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筛选结果表明,腐殖酸(65%)+土(10%)+玉米粉(20%)+豆饼粉(5%)+生石灰(0.6%)较适合M-1菌株的生长繁殖,菌数达到14.9×108cfu/g,远远超出土壤肥料有效活菌数的行业标准。对该菌株培养条件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生石灰量0.4%、含水量40 ml、发酵时间6 d为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有效活菌数达到136×108cfu/g,是初始有效活菌数的近10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酸奶发酵菌株保加利亚乳杆菌(Lb)和嗜热链球菌(St)在培养基中的活菌数、OD值及pH的研究,得出两菌最适收获期分别是16 h、14 h;两菌1:1混合接种发酵效果优于单株发酵且在脱脂乳培养基中活菌数达到8.5×108cfu/g.  相似文献   

3.
青枯病生防菌ANTI-8098A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青枯病生防菌ANTI-8098A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培养特性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析,初步确定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为芽孢杆菌(0.8 μm×2.2 μm),周生鞭毛,多为四联体形式,芽孢椭圆形.该菌甲基红反应阳性,接触酶反应阳性,水解利用淀粉,也能利用赖氨酸.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在30~35℃.当pH为7.5时,发酵液中含菌量为最高(48 h),菌数达58.2×108 个@ml-1,最佳pH值为7.5.在研究培养基营养时,比较了7种碳源和4种氮源,结果表明,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氨基氮优于硝基氮或尿素.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GW-1-1,HL-2-1,GJ-1-1等3个不同来源的粘帚霉菌株在6种不同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和产孢量。结果表明:3个菌株在6种固体培养基上均能正常生长,但其产孢量差异显著。在以棉籽壳、麸皮、豆饼为原料的B配方培养基上,3个菌株都能良好生长,而且产孢量大,其中HL-2-1产孢量为8.27×108个/g,GW-1-1产孢量为6.98×108个/g,GJ-1-1产孢量为5.38×108个/g。该固体培养基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易于推广,可作为粘帚菌的优良固体培养基。  相似文献   

5.
90B4-2-2菌株的培养及最大菌落数产生的发酵模拟生产工艺条件,正交试验得到最适培养基碳、氮源组成为(%)黄豆饼粉1.0,淀粉1.5,酵母粉0.8;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7.0,接种量4%,在250mL三角瓶中装70mL培养基,200r/min摇床上培养35h,菌落数为6.69×10  相似文献   

6.
通过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条件对酵母菌数的影响试验,以及对葡萄糖、尿素、K2HPO4、生物素的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获得了酵母生长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以麸皮为基料,葡萄糖2%,尿素0.5%,K2HPO41.0%,生物素0.01%,在500 ml广口瓶中装量30 g,料水比1∶1,接种量1%,于28℃培养64 h的条件下,酵母培养物菌数达6.16×108cfu/g,比优化前发酵培养基中菌数提高1.34倍,比单因素试验结果提高了24.44%。  相似文献   

7.
对江苏省道地药材茅苍术叶片可培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其固氮、解磷、解钾、产生长素的能力进行研究.依据菌落形态的不同,共分离得到52株内生细菌.能正常传代培养的45株内生细菌经ARDRA分析后归入14个聚类簇,簇内菌株的BOX-PCR指纹图谱相似度不高,在属水平上显示出茅苍术内生细菌丰富的多样性.各聚类簇代表菌株16S rDNA的序列分析表明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与泛菌属、微杆菌属、短杆菌属、农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细菌亲缘关系相近,优势内生细菌与假单胞菌属细菌亲缘关系相近.45株能正常传代培养的内生细菌中,有10株能够在无氮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具固氮潜力.使用nifH基因通用引物对其基因组进行扩增后,除ALEB 33外,其它9株内生细菌均可获得与nifH基因片段大小相近的条带.分别使用NBRIP培养基和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筛选后获得19株和15株能够溶解磷酸钙和卵磷脂的内生细菌,其中ALEB 43溶解无机磷的能力最强,达(251.43±6.55) mg/L;ALEB 4A溶解有机磷的能力最强,达(23.63±1.46) mg/L.部分内生细菌溶解无机磷的能力与其产酸能力呈正相关,而菌株溶解有机磷的能力却无此相关性.通过硅酸盐培养基的筛选,获得具有解钾潜力的菌株24株.43株内生细菌能够将色氨酸转化为生长素,其中ALEB 44产生长素的能力最强,达(268.44±10.12) μg/mL.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江苏省道地药材茅苍术体内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及其促生长潜力,对进一步阐述茅苍术与内生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从养殖池塘中筛选出的一株具有解磷特性的芽孢杆菌YC4进行液体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在摇床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各营养源和主要影响因子对菌株YC4生长和芽孢形成的影响,并建立了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解磷芽孢杆菌YC4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糖蜜10‰、大豆蛋白粉5‰、酵母膏5‰、磷酸二氢钾5‰、硫酸镁1.5‰、氯化钠15‰、玉米浆5‰;最适发酵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值为7.0~7.5,接种量1%,摇床转速200r/min;最适收获时间为24 h.优化后总菌量达1.23×109 CFU/mL,芽孢产量达1.01×109 CFU/mL,明显高于基础培养基发酵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农用抗生素KA08的产量,为其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设计方法从碳源及培养基筛选等方面对其产生菌182-2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代谢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82-2菌株采用优化培养基培养,其抑菌活性较原始发酵培养基培养的提高38.5%。最佳发酵条件为250mL摇瓶中,装液量为40mL,菌株182-2的接种量为发酵液总体积的4.5%(1.4×107~108 cfu/mL),初始pH7,28℃发酵5d,种子菌龄为5d。发酵过程中出现菌体生长和抗生素生成2个高峰期,二者属于半耦联型;培养3.5~5.5d时菌丝浓度达最大,在5~6d时抗生素产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10.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释钾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通过摇瓶与土柱试验对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释钾条件进行了研究。摇瓶试验表明 ,pH值、装液量、土壤矿物种类、菌株特性均对硅酸盐细菌的释钾效能有重要影响。pH 6 .5~ 8.0时NBT菌株的释钾效能最高 ,接活菌比接灭活菌对照溶液中的钾含量增加 84 .8%~ 12 7.9%。在 2 5 0ml三角瓶中装液量为 4 0ml,接菌处理溶液中的钾比接灭活菌对照增加 12 6 .3% ,而装液量为 10 0ml,接菌处理溶液中的钾比对照仅增加 87.2 %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对供试矿物的分解能力为伊利石 >钾长石 >白云母。在供试的不同菌株中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释钾能力最强 ,2 8℃振荡培养 7d ,NBT菌株释放出的钾达 35 .2mg/L ,比其它供试菌株释放出的钾增加 31.8%~ 12 0 3.7%。土柱试验表明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在 2种供试土壤中能够存活并表现出一定的解钾作用。接菌处理土壤中硅酸盐细菌细胞数量由 2 .6~ 3.0× 10 6个 /g土增加到 6 .8~ 7.4× 10 7个 /g土。NBT菌株在黄棕壤和水稻土中 2 8℃培养 7d后 ,土壤中的速效钾分别增加 31.2~ 33.6mg/kg土和 2 1.7mg/kg土 ,分别比接灭活菌对照增加 2 90 .6 %和 185 .5 %。方差分析表明 ,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厚朴苗愈伤组织启动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厚朴资源用途广泛,利用开发多,市场上供不应求。天然厚朴资源稀缺,需营造厚朴人工林,而厚朴种产量少,种子育苗成为瓶颈。本试验研究厚朴苗愈伤组织启动培养,为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体系提供参考。通过完全随机化法试验设计,运用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分析,探讨厚朴苗愈伤组织启动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类型、最适激素及培养消毒条件。试验表明:B5作基本培养基的培养效果好,若添加较低浓度NAA会促进启动,较高浓度则有利于形成愈伤组织,若添加6-BA 4.0 mg/L有利于培养;对B5添加不同浓度6-BA、2,4-D,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的组合为:B5 + 6-BA 3.0 mg/L + 2,4-D 3.0 mg/L,芽体分化率最高的组合为:B5 + 6-BA 4.5 mg/L + 2,4-D 2.0 mg/L;对B5添加不同浓度6-BA、NAA,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的组合为:B5 + 6-BA 4.5 mg/L + NAA 1.0 mg/L,芽体分化率最高的组合为:B5 + 6-BA 5.0 mg/L + NAA 1.0 mg/L。考虑各激素交互作用,综合认为B5 +5.0 mg/L + NAA 1.0 mg/L对启动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柠条组织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小叶锦鸡儿成熟种子为试材,1/2MS培养基建立起了无菌苗,并取其茎段离体培养获得丛生芽及完整植株.探讨了种子不同的灭菌时间及pH值、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柠条试管苗成活率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以0.1%升汞8min灭菌效果最为理想;微酸性(pH6.5)条件下,有利于柠条的增殖;MS+IAA0.2mg.L-1+6-BA0.2mg.L-1组合增殖效果最佳;MS+IAA0.4mg.L-1+IBA0.2mg.L-1为最优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于牡丹芽萌发期和休眠期分别进行腋芽和顶芽组织培养。结果表明 ,自芽萌动至开始休眠为适宜培养期。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 :MS +6 -BA(0 5~ 1mg/L) +NAA(0 1~ 0 2mg/L) ,MS为最佳壮苗培养基。牡丹试管苗培养的适宜光照强度为 2 0 0 0lx ,光照时数为 10h/天 ,适宜温度 (2 5±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适宜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hirsutissimum)离体培养的培养基组分,为规模化生产带叶兜兰组培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带叶兜兰组培苗为外植体,筛选适合其丛生芽诱导、增殖和壮苗生长的基本培养基、附加物种类和生长激素组合。【结果】初步筛选出较适宜带叶兜兰丛生芽诱导的培养基为1/2MS+3.0 mg/L BA+0.1 mg/L NAA+80.0 g/L香蕉汁+2.0 g/L活性炭,其诱导率较高,为36.1%,且丛生芽诱导出芽较多;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1/2MS+0.1 mg/L TDZ+3.0 mg/L 2,4-D+80.0 g/L香蕉汁+2.0 g/L活性炭,其增殖系数为2.02,芽生长较快;壮苗生长最适宜培养基为1.0 g/L花宝1号+1.0 g/L花宝2号+MS培养基的有机、微量成分+1.0 mg/L NAA+2.0 g/L活性炭+80.0 g/L香蕉汁+1.5 g/L蛋白胨,其幼苗生长较好,生物量大,生根率达75.5%。【结论】在1/2MS+3.0 mg/L 6-BA+0.1 mg/L NAA+2.0 g/L活性炭培养基中添加香蕉汁较适宜带叶兜兰丛生芽诱导和增殖培养;在1/2MS+80.0 g/L香蕉汁培养基中添加0.1 mg/L TDZ+3.0 mg/L 2,4-D对带叶兜兰的增殖效果较佳;花宝改良培养基适宜带叶兜兰壮苗培养,结合添加NAA和活性炭培养效果更佳,但活性炭浓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浓度配比的2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泽兰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代培养中9种处理均能诱导泽兰茎段腋芽分化生长,以MS+6_BA1 0mg·L-1+NAA0 4mg·L-1和MS+6_BA1 5mg·L-1+NAA0 4mg·L-1两种处理效果较好,在继代培养中进一步比较这2种处理的效果,结果是两种处理差异不显著(r=0 05),均能促进泽兰茎尖和茎段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以无菌播种取得的无菌苗顶芽为材料,研究基本培养基、激素浓度配比对诱导分化芽、芽的增殖、伸长及生根的影响,水分、温度、基质对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01 mg/L+蔗糖3%有利于诱导芽的形成、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01 mg/L+蔗糖3%有利于芽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蔗糖3%有利于壮芽伸长;1/2MS+NAA 0.2 mg/L+蔗糖1.5%有利于诱导芽生根;在试管苗移栽阶段,基质选用泥炭土、椰糠和珍珠岩混合,于晚春和秋季移栽,可提高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使移栽成活率达到90%左右。  相似文献   

17.
矮牵牛育苗基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不同基质上矮牵牛幼苗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草炭基质上幼苗生长较好,叶绿纱含量,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分别比蛭石提高0.3mg.dm^-2,0.16-0.28μmol.m^-2.s^-1和4.96-5.72mg.g^-1h^-1,说明草炭是矮牵牛较理想的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8.
番茄属(Lycopersicon)花粉萌发培养基组分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属4个种的花粉作试材,共用3组22个培养基配方,在研究硼酸和蔗糖浓度对花 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影响的基础上,对番茄属花粉萌发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在明,番 茄属离体花粉萌发培养基的最佳组成是:蔗糖13%、硼酸150mg·kg~(-1)、琼脂1%。  相似文献   

19.
美味牛肝菌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味牛肝菌(BoletusedulisBull.exFr.)进行了母种培养基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美味牛肝菌母种最适培养基为20.0g葡萄糖+7.0g酵母粉+3.0g黄豆粉+1.0gKH2PO4+0.5gMgSO4·7H2O+0.5gMnSO4·H2O+20.0g琼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影响盾叶薯蓣组培苗生根的主要因素:MS1、/2 MS基本培养基、活性碳、NAA、6-BA、AgNO3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诱导盾叶薯蓣组培苗生根过程中,基本培养基以MS为佳,活性碳对生根具明显抑制作用。NAA与6-BA具互作效应,诱导盾叶薯蓣组培苗生根时应尽量减少(或不用)6-BA,培养基以MS NAA1.0 6-BA0.25效果最佳。AgNO3对诱导盾叶薯蓣组培苗生根无明显作用,并与NAA不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