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脱脂苏麻饼粕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可溶性氮含量及多肽提取指数为指标,考察原料处理方式、酶种类、酶底比、酶解方法等因素对苏麻多肽提取的影响;并优化单-双酶法直接酶解苏麻饼粕制备苏麻多肽工艺。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单独酶解的最佳工艺是酶底比分别为5%、7%和5%,料液比均为3%,50℃酶解6 h,该条件下,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单独酶解的多肽提取指数分别为(49.05±0.91)%、(47.98±0.36)%和(44.22±0.87)%。双酶法酶解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5%,55℃条件下,先加3.5%的胰蛋白酶在pH8.0条件下酶解3 h,调节pH为9.5后再利用3.5%的碱性蛋白酶酶解3 h,该条件下,酶解液中可溶性氮含量较单酶酶解显著提高,苏麻多肽提取指数达(52.88±0.39)%。  相似文献   

2.
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缢蛏,以多肽含量为指标,在酶解p H值、料液比、温度、酶添加量、时间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缢蛏蛋白酶解工艺。结果表明,利用碱性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水解,多肽含量高。碱性蛋白酶酶解缢蛏制备多肽最优工艺参数为:p H值9.5、酶添加量1.5%、料液比为1∶3.0、温度45℃、时间2.5 h,在此最优工艺参数条件下每克鲜缢蛏可提取多肽(81.3±0.4)mg。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牡丹籽粕蛋白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以牡丹籽粕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制备牡丹籽粕多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碱性蛋白酶水解制备牡丹籽粕多肽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水解制备牡丹籽粕多肽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浓度1.2%,酶解p H 7.5,酶解温度60℃,反应时间3.0 h。  相似文献   

4.
柴向华  唐忠盛  王胜利  吴克刚  潘显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44-12246,12266
[目的]研究各种蛋白酶水解提取香菇可溶性含氮化合物,优化筛选胰蛋白酶酶解条件。[方法]采用各种食品级蛋白酶对香菇进行酶解,选取较优蛋白酶酶解条件,并结合螺杆挤压预处理提取香菇可溶性氮。[结果]胰蛋白酶提取香菇可溶性含氮化合物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11 g/ml,酶解时间1.5 h,酶解温度50℃,酶量0.5%。在最优酶解条件结合螺杆挤压物理方法,可使香菇可溶性氮释放率及氨基态氮含量提高94.94%、82.94%。[结论]研究可为食用菌鲜味物质的提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牛肉为原料,采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双酶法提取肌肽。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获得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胃蛋白酶用量为2.0%,其酶解时间为7 h;胰蛋白酶用量为2.0%,其酶解时间为4 h。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利用亚临界芝麻饼粕中糖类和蛋白质,以可溶性糖质量浓度和产率为考察指标,选择最佳工具酶酶解芝麻饼粕中的糖类,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制备可溶性糖,随后利用碱提酸沉法从酶解后的芝麻饼粕中提取芝麻蛋白质。结果表明,酶解制备可溶性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α-淀粉酶与纤维素酶(酶活力之比为1∶1)组成的复合酶、酶解温度37.0℃、酶解时间2.5 h、pH值5.0、料液比5%、加酶量69.4 U/g,芝麻中可溶性糖产率达86.8%。在pH值10.5、温度45℃、料液比5.6%、酶解时间20 min的工艺条件下,对酶解后得到的芝麻饼粕沉淀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蛋白质,蛋白质的提取率为41.2%,纯度为86.5%。以上研究证实,酶解结合碱提酸沉可以实现芝麻饼粕中糖类与蛋白质的综合利用,为亚临界芝麻饼粕的综合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鹿茸胶原多肽进行复合酶水解,优化水解工艺,并测定水解液分子量分布。【方法】以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为供试酶类,选用酶解时间、pH值、酶解温度、加酶量为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单酶水解条件,根据响应面试验所得到的单酶水解的最适条件,确定双酶复合水解方案。通过Sephadex G25测定鹿茸胶原多肽的分子量分布。【结果】碱性蛋白酶最优水解条件为:酶解时间3.6h,pH值10.50,酶解温度55℃,加酶量4%,水解液的水解度为22.03%;胰蛋白酶最优水解条件为:酶解时间3.2h,pH值8.00,酶解温度50℃,加酶量4.4%,水解液的水解度为15.81%。复合酶水解条件:酶解温度为52.5℃,调节pH值为10.50,加入4%的碱性蛋白酶酶解3.6h;调节pH值至8.00,加入4.4%的胰蛋白酶酶解3.2h,所得水解液的水解度可达33.42%。复合酶水解胶原多肽的分子量分布在400~1 400u。【结论】确定了鹿茸胶原多肽碱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复合水解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海洋生物蛋白资源是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高值化加工利用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酶解是提高海洋蛋白功能性的有效方式,但酶种类不同,其作用位点不同,可能对酶解产物的活性有一定影响。为了探究了沙蚕不同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性,采用6种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胰蛋白酶)酶解沙蚕,测定了不同酶解时间下的水解度、分子量分布、3种自由基(DPPH、O-2·、·OH)的清除率等反映抗氧化水平的指标。结果表明:胰蛋白酶小分子肽得率最高,为70.47%;胃蛋白酶次之,为68.12%。酶解液浓度为5 mg·mL-1时,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酶解4 h时,DPPH清除率效果较好,分别为90.87%和90.52%。胃蛋白酶酶解3 h时,O-2·清除率效果最佳,为89.78%;木瓜蛋白酶酶解3 h时,O-2·清除率效果次之,为57.99%。碱性蛋白酶酶解4 h和胃蛋白酶酶解2 h时,·OH清除率效果较好,分别为85.07%和83.37%。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提高酶解液水解度和小肽生成作用明显,胃蛋白酶的酶解产物对3种自由基清除率较好,更适用于制备沙蚕抗氧化肽。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提取鲐鱼鱼头、鱼肉和内脏中的鱼油,对酶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为最佳用酶;优化条件为鱼头:酶添加量2.0%,固液比1:1,pH值7,47.5℃酶解6h,鱼油提取率为53.86%;鱼肉:酶添加量2.0%,固液比1:1,pH值7,50℃酶解6h,鱼油提取率为63.29%;内脏:酶添加量2.0%,固液比1:0.75,pH值7,52.5℃酶解6h,鱼油提取率为58.47%。  相似文献   

10.
双酶水解黄粉虫蛋白制备生物活性肽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胰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Alcalase双酶组合水解黄粉虫蛋白制备生物活性肽的工艺进行优化,为获得高活性黄粉虫蛋白多肽及有效利用黄粉虫蛋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解度和酸溶性肽得率为指标,研究了酶解时间、酶活比、料液比、加酶量、pH和酶解温度6种因素对酶解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因素(加酶量、pH和酶解温度)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结果】胰蛋白酶与碱性蛋白酶Alcalase双酶水解黄粉虫蛋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时间120 min,酶活比1∶1,料液比1∶3,加酶量23.41 mg/g,pH 8.77,酶解温度53.41℃。【结论】利用优化双酶水解条件制得的低分子多肽的水解度高达21.61%,酸溶性肽得率为92.09%。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泥鳅鱼和鳙鱼为原材料,研究酶法提取泥鳅鱼和鳙鱼粗鱼油的工艺条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鱼油提取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胃蛋白酶进行酶解的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1.5,酶添加量2.5%,酶解温度45℃和酶解时间6h,pH=3,萃取的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为35℃,萃取量150mL/40g,萃取时间10h,pH=3.5鱼油的提取率达到理想效果,酸值和过氧化值分别为6.97(mg/g)和5.13(MMOL/kg),鱼油的理化性质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以牛磺酸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超声法、蛋白酶酶解法提取香港巨牡蛎中牛磺酸最佳工艺条件,并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进行超声辅助酶解提取.确定了超声法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40 min、功率825 W、温度70℃,牛磺酸得率为0.276(±0.013)%;碱性蛋白酶作为优选酶种,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4 000U/g、料液比1∶2、酶解时间6h,牛磺酸得率为0.746(±0.053)%,显著高于超声提取法;超声辅助酶解提取,牛磺酸得率为0.782(±0.023)%,高于碱性蛋白酶酶解法,可优选应用于牡蛎牛磺酸的提取.  相似文献   

13.
酶法制备鱼骨胶原多肽螯合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鲽鱼骨为原料,采用酶法制备鲽鱼骨胶原多肽螯合钙,优化鲽鱼骨胶原多肽螯合钙合成工艺参数。分析pH与酶解时间对鲽鱼骨胶原多肽功能特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以螯合率为指标,研究多肽液与骨粉酸解液体积比、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骨胶原多肽与鲽鱼骨粉酸解液螯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碱性蛋白酶为酶制剂,pH为8,温度60℃条件下酶解1h所得的骨胶原多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和乳化性。采用体积比为3∶1的多肽液与骨粉酸解液为螯合反应液,pH 8,反应温度40℃,螯合40min得到的产品螯合率最高,为98.64%。  相似文献   

14.
复合酶法水解大麦虫蛋白制备酸性多肽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复合蛋白酶(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对大麦虫蛋白进行控制酶解,研究酶解时间、酶活比、底物浓度、酶解温度、pH与加酶量等对酶解反应的影响;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酶解工艺;并对大麦虫酸性多肽清除自由基能力进行了测定评价.结果表明,酶解最佳条件为底物浓度5%,时间120 min,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1∶1,pH 8.71,温度48℃,加酶量16.91 mg/g.该酸性多肽对(O)_2~(-·))、DPPH·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具有很强还原力.利用优化工艺制得酸性肽得率为79.05%.  相似文献   

15.
利用5种蛋白酶酶解北极海参蛋白得到5种多肽,通过化学方法检测5种多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5种酶解多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均随多肽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对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大小顺序为木瓜蛋白酶酶解多肽PAP胰蛋白酶酶解多肽TP≈酸性蛋白酶酶解多肽AP中性蛋白酶酶解多肽NP胃蛋白酶酶解多肽PP,对超氧阴离子(O_2~-·)清除能力大小顺序为胰蛋白酶酶解多肽TP酸性蛋白酶酶解多肽AP中性蛋白酶酶解多肽NP木瓜蛋白酶酶解多肽PAP胃蛋白酶酶解多肽PP,还原能力强弱顺序为酸性蛋白酶酶解多肽AP中性蛋白酶酶解多肽NP胰蛋白酶酶解多肽TP胃蛋白酶酶解多肽PP木瓜蛋白酶酶解多肽PAP。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酶解多肽的分子量分布,PP、PAP分别集中在8~20、20~14 ku,NP和TP小于7 ku的含量较高,AP一部分在20~7 ku,另一部分在7~3 ku。  相似文献   

16.
鱼皮胶原多肽口服液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鱼皮为原料,用胃蛋白酶提取胶原多肽,探讨了影响鱼皮胶原多肽水解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优化了酶解工艺条件,发现鱼皮胶原多肽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液比6%、酶用量30 mg/g蛋白、酶解温度40℃、pH值2.0;然后以提取的鱼皮胶原多肽为原料配制胶原多肽口服液,得出了胶原多肽口服液的最佳配方为鱼皮胶原多肽液20 mL、蜂蜜5 g、葡萄糖1 g。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水酶法提取扁桃仁油.[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单一酶和复合酶种类及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料液比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水酶法提取扁桃仁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由果胶酶、纤维素酶和木瓜蛋白酶组成的复合酶,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3h,酶浓度2;,酶解pH7.0、料液比1∶4,在此条件下出油率达77.31;.[结论]单一酶中碱性蛋白酶,复合酶中果胶酶、纤维素酶、木瓜蛋白酶的组合对扁桃仁油的提取率最高;复合酶的出油率比单一酶高.  相似文献   

18.
以杏鲍菇为原料制备多肽,杏鲍菇蛋白质的提取采用碱提酸沉法,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筛选蛋白质的最佳提取条件;多肽的制备采用酶解法,以料液比,酶用量,水解时间为因素,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根据水解度确定最佳水解条件。结果表明:(1)杏鲍菇蛋白质等电点为3.6。(2)杏鲍菇蛋白质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0℃,pH 12,料液比1∶55,提取时间2.5h,提取率达46.21%。(3)碱性蛋白酶酶解制备多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水比1∶25、温度45℃、pH 10.5、时间12h、用酶量1.0%,水解度达81.19%。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水酶法提取碧根果油的工艺。[方法]以碧根果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料液比、酶添加量和pH为响应因子,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得出水酶法提取碧根果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确定水酶法提取碧根果油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烘烤温度120℃,料液比1∶8(g∶m L)、碱性蛋白酶添加量2.05%、pH 12.15,酶解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碧根果油实际提取率为82.24%,与模型预测值相一致。[结论]该研究可为碧根果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高效开发利用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加工副产物,以水解度、氨基态氮含量和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为指标,筛选了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5种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建立碱性蛋白酶最佳酶解工艺,并对最优工艺条件下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从氨基态氮含量和水解度的变化可知,碱性蛋白酶的酶解程度最高,其次为风味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酶解效果不佳;碱性蛋白酶酶解最佳参数条件为料液比(g∶mL)1∶4、pH 8.5、温度45℃、加酶量800 U/g、酶解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水解度(DH)为35.74%;酶解产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与十分之一用量的VC效果相当。研究表明,碱性蛋白酶是酶解魁蚶加工副产物获得较多小分子蛋白肽的良好用酶,本研究结果可为小肽型水产饲料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