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1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豆象绿豆新品种冀绿15号是以V1128与中绿1号杂交创制的抗豆象后代材料抗豆象4号为母本、保942-3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7年12月通过河北省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成果评价。该品种具有夏播平均生育期65d,株高54.2cm,具有早熟直立、株型紧凑、结荚集中、成熟一致、不炸荚等特性。每hm~2平均产量为1986kg,较对照品种保绿942平均增产7.4%。室内接虫鉴定表明,冀绿15号高抗绿豆象和四纹豆象。适宜在河北、山东、河南、吉林等省份的适宜区域春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了找到一种快速、简单的测定绿豆品质的方法,利用瑞典波通(Perten)公司生产的DA7200二极管阵列近红外光谱仪,以来自我国绿豆主产区的77份绿豆资源为试验材料,对样品进行光谱扫描,并测定了直链淀粉含量的参比数据。结果表明:定标集和检验集样品的蛋白质含量预测值与化学测定值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 2和0.963 1;所建定标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对完整绿豆粗蛋白质的分析,可直接用于育种材料选择以及突变体筛选和种质资源的评价等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中熟小豆品种冀红15号和晚熟小豆品种冀红16号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均设高(21万株/hm~2)、中(15万株/hm~2)和低(9万株/hm~2)3个水平,观察了小豆的开花、结荚全过程,并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参试小豆品种的开花结荚规律,以期为小豆的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小豆开花过程可分为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3个阶段,开花数量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规律;随种植密度的增大,2个小豆品种均表现出盛花期延长、开花总量减少的趋势。小豆的开花顺序均表现为中下部花先开,之后向上、向下、向外围逐步扩展。小豆的结荚规律为主茎结荚多、分枝结荚少,单株荚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少;2个小豆品种的成荚率在28.00%~36.24%之间,低密度处理的成荚率均其他2个密度处理。小豆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冀红15号和冀红16号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15万~21万株/hm~2和9万~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利用SSR标记分析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8对SSR引物对96份野生小豆资源、小豆近缘野生植物及栽培小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5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SSR引物9.10个,多态信息含量的变异范围从0.374到0.865,平均为0.722。野生小豆材料和近缘植物Vigna minima遗传变异丰富。来自不同地域的野生小豆材料具有大量特异等位变异,基于非加权成组配对算术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小豆单独分群,且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相一致。4份栽培小豆材料与日本野生小豆遗传距离较近,表明目前国内小豆育种中较多使用了含有日本血缘的小豆材料,以及国内野生小豆资源的搜集和利用工作落后于日本。本研究对国内野生小豆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以为这些资源的评价、利用和优异基因的发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河北省杂粮生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杂粮生产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选用优质品种,调整布局,建立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强化小食品加工和营销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食用豆类生产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静  范保杰 《杂粮作物》2004,24(4):240-243
介绍了河北省主要食用豆类的生产概况及资源研究和育种工作的主要内容及进展,分析了生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目标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引进了“AVRDC”47个绿豆品系,并进行了鉴定与研究,筛选、推广了适宜河北省种植的品系VC1973A(中绿一号)和VC2719A(中绿二号),明确了“AVRDC”绿豆新品系的应用特点。并与当地资源杂交选育,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豆象是危害豇豆最主要的仓储害虫。发掘豇豆抗豆象基因为抗性品种的选育,以及减少豆象对豇豆生产的危害奠定基础。【方法】以中豇1号(感)和Pant-lobia-1(抗)为亲本构建的包含282个株系的RIL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人工接种法分别对282个株系接种绿豆象和四纹豆象,进行抗豆象表型鉴定,并利用两亲本对3 992个来源于绿豆、小豆和豇豆的SSR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然后利用筛选到的多态性标记对282个株系进行基因型分析,最后结合RIL群体各株系抗豆象表型鉴定数据和基因型分型数据,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进行抗豆象QTL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定位豇豆抗豆象基因。【结果】中豇1号和F1籽粒的被害率均为100%,Pant-lobia-1籽粒的被害率分别为22.5%和42.5%。推测Pant-lobia-1对绿豆象和四纹豆象的抗性均为隐性遗传;筛选到182个多态性标记,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构建了一个包含11个连锁群的豇豆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1 065.23 cM,相邻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5.85 cM;经2种豆象处理,分别在连锁群1和连锁群5上检测到2个稳定的QTL位点,暂定名为vubr1-1vubr5-1,其中vubr1-1位于标记XD11-44和HAAS_VR_2274之间,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7.6 cM,在2种豆象处理中分别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7.16%和6.92%;vubr5-1位于标记XD1-14和CP185之间,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2.90 cM,在2种豆象处理中分别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6.96%和6.37%。【结论】构建了一个包含11个连锁群、182个多态性标记的豇豆遗传连锁图谱,检测到2个与抗豆象相关的QTL位点。  相似文献   
9.
豇豆属食用豆类间的远缘杂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种间的杂交亲和性,为开展豇豆属食用豆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绿豆、小豆、黑吉豆、饭豆、豇豆5种主要的豇豆属食用豆栽培豆种和Vigna minima、Vigna nakashimae、Vigna riukiuensis 3种小豆、饭豆的近缘野生种为亲本,进行豇豆属下食用豆种间的远缘杂交,并对"绿豆×小豆"、"饭豆×小豆"、"小豆×饭豆"的杂种幼胚进行幼胚拯救。通过调查杂交成荚率和杂种F1的农艺性状表现,分析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杂交组合间的杂交亲和性。【结果】各食用豆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及母本的选择影响远缘杂交结果。除包含豇豆种的杂交组合外,其他食用豆种间正反交杂交组合均能够结荚,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程度在各组合间存在差异。"绿豆×黑吉豆"、"小豆×Vigna minima"、"小豆×Vigna nakashimae"、"小豆×Vigna riukiuensis"4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遗传障碍,杂交成荚率较高,幼胚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但均可以获得能够正常出苗的杂交籽粒,F1植株结实率降低。绿豆和饭豆间正反交均能够结荚,但绿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显著高于饭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且能够收获成熟的杂交荚和杂交籽粒。F1植株高度不育,即使与绿豆或饭豆回交也均不能获得有活力的后代种子。"绿豆×小豆"、"饭豆×小豆"2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杂交障碍,然而在受精后幼胚生长阶段却存在发育障碍。通过幼胚拯救可以获得两者的后代植株,前者F1高度不育,后者F1可育,但结实率降低。其他杂交组合间存在杂交荚发育一段时间后干枯或掉落、杂交籽粒胚败育等现象,未能获得后代植株。【结论】绿豆作母本与黑吉豆、小豆、饭豆杂交更利于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黑吉豆与小豆、饭豆杂交时存在胚败育现象;饭豆作母本与小豆杂交经幼胚拯救可以获得可育的F1植株;小豆与近缘野生种的杂交亲和性优于饭豆;豇豆与其他食用豆类间杂交均未成功。  相似文献   
10.
除草剂对收获期绿豆落叶及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人工成本的增加,使得绿豆机械化收获成为今后的技术需求。为了使绿豆在成熟期集中落叶,以绿豆品种冀绿9号为试材,选取5种除草剂且均设3个浓度水平,对成熟期绿豆进行喷雾处理,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发芽率试验,比较了不同除草剂种类及施用浓度对绿豆落叶和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比较适合作为落叶剂使用,喷施草甘膦后7 d大部分叶片脱落且对种子发芽率影响不大。生产上应用除草剂使绿豆在成熟期集中落叶,推荐应用草甘膦,施用浓度为4500 mL/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