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连续5年配施有机肥茶园土壤活性铝含量变化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志丹  江福英  尤志明  李刚  翁伯琦 《土壤》2019,51(6):1070-1077
通过5a(2009—201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配施不同比例有机肥(养猪场发酵床垫料)对茶园土壤交换性Al~(3+)(Ex-Al)、单聚体羟基铝(Al(OH)_2+Al(OH)_2+,Hy-Al)、酸溶无机铝(Al(OH)_30,Col-Al)和腐殖酸铝(HA-Al)分布特征及茶叶铝含量的影响,探讨配施有机肥改良茶园酸化土壤及降低茶叶铝含量的可行性。试验设置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0(CK)、25%、50%、75%和100%5个处理。结果表明:连续5 a配施有机肥处理茶园0~20 cm土层土壤pH提高0.27~1.05个单位,有机质含量提高8.64%~30.71%;20~40 cm土层土壤pH提高0.16~0.50个单位,有机质含量提高0.94%~14.84%,提高幅度均随着有机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大。茶园土壤活性铝总量(ΣAl)随着有机肥料配施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Ex-Al、Al-HA含量及其占ΣAl的比例随着有机肥料配施比例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Hy-Al含量及其占ΣAl的比例则呈现上升趋势;Col-Al含量随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变化不显著,而其占ΣAl的比例则随有机肥施用比例的升高而升高。各处理茶叶铝含量为820.04~940.27 mg/kg,配施有机肥处理对茶叶铝含量的影响不显著。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升高,促进土壤Ex-Al向Hy-Al转化,而对茶叶铝含量的影响不显著,通过配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酸度来降低茶叶铝含量的可行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粤东凤凰山茶区土壤不同形态铅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粤东凤凰山茶区12个大型茶园土壤和茶叶进行采样,采用连续提取法将茶园土壤Pb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束缚态和残渣态,探讨茶园土壤Pb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茶叶Pb含量的相关性关系。结果发现,土壤中Pb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的规律为残渣态〉铁锰氧化态〉交换态〉有机束缚态〉碳酸盐态。土壤有机质与可交换态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碳酸盐结合态Pb呈极其显著负相关,而土壤pH值与土壤可交换态Pb呈显著负相关,与碳酸盐态Pb和有机束缚态Pb呈极其显著正相关。茶区12个茶园土壤样品的Pb生物有效性系数范围在0.029~0.113,平均值为0.061;Pb可迁移性系数范围在0.021~0.078,平均值为0.044。凤凰山茶叶Pb含量的范围在1.39~1.82 mg/kg之间,平均为1.56 mg/kg。茶叶中的Pb含量与土壤氧化物结合态Pb、有机束缚态Pb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呈极其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配施有机肥对茶园土壤性状及茶叶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吴志丹  尤志明  江福英  王峰  翁伯琦 《土壤》2015,47(5):874-879
通过连续4年(2009-2012)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配施不同比例有机肥对茶园土壤性状及茶叶产、质量的影响,筛选了适宜茶园的施肥结构。结果表明: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茶园土壤pH,有效阻控茶园土壤酸化;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幅度随着有机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氮(SMBN)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41.70%~72.23%和49.66%~75.63%,土壤微生物商(SMBC/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土壤总有机氮的比例(SMBN/TN)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38.46%~43.85%和16.84%~72.96%;土壤基础呼吸量以全量施用有机肥处理最低,75%有机肥配施25%化肥处理最高;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呼吸商比对照处理降低20.94%~50.12%。适当的施肥结构促进茶树生长和提高茶叶品质,茶叶产量及品质以25%~50%有机肥配施75%~50%化肥处理较优。综合施肥结构对土壤基础性状、生物学性状和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初步认为25%~50%有机肥配施75%~50%化肥(以氮素投入量计)是茶园系统较优的有机肥配施模式。  相似文献   

4.
亚热带茶园土壤的某些生物化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有机碳的循环与平衡特点,酶活性及其在施肥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及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亚热带无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较低,腐殖质组成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酶活性均比起源土壤略低;高产茶园土壤有机碳库的循环水平较高,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平衡;低产茶园土壤有机碳库的循环水平较低,输出大于输入,施用有机肥可以较快地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水平。增施  相似文献   

5.
茶园土壤有机肥施用效应和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茶园土壤施用有机肥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茶叶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方面具有积极效应,同时也应注意施用有机肥带来的安全性风险。对茶园施用有机肥的作用、施肥技术与安全性风险进行研究发现,茶园施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生物环境,促进茶树生长及提升茶叶品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是适宜现代化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茶园的施肥模式。畜禽粪便生产的有机肥存在含有重金属、抗生素和激素残留的现象,茶园施用动物源有机肥存在环境和健康风险。基于以上研究,展望了茶园土壤有机肥施用的研究方向,为茶园土壤推广和应用有机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处藏东南地区的易贡茶场,因其植茶土壤石砾含量高、砂性重、坡度大,养分淋洗和侵蚀损失较为严重,加之长期用养失衡,土壤肥力明显退化.在补修梯级和客土调剂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有机肥投入,合理、平衡施用化肥是恢复与提高茶园土壤肥力、促进茶叶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藏东南植茶土壤肥力退化及培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藏东南地区的易贡茶场,因其植茶土壤石砾含量高、砂性重、坡度大,养分淋洗和侵蚀损失较为严重,加之长期用养失衡,土壤肥力明显退化。在补修梯级和客土调剂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有机肥投入,合理、平衡施用化肥是恢复与提高茶园土壤肥力、促进茶叶优质同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长期不同施肥对茶园土壤碳氮磷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5,(3):578-583
从浙西茶区采集了34个茶园表层土壤,按施肥模式分为施用有机肥+化肥、单施化肥和不施肥等3组茶园,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下茶园土壤碳、氮、磷库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3组施肥模式之间的茶园土壤p H和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单施化肥或有机肥+化肥的茶园土壤全磷、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明显高于不施肥茶园;全磷与全碳的比例(P/C)和全氮与全碳的比例(N/C):化肥有机肥+化肥不施肥;施用有机肥+化肥土壤的有机质结合态磷比例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土壤,单施化肥土壤的钙结合态磷的比例明显高于施有机肥+化肥和不施肥土壤,不施肥土壤的闭蓄态磷的比例高于施有机肥+化肥和单施化肥土壤;单施化肥土壤具有较高的NO3--N/NH4+-N比和无机氮含量;施用有机肥+化肥土壤有较高比例的颗粒态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基于19项分析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的34个土壤进行聚类的结果也表明,土壤之间碳、氮、磷库组成的差异主要与施肥模式有关。施用有机肥+化肥的茶园土壤养分较为协调。  相似文献   

9.
有机肥的施用是调控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助于茶叶高品质增产的同时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环境。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比例生物有机肥(F)替代化肥对六安瓜片茶叶生长、内在化学品质和感官品质及茶园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0%F和70%F替代化肥处理茶叶的百芽重量和芽茶密度表现最佳,可以促进茶叶增产,感官评审结果相对较好。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咖啡碱呈现依次升高的趋势,50%F替代化肥处理茶叶内含物质提升最佳。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依次增加。生物有机肥替代50%化肥处理提高百芽重量、芽茶密度和改善茶叶品质、土壤肥力效果最佳,其次是70%替代化肥处理,研究结果可为茶叶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肥料重金属含量状况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61,自引:5,他引:56  
本文对肥料中重金属的含量状况以及施肥对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累积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过磷酸钙中锌(Zn)、 铜(Cu)、 镉(Cd)、 铅(Pb)含量高于氮肥、 钾肥和三元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的Pb含量高于其他化肥。有机肥如畜禽粪便、 污泥及其堆肥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于化肥,猪粪中的Cu、 Zn、 砷(As)、 Cd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有机废弃物,鸡粪中铬(Cr)含量高;污泥和垃圾堆肥中Pb或汞(Hg)含量高。商品有机肥Zn、 Pb和镍(Ni)含量高于堆肥,Hg含量高于畜禽粪便。多数研究表明,氮磷钾配施与不施肥相比土壤Cd和Pb含量增加,施用有机肥比不施肥提高土壤Cu、 Zn、 Pb、 Cd含量。施用化肥对农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不明确,而施用有机肥可提高作物可食部位Cu、 Zn、 Cd、 Pb 的含量,影响大小与有机肥种类、 用量、 土壤类型和pH以及作物种类等有很大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典型种植体系下土壤重金属的投入/产出平衡; 2)不同种植体系下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重金属含量、 有效性影响的动态趋势; 3)典型种植体系和施肥措施下土壤对重金属的最高承载年限; 4)现有施肥措施下肥料中重金属的最高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开阳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与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艳芳  何俊瑜  张艳超  刘冬  王艳玲  陈会 《土壤》2016,48(4):668-674
为明确贵州省开阳县茶园土壤养分状况,为优质茶叶生产提供参考,对贵州省开阳县茶园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158个土壤样品的养分含量及养分间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通过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开阳茶园土壤p H偏酸,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较为丰富;但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缺乏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仅有16.46%、14.56%、20.89%和12.66%的土壤样品达到优质高产茶园标准。开阳茶园土壤IFI值平均为0.59,属于中等以上土壤肥力茶园所占的比例为61.40%,茶园土壤肥力质量总体水平属于良好,但土壤偏酸,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相对偏低,应重点改酸和增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12.
粤东凤凰山茶区土壤镉赋存形态特征及茶叶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粤东凤凰山茶区12个大型茶园土壤和茶叶进行采样,采用连续提取法将茶园土壤Cd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渣态,探讨了茶园土壤Cd的5种化学形态组成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茶叶Cd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1)茶区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分布受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土壤中Cd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的规律为: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束缚态;茶区土壤可交换态Cd和残渣态Cd与土壤中的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性关系,而有机结合态Cd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氧化物结合态Cd和有机束缚态C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可交换态Cd和残渣态C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茶叶中Cd含量在0.30~0.98mg/kg,平均含量为0.65mg/kg;茶叶中的Cd含量与土壤中可交换态Cd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茶园土壤pH值,影响土壤中Cd的化学形态分布,最终达到降低茶叶中Cd含量,提高茶叶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对粤东凤凰山茶区12个大型茶园共60份土壤样品中Cu和Cr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和茶叶有效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土壤中Cu的5种化学形态的分布规律为残渣态〉有机束缚态〉铁锰氧化态〉碳酸盐态〉交换态,而Cr的化学形态分布为残渣态〉有机束缚态〉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Cu和有机束缚态Cu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pH值与土壤可交换态Cu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碳酸盐态Cu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束缚态Cu和铁锰氧化态Cu呈显著正相关。可交换态Cr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pH值与土壤可交换态Cr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碳酸盐态Cr呈极显著正相关。凤凰山茶叶Cu含量的范围在41.20~118.93mg·kg^-1之间,平均为52.92mg·kg^-1。茶叶中Cu含量与土壤可交换态Cu、有机束缚态Cu、有机质都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土壤pH值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茶叶Cr含量的范围在2.73~6.29mg·kg^-1之间,平均为4.13mg·kg^-1。茶叶Cr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分布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趋势及其制约因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张倩  宗良纲  曹丹  肖峻  蔡燕茹  汪张懿 《土壤》2011,43(5):751-757
茶园土壤酸化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前茶叶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为制定茶园土壤酸化的控制对策,本文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分析了江苏省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和土壤pH降低速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酸雨、土壤性质的关系。2008—2010年间江苏省21个典型茶场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的茶园土壤pH值均低于茶树生长最适值5.5,其中pH值低于4.0的茶园比例达42.8%。2003—2010年间,江苏省茶园土壤pH降低速率呈现先逐年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期间2007年土壤pH降低速率达到最大。茶园土壤酸化及其动态变化受研究区域酸雨强度和频率的影响,同时土壤pH降低速率与土壤有机质、交换性盐基总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黏粒含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148个茶园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MBC的质量分数(ωmic)在38.1~680.2 mg·kg-1之间,平均为246.0 mg·kg-1,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受到土壤有机碳、pH、茶园管理方式、植茶年限、成土母质以及全氮量的影响.(1)茶园土壤的ωmic与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凤凰单枞茶树对土壤中铬和锰的吸收规律,为综合防治茶园土壤Cr和Mn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粤东揭阳市揭东县宝山茶园凤凰单枞茶树和土壤进行采样,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叶、茶茎和茶根中Cr和Mn的含量,并采用乙酸提取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土壤样品中酸可提取态Cr和Mn的含量。[结果]茶树各器官Cr含量由高到低分布情况依次为:茶根>茶茎>茶叶;而Mn含量分布情况依次为:茶叶>茶茎>茶根。茶叶中Cr和Mn含量与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和Mn呈显著正相关性,茶茎中Cr含量与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也呈显著正相关性;茶叶、茶茎和茶根中的Cr含量均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茶根中的Mn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性,茶叶中的Mn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性。[结论]通过调节土壤酸可溶解态Cr和Mn,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从而控制茶树吸收Cr和Mn的量,可以达到防治茶叶重金属污染,提高茶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不同含量外源有机质存在下(5%、10%和15%),钙铝交互作用(钙/铝摩尔浓度比为1∶2、1∶1和2∶1)对茶园土壤铝的吸附能力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钙铝交互作用显著增加了茶园土壤对铝的吸附量,外源有机质对钙铝交互作用下茶园土壤铝的吸附作用影响不明显;钙铝交互作用使茶园土壤水溶态铝含量增加,交换态铝含量下降,且随钙/铝比的增大交换态铝含量下降越显著;但外源有机质使钙铝交互作用下茶园土壤的水溶态铝含量下降,同时交换态铝含量显著增加。总的看,外源有机质使钙铝交互作用下茶园土壤活性铝含量增加,且随外源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活性铝含量增加的越显著。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主要茶园土壤锌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分析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湖南省主要茶园生态系统中土壤Zn的形态及其有效性.结果显示:①成土母质明显影响土壤中各种形态Zn的含量,与母质本身的特性有关;②生物 秸秆和秸秆覆盖处理能明显提高茶园土中有效态Zn与有机态Zn的含量,而对其他形态Zn的含量影响不太明显;③土壤中对有效态Zn(AZn)含量影响最大的是交换态Zn(ExZn)与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Zn(AFeZn),其次为氧化锰结合态Zn(MnOZn)、有机态Zn(OMZn)及晶形氧化铁结合态Zn(CFeZn).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改良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茶树种植过程中化肥的超量施用造成茶园土壤酸化加剧和有机质含量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到茶叶的产量和品质。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具有含碳量高、比表面积大、高度生物化学稳定性和较强的吸附性能等特性,能够增加土壤碳储量,提高土壤pH值和养分有效性,对于茶园土壤固碳、土壤改良和抑制土壤氮磷流失、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方面有较大作用。针对我国茶园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生物质炭的特性及生物质炭改良土壤的作用机理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生物质炭在茶园酸化土壤改良、土壤氮素淋失阻控、土壤固碳增汇等方面的效应,以及生物质炭提高茶叶产量和提升茶叶品质方面的作用机理。基于以上研究,展望了生物质炭在茶园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方向,为生物质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