我国肉制品加工企业对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错误认识为出发点,从外在压力、内部动因、市场动因3个方面分析了可追溯体系为肉制品加工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出经济效益驱动才是肉制品加工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最重要动力源。最后,提出相应对策来激励肉制品加工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将远程视频监控技术集成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中,能够对数据采集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保证追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追溯系统的信息质量。分析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的提升作用,从集成方式、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介绍了其在东莞市生猪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RFID、QR Code、NFC建立肉食品供应链追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肉食品供应链的监管,达到正向可追踪,逆向可追溯的目的.把供应链划分为饲养、加工和流通三个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工作特点,选择了RFID、QR Code、NFC等技术的组合应用开发了追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分段管理:(1)在饲养阶段应用自制的"复合型RFID耳标"兼顾了远距离识别和大容量生产日志的存储;(2)在加工阶段应用成本低、抗污损能力好的QR Code码实现了肉块分割和识别追踪;(3)在流通阶段应用了NFC技术实现管理,方便消费者利用手机扫描成品包装上的NFC标签,实现供应链的逆向追溯,积极参与产品的质量监管.该系统的应用能够对肉类供应链实现全程、无缝的监管,同时保障了消费者知情权,增强消费信心.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猪肉可追溯体系对保障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构建政府契约激励模型和市场声誉机制模型进行理论探讨,利用北京市实地调查的2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典型案例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猪肉可追溯体系通过质量安全监控力度的增强和声誉机制起到规范屠宰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作用;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带来的政府监管力度和监管效率的提高有助于遏制屠宰企业的道德风险活动和机会主义行为;声誉机制在解决猪肉质量安全问题上可以和显性激励机制一样起到激励约束屠宰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作用,但声誉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到猪肉溯源水平的影响。政府应适时对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进行绩效评估,在深化猪肉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猪肉质量安全违规行为的监控和惩治力度,并充分调动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参与猪肉可追溯体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的目的是培育具有高效、高产以及大体重上市特点的配套系肉猪,以满足华南、华东、华中等地区的生猪市场需求。以数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为指导,按照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的育种理念,采用来自国内外的瘦肉型猪种质资源,结合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方法,培育出由5个专门化品系组成、以高繁殖力和适合大体重上市为主要特点的温氏WS501猪配套系。三系配套母本W352繁殖性能好,母猪头胎和经产总产仔数分别为12.86和13.10头,产活仔数分别为11.71和12.00头,初生窝重分别为14.59和15.96 kg。五系配套生产的WS501肉猪校正100 kg背膘厚11.0 mm,达100 kg体重日龄147 d,30~100 kg日增重1 004 g,饲料转化率2.12,100 kg体重胴体瘦肉率65.8%,变异系数小于10%。WS501配套系肉猪肌肉发达、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肉质优良,适合大体重上市,综合经济效益好。该配套系种猪可以在我国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工驯化野猪历史悠久,各地区结合当地条件培育出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猪种,使我国成为 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我国大部分地方猪种具有肉质细嫩和肌内脂肪含量高等优良肉质性状,但存 在生长缓慢、瘦肉率低和饲料转化率低等缺点,而利用西方瘦肉型猪进行杂交育种可以弥补我国地方猪种的上 述缺点,可以促进地方猪种生长和提高瘦肉产量,但对肉质性状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瘦肉型猪种的引入也给 我国地方猪种的生存带来严重冲击,导致许多地方猪种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而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 和应用,为地方猪种的遗传改良带来了许多突破性进展。综述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猪 繁殖性能、产肉性能、抗病性能和性别控制等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以期加深人们对基因编辑技术在家猪遗 传育种中具有特殊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μ-钙蛋白酶(μ-calpain,CAPN1)是动物体内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的主要酶,为了揭示其基因变异与瘦肉率和嫩度的关系,文章以野猪、家猪及野家杂种猪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序和PCR-RFLP方法对CAPN1基因3′UTR进行了SNPs检测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7个SNPs,分别是C114T,G220C,C344T,T380C,G501A,T543C,T610C;对G220C/T380C两处突变建立了基于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AlwNⅠ的PCR-RFLP检测技术;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在这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品种(品系)猪中的分布都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野猪和民猪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P>0.05),并且HinfⅠ位点的B等位基因频率具有随着品种瘦肉率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该结果为寻找高瘦肉率的分子标记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