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3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自然植被转变为农业用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森林或草地转换为农田的面积逐年增加,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阐明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可为该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50年以上)及毗邻的自然森林和草地土壤,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技术以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测定,分析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数量、碳含量的差异,探究不同有机碳组分周转差异及其对农田耕作的响应规律。【结果】农田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9.4±2.0) Mg C·hm~(-2),比自然森林的(81.5±8.5)Mg C·hm~(-2)和草地的(71.4±7.3)Mg C·hm~(-2)分别降低了约52%和45%。农田耕作导致粗颗粒有机质(cPOM)数量相对于自然植被降低了63.4%—70.8%,微团聚体(μagg)和黏粉粒(dSilt+Clay)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0.0%—25.9%和65.7%—86.2%。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森林和草地土壤相比降低了51.7%—58.1%,其中不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和生物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分别降低79.8%—86.3%、72.4%—73.1%、32.4%—39.8%,且与总有机碳的变化显著正相关,但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没有显著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不同有机碳组分的C/N值和δ~(13)C值差异明显。农田土壤cPOM组分的C/N值(10.0±0.5)显著低于森林(13.5±0.4),而δ~(13)C值(-21.6±0.5)‰则显著高于森林土壤(-23.6±0.4)‰。微团聚体保护的颗粒有机质(iPOM)和难酸解组分(NH-dSilt+Caly和NH-μSilt+Clay)具有较低的δ~(13)C值(-25.3‰—-27.2‰),并且其C/N在农田土壤为8.4—9.4,显著低于森林土壤(13.5—15.9)。【结论】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于自然植被降低了约50%。农业耕作显著加速了不稳定颗粒有机质的周转,减少了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如微团聚体保护的有机碳组分的形成,是导致土壤有机碳库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因此,为有效降低农业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负面影响,免耕和保护性耕作或可成为藏东南农耕区固碳增汇、维持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不同状态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藏北高寒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方法】于2015年9月,在藏北高原南部分别选取3处高寒草原按0~10、10~20 cm土层采集原状土样,采用涂抹平板法分离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状态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3种微生物数量在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原中均表现出放线菌细菌真菌的特征,放线菌在3种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其数量随着草原的退化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各不相同,正常草地中3类微生物的数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层数量大于亚表层,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微生物数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逐渐趋于一致;3种土壤微生物间在不同退化草原中相互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结论】藏北高寒草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放线菌为藏北高寒草原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类,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微生物数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的分布逐渐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藏北高原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湿筛法对藏北高原退化高寒草甸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冷湿环境中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的下降幅度随草地退化加剧均趋于显著提高,轻度、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各粒级SAOC降幅均明显高于亚表层;草地退化缩小了不同土层间SAOC含量的差异,草地退化程度越高则表层、亚表层间SAOC含量的差异越小,退化草地大团聚体(0.25mm)SOC、微团聚体(0.25mm)SOC含量的土层分布亦呈相同趋势。轻度退化草地不同土层大团聚体SOC降幅均较高,严重退化草地不同土层微团聚体SOC降幅则较高;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大团聚体SOC/微团聚体SOC比值分别为0.95,0.87,1.55,亚表层分别为0.96,0.72,2.33,表明轻度、严重退化草地中大团聚体SOC含量随土层加深分别更趋下降、更趋提高。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贡献率在总体上亦均按2~0.25 mm,2 mm,0.25~0.053mm,0.053mm的顺序依次大幅降低,表明不同土层大团聚体SOC贡献率均较高。土壤团聚体与SAOC、SOC与SAOC间的关系受草地退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双低油菜的磷钼营养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藏东南地区土壤有效磷、钼缺乏条件下进行磷钼不同水平组合对双低油菜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油菜籽粒产量及含油量随施磷量递增而极显著提高;磷钼互作或单施钼肥对籽 产量亦具有极显著或显著增产效应,对籽粒粗脂肪含量则无明显影响。各处理中以P2O5225.0kg/hm^2、Mo1.0%组合的籽粒产量及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增加170.9%和21.6%。(2)磷钼互作对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特别是角  相似文献   
5.
土壤因子对西藏高原草地植物AM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西藏高原中部地区就土壤因子对草地植物AM真菌的影响进行的研究表明:AM真菌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菌根侵染强度无相关性;土壤质地对AM真菌孢子密度的影响明显大于土壤类型,壤土、粉砂土中AM真菌对植物根系的侵染率高于砂壤土;土壤pH与植物根围土壤孢子密度、菌根侵染率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正相关,与菌根侵染强度则呈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AM真菌孢子密度呈负相关,菌根侵染效果则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高磷土壤环境对AM真菌产孢和侵染均具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植物菌根侵染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高而呈显著下降;AM真菌对莎草科植物矮生嵩草、扁穗莎草根系具有良好的侵染效应。  相似文献   
6.
西藏粮食发展的肥源开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藏化肥、有机肥投入及肥源状况,提出了多途径解决燃料、饲料、肥料矛盾,广辟有机肥源为根本;化肥以引进为主,利用资源建立小化肥工业为辅等肥源对策。  相似文献   
7.
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则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土壤放线菌数量显著升高。②土壤真菌与土壤细菌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o.01);而与放线菌则为负相关;土壤放线菌和土壤细菌间则为显著负相关(P≤0.05)。③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与土壤有机质均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256、-0.7533、0.7215。④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和真菌较少,并有不同的变动规律。⑤西藏高原高寒、干旱条件下,轻度退化草地一定程度的沙化所导致的土壤通透性能的改善对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藏中部农田土壤复退过程中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在西藏中部春播条件下,就不同培肥方式对土壤剖面微生物区系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变化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的土体差异较大,并主要集中于耕层;真菌、固氮菌的土体差异则极小。2~30,31~60cm土层土壤细菌在微生物区系构成中均占绝对优势,化肥对调控土壤细菌数量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培肥方式对2~30,31~60cm土层土壤真菌、固氮菌以及2~30cm土层土壤放线菌的繁殖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30,31~60cm土层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均呈负相关。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质的相互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对提高土壤有效氮、有效磷亦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分析了西藏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成因。并针对该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战略措施与耕作,生物,工程等等具体技术相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培肥方式对西藏中部退化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蔡晓布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12-15,67
对西藏中部土壤复退过程中土壤物理、化学 (养分 )、生物变化及其效应进行了探讨 ,初步结果表明 ,在西藏高原生态条件下 ,有机肥 ,特别是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在短期内对降低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孔度 ,增加 1~ 3 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 ,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 ,促进土壤生物繁殖具有显著作用 ,并呈随有机肥投入量递增而显著增加的趋势 ,化肥 (包括化肥平衡施用 )的综合效应则相对较低。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供钾水平是退化土壤肥力恢复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不同培肥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构成中细菌均占绝对优势 ,对作物营养具较大贡献 ;化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不利于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