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生物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KMa0107菌株对马铃薯块茎蛾2~4龄幼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其致死剂量和致死时间等致病效应。结果表明:绿僵菌KMa0107菌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具有良好的侵染致病作用,接种处理后各龄幼虫的感病死亡率随接种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用1.15×10~8m L~(-1)密度接种后第7天时,马铃薯块茎蛾2、3和4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96.67%、90.00%和83.33%,感病顺序表现为2龄3龄4龄。用金龟子绿僵菌KMa0107菌株接种马铃薯块茎蛾2、3、4龄幼虫后第3~7天时,LC_(50)估计值分别为1.85×10~6~1.10×10~5、6.59×10~7~2.41×10~5和3.69×10~7~5.85×10~5m L~(-1),LC_(90)估计值分别为2.43×10~8~1.44×10~7、7.97×10~8~2.93×10~7和4.34×10~9~6.89×10~7m L~(-1)。用1.15×10~5~1.15×10~8m L~(-1)孢子悬浮液接种马铃薯块茎蛾2、3、4龄幼虫后,LT_(50)值分别为5.91~1.33、4.18~1.67和5.14~2.42 d。该研究表明:金龟子绿僵菌KMa0107菌株对马铃薯块茎蛾具有良好的侵染致病效应,在马铃薯块茎蛾生防制剂开发中具有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对甘薯蔓割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为甘薯蔓割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通过平板对峙法从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对甘薯蔓割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通过生物学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盆栽试验进行拮抗菌株对甘薯蔓割病的防效试验,并检测拮抗菌株对甘薯叶片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从玉米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乳白色且具有拮抗作用的芽胞杆菌,命名为HAAS05,通过16S rDNA鉴定及系统发育进化树比对分析,将HAAS05菌株鉴定为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盆栽试验结果显示,HAAS05菌株对甘薯蔓割病有明显的拮抗效果;OD600 nm=0.20和OD600 nm=0.40的HAAS05菌悬液处理第10 d后,甘薯叶片中ABA含量较仅接种病原菌处理(201.94 ng/g)显著降低(P<0.05,下同),分别为52.29和107.10 ng/g,而GA含量较仅接种病原菌处理(7.05 ng/g)显著升高,分别为8.10和10.31 ng/g,甘薯叶片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仅接种病原菌处理显著升高,而POD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结论】多粘类芽胞杆菌HAAS05菌株对甘薯蔓割病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接种重氮营养醋杆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方法通过对甘蔗、甘薯组培苗和玉米幼苗进行重氮营养醋杆菌的接种,研究了重氮营养醋杆菌对这3种植物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处理,即接种细菌 正常供氮,不接种细菌 正常供氮,接种细菌 供低氮(正常供氮量的1/4),不接种细菌 供低氮。结果表明:(1)接种细菌能够在接种植物体内定殖,从接种处理的玉米、甘蔗和甘薯植株体内均可以分离到接种的细菌菌株。(2)两种供氮水平下,均为接种细菌显著促进了玉米、甘蔗和甘薯的生长,3种植物的生物量、植株高度、茎粗和叶片叶绿素都显著高于不接种细菌的处理,且正常供氮下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甘薯品种与病菌互作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与甘薯抗性的关系,选用抗病甘薯品种郑红22、胜利百号和感病品种烟薯25、龙薯9号、徐薯33,利用愈创木酚方法,研究了甘薯与镰刀菌互作过程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甘薯品种在病原菌侵染后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分别高于对照,但不同甘薯品种的不同酶上升到高峰的时间和幅度不同。大部分酶活性增加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后24 h达到最高。郑红22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胜利百号的CAT活性在接种后6 h达到最高,并且比其他品种增加率都高,随时间延长酶活性增加率逐渐下降。所有甘薯品种在病原菌侵染后MDA含量均分别高于对照,但增加率不同,徐薯33和烟薯25接种后6 h增加率最高,而后逐渐下降,郑红22和胜利百号增加率最低。说明抗氧化酶活性增加率高低与甘薯品种的抗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水杨酸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不同水杨酸(SA)浓度对甘薯抗薯瘟病和抗氧化酶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甘薯接种薯瘟菌前3 d喷施不同浓度SA,1-7 mmol.L-1SA均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的抗性,其最适浓度为5 mmol.L-1;SA提高叶片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使过氧化氢(H2O2)累积减少.可见在薯瘟病菌浸染下,SA能够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可诱导甘薯对薯瘟病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广东甘薯疮痂病的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学特征,为甘薯疮痂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从广东省茂名和湛江等甘薯产区采集甘薯疮痂病植株,采用分生孢子悬液梯度稀释分离法分离病原菌,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致病力测定,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28S核糖体RNA(LSU)、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和翻译延伸因子1-α(TEF1)部分序列的多核苷酸序列系统学分析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获得26株单分生孢子分离物,随机选取3株代表性菌株SPEb-1、SPEb-2和SPEb-3进行观察和测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3株代表性菌株的产孢细胞透明,内生芽殖;分生孢子单细胞,透明,短棒形,两侧顶端钝圆,大小为6.1~9.0μm×2.2~3.0μm;分生孢子梗短棒状;致病性人工接种表明,3株代表性菌株均可侵染甘薯引起典型的疮痂病症状.3株代表菌株的ITS、LSU、rpb2和TEF1序列与痂囊腔菌属(Elsino?)的E.ampelina、E.bidentis、E.arachidis、E.mimosae、E.ricini和E.sesseae等多个种的对应序列一致性为95%~99%.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株代表性菌株与蓖麻痂囊腔菌(E.ricini)单独聚成一支.[结论]广东甘薯疮痂病的病原菌为甘薯痂囊腔菌(E.batatas).  相似文献   

7.
甘薯对蔓割病菌与其粗毒素抗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甘薯蔓割病菌及其粗毒素分别对100个甘薯品种(系)进行接种,将试验结果的病情指数和枯萎度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r=0.9885,表明两者呈高度正相关.用强、弱致病力的F01、F02两个甘薯蔓割病菌株及其粗毒素分别对不同抗性的6个甘薯品种进行抗性测定,结果表明甘薯品种对强、弱致病力蔓割病菌的抗性反应与其粗毒素的枯萎反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994和r2=0.9989两者呈高度正相关.F01、F02甘薯蔓割病菌的混合菌株与其粗毒素接种抗、中、感的6个甘薯品种,所得的病指与枯萎度之间相关系数r=0.9987,表明两者呈高度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用甘薯蔓割病菌粗毒素检测不同抗性甘薯品种(系)的枯萎度,能够反应出甘薯品种(系)对甘薯蔓割病的抗病或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8.
用甘薯青枯菌液及其粗毒素在温室内测定甘薯幼苗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青枯菌菌株侵染甘薯幼苗的病情指数与其粗毒素的致萎度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58(n=88),达极显著水平;用5个不同致病力(强、中、弱)甘薯青枯菌株及其粗毒素分别接种抗、中、感甘薯品种华北48、广薯15、惠红早,结果表明甘薯品种对不同致病力青枯病菌菌株及其粗毒素的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9992-1.0000之间;以不同致病力甘薯青枯菌混合菌株及其粗毒素接种抗、中、感甘薯品种97-10、广薯15、惠红早,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甘薯品种病情指数与致萎度之间也存在极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57-0.9651。说明在室内用粗毒素检测甘薯幼苗的致萎度,能够反映甘薯对甘薯瘟病的抗病或感病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接种疮痂病菌后生理特性的变化,为辅助培育马铃薯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马铃薯抗病品种垦薯1号和感病品种荷兰15号感染疮痂病后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块茎感病后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丙二醛的变化规律。【结果】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 POD、PPO、SOD、丙二醛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接种后抗病品种POD、PPO活性均显著高于感病品种。疮痂病菌侵染马铃薯块茎后SOD活性处于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感病品种酶含量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疮痂病菌促进了抗、感品种中MDA含量的升高,且感病品种中MDA的含量始终高于抗病品种。【结论】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块茎中POD、SOD、PP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抗病品种块茎内POD活性和PPO活性在接种前后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感病品种在块茎内POD活性、PPO活性相对较低,说明块茎中POD活性和PPO活性在马铃薯品种抵抗疮痂病侵染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感病品种接种前后的SOD活性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抗、感品种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疮痂病菌可诱导感病品种中SOD活性增加的效应更为明显。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抗、感品种中MDA含量有所升高,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表明感病品种细胞和生物膜被破坏的更严重。综上所述,接种疮痂病菌后,POD活性、PPO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可作为筛选马铃薯抗疮痂病品种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芽孢杆菌对感染蔓割病甘薯活性氧代谢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芽孢杆菌菌株25-6、25-9为材料,研究了通过接种芽孢杆菌提高甘薯对蔓割病保护酶系统的启动机制.结果表明:接种芽孢杆菌菌株后,甘薯蔓割病病原菌含量下降,同时甘薯叶片的MDA含量也降低,植株的活性氧保护酶系统代谢水平提高;但处理组的甘薯叶片活性氧保护酶系统代谢水平下降.说明接种芽孢杆菌可有效增强甘薯抵御蔓割病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荧光假单孢细菌培养的无细胞滤液导致松萎蔫的病状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松材线虫携带的致病细菌无细胞滤液、无菌松材线虫和致病细菌混合物、致病细菌鞭毛蛋白无细胞滤液、无菌松材线虫、无菌松材线虫和非致病细菌混合物接种黑松导致的松树萎蔫的病状与野生松材线虫导致松树萎蔫的病状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为:(1)经培养的致病荧光假单孢菌GcM5-1A菌株的无细胞滤液、无菌松材线虫和致病细菌GcM5-1A混合物接种导致的黑松的病状变化趋势与松材线虫致死的黑松病状是一致的;无菌松材线虫、无菌松材线虫和非致病细菌AM2C混合物不能使黑松发病;(2)致病细菌GcM5-1A无细胞滤液和野生松材线虫导致的黑松病状和病程天数无显著差异;(3)接种无菌松材线虫和致病细菌GcM5-1A混合物的黑松病程显著长于接种野生松材线虫的黑松.结果可以用松萎蔫病是松材线虫和其携带的细菌的复合侵染病害的假说和松材线虫与其携带的细菌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的论点来解释,说明松材线虫携带的致病细菌无细胞滤液是松萎蔫病致病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稻瘟菌诱导的广谱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稻瘟弱致病菌对关东51、爱知旭、新2号作诱导接种,又用稻瘟强致病菌、稻胡麻叶斑菌、稻白叶枯病菌进行挑战接种,水稻均获得对这3种病害的诱导抗性。又以稻胡麻叶斑菌为诱导因子,也同样使水稻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抗瘟性。  相似文献   

13.
以植物内生真菌球毛壳菌ND35菌株和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s-1菌株及毛白杨树组培苗为试材,分析检测了接种球毛壳菌后立枯丝核菌侵染杨树组培苗的发病情况和4种不同处理的植物产生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球毛壳菌后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立枯丝核菌的扩展,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有所降低,明显提高植物POD、PPO和PAL的酶活性。说明接种球毛壳菌后诱导植物产生的3种防御酶对提高植物抗病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从杨树湿心材病发病心材组织中分离到10个优势菌株,将菌株分别回接健康杨树实生苗,通过侵染症状、发病率和发病程度等测定致病性,结果发现2-16号菌株能引起典型的湿心材症状,即心材变色并腐烂。对2-16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进行了分析,2-16菌株16SrDNA基因序列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subsp.carotovorum)NBRC 14082菌株报告的序列相似度为99%。采用Mega5.0软件以相近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中,2-16菌株和NBRC 14082菌株聚在同一进化枝上。鉴定2-16号致病菌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软腐亚种。以温室栽培的当年生中石7杨树实生苗为接种材料,将2-16号致病菌分别通过4种方式进行侵染接种,结果表明:茎刻伤和茎注射2-16致病菌株均能引起杨树植株发病,茎注射法发病率、病斑扩散长度和发病指数均高于茎刻伤法,而叶接和灌根接种2-16致病菌株均不能使杨树感病,表明茎部伤口感染是该致病菌侵染杨树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烟草与TMV不同互作体系中部分生理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烟草与TMV强毒株系的亲和性互作以及与TMV弱毒株系的非亲和性互作体系中部分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两种互作体系的SOD活性均明显升高,后者活性变化高于前者;在互作的早期,接种叶SOD活性明显高于非接种的上,下部邻位叶,然而非亲和性互作的后期,上部叶SOD活性上升更快,活性反而超过接种叶。(2)两种互作体系CAT活性均升高,在非亲和性互作的早期,CAT活性显著高于亲和性互作,但在互作的3d后,前者活性反而低于后者;两种互作体系中的接种叶CAT活性在互作的前3d均高于上,下部叶,然而在亲和性互作的后期,上部叶CAT活性反而明显高于接种叶和下部叶。(3)两种互作体系中的POD活性均升高,非亲和性互作POD活性变化亦大于亲和性互作;互作早期的接种叶POD活性高于上,下部叶,然而非亲和性互作的上部叶POD活性很快地反超接种叶。(4)亲和性互作的后期,随着病害症状的显现,3种酶活性均再次升高,直至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6.
松材线虫内生细菌与病原细菌的互作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16S rRNA基因文库和 illumina Miseq技术测序对松材线虫内生细菌群落的宏基因组进行初步分析,文库显示优势菌群为黄单胞菌科(22.41%)、鞘脂杆菌科(17.66%)、丛毛单胞菌科(14.71%)、根瘤菌科(10.17%)。采用稀释平板法,从松材线虫体内分离出5株内生细菌。利用形态学、生理学及16S rRNA 序列特征等对这些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研究发现这些内生细菌在体外均显示较强的杀线虫活性,其中克雷伯氏菌属sct5的杀虫活性最大,作用4 d松材线虫的死亡率即可达到100%。该细菌产生毒性蛋白酶并在体外快速形成生物膜。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内生细菌与杀线虫芽孢杆菌B16之间具有强亲和性,混合2个菌株sct5+B16作用1 d对松材线虫的防效为75%,明显好于单菌株sct5 (60%)和B16(40%)。而另一内生细菌肠杆菌属sct29与B16存在拮抗关系,两者不亲和,混合菌株sct29+B16作用1 d对松材线虫的防效仅为13%。本研究首次系统地报道了松材线虫可培养内生细菌的杀虫活性及其与杀线虫芽孢杆菌B16的亲和关系,对研制开发组合生防菌剂、提高生防菌株的稳定性等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从新的视角阐释了松材线虫内生细菌与病原细菌之间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7.
红麻抗炭疽病鉴定的影响因素及抗源种质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不同省份红麻病区采样分离获得16个炭疽病菌株,选有代表性的5个菌株,经产孢量和致病力测定显示,m-XS1菌株产孢量最多,对红麻侵染力最强,以伤口侵入为主,并能侵染老叶.进一步用m-XS1菌株,在温室里采用针伤茎叶+涂抹孢子和健株喷雾孢子悬液,对不同品种进行接种试验,结果看出,室内高湿下参试品种喷雾接种能充分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基于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系统(TIBs)的荔浦芋组培快繁体系,为荔浦芋脱毒组培苗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荔浦芋新品种桂芋2号茎尖分生组织脱毒诱导获得的不定芽为外植体,利用TIBs培养系统筛选出适合组培苗增殖及生根的最佳激素组合,并分析不同继代材料、接种密度及浸没间歇频率对组培苗增殖和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利用TIBs培养系统可有效提高荔浦芋组培苗的增殖效果,增殖倍数达28.96倍,约是传统固体培养方法(2.87倍)的10倍,且组培苗的株高和生根数均极显著高于传统固体培养植株(P<0.01).在TIBs培养系统中,含4.0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0.05 mg/L萘乙酸(NAA)的培养基最适合荔浦芋组培苗增殖和生长,其组培苗增殖倍数为32.04倍.当接种材料为第4代荔浦芋继代材料、接种密度为10株/L、浸没间歇频率为5 min/6 h时,最有利于组培苗增殖和生长,增殖倍数均在30.00倍以上,可缩短萌芽时间,组培苗长势良好,且培养基污染率为0.[结论]利用TIBs培养系统对荔浦芋继代材料进行高效快繁具有可行性,可为实现及推动荔浦芋健康种苗繁育的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松材线虫携带的一株细菌分离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从患松材线虫病致死的黑松和马尾松病树组织及松褐天牛虫体中分离的松材线虫虫体上均分离到同一细菌菌株 .经致病性、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反应等测定 ,将致病菌株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ATBExpression自动鉴定仪的鉴定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同 .在分离过程中该菌出现频率较高 ,说明是松材线虫携带的主要细菌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显示 ,用无菌线虫或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分别接种的黑松无菌苗不发病 ,而用二者混合接种则使无菌苗迅速发生褐变和萎蔫 .林间利用 6年生黑松进行的接种试验结果证明 ,用无菌松材线虫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菌株混合接种的黑松与使用野生松材线虫接种的黑松都 10 0 %的患病 .单独用无菌松材线虫接种有 4株发病 ,6株没有发病 .其中发病黑松中不仅分离到了松材线虫 ,也分离到了细菌 ,而没有患病的 6株黑松中仅分离到少量松材线虫 .这说明在野外条件下接种的松材线虫可以通过某种途径重新获得细菌 ,导致了接种的黑松患病 .而接种后无菌松材线虫没能获得细菌的那些黑松就没有患病 ,说明单独无菌松材线虫不能使黑松患病 .这些结果说明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与松材线虫的致病性有关 .因此 ,可以把松材线虫病看作是线虫和细菌共同侵染引起的一种植物复合侵染病害 .在这  相似文献   

20.
紫菜叶状体的红烂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省平潭岛野生坛紫菜群体中发现有患细菌性红烂病的叶状体,从患病的叶状体上分离得到病原细菌一株,经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其与细菌域海螺菌目(Oceanospirillales)、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Cobetia属的海科贝特菌(Cobetia marina)的相似度达100%。病原细菌经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后,将适量的菌液接种到不同种紫菜和坛紫菜不同品系的叶状体圆盘块上进行人工回复感染试验以确定其感染特性。结果发现该病原细菌能感染健康野生坛紫菜且出现的病症与海区患病坛紫菜相同,且该病原细菌对不同种紫菜(坛紫菜、条斑紫菜、未定名紫菜)的叶状体圆盘块和不同品系的坛紫菜(AN-2,YZ-6,JIU-7,ZS-1)叶状体圆盘块均能快速感染,所产生的病症与野生坛紫菜叶状体感染红烂病的症状相同:均出现了铁锈红色的死亡细胞,且同时含有少量被解离的单离细胞。上述结果说明分离到的病原细菌是坛紫菜红烂病的病原细菌,可以快速感染各种不同的紫菜叶状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