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pep1基因结构,并根据GenBank中玉米瘤黑粉菌pep1 DNA序列设计引物,从玉米瘤黑粉菌SG200的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pep1基因全长,构建了pET–28a–pep1重组表达质粒,选用大肠埃希菌BL21(DE3)作为宿主菌,以1 mmol/L 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诱导表达产物大小与理论值(20 800)一致,说明pET–28a–pep1能够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2.
苎麻夜蛾是一种暴食性的害虫,以幼虫取食苎麻叶片为害,严重影响苎麻的产量和品质.我们用两种苎麻种质的叶片喂养苎麻夜蛾幼虫,研究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用栽培种苎麻(圆叶青)喂养时,相同时期内幼虫排泄物重量多,幼虫体重和体长增长快;用野生种苎麻(黔桂)喂养时,幼虫排泄物重量小,幼虫体重和体长增长慢.说明苎麻夜蛾更喜爱在苎麻栽培种上取食.研究表明这两种苎麻种质对苎麻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该研究内容可为苎麻抗虫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腐线虫是植物三大病原线虫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为害多种粮食及经济作物,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根腐线虫的识别与鉴定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植物线虫抗性机制有利于培育抗性品种.为此,回顾了近年来根腐线虫鉴定及植物对根腐线虫抗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强调了线虫准确鉴定的重要意义,分析讨论了植物抗线虫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物酶(POD)对植物抗性起重要作用,可被诱抗剂诱导产生。因此,本研究应用三种诱抗剂(水杨酸SA、壳寡糖CO、茉莉酸甲酯MeJA )及其不同浓度喷施“川苎8号”苎麻幼苗,测定喷施后不同时间其叶片内PPO及POD活性,根据酶活性升高程度来筛选能使苎麻产生较大抗性的合适诱抗剂及使用浓度。结果表明喷施上述三种诱抗剂均能使叶片内PPO及POD活性升高;0.8 mM SA、3 g/L CO和1 mM MeJA喷施均比同类诱抗剂的其他浓度酶活性要高;同时,三种诱抗剂相比,0.8mM SA喷后7-8d, PPO和POD酶活性均达到最大,效果较其他2种诱抗剂稳定。由此认为SA为诱导苎麻产生抗性的合适诱抗剂,0.8 mM浓度提前7 d喷施能达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6.
苎麻(Boehmeria nivea L.)是一种对土壤中镉(Cd)污染极具清除潜力的纤维作物。综述了苎麻在土壤镉污染修复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苎麻虽然不是重金属超积累植物,但是它对镉表现出较强的吸收能力和耐受性,且品种间Cd耐受性差异显著;添加螯合剂,可显著增强苎麻对Cd的吸收和积累能力。目前,对苎麻耐Cd性强的相关机制仍不甚了解。因此,镉胁迫下苎麻的生理响应和基因表达、耐Cd基因的挖掘和鉴定、相关转基因苎麻的研究和应用等必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洞庭湖区苎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种植和加工两个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前苎麻产业极度萎缩的现状下,从良种基地建设、机械化生产、市场导向新产品开发、行业之间协调发展以及苎麻多用途方面提出了在洞庭湖区推动该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三个萝卜主产区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萝卜(Raphanus sativus L.)软腐病,提高萝卜产量和质量,从江苏徐州、浙江萧山和湖北利川3个萝卜主产区分别采集萝卜软腐病病样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测定。通过结合菌落形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3株病原菌属于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的2个亚种,其中2株为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brasiliense,另1株为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致病力测定分析表明,3株病原菌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随温度的升高均呈现出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分离的一种苎麻根腐病线虫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病原线虫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研发及苎麻根腐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 从感染苎麻根腐病植株根中分离出一种植物病原线虫,利用显微技术观察线虫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初步鉴定;之后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取单条线虫的DNA,利用通用保守性引物扩增了线虫核糖体DNA内部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并用软件DNAstar和DNAMAN进行序列分析,对该植物病原线虫进行进一步鉴定。【结果】 根据形态特征,将获得的苎麻根腐病线虫初步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线虫rDNA-ITS序列与咖啡短体线虫湖北种群、越南种群、台湾种群、日本种群及尼日利亚种群的同源性依次为99.8%,99.0%,98.0%,97.8% 和94.6%。该线虫rDNA-ITS序列在GenBank注册号为HQ403649。【结论】 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苎麻根腐病线虫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  相似文献   
10.
许多植物病原菌致病机制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基于群体感应抑制的原理筛选高效的群体感应抑制剂有望成为解决植物病害防治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群体感应抑制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阻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产生、促进信号分子降解及抑制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综述了近年来主要的群体抑制剂种类及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情况,指出群体感应抑制剂并不妨碍病原菌的正常生长代谢,而是抑制群体感应系统,减弱病原菌的毒力,降低其致病性.提出今后应加强群体感应抑制剂筛选和基于群体感应系统淬灭机制的植物病害防治研究,为植物病害防治提供绿色安全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