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北地区冬季肉牛舍环境指标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通过测定西北地区冬季肉牛舍环境指标,评价肉牛舍环境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选择木屋架草泥屋面肉牛舍2栋(其中1栋地面加2 cm垫料)、单层彩钢板屋面肉牛舍1栋(屋顶换气缝覆盖塑料薄膜)测定各项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草泥屋面牛舍内平均温度为-9.56 ℃、湿度为78.71%、风速0.17 m/s,牛舍温度过低,不能满足肉牛生产要求;单层彩钢板牛舍同期的温度比草泥屋面牛舍高3 ℃,但湿度要高15%(达到93.75%),风速为0.03 m/s,其环境综合评价不如草泥屋面牛舍.牛舍地面加垫料即可提高舍内温度,又可保证地面温度在0 ℃以上,同时可以降低相对湿度4%,是改善牛舍环境条件的有效措施.建议:肉牛舍屋面采用草泥屋面或双层彩钢板,屋顶换气缝改为0.36 m,地面垫料厚度可增加到5 cm.  相似文献   

2.
江波涛  李莉 《兽医导刊》2016,(20):221-222
彩钢和砖混结构肉牛舍是我国目前北方最典型的牛舍建筑方式,本试验从测试结果发现,两种育肥牛场牛舍的空气温度都未达到育肥牛适宜温度的要求(3~20℃),主要原因是牛舍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能力不够.四个肉牛舍的空气平均温度分别为2.3℃、1.0℃、-0.6℃和-11.2℃,屋顶或墙壁设置保温材料的AⅠ、AⅡ、BⅠ型舍的空气温度和内表面平均温度比外围护结构没有保温层的BⅡ型舍的都高.说明设置保温材料牛舍的气温比未设置保温材料牛舍的要高,要采用挤塑板作为保温材料时,其保温隔热效果比苯板更好些.  相似文献   

3.
江波涛  李莉  曲永利 《兽医导刊》2016,(22):221-222
本文对东北地区肉牛舍作为测定对象,对肉牛舍的温度、湿度、风速、CO2浓度以及NH3浓度进行分析.对牛舍内采暖温度进行测定,平均温度能够保持到12~15℃之间,湿度也在40~80%之间.通过对东北地区冬季肉牛采暖舍环境的检测,所得到的结果证明东北地区能够在冬季为肉牛提供较为舒适的环境,并且在养殖肉牛技术上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适合东北地区的肉牛舍设计和管理方案,试验在黑龙江省选择2种具有代表性的牛舍(钟楼式彩钢结构的妊娠牛舍A和双坡式砖混结构的育肥牛舍B),对其冬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牛舍A内牛只活动时平均温度为-14. 1℃,温度较低;平均相对湿度为87. 1%,较标准值略高;风速、CO_2和NH_3浓度均适宜肉牛生长。牛舍B内平均温度为-1. 6℃;平均相对湿度为100%,严重超标;舍内风速为0 m/s,CO_2和NH_3浓度较高,不利于肉牛生长。牛舍A保温层薄、门窗密封不严;牛舍B通风换气系统设计不完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肉牛生长环境要求,牛舍A更适宜肉牛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冬季肉牛的饲养水平,试验根据张掖地区的气候状况和建筑日照参数对牛舍进行采光与通风设计,并应用于实际生产。该牛舍设计为东西朝向,共饲养240头体重约400 kg的育肥牛。根据太阳日照确定牛舍屋顶2条1.2 m采光带,冬至10:00—14:00光线可直接照射牛体,减缓肉牛冷应激。将建造后的牛舍应用于实际饲养,并对舍内环境因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通气缝开启状态下,舍外日平均温度为-5.2℃时,舍内日平均温度为1.68℃,舍内最高温度为10.6℃、最低温度为-5.6℃;风速为0.23 m/s,总通风量为21 772.8 m~3/h;相对湿度08:00时为81.7%,14:00时为34.5%,20:00时为56.8%,基本符合肉牛生产要求;舍内NH_3浓度为0.7 mg/m~3,CO_2浓度为705.0 mg/m~3,平均照度超过50 lx,均达到饲养标准。说明牛舍设计合理、通风与采光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肉牛舍的环境指标如温度、湿度、通风,对肉牛的健康和增重有重要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测定夏季肉牛舍环境指标,评价牛舍环境状况并提出意见建议。结果表明,该牛舍舍内平均温度为23.4℃,平均湿度为51%,平均风速为0.26m/s,CO2平均浓度为681mg/m3,采光系数为1∶15,NH3浓度不足1 mg/m3,这些指标总体上可满足夏季肉牛生产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5,(10):53-56
通过塑膜暖棚肉牛舍屋面形式选择、前屋面角和朝向设计、舍内其他参数确定,为北纬41°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塑膜暖棚肉牛舍结构标准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设计了采用屋顶负压机械通风的环境调控方式时风机风量、数量及安装位置等参数,为塑膜暖棚肉牛舍屋顶负压机械通风提供一种模式。牛舍环境参数测试结果表明:在大寒当天舍内比舍外平均温度高14.2℃,舍内平均温度8.47℃,能够满足肉牛生产环境温度要求,舍内平均湿度为75.9%、CO2浓度平均为1 496 mg/m3、NH3浓度平均为2.82 mg/m3、H2S浓度平均为0.03 mg/m3,畜禽场环境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测河北省不同地区6个有代表性的肉牛场合内外空气温度和湿度,对冬季肉牛舍的温湿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数牛舍内气温偏低,尤其是早晚,分别达到-0.4~1.7℃和0.8~5.3℃。除平原丘陵地区的敞棚舍,各种封闭性较强的牛舍(半开放舍、有窗舍和塑料暖棚舍)内外气温差异显著(P〈0.05),尤其是承德山区牛舍,舍内外气温差可高达11.6℃。另外,各牛舍早晚湿度较大,尤其是承德山区,牛舍内湿度明显高于舍外,达到78%~81%,而平原丘陵地区的多数牛舍内外湿度差不明显,舍内早晚湿度分别达到65.0%~72.0%和59.0%~71.0%。综合温湿度分析,河北省多数肉牛舍冬季处于寒冷状态,需要加强牛舍保温。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寒冷地区有窗牛舍冬季舍内环境质量,避免自然通风口结冰导致牛舍通风不足,试验选择吉林省某牛场68头育肥牛有窗牛舍,根据试验舍实际情况结合现有国内外推荐的冬季通风量和计算方法计算出不同通风量,将试验分为5个试验阶段,每个试验阶段通风量分别为3 060.0、3 816.29、4 387.56、6 636.67 m~3/h,并对舍内环境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现有国内外推荐冬季通风量和计算方法所得到的通风量均不能使舍内环境指标满足国家牛舍环境标准;二氧化碳平衡更适合作为低温高湿牛舍通风计算依据,但热量单元hpu(动物在20℃时1 000 W总代谢热)的二氧化碳产生量系数取值0.185 m~3/(h·hpu)过小,推荐取0.20、0.22、0.24 m~3/(h·hpu);屋顶机械通风模式虽然没有显著改善舍内CO_2和NH_3浓度,但是加强了舍内地面的干燥程度,在00:30牛只躺卧比例随通风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增加了90.2%(P0.05)。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南方肉牛夏季生产中的热应激,在牛舍应用冷风机-纤维风管系统,结合两种不同的送风方式(上置置换通风和射流送风)来改善牛舍环境,并比较效果。以栓系饲养西门塔尔杂交牛为试验对象,对牛舍环境、肉牛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测定期间,与舍外相比,上置置换通风舍和射流降温舍温度降幅分别为2.8℃和2.4℃,相对湿度分别升高13.9%和11.9%,两舍之间温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射流送风舍0.7m及1.4m风速较上置置换通风舍分别高0.19和0.26m/s(P0.01);射流送风舍试验牛体感温度比上置置换通风舍低0.9℃(P0.01);氨气浓度低1.67mg/m~3(P0.01);试验期间,头部射流舍试验牛的平均呼吸频率比上置置换通风舍低11次/分(P0.01),皮温低0.5℃(P0.01)。研究表明,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冷风机-风管结合射流送风降温可更好地改善牛舍环境,缓解肉牛的热应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亚热带无隔热层钟楼式单层彩钢瓦屋面棚舍栓系饲养模式下的环境特征,在凤阳测定了肉牛舍的温度、湿度、气流、PM10、NH3等指标。结果:夏季,棚舍内外温湿度几乎相同,换气量超过了最大换气量,PM10优于卫生标准,温湿指数范围为78~87,肉牛处于热应激状态。考虑了气流影响的体感温度范围为25.1~32.2℃,气流显著地减少了高温的影响。晴天棚顶内外表面温度最大相差1.2℃,棚顶隔热能力差,棚顶内表面最高可达48.3℃,此时的舍内气温仅为33.1℃,棚舍自然换气调节是环境控制的主体,适当架高棚顶,开设钟楼换气口有利于畜舍通风换气。冬季,舍内温度范围为-1~7.5℃,舍外温度范围-3.3~5.5℃,温差仅2℃,舍内风速为0.2~0.4 m/s,舍外风速为1.01~2.53 m/s。舍内湿度高于舍外,超过了肉牛生长的适宜湿度范围,NH3浓度优于卫生标准,冬季棚舍四周围挡塑料薄膜,减少了换气量,保温作用弱,空气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热带地区双坡式棚舍散栏饲养模式下的环境特征,在湛江测定了肉牛舍的温度、湿度、气流、PM10等指标。结果表明:棚舍内外温湿度几乎相同,换气量超过了最大换气量,PM10优于卫生标准,温湿指数范围为78~85,处于热应激状态。考虑了气流影响的体感温度范围为25~30.5℃,晴天的14:00和19:00,风速为0.95~1.30 m/s,气流显著地减少了高温的影响。棚顶隔热能力差,晴天棚顶内外表面温差不足1℃,棚顶内表面最高可达60.8℃,此时的舍内气温仅为33.4℃,棚舍自然换气调节是环境控制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河北省规模化羊场冬季羊舍外围护内表面温度的分布规律。选择规模化羊场的6栋羊舍,采用定点定时的检测方法,分别于早、午、晚对各舍外围护内表面(屋顶2个坡、墙4个侧面和地面料道两侧)温度及舍内温湿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舍内环境温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r=0.94),回归方程为y=0.931x+0.5697。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外围护部位的内表面温度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且时段与部位存在交互效应(P<0.01)。3个时段中,早上外围护结构均温最低(P<0.01),仅-4.93~-1.03℃,尤其是屋顶,早午温差值显著高于墙体和地面(P<0.05),需加强早上羊舍的保温。研究也表明,羊舍类型、建筑材料和朝向均影响外围护内表面温度,有窗舍外围护内表面均温显著高于敞棚舍(P<0.01),复合彩钢板屋顶舍的外围护内表面均温显著高于单层彩钢舍(P<0.01),尤其是舍北侧结构(北侧地面、北坡顶和北墙)内表面温度均显著高于单彩钢舍(P<0.05)。另外,南北朝向舍的两坡屋顶温度差异显著(P<0.05),而东西朝向两坡屋顶温度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建议冀中南地区羊舍宜东西朝向,但应注意外围护整体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该结果可为羊舍的环境改善及标准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冬季肉牛养殖环境控制及管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西北地区冬季肉牛养殖的环境、福利状况,提高肉牛生产水平,试验将环境控制(控制牛舍通风、铺加垫料、增加清粪次数)和管理措施(饮用温水)应用于实际生产,并通过检测牛舍环境、牛体清洁度、日增重等指标来评价改进措施的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控制牛舍通风、铺加垫料、增加清粪次数能显著提高牛舍内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对牛舍内日平均气温没有显著影响;降低舍内风速的同时增加了湿度、二氧化碳和氨气浓度,但总的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牛舍内的环境状况;对牛体清洁度、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给牛饮10℃的温水能显著提高肉牛日增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LPCV牛舍夏季舍内环境变化规律,为LPCV牛舍提供合理的湿帘风机运行方案,本文以沈阳地区某六排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分别在沈阳夏季设计工况和极端最热工况下对舍内环境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两种工况条件下舍内的温度和...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obtain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for beef cattle production in Yili area,the environmental indices detected from a typical collective beef cattle farm were evaluated.CO2,NH3 and CH4,luminosity,temperature,humidity and noise,PM10 and TSP of the beef cattle cowshed were measured for consecutive 10 days in the spr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spring,the daylight time was about 10 h from 08:00 to 18:00,and the average value of luminosity,temperature,humidity and noise were 105.61 Lux,16.30 ℃,49.56% and 64.59 dB,respectively;The average value of CH4,CO2 and NH3 concentrations were 0.09,880.91 and 0.51 mg/m3,respectively;The average value of PM10 and TSP concentrations were 0.030 and 0.010 mg/m3,respectively.By zooming in the day and hour fluctuation of above measured environmental indic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is cowshed was over the maximum limit of national standard from 11:00 to 24:00 lasting for about 13 hours.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in this area was suitable for beef cattle production except the temperature in this cowshed needs to be improved for providing better welfare for beef cattle.  相似文献   

17.
新疆北疆地区某集约化肉牛养殖场春季环境指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肉牛养殖环境状况,评价其环境质量,本研究对该县某典型集约化肉牛养殖场的相关环境指标进行了测定。采用DT-8820四合一多功能环境表(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噪音)、智能气体检测报警仪(二氧化碳(CO2)、氨气(NH3)、甲烷(CH4))和LD-5C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总悬浮颗粒物(TSP))对新疆昭苏县某集约化肉牛养殖场肉牛舍春季(4月下旬)上述环境指标进行为期10 d的测定。结果表明,该牛舍春季每天采光时间为08:00~18:00,约10 h;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和噪音平均值分别为105.61 Lux、16.30 ℃、49.56%和64.59 dB;CH4、CO2和NH3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9、880.91和0.51 mg/m3;PM10和TSP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30和0.010 mg/m3。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日周期和时周期变化可发现牛舍平均温度超过国标最高限值,持续时间为11:00~24:00,约13 h。综上所述,除牛舍温度指标外,该牛舍测定的各项环境指标参数均符合畜禽养殖环境标准,该牛舍春季环境较适宜肉牛生产,但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对牛舍温度进行调节以保证动物的福利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广西鸡舍内主要环境因子变化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以全封闭笼养蛋鸡舍为对象,于2018年04月-2018年5月,每天监测鸡舍内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CO2、NH3、H2S、SO2浓度变化,测定点设在鸡舍的前中后位置,每隔3 d测定鸡舍内细菌的总数,并分析各种环境因子与蛋鸡生产性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4月份和5月份蛋鸡舍内的温度与相对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CO2和NH3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温度在29.1℃~30.2℃时,温度与产蛋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日均相对湿度与日均CO2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5月份日均相对湿度与舍内日均NH3浓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4月份和5月份舍内日均CO2浓度与NH3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舍内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和NH3浓度与鸡舍内环境空气细菌总量有一定相关性;鸡舍内环境空气细菌总量与日均蛋鸡淘汰率、日均破蛋率相关关系不明显。试验表明,全封闭鸡舍内温度的升高对本地蛋鸡的产蛋率有显著影响,应及时调整通风和降温措施,以免影响蛋鸡的产蛋率。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开放式肉牛育肥舍冬季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试验对其冬季的主要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肉牛育肥舍在黑龙江省冬季存在温度低、湿度大、空气质量差等问题,需要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完善通风换气系统的设计并加强日常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