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植物化感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开发应用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作物自毒现象、作物间他感作用以及作物与杂草间他感互作的研究进展,指出化感作用在克服连作障碍、构建高效间套复合群体、防除病虫草害和生物调控方面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对持续性农业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化感作用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概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对持续性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并从持续农业建设的生物措施方面,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化感作用的现象及其实质,以及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指出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对持续农业建设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化感作用体现了植物之间的生化相生相克关系,且广泛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之中。由于化感物质的作用,某些种类的作物不宜混种,而有些种类之间实行间作则提高产量。因为自毒作用的影响,重茬种植作物会出现减产,因而选择适宜品种进行轮作可避免此况发生。开发、利用化感物质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土壤灭菌剂也已成为当前植保工作的热点。通过杂交和转基因等生物工程手段筛选、培育携带抑草基因的栽培品种,或将普通作物与抑草作用显著的品种进行间作,均可有效减少除草剂的使用。更为直接的方法是将化感物质发展为除草剂,并进一步探讨其人工合成和化学修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化学除草剂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麦类作物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小麦和大麦的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标记技术ISSR,分析了麦类化感作用的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阐明了小麦和大麦化感物质的研究现状。最后根据当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化感作用基因表达与信号调控的分子生态学及根际生物学过程是未来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5.
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和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植物化感作用包括化感偏害作用、自毒作用、自促作用和互惠作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是由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与特异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控制田间杂草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并已在水稻化感抑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植物化感自毒作用(作物连作障碍)是造成作物产量降低、生长状况变差、品质变差、病虫害频发的现象。药用植物,特别是以根部入药的药用植物中,连作障碍表现更为突出。近年来研究结果认为根系分泌物生态效应的间接作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功能紊乱是导致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土壤生长环境,恢复和修复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增强生态系统机能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关键。植物化感自促作用(连作促进作用)是在植物根系分泌物促进下,根际土壤微生物之间此消彼长,有益微生物之间互利协作,土壤肥力和营养补给能力明显改善,从而增强植物根系抗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结果。牛膝的连作促进作用明显,有学者试图通过牛膝与其他不耐连作药用植物间作套种或轮作,实现药用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植物间的正相互作用(互惠作用)是作物间套种系统超产和养分等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机制,根系分泌物在介导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有利互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强调指出,存在于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组成是决定植物能否健康生长的关键。深入研究存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体外基因组的组成与演化机制,将成为借用现代合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定向控制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优先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近年来植物化感物质的提取、纯化、鉴定及其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化感作用物质主要来自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它通过影响植物膜系统、激素水平、矿质吸收、呼吸和光合作用等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并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及其机理、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指出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水稻化感物质作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水稻化感作用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水稻叶片浸提液的GC-MS分析和相关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水稻叶片中苯丙氨酸裂解酶(PAL)和肉桂酸-4-羟化酶(CA4H)活性的大小与酚的含量密切相关,同时水稻化感作用强度与其肉桂酸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其水杨酸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水稻化感作用是由许多化感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树起  韩晓增  乔云发 《土壤通报》2007,38(6):1219-1226
总结了根分泌化感物质的种类及其化感效应,分析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与根系分泌化感物质之间的关系。此外,根系分泌化感物质的研究手段对于所取得的研究结果至关重要,其中根分泌物收集系统是收集根分泌化感物质的常用而可行的方法之一。对于根分泌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技术有多种,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分离方法。还列举了一些作物根分泌的化感物质对根际微生物产生的影响,阐明了根分泌的化感物质所起的重要化感作用。根分泌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与前沿课题,自然条件下原位收集鉴定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化感物质等诸多问题是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化感作用作为一种自然的生态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目前对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释放途径、作用机理及化感作用对农、林、牧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应用潜力等方面.但化感作用在草地农业中的具体作用和应用还缺乏深入系统地概述.为探明化感作用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本文从植物化感作用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化感作用与可持续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化感物质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以及化感作用对养分资源管理及其他农艺措施的影响,提出优化农艺措施、合理利用植物间化感作用建设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和途径,并指出今后化感作用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稻与其他植物相互间的化感作用、水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特征特性、水稻化感育种、水稻化感作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展。  相似文献   

12.
森林植物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具有他感作用的森林植物种类,他感物质释放方式、种类及作用机理,影响他感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研究现状以及森林植物他感作用生态学意义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明确化感潜力和农艺性状对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及其后代抑草效果的影响及相互关系,对发掘与利用野生种质资源的化感基因培育水稻化感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化感抗稗草长雄野生稻、亚洲栽培稻‘RD23’及其杂交F1代(RD23×O.longistaminata)和F2代单株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温室盆栽试验相结合方法,研究化感潜力和农艺性状对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抑制稗草的影响,并探讨三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室内生物测定为强化感潜力的水稻材料在盆栽条件下对稗草的密度防效、生物量防效和株高抑制作用并非总强于弱化感和无化感作用的水稻材料,但在根际距离0~3 cm时,强化感潜力水稻材料对伴生稗草的抑制效应显著强于弱化感潜力和无化感作用的水稻材料。不论供试材料化感潜力强弱,当根际距离大于3 cm时,株型高大、分蘖强的供试水稻材料在盆栽条件下对稗草的密度防效、生物量防效和株高抑制作用均显著强于株型矮小、分蘖少的材料。供试水稻材料在不同苗龄对稗草的抑制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苗龄60 d的供试材料在根际距离0~3 cm范围内对伴生稗草的密度防效均小于苗龄30 d的对应处理组,但对伴生稗草的生物量防效和株高抑制作用则大于苗龄30 d对应处理组;之后随着距离的增加,除根际距离在3~6 cm的密度防效外,其他均无显著差异。在根际距离0~3 cm时,供试材料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SE)与对伴生稗草的密度防效、生物量防效和株高抑制作用显著相关,但随根际距离的增加相关性逐渐减小;株高和分蘖数与稗草的密度防效不相关,与生物量防效和株高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田间抑草效果与化感潜力、苗龄、株高和分蘖数等因素相关,在根际距离0~3 cm时,化感作用在苗龄30 d的强化感潜力水稻材料的抑草效应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e chemical basis for wheat seedling allelopathy on the growth of annual ryegrass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multiple allelochemicals from wheat seedling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58 wheat accession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seedling allelopathy and inhibited the root growth of ryegrass from 10 to 91%, depending on accession. Analysis of allelochemicals by GC/MS/MS indicated that allelopath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s of measured allelochemicals in the shoots and roots of young wheat seedlings. Ryegrass root growth was also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s of p-hydroxybenzoic, vanillic, and trans-ferulic acids in root exudates. Wheat allelopathic potential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s of the eight known allelochemicals quantified in the shoots, roots, and water-agar medium, with multipl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r) of -0.61, -0.71, and -0.71,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weakly allelopathic accessions, strongly allelopathic accessions produc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unts of allelochemicals in the shoots and roots of the wheat seedlings and also exuded larger quantities of allelochemicals into the growth medium. Wheat accessions with strong seedling allelopathy might be useful for management of weeds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stage, thereby reducing the need for commercial herbicides in early-season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5.
化感作用在设施黄瓜连作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设施黄瓜栽培中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化感物质的作用方式、途径、机理及其与设施生态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概括了化感作用在黄瓜设施栽培中的意义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不同化感潜力水稻化感效应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了连续3年5种不同化感潜力水稻田间抑草效应、产量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时间,不同化感潜力水稻田间种植过程中伴生杂草总生物量以非化感水稻"Lemont"最大,化感水稻"PI-1"最小。化感潜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化感潜力水稻以化感水稻"PI-1"化感抑草潜力最强,非化感水稻"Lemont"最弱。水稻产量分析结果表明,不除草条件下,不同种植时间均以化感水稻"PI-1"产量最高,非化感水稻"Lemont"产量最低。除草条件下,依然以化感水稻"PI-1"产量最高,化感水稻"IAC47"产量最小。杂草生物量、水稻化感潜力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化感潜力水稻产量的大小与田间杂草生物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化感潜力大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植物根分泌的化感物质及其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根系是化感物质进入土壤的重要通道。根系分泌物中含有大量具有化感活性的物质,其中以小分子的酚、酸最为常见,这些物质对植物自身及植物根际微生物和土壤酶具有广泛影响,一度成为化感研究的重要内容。自然状态下根系分泌化感物质的活性效应与植物根系分泌化感物质的强度和累积、化感物质本身的特性以及土壤对化感物质的吸附和降解能力有关。因此,研究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吸附-解吸附、降解等环境行为是揭示化感物质累积机制的重要工作,应该成为化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8.
苜蓿根际土壤化感潜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玉占  梁文举  姜勇 《土壤通报》2004,35(6):776-779
通过盆栽试验和发芽实验初步研究了4个生长年限(处理)的苜蓿地土壤化感作用强弱,其抑制活性强弱依次为:三年生苜蓿地>二年生苜蓿地>一年生苜蓿地>休闲地;在相同处理条件下,苜蓿对其他作物的化感作用强于其自毒效应。在一定年限内,苜蓿化感物质通过根系分泌、残茬分解和地上部分淋溶等途径进入土壤中,呈现出逐年富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