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组织分离法,从自然发病的菊花病叶上分离了6株对菊花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真菌.对获得的菌株进行了形态学鉴定,测定了不同菌株对菊花的致病力差异,并研究了一定浓度梯度范围内不同菌株分生孢子混合液和菌丝混合液人工接种的致病情况.结果表明,6个致病菌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和链格孢(A. alternata)的不同菌株,各菌株对菊花叶片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差异;菌株孢子混合液和菌丝混合液侵染保证100%发病的最低浓度分别为1 ml 1×106和1×107.A. tenuissima和A. alternata的不同菌株能够复合侵染菊花引发黑斑病.  相似文献   

2.
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离体接种和室外孢子喷雾接种方法,对3株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各菌株在PSA培养基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及菌落厚度差异显著;各病原菌菌株在光照、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培养时,日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明显差异;黑斑病病原菌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为PSA;孢子萌发最适pH值8~10;菌株A和菌株H的致病力显著强于菌株C,但这2个菌株间的致病性无显著差异;A、C、H 3种菌株混合接种时,可使梨叶片表现自然发病时的典型病斑.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及温室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来自5个省(市)的10个稻曲病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液体培养特性及对品种的致病力,并用3个菌株对12个水稻品种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致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感反应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供试菌株的固体培养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培养形态与致病力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振荡菌液颜色、产菌丝量与致病力相关性不明显;验证了火焰灼烧表面组织分离法及分生孢子液划线稀释法的单孢分离技术和控温控湿条件下菌丝-孢子混合接种体孕穗期注射接种法,该方法分离成功率及接种病穗率均可达100%,适用于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外源茉莉酸喷雾处理水稻后对水稻防御系统的影响,为深入开展茉莉酸在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茉莉酸以两种方式处理水稻:将100和400μmol/L茉莉酸分别预先喷雾于水稻叶片上,6 h后再接种稻瘟病菌株孢子;用100和400μmol/L茉莉酸制备稻瘟病菌株孢子悬浮液直接喷雾接种水稻,调查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分别用100和400μmol/L茉莉酸预先喷雾水稻6 h后再接种稻瘟病菌株孢子的诱抗效果分别为16.02%和25.51%;而以100和400μmol/L茉莉酸制备稻瘟病菌株孢子悬浮液直接喷雾水稻的诱抗效果分别为21.82%和34.09%.qRT-PCR检测发现受侵染水稻防御相关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或下调表达.与接种前(0h)相比,在茉莉酸预先喷雾水稻后再接种稻瘟病菌孢子的水稻和茉莉酸制备孢子悬浮液直接接种的水稻中病程相关基因PR1a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早期表达量有所上调、侵染后期表达量下调,病程相关基因PR10a的表达量上调;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EDS1和PAL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整个进程中一直处于较低的表达水平;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AOS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论]水稻病程相关基因及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参与了水稻防御体系对外源茉莉酸的响应.  相似文献   

5.
测定温度、光照、营养、pH对红麻灰霉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产孢,以及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0-22℃;孢子宜在水滴和水膜中萌发,孢子悬浮在红麻叶汁液中能显著提高萌发率;持续强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和产孢,黑暗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该菌在6种培养基上以PSA生长和产孢最佳.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以pH5-7为宜.从孢子侵入寄主的影响因素和菌核特性试验可以看出,该病在孢子含量为103-107个·mL-1范围时,其潜育期随孢子含量的提高而缩短;在相对湿度为100%下,用孢子叶汁悬液对叶片伤口喷雾接种能明显缩短潜育期.菌核埋入土层愈深萌发率愈低,夹在麻杆中的菌核皆能萌发.不同寄主灰霉菌交叉接种测定显示,红麻灰霉菌对莴苣、黄瓜、韭菜和蕹菜的健株不致病,反之,莴苣、蕹菜灰霉菌对红麻尤其是受伤的植株能致病.  相似文献   

6.
球孢白僵菌4菌株对桃蚜的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不同菌株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侵染致病力、生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影响,探讨了球孢白僵菌的侵染致病力及其开发潜力。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侵染致病力、生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影响在总体上基本一致,但3个指标在4菌株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强弱依次为Bb7001>Bb7004≥Bb4014>Bb8001。桃蚜接种4菌株不同浓度孢子后在第3~5 d达到死亡高峰期;lgLC50分别为3.67,4.80,4.45,5.11。接种球孢白僵菌4菌株孢子浓度106个/mL后,桃蚜成蚜的生殖力在第3 d均与对照组桃蚜生殖力有显著差异,10 d内日均产仔与对照蚜相比下降43.71%~62.89%;球孢白僵菌4菌株对桃蚜净生殖力有极显著的降低作用,内禀增长率也有一定的降低,接种4菌株后的桃蚜,净生殖力下降了53.22%~73.36%,内禀增长力降低了21.78%~36.19%,但对世代历期几乎没有影响。综合3个方面来看,以菌株Bb7001显示了较高的杀蚜毒效,可考虑作为防治桃蚜的首选菌株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7.
VA菌根抗黄瓜枯萎病菌株筛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试验调查了黄瓜4个不同品种健株和病株(枯萎病)的VA菌根侵染率,结果健株根的侵染率为36%~50%,病株为1%~3%.分别取各品种健、病株根际土分离VA菌根真菌(VAMF)孢子,采用单孢接种法接种培养,以植株生长量为指标筛选出具显著促生作用的VAMF菌株16个.播种时接种VAMF菌土,移栽时用切根法接种枯萎病菌,以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为指标在试验期内从已筛出的16个菌株中选出时2个黄瓜品种防效在70%以上的VAMF菌株5个,其中2个防效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8.
防治玉米螟高效球孢白僵菌新菌株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吉林省田间采集玉米螟僵虫,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通过对产孢力、孢子发芽力和玉米螟幼虫毒力进行评价,选育出7株(D1虫-5、D1虫-9、L2虫-8、L1-1-1、D6虫-2、D10虫-2、S9虫-X-1)产孢力强、气生孢子发芽率高和毒力强的白僵菌新菌株。实验表明:7个菌株固体麦麸发酵产孢量分布在160亿~335亿个孢子/g的固体发酵物;气生孢子培养16 h萌发率为48%~93%,22 h萌发率均达到100%;孢子浓度106亿个/mL,接种8 d时,玉米螟幼虫僵死率在93%~100%;菌株毒力强弱与产孢能力和孢子萌发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孢子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以红大和K326为供试烟草品种,以烟草赤星病菌强致病力菌株GY-31为供试菌株,采用茼丝块接种、孢子喷雾接种、孢子液棉球接种、孢子悬滴接种和茵丝悬滴接种等5种方法接种烟草7叶期幼苗,结果表明.孢子液棉球接种和茵丝块接种在2个烟草品种上都能引致发病,而且重复性好,适用于烟草赤星病苗期接种;孢子喷雾接种和孢子悬滴接种成功率低,茵丝悬滴接种在红大上引致叶片枯萎,在K326上未引起发病,重复性差,均不适合于烟草赤星病苗期接种.进一步研究孢子悬浮液浓度和湿度对孢子液棉球接种法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供试孢子悬浮液浓度范围内,接种所致病叶率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大而提高;悬浮液浓度低于104个·mL-1,接种所致病叶率低于35%;悬浮液浓度为105~107个·mL-1,接种所致病叶率为70%~92%;接种后保湿能显著提高接种所致病叶率.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产孢稳定性、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及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采自全国9个省(市)的150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产孢能力及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3次产孢试验中产孢量标准偏差小于10.0的菌株有132个,占总数的88.0%。接种于两优培九(感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7.7,其中98个菌株病情指数大于50;接种于淮稻5号(中等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1.8;接种于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6.1,其中113个菌株病情指数小于25。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偏低,是中度-低度相关;根据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致病力,将供试的150个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致病类型(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抗、抗、感)有53个菌株,占总数35.3%,为优势致病类型。【结论】稻曲病菌产孢性能较稳定,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和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2种互作关系,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强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09~2010年在福建闽南地区对8个红麻品种进行了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的平均原麻产量均比对照福红951增产,且主要经济性状优良,均适合于福建闽南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中国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方法】从河南、安徽、浙江、福建4省红麻主产区采集红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16个菌株,在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特征鉴定的基础之上,从中选取AH、HN、ZJ、FJ 4个典型病原菌菌株,对rDNA-ITS区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在形态特征及致病力有明显差异;rDNA-ITS序列实际长度分别为541、545、541、535 bp,AH、HN、ZJ与FJ炭疽病菌株同源性达90%-91%,而AH、HN和ZJ 3个菌株的同源性达96%-98%。【结论】从分子水平上对中国麻区红麻炭疽病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分析,证实中国红麻主产区近年炭疽病发生的病原菌类型主要有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和胶孢炭疽菌(C. gioeosporioides),其中以黑线炭疽菌致病力较强,胶孢炭疽菌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发红麻饲用专用品种。[方法]对7个红麻品种的产量及营养价值进行了比较。[结果]7个红麻品种干物质产量为16 071.35~19 528.52 kg/hm2,粗蛋白含量10.15%~18.43%,粗纤维含量为18.42%~42.42%。K68红麻品种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9 528.52和2 398.30 kg/hm2;K66红麻品种叶干物质产量占比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结论]K66和K68均为潜在的饲用红麻品种。  相似文献   

14.
对参加2010年国家红麻品种区域试验的红麻品种进行了品种评价。结果显示:中国麻类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杂交红麻H368,纤维产量最高(5 743.5 kg/hm2),较对照增产38.3%,增产显著。该品种株型整齐度好,生长势快。  相似文献   

15.
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红麻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高稳系数 (HSC)法分析了 1 992~ 1 993年度江西省红麻区域试验 5个参试品种 (系 )的高产稳产性 ,并与常规的几个评价高产、稳产的统计参数进行对比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高稳系数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衡量红麻品种高产稳产性的综合指标 ,计算简便 ,可用性强。  相似文献   

16.
红麻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理调控红麻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红麻的纤维产量。[方法]以纤维产量为参考数列,株高、茎粗、皮厚、笨麻率、干皮精洗率5个产量构成因素为比较数列,对8个红麻品种的纤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红麻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红麻纤维产量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皮厚>株高>干皮精洗率>茎粗>笨麻率。关联度分析表明,在育种上,红麻应选育皮厚、植株高大的品种;在栽培上,应主攻皮厚,增加植株高度,减少笨麻率,协调好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论]红麻的纤维产量与皮厚、株高、干皮精洗率等产量构成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黄淮麦区57个小麦品种对3株小麦纹枯病菌的苗期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兰考、夏邑和嵩县的小麦纹枯病罹病植株中分离鉴定出3株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苗期活体测定了黄淮麦区57个小麦品种对3株不同菌系纹枯病菌的抗性,结果发现,被测品种苗期对3株纹枯病菌的抗性差异明显,不同来源纹枯病菌菌系之间的致病性存在分化现象。对兰考菌系R1的抗性:邯6172、花培3号等1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兰考矮早8、百农AK58等24个品种为中感品种,其余16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对夏邑菌系R2的抗性:泛麦5号、郑麦98等10个品种表现为中感,其余47个为高感品种;对嵩县菌系R3的抗性:豫教2号、豫农949 2个品种为中感,其余55个均为高感品种。在所有被测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红麻在重度与轻微镉污染耕地的修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不同品种红麻在不同镉(Cd)污染程度耕地中的修复能力,以7种红麻在重度与轻微Cd污染耕地中进行植物修复对比试验,对红麻各部位Cd的累积量、富集系数、转运系数、生长指标、相应土壤Cd变化量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试验总变异来源及各品种回归系数。结果表明: 7种红麻均能在Cd污染耕地中正常生长,在重度污染耕地中的Cd移除量为72.49~149.17 g·hm-2,在轻微污染耕地中的Cd移除量为25.95~49.91 g·hm-2。红麻各部位Cd的富集能力排序为:叶 > 根 > 茎,转移能力排序为:叶 > 茎。重度Cd污染下,红麻各部位富集系数为1.11~8.83,转移系数为0.32~4.25;轻微Cd污染下,红麻各部位富集系数为2.08~14.63,转移系数为0.38~2.92。所有红麻的回归系数均小于1,稳定性都较高。研究表明: 7种红麻都具较好的生物产量及Cd富集与转移机制,均可用于Cd污染耕地修复,其中中红麻13号可用于重度Cd污染耕地修复,中红麻13号与中杂红328号可用于轻微Cd污染耕地修复。  相似文献   

19.
白叶枯病原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感染稻苗后,诱导病株叶片PAL活力的增强,感病品种的酶活力上升更为显著.PAL和酯酶同工酶谱带和各谱带活力在感病后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AL同工酶谱在感病叶片中条数减少。部分酶带活力减弱,抗性强的品种尤为明显;酯酶同工酶谱,在感病后抗性强的品种,慢速区谱带增加1—2条,抗病和感病品种在该区酶活力均增加.相反,高抗品种在中速和高速区均表现酶活力降低.高抗品种只对强毒力菌株反应灵敏,感病品种被中毒力菌株感染后酶谱出现差异,而被高低毒两菌株感染后的酶谱则相似.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一套具有不同致病性的22个鉴别菌株,对我省115个水稻主栽品种采用叶片离体接种法鉴定各水稻品种的抗瘟性,鉴定结果表明:98.26%的水稻品种均能够被稻瘟菌侵染,只是有的品种被多个稻瘟菌菌株侵染,而有的是被一个或者几个稻瘟菌菌株侵染;仅有2个品种未被侵染,占整个参试品种的1.74%。22个菌株的致病能力大多控制在40%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