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得到纯度较高的桦褐孔菌三萜类物质,采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桦褐孔菌三萜粗提物,并研究其最佳工艺。先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确定AB-8型大孔树脂对桦褐孔菌三萜具有最佳吸附效果,吸附量为18.81 mg/g,吸附率为89.02%,解吸率达到82.51%。再通过AB-8型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得到桦褐孔菌三萜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为上样样品浓度1.5 mg/m L,上样体积1.5 BV,上样流速1.5 m L/min,上样p H为溶液本身p H值,洗脱液为95%乙醇、体积5 BV,在此条件下,桦褐孔菌三萜纯度可达69.96%。  相似文献   

2.
试验不同的碳源、氮源和不同的pH、光照等处理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玉米粉;最适pH值为5~7;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对菌丝生长不利;适宜的CO2浓度可刺激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La)对灵芝菌丝体富集有机硒的影响。结果表明,镧能有效促进灵芝菌丝富集有机硒,当发酵培养基中镧的添加浓度为100mg/L时,菌丝产量和硒转化率最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中对灵芝菌丝体富硒影响最大的是镧浓度,其次是硒浓度、培养时间和pH值,最佳发酵条件是镧浓度100mg/L,硒浓度100mg/L,pH值4.5,培养时间7d,在此条件下菌丝体产量47.3g/L,硒转化率88.1%。  相似文献   

4.
酒精糟液香菇深层发酵富集微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确立了以酒精糟液为原料 ,香菇深层发酵富集微量元素硒的最适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酒精糟液10 0g/L、玉米粉 10g/L、亚硒酸钠浓度 10 0× 10 -6、培养基起始pH5 0、接种量 10 %发酵温度 2 8℃、摇瓶转速 15 0r/min、 5 0 0mL三角瓶装液 2 5 0ml。在此工艺条件下 ,富硒率可达 93%。利用电镜观察了香菇富硒过程中的细胞变化 ,结果表明硒的加入除了促进香菇生长以外 ,还使胞壁溶解 ,香菇胞外多糖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5.
冀宏  陈文杰  马允莉  霍红 《食用菌》2008,30(3):20-21
由采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野生桦褐孔菌分离获得品质稳定的纯菌株JS-1.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对其营养生理条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利于桦褐孔菌生长的微量元素最适添加量分别:MgSO<,4>.·7H<,2>O为0.15%;KH<,2>PO<,4>为0.3%;VB<,1>为20 mg/L;金属离子Mn<'2 >和Cu<'2 >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Fe<'2 >和Zn<'2 >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试验表明,桦褐孔菌最适生长酸碱度为pH6~7;在"微氧"环境中,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常态,具有限氧生长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以富集矿质元素钙、铁、锌的桦纤孔菌为试验材料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富集矿质元素后,桦纤孔菌中各营养成分含量普遍升高。富集矿质元素铁的桦纤孔菌的氨基酸、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含量均最高,其谷氨酸含量高达5.43%,比对照高3.14%;粗脂肪含量高达135.38 mg/g,比对照高55.03 mg/g;粗灰分含量高达50.90 mg/g,比对照高2.39 mg/g;粗蛋白含量高达21.34%,比对照高1.11%。富集矿质元素钙的桦纤孔菌的粗纤维含量最高,达41.72%,比对照高2.59%。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高产的深层发酵产物,研究从桦褐孔菌筛选菌株和发酵配方入手,对5个菌株、10种碳源和10种氮源进行了液体发酵试验,比较发酵产物收率,筛选廉价配方。结果表明:In4菌株菌丝干重和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在单一碳、氮源筛选基础上,完成2组碳源和2组氮源正交试验,获得了高产配方:麦芽糖15.0 g/L,葡萄糖15.0 g/L,豆粉0.6 g/L,酵母膏2.0 g/L,KH2PO43.0 g/L,MgSO41.5 g/L,VB110 mg/L,起始pH 4.0。发酵周期7 d,菌丝干重22.0 mg/mL,发酵液多糖含量11.3 mg/mL,菌丝体多糖含量132.2 mg/g,研究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凤美  孙勇  蒋继宏 《食用菌》2007,29(6):9-10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深层培养木蹄层孔菌的氮碳源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并采用常规方法对培养条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木蹄层孔菌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麦芽浸膏15 g/L,玉米粉15 g/L,豆芽20 g/L,硫酸铵0.3 g/L,MgSO_4 0.05%,KH_2PO_40.1%。木蹄层孔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5。  相似文献   

9.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及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抗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桦褐孔菌中桦褐孔菌多糖的工艺条件及桦褐孔菌多糖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设计正变实验.时桦褐孔菌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并用MTT比色法研究桦褐孔菌多糖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桦褐孔菌多糖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5℃、15倍水、20kHz、超声60min,桦褐孔菌多糖在1.0-16.0wg/mL范围内时肝癌SMMC7721细胞株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表现出浓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灵芝富硒能力的几个参数如摇床转速、培养温度、pH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灵芝能在含有低质量浓度亚硒酸钠100mg/kg的培养基中生长,并能在菌丝体内富集硒。当培养温度30℃、pH7.5、摇床转速160r/min,培养7d,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试验结果为富硒灵芝菌丝体生物量为40.6g/L,菌丝体硒含量为1572.89μg/g,总富硒量为63859.17μg/L。  相似文献   

11.
陈艳秋  周丽洁  李玉 《食用菌》2006,28(3):52-54
目的是探讨桦褐孔苗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方法:采用四氧嘧啶(200mg/kg体重)腹腔注射复制小鼠高血糖模型。分别给予小鼠应用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提取物按不同剂量灌胃,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各组的血糖水平。结果: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物不同剂量组对四氧嘧啶型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均有抑制作用,对正常小鼠无明显降血糖作用。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三者的降血糖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桦褐孔菌人工培养菌丝体、菌核与野生菌核多糖提取物对四氧嘧啶型高血糖模型小鼠均有降血糖作用。对正常小鼠无明显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MTT法测定桦褐孔菌抗突变活性成分Inotodiol,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20mg.L-1~80mg·L^-1桦褐孔菌的抗突变活性成分Inotodiol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有抑制增殖作用,且表现出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在倒置显微镜下、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AO/EB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均有体积变小、有凋亡小体。桦褐孔菌的抗突变活性成分Inotodiol可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以野生桦纤孔菌分离得到的菌丝体为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对桦纤孔菌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从50对引物中筛选出30对扩增产物丰富、具有较高多态性的引物,同时对SRAP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对模板DNA浓度、DNA用量、dNTPs、Buffer、Taq聚合酶、10碱基引物浓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桦纤孔菌SRAP的最佳体系为:模板DNA浓度为2 mg/L,dNTPs1.0 mmol/L,Buffer1.0 mmol/L,TaqDNA聚合酶0.3 U/μL,10碱基引物浓度为1.0μmol/L,加ddH2O至10μL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孙勇  蒋继宏 《食用菌》2007,29(1):30-30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世界性的木腐性真菌.又是一种药用真菌,桦褐孔菌(chaga)是俄国民间治疗癌病的药用菌。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和经济价值,桦褐孔菌被菇农任意采集,导致野生菌核资源临近枯竭,而桦褐孔菌人工培养仍存在困难,研究者们开始尝试从其菌丝发酵物寻找有效成分。桦褐孔菌菌丝生长速度较慢,为更好的进行其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进行了桦褐孔菌母种培养基的筛选工作,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采用显微鉴定和理化检识的方法对栽培桦褐孔菌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进行生药学的比较。结果显示显微鉴定中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差别在于前者菌丝松散,分枝较少;后者相反。理化检识方面,薄层层析比较得到二者均含有白桦酯醇;GC-MS联用分析鉴定出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0.31%;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16.04%,并且二者没有共同的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出栽培桦褐孔菌的粗水提取物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粗水提物在相同条件下,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取物明显的峰有2个,保留时间分别为85.026 min和107.920 min;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物明显的峰有4个,保留时间分别为76.310 min、77.130 min、87.546 min和97.423 min。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二者比较,并未发现相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菌质不同溶剂提取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物,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分别用于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进行比较。结果:桦褐孔菌菌质和菌核各组分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其质量浓度的递增而增强(其中石油醚提取组分的抑制率为0);菌质和菌核粗多糖组分对这两种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各自的其它组分(P0.01);菌质粗多糖对这两种酶的抑制率比菌核粗多糖低(P0.05)。结论:运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获得的桦褐孔菌菌质粗多糖有较好的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禚同友  周丽洁  陈艳秋 《食用菌》2007,29(4):59-59,61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桦褐孔菌菌丝体粗多糖提取的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乙醇沉淀浓度等因素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80℃浸提温度,2.5h浸提时间,85%乙醇沉淀浓度。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了桦褐孔菌总DNA,确定ISSR最适25 μL反应体系为模板DNA浓度15 ng·μL-1,dNTPs 浓度150 μmol· L-1,引物浓度25 μmol·L-1,Taq DNA聚合酶浓度2.0 U,Mg2+浓度1.4 mmol· L-1,10×buffer 2.5 μL,其余用ddH2O补足;确定ISS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35个循环:94℃变性1 min、45℃~51℃退火1 min(退火温度因不同引物而定)、72℃延伸1 min,最后72℃延伸5 min,4℃保存.筛选出16条ISSR引物,并成功应用引物UBC842完成了21株桦褐孔菌的ISSR-PCR反应.  相似文献   

19.
硒对两种灵芝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硒对两种灵芝菌的生长和富硒过程的影响,考察了两种灵芝菌在琼脂固态培养中对Se的耐受能力,以及两种菌在液态培养过程中生物量、发酵液中的pH、残糖以及Se富集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灵芝的耐硒能力与Se富集率并无显著关系,Se富集能力与培养时间、生物量和pH有关。两种灵芝在固态培养的耐硒能力显著高于液态培养。液态培养时Na2SeO3浓度为100mg/L,甜芝96 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0.635 g,120~144 h,富集Se元素最多,Se富集率升高了0.95%。而日本灵芝更适宜液态加硒培养,192h获得最高生物量达1.12g,120~144h,富集Se元素最多,Se富集率升高了3.52%。  相似文献   

20.
加镧液体培养灰树花菌丝富集有机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La)对灰树花菌丝体富集有机硒的影响.结果表明,镧对灰树花菌丝富硒有促进作用,当玉米培养基中镧添加浓度为100 mg/L时,菌丝产量和有机硒转化率最高.借用正交试验表设计组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马铃薯培养基,培养时间8 d,镧和硒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0 mg/L和50 mg/L,在此条件下,菌丝产量19.52 g/L,硒转化率达16.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