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中草药单体秦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生长和毒力的影响,实验测定了秦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生长曲线、生物膜以及脂肪酶活性、运动性、蛋白酶活性和溶血性等毒力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秦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MIC为128μg/mL;秦皮素浓度大于16μg/mL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秦皮素浓度大于8μg/mL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脂肪酶活性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秦皮素浓度为2~8μg/mL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运动性和溶血性无显著影响(P 0.05),但能降低嗜水气单胞菌蛋白酶活性(P0.05)。秦皮素对嗜水气单胞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期望通过低浓度秦皮素实现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防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虹鳟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灭活疫苗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250 g±12 g)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给试验鱼腹腔注射0.2 mL的灭活嗜水气单胞菌悬液(1.0×108cfu/mL)。分别在注射前(0 d)和注射后7、14、21、28、35、42 d取样,测定血液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LZM)活力、补体C3含量以及头肾和脾脏中IgM、IgT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疫苗能显著提高白细胞吞噬率(PP)和吞噬指数(PI)、LZM活力和补体C3含量,注射后21 d达峰值,PI、LZM和补体C3在42 d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免疫后21 d头肾和脾脏中IgM基因上调表达,35 d达峰值(分别上升24倍和26倍),42 d下降但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头肾和脾脏中IgT的上调表达比IgM弱得多,头肾35 d达峰值(上升6.2倍),脾脏28 d达峰值(上升6.1倍)。免疫42 d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虹鳟有较高的免疫保护作用,免疫保护率达到71.43%。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免疫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1869)后的免疫应答反应与保护效果,本研究采用福尔马林灭活法制备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免疫健康施氏鲟,对施氏鲟外周血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白细胞组成、吞噬活性、吞噬指数、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等免疫指标及疫苗保护效果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免疫组红、白细胞数量迅速上升,于免疫后第4天达峰值,分别为(8.50±0.17)×10~8个/mL和(8.96±0.44)×10~6个/mL;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分类百分比于第7天达峰值,分别为10.50%和15.5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在第21天才达峰值73.51%;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比均于第4天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53和30%;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在免疫后第7天和第14天达到峰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抗体效价于免疫后第21天达到峰值1:20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76.84%。由此可见,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免疫施氏鲟后,能够显著诱导施氏鲟体内的免疫应答反应,增强鱼体的免疫保护能力。本研究为养殖鲟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疾病的免疫预防技术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基于两级人工湿地的温室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鲫(Carassius cuvieri)生长、脏器系数、血清生理免疫指标及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抵抗力的影响。试验设2 kg·m^-3、4 kg·m^-3、8 kg·m^-3和16kg·m^-3共4种密度组,每组2个平行,养殖68 d。结果显示:1)各养殖密度下鲫生长及脏器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2)与2 kg·m^-3组鲫相比,16 kg·m^-3组鲫血清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升高,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蛋白质量浓度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差异不显著;3)高密度组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较低密度组弱。以上结果表明,如果以生长为考量指标,温室湿地循环水系统中鲫养殖密度可达16 kg·m^-3,但如此高的密度会对鲫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病原之一 ,可引起多种水生动物疾病 ,导致中华鳖多种病症。给养殖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生产中对该病作出正确诊断 ,正确选用防治药物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叙述了扬州地区某甲鱼养殖场嗜水气单胞菌导致的中华鳖疖疮病的主要病症 ,病理变化 ;嗜水气单胞菌的培养特性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 ,为生产中防治该细菌性疾病提供参考资料。一、发病情况与病理变化扬州地区中华鳖疖疮病在自然条件下5~10月都有发生 ,但以5月中上旬最为突出 ;而温室中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受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后血清酶活力的变化规律,将日本鳗鲡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30尾,腹腔分别注射0.1 mL浓度为3×106CFU/mL的菌液和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在注射后0、1、5、9、13、17、21、25、29、33 d从两组各取3尾日本鳗鲡,尾静脉取血,测定其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注射嗜水气单胞菌一段时间后,实验组鳗鲡的ACP和SOD的活力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都在21 d时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日本鳗鲡能够通过提高血清中ACP和SOD活力来提高机体对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力,而对一氧化氮合酶的活力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河蟹养殖水体中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水质的调控作用,利用平板计数法考察细菌、芽孢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弧菌(Vibrio)的抑制作用,利用哈希试剂测定水体中COD、氨氮、总磷、总氮的含量,对解淀粉芽孢杆菌降解水体有害物质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水体中的细菌总数和芽孢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整个养殖期,对照组和试验组水体中嗜水气单胞菌的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水体中的弧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水质指标的测定结果发现,在水体中投加解淀粉芽孢杆菌能显著降低氨氮、总氮、COD、总磷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乳酸乳球菌Q-9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 from Lactococcus lactis Q-9, EPS-9)对鲤免疫应答、抗氧化活性以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性能的影响,实验将提取并纯化的EPS-9 (250、500和1 000μg/mL)与鲤头肾细胞体外共培养,检测头肾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吞噬活性,以及孵育液中一氧化氮(NO)和细胞因子的合成量。将300尾健康鲤[(47.66±0.43) g]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阴性和阳性)灌喂无菌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 PBS),处理组分别灌喂不同浓度的EPS-9 (250、500和1 000μg/mL),1次/天,连续处理7 d后取血液和肝胰腺组织。随后,阳性组和处理组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阴性组用无菌PBS处理,感染24 h后取血液和肝胰腺组织。分别检测血清中NO和细胞因子的合成量,及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肝胰腺组织中的抗氧化(T-AOC、T-SOD、CAT、GSH、GSH-Px和MDA)指标。体外结果显示,EPS-9能显著增强鲤头肾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吞噬活性,并提高NO、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合成量。体内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PS-9灌喂处理能显著上调血清中NO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量,LZM和AKP活性,以及肝胰腺的抗氧化水平。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NO、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量及LZM、AKP的活性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但无论感染与否,EPS-9处理组血清中抗炎细胞因子的合成量均显著升高。研究表明,EPS-9在体内和体外均具备提高鲤的非特异性免疫、抗氧化活性和抗病原菌感染的能力,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添加剂应用于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9.
以0(对照)、50、100和150 mg/kg饲料的剂量将左旋咪唑(LMS)添加于基础饲料中制成颗粒饲料投喂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14 d,采样测定了罗氏沼虾血细胞吞噬活性、血清酚氧化酶(PO)、溶菌酶(LSZ)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并以6×105cells/mL浓度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对罗氏沼虾进行肌肉注射(20μL/尾),记录接种7 d后罗氏沼虾的累积死亡率。结果表明,3个LMS处理组的罗氏沼虾血细胞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血清PO、LSZ及SOD活性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LMS处理组的罗氏沼虾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明显增强。因此,饲喂适量的LMS能促进罗氏沼虾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在本试验条件下,100 mg/kg饲料的剂量为最适添加剂量。  相似文献   

10.
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效学。主要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生长动力学曲线、杀菌动力学曲线、抗菌后效应、四种培养因子对恩诺沙星体外抑制嗜水气单胞菌活性影响的体外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MIC、MBC和MBC/MIC分别为0.16μg/mL、0.32μg/mL和2,嗜水气单胞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h后进入对数期生长,大约持续10h;在用药4~8h时达到最大药效,由杀菌曲线可知恩诺沙星具有浓度依赖性;浓度为4MIC的抗菌后效应大于8MIC的对应值,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恩诺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作用的最适pH值为7~8;二价阳离子(Mg2+)对恩诺沙星药效影响较大;随着Mg2+浓度增大,药效降低;血清可降低恩诺沙星的药效;细菌数量对其抗菌活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李亚男  陆霖青  张鹏  张博  林蠡  秦真东 《水产学报》2024,48(1):019414-019414
为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功能,实验克隆了罗氏沼虾胞质锰SOD基因 (MrcMnSOD),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分析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下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显著诱导MrcMnSOD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进行高表达。为探究MrcMnSOD参与免疫应答的机制,进一步的抑菌实验表明,该蛋白质可显著抑制3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2种革兰氏阳性细菌 (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抑制作用与蛋白质浓度的关系不显著。研究表明,MrcMnSOD可能作为一种免疫相关分子参与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初步探讨了MrcMnSOD的免疫生物学功能,旨在为深入研究罗氏沼虾SOD的功能奠定相关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将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随机分为 4 组, 分别以普通饲料、黄芪多糖添加量为 500 mg/kg、1000 mg/kg、 1500 mg/kg 的饲料进行投喂, 42 d 后检测其生长性能、脏器指数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后淇河鲫的存活率。实验结果显示, 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可显著(P<0.05)增加淇河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 黄芪多糖添加后淇河鲫肾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无变化, 仅 1000 mg/kg 黄芪多糖添加组肝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黄芪多糖能显著增加淇河鲫肝脏 SOD、 CAT 和 GPx 活性, 降低肝脏 MDA 含量(P<0.05); 不同剂量黄芪多糖添加后均可提高淇河鲫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的存活率, 且 1000 mg/kg 添加组抗菌效果最好, 96 h 后淇河鲫存活率为 75%。上述结果表明, 黄芪多糖可促进淇河鲫生长, 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从而提高其抵御细菌感染的抗病力。综合分析和评估, 在水产养殖淇河鲫幼鱼饲料中黄芪多糖适宜添加量为 1000 mg/kg, 可有效防控鱼类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嗜水气单胞菌按是否产胞外毒素及毒素的类型分为高毒株和低毒株两大类。具高毒性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水产养殖动物,包括各种淡水养殖的鱼类、甲壳类、爬行类等普遍具感染性,同时嗜水气单胞菌也能导致人类疾病。有关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分类、毒性检测及对人类的致病性已有大量的报道和较深入的研究,但由于不同类型动物的生理差异,有关嗜水气单胞菌对水生动物生理的影响研究很少。本试验以淡水养殖的代表动物———鲫鱼为人工感染的实验对象,并以酪蛋白为酶作底物,检测鲫在人工感染产胞外毒素的嗜水气单胞菌及菌液上清后,其血清、肝、肾…  相似文献   

14.
生物絮团技术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在沿海滩涂鱼类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实验以滩涂主要养殖种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为研究对象,按照BFT养殖模式(BFT组,不换水,只补存蒸发掉或取样部分的水分)和一般养殖模式(对照组,每日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分别饲养,测定各处理组异育银鲫的生长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分析热休克蛋白HSP70的相对表达,人工感染试验对比分析BFT养殖模式组和一般养殖模式组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BFT组异育银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BFT组异育银鲫肠道中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53.10%、28.10%和17.99%;(3)BFT组异育银鲫体表黏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4)BFT组脾、肾、肝和鳃中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29倍、1.34倍、1.87倍和1.68倍;(5)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人工感染试验证实,BFT组异育银鲫抗细菌感染能力显著增强。研究表明,BFT养殖模式适于异育银鲫养殖,可促进鱼体生长,增强其应激能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5.
冬季开展仿生态培育中华鳖苗种是开展好中华鳖生态养殖生产,提高中华鳖养殖成活率的关键环节。本文所指的仿生态培育的含义就是在培育中华鳖苗的过程通过人工办法在池塘营造出与自然界中华鳖的生活环境相仿的培育环境,比如创造温室,人工种植水生植物,投为动物性饲料等,使鳖苗在其中能健康生长。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冬季温室大棚仿生态培育中华鳖苗种生产示范,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培育成活率平均达到90%以上。现将笔者采取的主要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技术人员和养殖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宏达  刘凯 《海洋渔业》2006,28(4):285-291
主要研究了中华绒螯蟹血清和血细胞破碎上清液(HLS)对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蜡状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不同浓度HLS对抗菌活性的影响以及血清中抗菌活性的诱导作用。结果显示,只有HLS对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活性,而血清对4种菌、HLS对蜡状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未表现出抗菌活性;随着HLS浓度的降低,大肠杆菌的细菌存活指数(SI)迅速上升,抗菌活性迅速下降,HLS浓度高低直接影响抗菌活性的强弱;通过注射灭活大肠杆菌,血清在1~24h内表现出抗菌活性的诱导作用,在6h时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A3α肽聚糖增强灭活嗜水气单胞菌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 A_(3α)肽聚糖对灭活嗜水气单胞菌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用添加肽聚糖的饲料投喂注射接 种经甲醛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菌苗的彭泽鲫,测定鲫鱼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和体表粘液溶菌酶活性、抗体 效价以及活菌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肽聚糖与灭活菌苗联合使用,鱼体表粘液和血清溶菌酶活性、 白细胞吞噬活性、抗体效价以及活菌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显著提高,表明 A_(3α)肽聚糖可增强灭活菌苗的免疫效 果。  相似文献   

18.
胡彩虹 《水产学报》2005,29(5):619-623
采用尼罗罗非鱼上皮细胞培养模型,观察嗜水气单胞菌对鳃上皮、皮肤上皮、肠上皮细胞的粘附率,研究载铜蒙脱石对细菌粘附的阻断作用及其对细菌粘附引起鱼上皮细胞膜生物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与鱼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粘附作用,粘附率大小顺序为鳃上皮〉皮肤上皮〉肠上皮细胞。载铜蒙脱石均显著降低了嗜水气单胞菌对鳃、皮肤和肠上皮细胞的粘附率(P〈0.05),而且对不同上皮细胞的粘附阻断率无显著差异。嗜水气单胞菌粘附肠上皮细胞后细胞膜生物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嗜水气单胞菌粘附鱼上皮细胞后,胞浆游离钙和细胞膜磷脂酶A2活性显著上升。载铜蒙脱石可显著降低由于嗜水气单胞菌粘附鱼上皮细胞引起的胞浆游离钙和细胞膜磷脂酶A2活性的升高。结果表明,载铜蒙脱石可有效阻断病原菌粘附,从而防治细菌感染和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饥饿、次饱食、饱食和过饱食4个不同投喂水平(即2%、3%、4%和5%体重)对刺参[初始体重为(5.80±0.02)g]生长性能、体成分、消化性能以及刺参体壁与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影响。试验在室内静水养殖系统中进行,试验水温为19–21℃,为期60 d。结果显示,在次饱食水平下,刺参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过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在过饱食水平下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饥饿水平和次饱食水平(P0.05),但与饱食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刺参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投喂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下降后保持稳定的趋势,在饱食水平之后达到稳定;在饱食水平下,刺参体壁和体腔液AKP、SOD及LZM活性均表现出较高水平,表明在饱食投喂水平下,刺参抗病能力最强;不同投喂水平对刺参体壁营养组成以及刺参脏壁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建议刺参养殖采用饱食水平进行投喂。  相似文献   

20.
嗜水气单胞菌适宜PH值和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广  余文斌 《内陆水产》2000,25(8):36-37
嗜水气单胞菌分布极广 ,在水、土以及各种食物中均能够分离到 ,在家鱼肠道[1]及中华鳖的消化道中[2]也曾分离到该菌 ,1970年已经被确认为人的肠道病原菌 [3],因此 ,70年代以来 ,对该致病细菌的致病机理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我国 ,随着淡水特种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大面积推广 ,水产养殖对象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多。在众多侵袭性疾病中 ,以细菌危害较为严重 [4],而其中又以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华鳖养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惨重。近年来 ,国内学者对该菌的致病性也极为关注 ,但是 ,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