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印染厂附近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嗜热的高效偶氮染料脱色菌YB322,通过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发现该菌株与Aneurinibacillus thermoaerophilus极为相似,同源性高达10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该菌株在不同碳源(10 g/L)、氮源(5 g/L)、pH、培养温度以及不同染料浓度和不同结构的偶氮染料下的脱色性能。结果表明,该菌株在pH为6.5、温度为55℃,以葡萄糖为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混合物为氮源时其脱色效果最佳,48 h内脱色率达到了92.87%。研究还发现菌株对直接黑G染料有着较强的耐受能力,在染料浓度高达500 mg/L下脱色良好,脱色率可达68.11%。此外,该菌株对多种不同结构的偶氮染料(甲基橙、苋菜红、刚果红、直接黑G、直接黑38)亦可表现出良好的脱色降解性能,其脱色率分别可达95.65%、97.99%、94.29%、92.87%、63.9%,展现出了一定的偶氮染料脱色广谱性,该研究对偶氮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温度、pH值、碳氮源、金属离子等操作参数对肠杆菌(Enterobacter sp.)菌株CV-b降解孔雀石绿的影响,并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红外扫描光谱法和气相质谱分析法等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供试碳源对脱色没有显著影响,而淀粉对脱色有促进效果;多数有机氮源对脱色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其中以蛋白胨的促进效果最优。在pH 5.0~10.0、温度20~50℃时,菌株CV-b对孔雀石绿的6 h脱色率在92%以上;培养6 h后,该菌株对质量浓度低于900 mg/L的孔雀石绿脱色率可达90%以上。此外,在所测金属离子中,铜离子对脱色有显著的抑制效应。酶分析数据表明,酪氨酸酶可能参与了菌株CV-b降解孔雀石绿的过程。代谢产物分析结果显示,菌株CV-b降解孔雀石绿的主要产物之一为二甲氨基二苯甲酮。总体而言,该菌株在孔雀石绿的生物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海金沙内生真菌JH001菌株菌丝生长和产红色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果糖为碳源、以硝酸铵为氮源、碳氮比为40∶1、pH值为5的培养条件有利于海金沙内生真菌JH001菌株菌丝的生长及产红色色素;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内生真菌JH001菌丝生长率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大熊猫源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最佳培养条件,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等条件下培养石膏样小孢子菌,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每天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石膏样小孢子菌在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改良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高盐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但在皮肤癣菌鉴定培养基和子囊孢子培养基上生长缓慢;5种碳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不大,其中葡萄糖使该菌生长较好;在5种氮源培养基中,除了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中该菌株不能生长外,在以蛋白胨、硝酸钠、草酸铵、硫酸铵为碳源的培养基中该菌均能生长,且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该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5℃,在15~35℃均可生长,在35℃时生长最差;在pH值为10时生长最好,在pH值为5、6、8、9时均能够良好生长,比在pH值为7时的生长更好,在pH值为4、11时的生长较差。  相似文献   

5.
从南京江宁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组孔雀石绿脱色菌群EK,研究了该脱色菌群在不同染料质量浓度、培养时间、pH值、温度等培养条件下对孔雀石绿染料的脱色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脱色菌群EK对外界条件无严格要求,适应范围广。但在pH为8.0、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48 h条件下对染料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孔雀石绿的最适脱色质量浓度为1400 mg/L。此外,通过对脱色前后体系分光光度的测定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孔雀石绿的脱色率可高达99.3%。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扁桃叶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ria)的生长特性,明确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培养基、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扁桃叶斑病菌7d,测量其菌落直径大小或者菌丝净生长量,观察其菌落及菌丝生长状况,采用统计软件DPS7.01分析各数据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病菌在5~35℃均能生长,在20~30℃生长较为适宜;菌丝在pH值3~13间均能生长,两个菌株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5~8;两个菌株在大多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PDA培养基上长势最好,在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上长势最差;病菌以果糖、葡萄糖、乳糖和木糖为碳源均生长良好,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氮源处理下菌落生长状况良好,不同菌株间对不同氮源要求有一定差异.[结论]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碳源为果糖和木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硝酸钠.  相似文献   

7.
用含不同营养的培养基对球孢白僵菌Bb13菌株进行培养产孢。以不同的培养温度、pH值及培养基中所添加的不同的碳、氮源,微量元素进行正交实验,以所产孢子的含孢量和萌发率为主要指标,筛选确定了适合球孢白僵菌Bb13孢子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微量元素铜和锌,对产孢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适pH值为6 ̄7,最适培养温度是20 ̄25℃。  相似文献   

8.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孔雀石绿生物脱色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孢原毛平革菌为出发菌株,研究了转速、pH、酶对孔雀石绿生物脱色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质量浓度孔雀石绿的生物脱色率.结果表明,转速、pH值及不同质量浓度孔雀石绿对脱色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当转速为150 r·min~,pH4.5的条件下脱色效果最佳.10 mg·L-1的孔雀石绿在24 h内脱色率为98.32%,30 mg·L-1的孔雀石绿在72 h内脱色率也超过90%.酶在脱色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白腐真菌F-9对印染废水的脱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腐菌F-9为我国本土生长分离的白腐真菌菌株,分别采用PDA固体培养基、液体天然培养基对其进行培养,研究培养物和粗酶液对甲基橙的脱色能力及影响因子.研究发现,白腐菌F-9对酸性环境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同时对甲基橙的降解有很好的效果.加染料1周后培养物对浓度为10、30、50 mg/L的甲基橙染液脱色率可达72.6%、62.4%、55.8%.粗酶液对甲基橙脱色的最适pH值为4,最适温度为50 ℃,并在低于50 ℃的条件下有较好的稳定性.甲基橙的浓度在20 mg/L时脱色效果最好,之后随着甲基橙浓度的增大脱色率呈下降趋势,但总的降解量有所增加.另外,Cu2+和维生素C对甲基橙的脱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出对甲基橙废水具有较好脱色效果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及不同培养条件对其脱色效果的影响。[方法]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脱色前后甲基橙溶液的吸光度,计算脱色率大小,对比不同培养条件对甲基橙去除率影响。[结果]筛选出了1株放线菌F-1-2,以蔗糖为碳源,NaNO3为氮源,在150r/min的恒温震荡器中于30℃培养72h后,发酵液对甲基橙去除率可达68.4%。[结论]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的脱色效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1株解磷菌株鉴定及影响其解磷能力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盐碱土壤中筛选到1株解磷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分子遗传和进化树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了不同碳源、氮源和初始pH对菌株解磷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菌株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用葡萄糖和(NH4)2SO4作为碳源和氮源,最高解磷量分别为326.5、341.1 mg·L^-1,发酵液的pH最低值分别为4.64和4.59。pH不同的条件下,当以水为对照组时,解磷菌的最高解磷能力随着培养基初始pH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初始pH为9时,菌株的最大解磷量最高。综上,解磷菌培养基最适宜的碳源为葡糖糖、氮源为(NH4)2SO4。  相似文献   

12.
通过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解磷枯草芽孢杆菌HL-1在培养168 h内溶磷能力、活菌数及培养介质pH值的动态变化,并分别以培养基初始pH值、碳氮源种类及最佳碳源浓度为变量,设置单因素试验,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供试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院HL-1的溶磷能力与培养液的pH值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其初始pH值为5.0,以10.0g/L的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条件下显示出最高的溶磷活性,培养168h后的溶磷量为105.82 mg/L。试结果反映出微生物的溶磷能力受到培养环境中诸多因子的影响,优化各个因子的组合,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提高微生物的解磷效果,同时可为生物菌剂制备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增殖培养法,从长期受多菌灵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能够降解多菌灵的菌株BP-8,研究了pH、培养温度、接种量、外加碳源、氮源对其生长量和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以多菌灵为唯一碳源生长;在无机盐培养基中,5 d内对100 mg/L的多菌灵降解率为60.8%;加入0.5%的酵母粉后,对多菌灵的降解率可提高到93.2%;降解多菌灵最佳条件为30℃、pH 6.0,接种量5%,且降解率与接种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集牛粪及其堆肥样品,通过纤维素—刚果红平板培养基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得到1株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真菌菌株F12,经形态学初步鉴定为青霉属(Penillium)。对该株真菌进行了产纤维素酶的适宜碳源、氮源、初始pH、接种量、培养时间和温度等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F12菌株的适宜碳源为麸皮和微晶纤维素复合碳源,氮源为硫酸铵,最佳培养条件为:pH值在5~6之间,接种量为5%左右,培养时间120 h,培养温度30~35℃。在此条件下,该菌株的CMCase活性达到47.5 IU/mL,FPA活性达11.1 IU/m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产虾青素菌株CHU-R进行鉴定,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为虾青素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对产虾青素菌株CHU-R进行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鉴定;以菌株CHU-R菌体生物量和虾青素产量为考察指标,对CHU-R菌株的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培养基成分及温度、初始pH值、接种量、装液量、蔗糖含量等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优化条件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培养基组分。【结果】CHU-R为乳杆菌。CHU-R菌株培养基中的适宜氮源为铵盐和尿素;碳源为蔗糖和葡萄糖;培养基中缺少Fe2+不利于菌体生长和虾青素积累。CHU-R的适宜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0 mL/L,装液量50 mL/L,初始pH值7.0~7.5,发酵温度26~30 ℃,发酵时间48~72 h,在此条件下,菌株CHU-R菌体生物量和虾青素产量均较高。【结论】乳杆菌CHUR在优化培养条件下能够得到产量较高的虾青素,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颉颃放线菌XA-1菌株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颉颃放线菌XA-1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确定了其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当马铃薯淀粉为碳源、黄豆饼粉和蛋白胨混合为氮源时,发酵滤液的抑菌作用最强。选用优化的培养基组成,菌株XA-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26℃,120 r/min,培养基初始pH值为4.5,摇瓶装液量90 ml/250 ml,最佳发酵时间为88 h,培养96 h的种子液以10%的接种量转接有利于提高抑菌活性。经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液抑菌圈达到了34 mm以上,比原始发酵液抑菌圈增大了10 mm,获得了较多的抗生素产量。  相似文献   

18.
田连生  陈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74-13476,13491
[目的]分离筛选出能够降解土壤中多菌灵的菌株,并对其降解特性作初步研究。[方法]从长期被多菌灵污染的土壤中,利用富集培养法分离筛选出1株能够降解多菌灵的菌株YB-6,并研究了初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外加碳源、氮源对其生长量和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菌株YB-6能够以多菌灵为唯一碳源生长,在基础培养基中,5 d内对100 mg/L的多菌灵降解率为61%,而加入0.5%蛋白胨后5,d内对多菌灵的降解率可达90%;菌株BY-6对多菌灵具有良好降解性能,最合适降解温度为30℃、pH为7.0,降解率与接种量呈正相关,外加氮、碳源能促进其降解效果。[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菌株YB-6降解多菌灵机理,并将其大规模运用到土壤修复技术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针对皖西大别山金寨县永福桑黄菌种植合作社种植的桑黄菌开展研究,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18S rDNA 基因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分析,依据ITS序列分析结果将菌种鉴定为瓦宁木层孔菌(Sanghuangporus vaninii);对JS-1的基础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显示,PDA培养基最适合其生长;测定了JS-1菌株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温度在5~35 ℃区间内菌丝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 ℃;pH在4~10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pH为7时最适合菌丝生长。以菌丝生长情况为指标筛选碳源和氮源,碳源为葡萄糖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长势浓密,认为葡萄糖为其生长最适碳源;以马铃薯浸汁为氮源的培养基虽然生长速度略慢于蛋白胨和玉米粉,但菌落长势最为茂盛,且最早出现黄褐色软木状环纹,认为马铃薯浸汁为其生长最适氮源;在以葡萄糖为碳源,马铃薯浸汁为氮源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得到JS-1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的培养条件为葡萄糖20 g·L-1,马铃薯100 g·L-1,pH为8,培养温度30 ℃;测定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5 ℃。  相似文献   

20.
基于响应面法的耐镉假单胞菌TCd-1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耐镉菌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Cd-1的培养条件。  方法  以基础发酵培养条件为对照,菌株吸光度D(660)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评价牛肉膏、酵母粉、氯化镁、培养温度、初始pH、接菌量、培养时间和转速8个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进而确定显著影响因素,然后进行最陡爬坡试验获得显著影响因素的最优组合,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假单胞菌TCd-1的培养条件。  结果  菌株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牛肉膏、酵母粉和氯化镁;影响菌株生长的显著性因素为酵母粉、培养温度、初始pH;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牛肉膏质量分数为0.5%,酵母粉1.0%,氯化镁0.5%,pH 6.3,温度33 ℃,接菌量1.25%,转速160 r·min?1,培养时间24 h。  结论  根据最佳条件, 进行重复试验得到优化后的菌液吸光度D(660)比对照提高了67.07%,与模型预测值相一致,表明优化后的条件显著促进了菌株的生长,达到预期目的。图1表6参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