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221份西瓜种质资源的番茄红素含量,采用类平均聚类法对201份红、粉瓤西瓜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红素含量与西瓜品种的瓤色相关,差异很大,201份红、粉瓤西瓜品种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在10.03~91.99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35.23 mg/kg,变异系数为41.95%,20份黄、白、橘色瓤西瓜品种中的番茄红素含量相对极少,在0~6.32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1.79 mg/kg,变异系数为95.80%;201份红、粉瓤西瓜种质资源被聚为普通型、中间型、高型、极高型4大类,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4.29%、12.51%、7.41%、7.44%,其中普通型类群中番茄红素含量的变异较为丰富;国外引进品种、选育品种、地方品种在4个类群中均有分布,品种栽培类型与番茄红素含量无明显相关性。在此研究基础上,筛选出6份极高番茄红素含量和9份高番茄红素含量的西瓜品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福建省山药初级核心种质,为福建地方山药资源的保存、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5份福建省地方主栽山药资源为材料,调查20个农艺性状,包括7个数量性状和13个描述型性状,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采用优先取样法构建初级核心种质,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及ISSR分子标记等对其代表性进行评价。【结果】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数量占原种质的43.6%,在降低冗余的同时保留了选育品种和有突出特点或地方特色的资源。初级核心种质和原种质各性状的均值、方差、变异系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数量性状除茎粗外,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变异范围的84.9%~100%。描述性指标除最弱的生长势外,核心种质保留了原种质的全部等级分布。初级核心种质和原种质的ISSR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数量、有效等位基因数量、香农多样性信息指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且初级核心种质的多态位点保留率达到原种质的98.6%。基于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主坐标分析均确认了核心种质的代表性。【结论】构建的福建省山药初级核心种质能够较好地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福建地方山药资源的保...  相似文献   

3.
萱草属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初级核心种质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在系统收集萱草属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以155份萱草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EST-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基于分子标记聚类结果采用多次聚类优先取样策略构建萱草属初级核心种质库,并对初级核心种质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3对引物对155份萱草属种质共扩增出396条多态片段,平均扩增9.21条,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6064,不同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8642,依据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树状图,将155份种质聚类分为"黄花菜"和"萱草"2大类群。(2)通过6次取样建立萱草属初级核心种质库,包含32份种质(4个种、1个变种、27个品种)。初级核心种质库为原始群体的20.65%,保留了291个(68.69%)多态性位点,其中‘黄花菜’类群种质8份,占‘黄花菜’类群资源总数的13.56%;‘萱草’类群种质24份,占‘萱草’类群资源总数的25.00%。(3)43对引物对32份核心种质共扩增出272条多态片段,平均扩增6.3256条,PIC值平均值0.6060,不同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7940;32份材料聚类分为"黄花菜"和"萱草"2大类群。  相似文献   

4.
采用叶绿体SSR(cpSSR)分子标记对从国内外引进的64份山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DNA指纹图谱,旨在为山药品种亲本选择,山药种质创新及品种改良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从21对cpSSR引物中筛选出10对扩增稳定、多态性高的引物,在64份山药种质材料中扩增出69个条带,多态性条带59个,多态性比率高达85.51%,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69 3(1.231 1~1.916 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560 6(0.329 0~0.671 1),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78 1(0.184 8~0.478 1),表明64份山药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 0.55~0.93,在相似系数为 0.63时,可将64份山药种质资源分为4类,结果表明,基于cpSSR 分子标记的山药种质资源的分类在种间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但是cpSSR 分类表现出较大的地理分布的相关性,而与形态特征关系不密切。选用较少的引物区分较多的品种为原则,采用2对引物成功构建供试种质的DNA指纹图谱,为山药种质资源鉴定和品种选育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作物种质库中385份小豆资源为材料,根据13个农艺性状,利用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分别采用比例法、平方根法确定取样数法及聚类选择和随机选择2种个体选择法构建5个小豆初选核心样本,对不同的取样方法及总资源间进行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性状符合度、遗传多样性指数和数量性状变异系数的比较,探讨构建河北省小豆初选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聚类选择取样优于随机取样,在聚类选择条件下采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优于平方根法,最终确定按地理来源分组、利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聚类选择个体为小豆核心种质构建的最佳方案。采用该最佳方案,构建包含79份小豆种质的初选核心种质,取样比例为20.5%,13个农艺性状的性状符合度达100%。  相似文献   

6.
研究福建山药地方品种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旨在为山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分类以及利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72份福建山药地方品种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7个数量性状、12个质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采用WPGMA法对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7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75%~42.39%之间,平均为33.17%,以块茎直径变异系数较大,叶形指数较小;12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38 3~1.568 3之间,平均为1.017 3,以叶片质地较高,零余子有无和开花与否较低;通过聚类分析,将所有资源分为薯蓣、褐苞薯蓣、山薯和参薯四个类群。结果显示:福建山药地方品种资源表型性状差异明显,变异幅度大,遗传多样性丰富,且以褐苞薯蓣和参薯为主要栽培类型。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地区山药种质资源类型及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为山药品种选育、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44份山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条随机引物,8条引物扩增获得的总谱带数为87条,多态性谱带数为87条,多态性谱带比例为100%。聚类分析将44份种质资源分成4个类群,从结果看ISSR标记技术聚类分析与植物分类学进行的基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44份山药种质资源的遗传距离在0.0313~0.7216,以遗传距离为0.5618进行划分,可以将44份山药种质资源划分为5类,其中薯蓣与褐苞薯蓣亲缘关系最近,与山薯较远,与参薯距离最远。  相似文献   

8.
采用表型和SSR标记对23份福建省春大豆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7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6.56%,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29,聚类分析将23份种质资源聚为3大类;SSR分子标记分析,23份种质中共检测到163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系数为3.26,有效等位变异系数为2.286.PIC变幅为0.131 8~0.728 5,平均值为0.454 9.Shannon-Weaver指数平均值为0.899 5,成对相似系数范围为0.1944~0.725 2,平均相似系数为0.450 9,基于SSR分子标记结果的聚类也将23份材料聚为3大类,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叶绿体DNA(cpDNA)序列atpI-rsp2和psbC-trnS分析山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山药种质资源鉴定、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来自14个省(区)的64份山药种质为材料,对其atpI-rsp2和psbC-trnS序列进行多态性扩增并测序,经拼接、比对后,利用MEGA 7.0计算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利用DNAsp 5.0分析核苷酸多态性,采用NET Framework 4.6.1绘制单倍型间的中介邻接网络结构。【结果】atpIrsp2和psbC-trnS序列合并序列长度为1938 bp,共有117个插入/缺失位点(IS)和14个变异位点(Vs),转换率(Si) 为49.1%,总体转换/颠换偏倚率(R)为0.928,共产生30种单倍型,其中有21种为独享单倍型,9种为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9206和0.00139。atpI-rsp2序列和psbC-trnS序列及合并序列的Tajima’s D、Fu and Li’s D*和F*均为负值,其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10),说明这2个序列在进化上符合中性进化模式。64份山药种质的遗传距离为0~0.003865,平均遗传距离均为0.001400。中介邻接网络结构分析结果显示,30种单倍型可分为3类,其中,H5为较原始单倍型。【结论】64份山药种质资源的遗传距离较近,遗传背景相似,可能是由于长期地区间引种导致,与地理距离不完全相关。atpI-rsp2和psbC-trnS序列可用于山药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通过10余年来对南洋楹种质资源的引进及保存研究,收集来自国内外的32份优良种质资源,并进行育苗造林保存试验。结果表明,2.5年生林分群体平均树高5.22 m、平均胸径7.09 cm,平均保存率88.16%;不同品系间树高、胸径、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采用谱系聚类法将32个品系分为3个生长类型,其中第Ⅰ类为速生型,包括CK、Y4、C2、Y3、Y7、C9、N2,比群体平均材积大15.2%-41.6%,持有良好的遗传基础和适生稳定性,可经过进一步观察验证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发掘新的茶树种质资源,对陕西省10个地区88份茶树资源的特征性生化成分进行了测定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8份茶树种质资源的生化成分变异幅度大,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及酚氨比平均变异系数为28.00%,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幅为1.96~2.08,均值为2.01。聚类分析发现,当欧氏距离为15时,88份资源可分为4大类复合组,无独立组存在。根据生化成分含量,可以从中初步筛选出高咖啡碱资源1份、低咖啡碱资源1份和低茶多酚资源1份,为今后的生产和育种提供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挖掘优异资源,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基础材料,2006-2007年连续2年在扬州对261份中国小麦微核心和54份应用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微核心和应用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微量SDS沉降值的变异系数高于蛋白质含量.分别从中筛选出25份低蛋白质含量和12份低微量SDS沉降值的种质.其中4份种质可确定为优质弱筋种质,可作为弱筋小麦育种的优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江西省芝麻地方种质资源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分析,为江西芝麻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江西省39个县(市、区)收集到的132份芝麻地方种质为试验材料,对其23个表型性状(12个质量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进行测定,并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同时,对11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供试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3个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821,其中,12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217~1.0307,平均0.7290;11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70%~43.5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6138~2.0627,平均1.8855。3种粒色类型芝麻种质中,以46份白芝麻种质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3602,74份黑芝麻种质和12份其他粒色(黄色、褐色、黄褐色、红褐色等)芝麻种质表型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782和1.0476。生育期与株高、始蒴高度、蒴果长、千粒重和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但与含油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的132份芝麻种质资源可分为四大类,不同类群种质的来源地存在地理位置的交错分布现象,其中,第Ⅰ类群可作为潜在选育芝麻高含油量新品种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可作为潜在高产优良芝麻材料利用,第Ⅲ类群可作为潜在矮杆株型的亲本材料,第Ⅳ类群可作为潜在的高蛋白型亲本材料加以利用。【结论】江西芝麻地方种质资源的主要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以46份白芝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更丰富。种质间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无必然联系。以高产高蛋白为育种目标时应选择株高较高,始蒴高度适中、蒴果较大、千粒重较高的材料为亲本,并据此进行后代选择。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油菜种质资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对陕西省境内的油菜种质资源进行搜集,整理,鉴定,评价,明确了陕西省油菜地方种质资源包拓芸薹属的3大类型及芝麻菜属的芸芥(Eruca.sativa);陕西省油菜按生育期可分为陕西南秦巴山区及汉江谷地的早熟生莳在中灌区及渭北旱魂的北方白菜型油菜及南部灌区的甘蓝型油菜和陕北高原的极早熟春播油菜3个生态型;  相似文献   

15.
对11份甘蔗种质(ROC22号、YT93–159、DZ09–78、YZ12–1202、YZ11–1122、YZ05–51、YZ11–2629、YZ12–1252、YZ12–1185、YZ12–1301、YZ11–1204)中的铁(Fe)、锌(Zn)、硒(Se)进行检测,通过方差和广义遗传力分析发现,甘蔗蔗汁中Fe、Zn和Se平均含量差异较大,且变异广泛,变异系数为21.89%~41.45%;Fe、Zn和Se元素广义遗传力较高,分别达到0.94、0.99和0.94。基于微量元素含量差异对甘蔗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发现,11份甘蔗种质可以聚为3类,分别为富Fe种质、富Zn种质和普通种质,其中,富Fe种质包括ROC22号、YZ12–1301和YZ12–1252,蔗汁中的F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质,平均含量达5.30 mg/kg;富Zn种质包括YZ05–51、YT93–159和YZ11–118,蔗汁中的Zn含量达到3.00 mg/kg;第3类为普通种质,微量元素含量普遍较低。对聚类结果的逐步判别分析发现,各类种质被正确分类的概率均为100%,聚类结果可靠,各个种质均被正确分类。  相似文献   

16.
短葶山麦冬种质主要性状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君毅 《农学学报》2011,1(10):25-30
为了对短葶山麦冬栽培种质进行评价和分析,广泛收集短葶山麦冬道地药材产区栽培种质45份,调查其主要形态性状和经济性状。以经济性状为选育目标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优良种质。结果表明,分支数、根数、单株块根数、多块根根数、叶长、叶宽、叶脉数、块根长、块根直径等9个主要形态性状和单株产量、多糖含量和皂苷含量3个经济性状差异显著。45份短葶山麦冬种质可以分为5个类群,其中第IV和V类群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通过对短葶山麦冬栽培种质广泛收集与评价筛选出3份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
党参不同种质资源间多糖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党参种质资源研究以及新品种选育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各党参种质资源多糖含量,并以多糖含量评价各党参种质资源品质。[结果]原产地各种质资源多糖含量为19.27%~40.92%。不同种质多糖含量差异较为显著,来源于吉林抚松和敦化的种质多糖含量较低,甘肃文县种质多糖含量最高;而试验地(北京)党参多糖含量以吉林抚松种质含量最高,为43.53%;陕西凤县种质含量最低,为25.41%。来自山西的种质多糖含量均在35%以上,除甘肃文县外,均高于甘肃种质。[结论]来源于吉林抚松、陕西文县、山西平顺的党参种质多糖含量均在35%以上,较其他种质为优,可作为党参新品种选育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了解毛花猕猴桃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测定了浙江省丽水市境内22份毛花猕猴桃种质的8个品质指标,进行了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果实品质指标差异较大,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38%);果实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1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2份毛花猕猴桃种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第一类种质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第二类,第二类种质果实的固酸比稍高于第一类;主成分分析表明,前三个主成分贡献率达85.04%,可综合反映果实品质信息;综合评价结果显示,LD-18、L-74、L-27、L-19、L-73这5个单株果实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综上所述,丽水市境内毛花猕猴桃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为新品种的选育和果实品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5个山药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比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 4个山药栽培品种太谷山药、铁棍山药、花籽山药、日本白山药和 1个野生山药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调查 ,结果表明 ,花籽山药生长势强 ,产量最高 ;其次是日本白山药 ;太谷山药生长势和产量水平中等 ;嵩县野山药产量水平居中等 ,生长势强 ;铁棍山药生长势较弱 ,产量水平最低。营养品质测定结果表明 ,铁棍山药的可溶性总糖、淀粉、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表现最高 ,分别比其他 4个品种高 12 .8%~ 2 96 .8% ,5 9.7%~ 85 .8% ,5 5 .4 %~ 10 8.7% ,114 .3%~2 0 8.8% ,74 .8%~ 135 .7% ,品质最好 ,且含水量最低 (71.8% ) ;太谷山药的淀粉、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日本白山药、花籽山药和嵩县野山药 ,但可溶性总糖含量最低。因此 ,可利用上述品种资源的优良性状 ,采用常规杂交和细胞工程技术 ,对现有的栽培品种进行改良 ,以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的山药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玉米芽期抗旱性研究初报(英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The drought resistances of 44 maize germplasms at budding stage were studied with 19.2% 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in order to provide new germplasm resource for 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of maize.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were five extremely high drought resistance germplasms,20 germplasms with high drought resistance,and 19 germplasms with medium drought resistance.The significance testing was also us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germination index(GI)and germination of drought resistance index(GDRI)of N4,N54-1 and Wuming No.1 were dramatically remarkable than others.The conclusion was that the 44 maize germplasm had good drought resistance and could be used as germplasm resource of the drought resistance breeding of maize,which had a great value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