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研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感染对牛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获得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贴壁培养成为单核巨噬细胞。 IBRV 感染单核巨噬细胞24 h后加入鸡红细胞,测定被感染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率。结果显示,单核巨噬细胞被IBRV 感染后,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为阐明水牛感染大片吸虫的免疫机理提供单核巨噬细胞材料。经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贴壁法培养水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以MTT法检测培养4、24、48、72、96、120、144、168、192 h时贴壁单核巨噬细胞的相对存活数量,结果显示贴壁细胞体外培养72、96、120 h时,细胞数量相对稳定,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贴壁72 h的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瑞氏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其具备单核巨噬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2.8±0.5)%和(84.6±0.4)%,显示其具备单核巨噬细胞酶化学特性;贴壁细胞表达单核巨噬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MHC Ⅱ;墨汁的吞噬率为(87.5±0.6)%,表明该细胞具有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表明贴壁法分离,5% BSA的DMEM培养水牛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培养72 h贴壁细胞具备单核巨噬细胞特征,在细胞数量相对稳定期(72、96、120 h)可以进行相应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奶牛场发生了以流黏性鼻液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疾病,经检测,排除牛支原体、牛巴氏杆菌感染。为探究其主要病毒性病原,从山东等4省(市)5家表现临床症状的奶牛场采集发病牛与无症状牛鼻拭子样品298份,开展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PCR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奶牛场IBRV与BVDV阳性率分别为28.9%、7.1%,BPIV3未检出;发病牛与无症状牛IBRV阳性率分别为42.6%、10.9%,BVDV阳性率分别为11.3%、1.6%;IBRV、BVDV混合感染率为5.7%,IBRV、BVDV混合感染占IBRV总感染数的19.8%,占BVDV总感染数的81.0%。结果表明,引起这些奶牛场呼吸道症状的主要病原可能为IBRV、BVDV,且混合感染较严重。本研究为奶牛场呼吸道疾病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探索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 HL-2株)敏感的细胞种类及其在相应细胞上的培养特性和培养条件。将IBRV HL-2病毒液接种不同传代细胞,结果表明MDBK细胞对IBRV HL-2株敏感,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对各种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接种时间、接毒量、维持液血清含量、培养基种类均对收获的病毒液病毒含量有影响。通过优化,得出最佳培养条件如下:在细胞传代后24 h接种,弃掉营养液,加入含2%血清的MEM作为维持液,接入0.01感染复数(moi)的病毒液,接种后44±2 h收获,所获得的病毒液病毒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诱导MDBK细胞线粒体损伤的最适时间和浓度,本试验用0.5、1.0、1.5、2.0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 IBRV感染MDBK细胞6、12、24、36、48 h,采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MMP和MPTP异常开放情况。结果显示,用不同MOI IBRV感染MDBK细胞12 h,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MPTP均显著降低,且除2.0 MOI外均随接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MMP在1.5 MOI后开始极显著降低;用1.5 MOI IBRV分别感染MDBK细胞6、12、24、36 h,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MPTP及MMP从6 h起均显著降低,且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不断延长而降低。透射电镜结果显示,IBRV感染MDBK细胞6 h就可引起细胞线粒体损伤,出现部分空泡化,24 h线粒体完全空泡化,并且在线粒体周围可以看见病毒粒子。结果表明,IBRV感染可以诱导MDBK细胞线粒体损伤,且用1.5 MOI感染MDBK细胞6~24 h是诱导细胞线粒体损伤的最佳时间和浓度。该时间和浓度可用于IBRV相关药物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线粒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主要引起牛的呼吸道、生殖道等炎症反应,也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及流产。IBRV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发现IBRV的非结构蛋白和结构糖蛋白与病毒毒力相关,不但影响病毒的复制及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同时也与病毒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除此之外,IBRV通过诱导宿主细胞凋亡造成持续性感染及激活炎症复合体诱导严重的炎症反应,造成宿主广泛病理反应的发生。因此,探索IBRV毒力蛋白结构功能、IBRV感染诱导的细胞凋亡及宿主炎性复合体激活的分子机制,将成为未来IBRV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为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抗体在免疫牛体内的产生及其消长规律,评价IBRV LNM株致弱疫苗的保护效力,并确定免疫持续期,本实验对免疫试验组牛每头颈部肌肉接种制备的IBRV LNM株致弱疫苗104.5 TCID50/mL,监测血清抗体效价,进行免疫期的确定。在疫苗免疫后的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分别抽取3头免疫组和两头对照组牛采用IBRV-LN01/08强毒株进行攻毒试验,每头牛的攻毒剂量为107.0 TCID50/mL。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后12个月时,中和抗体效价仍维持在1∶11以上。攻毒结果显示3个时间点强毒攻击后,疫苗对免疫牛均具有良好的保护力。研究表明IBRV弱毒疫苗可有效地保护免疫牛抵抗IBRV强毒株的攻毒,其免疫持续期最少为12个月。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的恒温隔绝式荧光PCR(iiPCR)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报道的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首次建立了检测IBRV核酸的ii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仅特异性检测出IBRV,而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副流感3型病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腺病毒3型、牛冠状病毒、牛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等病原则不能检出。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2.4拷贝/μL质粒标准品,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OIE推荐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该方法配合PetNAD核酸萃取试剂盒,从核酸提取到报告检测结果仅需1h,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可现地化的特点。对9个省29份商品化冻精检测结果显示,IBRV阳性率为24%(7/29),表明我国流通的商品化冻精携带IBRV情况普遍。本研究为IBRV的现地检测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对15份疑似感染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患牛鼻腔分泌物样品提取病毒DNA,以gB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在15个样品中检测出3个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核酸阳性样本,检出率为20%,其中1个样本提交GenBank(KY348790),命名为IBRV-4T3-1,3个IBRV核酸阳性样本之间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9%以上,而与IBRV参考株gB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8.8%以上,构建的gB基因遗传进化树表明,IBRV-4T3-1与参考株亲缘关系较近,处于遗传进化树中同一分支上,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水痘病毒属(Varicellovirus)牛疱疹病毒Ⅰ型(BHV-1)。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确认疑似患牛感染IBRV。  相似文献   

1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感染家养牛和野生牛引起的一种病毒性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和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 AKAV)是引起牛发生繁殖障碍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本研究根据BVDV的5′-UTR、IBRV的gB基因和AKAV的S基因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构建了检测BVDV、IBRV和AKAV的多重PCR方法,并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构建的多重PCR方法对其他牛源病毒无扩增,对BVDV、IBRV和AKAV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3、103和104 拷贝/μL。对采集的184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BVDV、IBRV和AKAV的阳性率分别为18.48%、14.13%和1.63%,BVDV和IBRV 2种病原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3.8%,BVDV和AKAV两种病原混合感染的阳性率为1.63%。该结果与我国出入境检疫行业标准符合率达92%以上,BVDV+IBRV和...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一种针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rtracheitis virus,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IBRV gB(UL27)和BVDV 5’-UTR基因序列分别合成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IBRV和BVDV的双重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对IBRV、BVDV和IBRV/BVDV可分别扩增出500、198、500/198 bp的特异性目标条带,对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冠状病毒、牛细小病毒、牛纽布病毒和牛支原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混合液中IBRV、BVDV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4和103 copies/μL;3次重复性试验结果一致。采用建立的方法对79份临床可疑牛血清样品进行IBRV、BVDV和IBRV+BVD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66%、17.72%和8.86%,与IBRV和BVDV单重PCR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0.00%...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9,(12):101-105
为了解吉林省牛病毒性腹泻(BVD)、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牛呼吸道合胞体病(BRS)的流行及其病原混合感染情况,在吉林省的9个地区随机采集了325份血清样品,采用ELISA血清抗体检测试剂盒与新型纳米PCR方法检测所采集样品。结果显示,ELISA检测BVDV抗体阳性243份,阳性率为74.77%,IBRV抗体阳性186份,阳性率为57.23%,BRSV抗体阳性90份,阳性率为27.69%,BVDV与IBRV混合感染率为31.69%;BVDV与BRSV混合感染率为9.54%,IBRV与BRSV混合感染率为1.54%,3种病毒混合感染率为17.23%。采用纳米PCR方法检测所有血清显示,BVDV抗原阳性42份,阳性率12.92%,未检出IBRV抗原阳性;BRSV抗原阳性29份,阳性率8.92%。BVDV与BRSV混合感染率为1.85%。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9,(12):96-100
为了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奶牛场发病及死亡奶牛进行确诊,试验对腹泻奶牛的粪样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牛冠状病毒(BCoV)PCR检测,同时对病死奶牛脏器样品进行BVDV、BCoV、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轮状病毒(BRV)及牛细小病毒(BPV)的PCR检测。试验结果显示,6份粪样BVDV阳性率为50%,BCoV阳性率为33.3%,同一份粪样中可同时检测出BVDV和BCoV两种病毒。小肠、肺脏和肝脏中均检出BVDV和BCoV,未检测出IBRV、BRV和BPV。结果表明,BVDV和BCoV为阳性,IBRV、BRV和BPV结果为阴性。最后确诊为BVDV和BCoV的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牛疱疹病毒Ⅰ型(BHV-1)在牛胚气管细胞(EBTr)中的生长特性和增殖规律,参考文献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HV-1感染EBTr细胞6、12、24、48、72、96、120、144h后病毒的增殖规律,并观察对应时间点的细胞病变(CPE)。结果显示,用100TCID_(50)的BHV-1感染EBTr细胞,48h后开始出现细胞病变,72h细胞病变明显,120h细胞大部分变圆,开始脱落,144h细胞大面积脱落、崩解。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BHV-1感染EBTr在6h~24h内,病毒缓慢增殖,48h~96h,病毒增殖速度加快,拷贝数呈对数增长,120h~144h,BHV-1的含量仍然呈现升高的趋势,但增长速度变慢。结果证明,BHV-1能够在EBTr中产生CPE,而且CPE程度与病毒DNA增殖规律一致,该结果可以为深入研究BHV-1对EBTr细胞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王旋  李卓  孙旭东  徐闯 《中国兽医学报》2023,(12):2561-2568
旨在探讨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是否通过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ated factor 2,NFE2L2)信号通路诱导肉牛单核巨噬细胞的氧化应激。采牛颈静脉血,体外分离培养肉牛单核巨噬细胞,用不同浓度的FFA(0、0.3、0.6和1.2 mmol/L)处理肉牛单核巨噬细胞24 h;用10μmol/L的萝卜硫素(sulforaphane, SFN)预处理细胞24 h后加入1.2 mmol/L FFA再处理24 h。使用各类试剂盒分别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的活性;通过q-PCR对Caspase-3、Caspase-9、NFE2L2及其下游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enase-1,HMOX1)和醌氧化还原酶(NAD(P)H quinone oxid...  相似文献   

17.
非致细胞病变(NCP)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可引起持续的潜伏感染和免疫抑制,但是具体的感染机制尚不清楚。采用RNA测序(RNA-seq)技术,以NCP BVDV感染牛单核细胞2h和24h的细胞为样本分别提取总RNA,并采用HiSeqTM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获得的有效序列进行功能注释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感染2h后,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9959个,其中4968基因表达上调;在感染24h后,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7977个,其中4184的基因表达上调;进一步分析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感染后2h,与免疫反应或抗病毒活性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到感染24h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变化显著的基因均与炎症、免疫、自噬和凋亡密切相关。研究建立的牛外周血单核细胞感染BVDV后差异表达基因数据库,丰富了BVD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BVDV持续感染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接种不同月龄肉犊牛后的免疫效果,对2月龄、3月龄犊牛进行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疫接种实验,监测免疫抗体消长情况。实验结果显示:2月龄犊牛首次免疫后第20天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中和抗体可达较高水平(平均抗体滴度分别达5.80和9.37);二免后第30天时中和抗体达到峰值(平均抗体滴度分别达8.20和11.50);3月龄犊牛首次免疫后第20天时,IBRV和BVDV中和抗体水平均较高(平均抗体滴度分别达5.91和6.80),二免后第30天时平均中和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值(平均抗体滴度分别达7.20和11.80);随时间推移抗体滴度逐步下降,到二免后第210天时,80%牛只的IBRV中和抗体滴度不低于5.5,所有牛只的BVDV中和抗体滴度不低于7.0。实验结果表明:该疫苗两次免疫后肉牛体内BVDV、IBRV中和抗体免疫保护期可达210 d以...  相似文献   

19.
为调查阿克苏地区是否存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与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的感染,从阿克苏两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1月龄以内可疑发病犊牛鼻液样品18份,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两种病毒的抗原,PCR方法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D基因,RT-PCR方法检测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gM基因。结果表明,ELISA方法检测IBRV和BPIV-3的感染率分别为22.22%和0%;PCR方法检测IBRV的感染率为72.22%;RT-PCR检测BPIV-3的感染率为44.44%;同时患有两种病毒的检出率为22.22%。说明在阿克苏地区存在IBRV与BPIV-3的感染,且存在两种病毒的双重感染。  相似文献   

20.
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BHV-Ⅰ),主要引起感染牛高热、流鼻汁、上呼吸道及黏膜发炎等呼吸道炎症,称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IBRV引起的其他病型有脑膜脑炎、结膜炎、生殖道感染、流产等。IBR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感染机体后还可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IBRV的重要特性是可潜伏于机体三叉神经,使病牛长期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