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于1995-2000年在浙江省的无土栽培系统发病的长瓜上,分离到92个疫病菌分离物,取典型的4个分离物作为供试菌株,观察无土栽培系统长瓜疫病的症状,及供试菌株的病原菌孢子囊、有性器官及其菌落形态等特征,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和寄生范围。结果表明,孢囊梗为不规则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有明显的乳突,有的孢子囊则不止一个乳突,孢子囊成熟后易脱落,并带有长的孢囊柄,在水中极易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异宗配合,藏卵器球形,直径为20.1-31.0μm,壁薄而平滑,柄多为棍棒形;雄器围生,球形或扁球形或圆筒形,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壁厚而平滑,满器或不满器,直径为15-28μ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高生长温度大于35℃。因此,将浙江无土栽培系统长瓜疫病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相似文献   

2.
温湿度对辣椒疫霉菌生长及侵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表明,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病原菌在燕麦、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孢子囊形成多;病原菌入侵的最佳湿度大于90%;温度对该菌潜育期影响较大,潜育期最适温度25~35℃。室内药效测定表明,复配农药抑菌作用明显,单剂中代森锰锌,硫酸铜在较高浓度时抑菌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椒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capsici)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得出:P.capsici在改良的PDA培养基上生长状况优于在普通PDA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5~30℃,致死温度为45℃(10mim)或48℃(10min).光照是促进P.capsici游动孢子囊产生的必要条件。游动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在25~30℃之间,25℃下,24h时,萌发率达到最高,最适pH范围为6~8。  相似文献   

4.
辣椒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农业学报》1997,9(4):22-26
研究表明,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的菌落形态多为绒毛型,孢子囊会脱落,带有长柄,形态大小变化很大,长宽比1.4~1.7,乳突明显;混合菌株可形成藏卵器,雄器底生;菌株在12~35℃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对浓度为1/8×10-6的孔雀石绿不敏感;不同菌株利用淀粉的能力差异很大;孢子囊的形成受湿度的影响,湿度越大,孢子囊形成越多;形成孢子囊的最适温度为20~28℃;pH值影响孢子囊萌发方式和萌发率,适当偏酸,孢子囊萌发率高,有利于形成游动孢子;病菌可侵染茄科、葫芦科等多种作物。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南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2002年,在浙江省南瓜上分离到76个疫病菌分离物,取典型的2个分离物作为供试菌株,根据对南瓜疫病的症状,疫病菌分离物的孢子囊、有性器官及菌落形态等特征的观察,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孢囊梗不规则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至不规则形,有明显的乳突,有的孢子囊则不止一个乳突,孢子囊成熟后易脱落,并带有长的孢囊柄,在水中极易释放出游动孢子。异宗配合,藏卵器球形,壁薄而平滑,柄多为棍棒形;雄器围生,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壁厚而平滑,不满器,直径为16-26μm。该菌员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高生长温度大于35℃。该菌能利用淀酚及硝态氮,对孔雀石绿具有一定耐性,不产生厚垣孢子,人工接种能侵染番茄、辣椒、茄子、黄瓜、长瓜、南瓜等13种寄主植物。因此,将浙江南瓜疫病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na capsici Lenonian。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霉病菌对内吸性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江西省采集分离的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153个菌株对甲霜灵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已有55.60%的菌株存在抗药性,其中中、高抗菌株占27.50%;甲霜灵与恶唑烷酮、甲呋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与霜霉威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甲霜灵对敏感菌株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和游动孢子的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2776mg/kg、0.2663mg/kg、2.295mg/kg,而霜霉威浓度达500mg/kg时,对菌株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和游动孢子的释放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活体寄主上对病菌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鸡球虫混合中分离出一种纯种纯囊,该卵囊呈球形或亚球形,囊壁光滑无色,无卵膜孔和极帽。卵囊内有1极体,无内,外残余体。测200个卵囊的平均大小为(14.60±1.12)μm±(13.96±1.05)μm,测100个孢子囊的平均大小为(7.88±0.64)μm×(4.77±0.39)μm。潜隐期为95h,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5h,虫体主要寄生于小肠下段。  相似文献   

8.
安克对辣椒疫霉菌的毒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克(Dimethomorph)是肉桂酸衍生物类杀菌剂,经测定,其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a capsici)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甲霜灵。安克抑制P.capsici菌丝生长的EC95为0.6085ug/ml,比甲霜灵低10.62倍。安克对P.capsici孢子囊形成具极强抑制作用,抑制率回归方程为y=7.4109+1.3143x,EC95为0.2613ug/ml,比甲霜灵低362.11倍。安克对游动孢子萌发的EC95为9.526ug/ml,而游动孢子萌发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则较差,EC95大于800ug/ml。  相似文献   

9.
辣椒疫霉产孢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人工合成培养基1/2MS和MS对辣椒疫霉菌进行培养,每天光照10h,光强1500~20001x,(22±2)℃条件下,可使疫霉菌顺利产生孢子囊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暗培养则只有菌丝生长而不产生孢子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由尖孢炭疽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是制约广东南雄辣椒产业的重要因素,对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人工接种测定尖孢炭疽菌对不同种类辣椒的致病性,采用菌丝生长法和镜检孢子量测定温度、pH、光照、培养基、碳源和氮源对尖孢炭疽菌的影响。【结果】尖孢炭疽菌对指天椒、线椒、柿椒、螺丝椒、美人椒、黄皮洒椒、绿皮尖椒、皱皮椒、泡椒均有致病性,其中线椒对尖孢炭疽菌更为敏感,不需要伤口就可被侵染为害。适合尖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4~28 ℃,26 ℃时菌丝生长最快,30 ℃时产孢量最大;适宜生长和产孢pH 为5.0~9.0;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差异不大,但光照促进孢子产生。PDA利于菌丝生长,辣椒果煎汁培养基促进孢子产生;可溶性淀粉、葡萄糖和甘露醇利于病菌生长和孢子产生,蔗糖利于菌丝生长但不利于产孢。有机氮源牛肉膏培养基最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结论】尖孢炭疽菌致病性强,可在无伤口下侵染线椒,其生物学特性与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存在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罗霄凤  康晓慧  彭玉娇  张娜  张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99-1400,1402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的培养性状及其致病力。[方法]对从四川地区6个水稻主栽点采集的水稻纹枯病样进行分离,将分离所得病菌用PDA培养基培养,记录其培养性状,并对分离得到的23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不同菌株间的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23个菌株中只有1个菌株生长速率属于中等菌株(40 mm≤Φ≤60 mm),其余都为慢型菌株(Φ〈40 mm),无生长速率快的菌株(Φ〉60 mm)。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23个菌株中只有1个为强致病力菌株,其余为中等致病力菌株、无弱致病力菌株。[结论]该研究明确了四川地区水稻纹枯病病菌基本生物学特征,为该地区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进境油菜籽茎基溃疡病菌的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加拿大进境油菜籽中随机选取船载油菜籽样品,通过特异引物的PCR扩增检测和病原菌分离鉴定,观察了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所有来自3艘轮船的15份油菜籽样品的油菜茎基溃疡病菌PCR检测都呈阳性;随机选择的3份阳性样品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测试结果证实了PCR的...  相似文献   

13.
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鉴定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中国不同地区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通过茄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 sp. pisi)致病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对病原菌分离物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6个病原菌分离物鉴定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对豌豆品种“草原27”致病,其中81.3%的分离物致病力强,10.4%的分离物致病力中等,只有8.3%的分离物具弱致病力。用4个致病基因PDA、PEP1、PEP3和PEP5 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96个分离物中共检测到10种基因组合(基因型),其中含有4个基因组合和3个基因组合的分离物约占91%,这些分离物绝大多数具有强致病力(87.4%)或中等致病力(9.2%),而检测不到PDA的分离物基本上都是弱致病力类型,表明致病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与茄镰孢豌豆专化型的致病力水平有关。【结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是引起中国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豌豆主产区大多数分离物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14.
三个萝卜主产区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萝卜(Raphanus sativus L.)软腐病,提高萝卜产量和质量,从江苏徐州、浙江萧山和湖北利川3个萝卜主产区分别采集萝卜软腐病病样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测定。通过结合菌落形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3株病原菌属于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的2个亚种,其中2株为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brasiliense,另1株为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致病力测定分析表明,3株病原菌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随温度的升高均呈现出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省中山市一串红茎基部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对一串红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纯化,研究了其形态特征、致病性、主要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结果]该菌在多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5~30℃,最适生长温度为加~25℃。在供试碳源中,病原菌对葡萄糖利用最好;在供试的氮源中,对硫酸铵利用最好;菌丝在pH2—9均可生长,生长的最佳pH值为3~6;同时筛选出几种对病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杀菌剂。[结论]引起一串红茎基腐菌核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核盘菌,这在中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报道了西瓜蔓枯病的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特点,并鉴定其有性阶段为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Chiu et Walker,无性阶段为Ascochyta-cucumis Fautr et Roum.此外,还在其他瓜类作物上作了病原菌的致病性试验.  相似文献   

17.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寄主鉴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灰斑病现已严重威胁中国北方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苗期鉴定、成株期鉴定、温室鉴定和田间鉴定等方法,利用玉米自交系和品种对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用于玉米灰斑病的抗性鉴定,两者鉴定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利用成株期进行鉴定比较好,因为接种比较容易;利用自交系或品种均可进行抗性鉴定,从效果上看,利用自交系较好,因为利用成株期自交系鉴定法,不同自交系一菌株组合间病级差异较明显,变异系数为47.32%,能有效地区分不同菌株间致病性分化的程度,但是由于成株期品种鉴定法与成株期白交系鉴定法比较。变异系数差异很小,所以成株期品种鉴定法可以作为抗性鉴定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山东生姜上新出现的生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Pythium myriotylum,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35℃,最适温度25℃,pH值范围5~12,最适pH值为7。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及温室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来自5个省(市)的10个稻曲病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液体培养特性及对品种的致病力,并用3个菌株对12个水稻品种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致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感反应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供试菌株的固体培养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培养形态与致病力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振荡菌液颜色、产菌丝量与致病力相关性不明显;验证了火焰灼烧表面组织分离法及分生孢子液划线稀释法的单孢分离技术和控温控湿条件下菌丝-孢子混合接种体孕穗期注射接种法,该方法分离成功率及接种病穗率均可达100%,适用于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离自安徽省7个县(市)的32株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在5个鉴别寄主上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菌各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安徽省水稻纹枯病菌中大多数为中等致病力。对这些菌株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DNA多态率达98.2%,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62~0.84之间,表明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分化较大,群体结构多样性较丰富。在相似系数为0.653时,所有菌株可聚合为4类,聚合类型与菌株的地理来源相一致,菌株的致病力与RAPD聚类分析结果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