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对持续性农业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化感作用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概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对持续性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并从持续农业建设的生物措施方面,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化感作用的现象及其实质,以及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指出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对持续农业建设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化感作用与可持续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化感物质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以及化感作用对养分资源管理及其他农艺措施的影响,提出优化农艺措施、合理利用植物间化感作用建设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和途径,并指出今后化感作用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化感作用与可持续农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这了农业生态系统中化感物质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以及化感作用对养分资源管理及其他农艺措施的影响,提出优化农艺措施、合理利用植物间化感作用建设可持续农业的方法和途径,并指出今后化感作用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植物化感作用类型及其作用机制和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植物化感作用包括化感偏害作用、自毒作用、自促作用和互惠作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是由植物根系分泌物介导下的植物与特异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控制田间杂草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并已在水稻化感抑草研究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植物化感自毒作用(作物连作障碍)是造成作物产量降低、生长状况变差、品质变差、病虫害频发的现象。药用植物,特别是以根部入药的药用植物中,连作障碍表现更为突出。近年来研究结果认为根系分泌物生态效应的间接作用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功能紊乱是导致植物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土壤生长环境,恢复和修复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增强生态系统机能是克服作物连作障碍的关键。植物化感自促作用(连作促进作用)是在植物根系分泌物促进下,根际土壤微生物之间此消彼长,有益微生物之间互利协作,土壤肥力和营养补给能力明显改善,从而增强植物根系抗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结果。牛膝的连作促进作用明显,有学者试图通过牛膝与其他不耐连作药用植物间作套种或轮作,实现药用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植物间的正相互作用(互惠作用)是作物间套种系统超产和养分等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机制,根系分泌物在介导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有利互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强调指出,存在于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组成是决定植物能否健康生长的关键。深入研究存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体外基因组的组成与演化机制,将成为借用现代合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定向控制植物根际生物学过程,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优先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植物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化感现象作为植物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方式,在农林业生产中广泛存在。合理利用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对于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化感物质可促进或抑制不同物种种子的萌发过程,这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群落的组成与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与其生态学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一方面,在阐述化感作用影响种子萌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化感物质抑制植物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机制。包括:化感物质通过抑制胚根和胚轴的伸长,破坏亚细胞结构,干扰植物激素及活性氧的合成与代谢,造成细胞损伤,从而阻碍种子萌发;抑制种子中储存物质的代谢,阻碍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以及能量转换,导致种子萌发受阻等。另一方面,本文从化感作用在抑制农田杂草及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化感物质调控种子萌发的生态学意义。讨论了农作物的化感抑草作用,农林业生产中的化感自毒作用以及化感作用造成的生物入侵等,以期为农林业生产提供借鉴。最后,根据目前研究进展,对本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化感作用体现了植物之间的生化相生相克关系,且广泛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之中。由于化感物质的作用,某些种类的作物不宜混种,而有些种类之间实行间作则提高产量。因为自毒作用的影响,重茬种植作物会出现减产,因而选择适宜品种进行轮作可避免此况发生。开发、利用化感物质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土壤灭菌剂也已成为当前植保工作的热点。通过杂交和转基因等生物工程手段筛选、培育携带抑草基因的栽培品种,或将普通作物与抑草作用显著的品种进行间作,均可有效减少除草剂的使用。更为直接的方法是将化感物质发展为除草剂,并进一步探讨其人工合成和化学修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化学除草剂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稻与其他植物相互间的化感作用、水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特征特性、水稻化感育种、水稻化感作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展。  相似文献   

8.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58,自引:6,他引:58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方向,尽管2000年前就有关于植物间克生现象的描述,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很有潜力,从化感作用的概念着手总结了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化感作用物质研究,作用机制研究,种质资源,生物检测方法和遗传特性研究等,并阐明了作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意义,研究存在困难以及应用途径与前景。  相似文献   

9.
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植物的根际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植物的根必须与入侵的邻近植物根及大量以有机物质为营养的细菌、真菌、土存害虫相互竞争空间、水分、矿质营养等。在土壤中,根与根际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且受到许多土壤因素的影响,地下根际生物体以根分泌物为媒介相互作用的机制比发生在地表的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复杂的多。越来越多的试验表明,根分泌物在根与根、根与根际微生物间起着重要作用,并以其为媒介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本文在简要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问题及攻克途径,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化感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化感作用在设施黄瓜连作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设施黄瓜栽培中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化感物质的作用方式、途径、机理及其与设施生态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概括了化感作用在黄瓜设施栽培中的意义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农业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应用方向进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阐述了进入 2 1世纪以来农业生态学的应用研究进展 ,包括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 ,农业生产中化学生态学的应用 ,传统和新型营养资源的开发应用 ,农业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模式构建 ,节水、覆盖和免耕技术生态效应研究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的研究等。并提出未来农业生态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系统耦合理论在我国草地农业系统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系统耦合概念及其在草地农业系统的应用 ,并对其发展历程分类综述。指出今后系统耦合发展的关键是深入研究草地农业系统 3个界面所发生的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机理。  相似文献   

13.
麦类作物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小麦和大麦的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标记技术ISSR,分析了麦类化感作用的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阐明了小麦和大麦化感物质的研究现状。最后根据当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化感作用基因表达与信号调控的分子生态学及根际生物学过程是未来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4.
Landspreading of biosolids (treated sewage sludge) in agroecosystems is a common waste management practice worldwide. Evidence suggests biosolids may be detrimental to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arable systems and often unrealistically high biosolids application level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biosolids on AMF communities in grassland and arable agroeco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ural seasonal dynamics of AMF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A pasture and arable system under commercial farming management were amended annually with two different types of biosolids, applied at levels meeting current European Union regulations, in a factorial, replicated field-scale plot experiment. AMF root colonisation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were measured in Lolium perenne roots from the pasture and Trifolium repens roots growing in arable soil across the seasons of two years. AMF community compositions were assessed by terminal-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es. Biosolid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AMF root colonisation or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either agroecosystem. Soil chemical analyses indicated several changes in the top 0–5 cm layer of the pasture soil, including small increases in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biosolids relative to control plots. Temporal AMF dynamics were detected in soils from both agroecosystem indicating that the effect of seasonality outweighed that of biosolids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5.
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珂  石兆勇  王发园 《土壤通报》2017,(4):996-1002
近年来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峻,生态恢复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丛枝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互惠共生体之一,对提高植物抗逆性、植被恢复、保持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生产力的作用显著。本文重点综述丛枝菌根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矿区土壤、旱区和盐碱土壤、退化草原等生态重建中的应用潜力,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生态恢复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构建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中,不仅把生态系统生态学作为其学科基础,而且把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同样作为其重要的学科基础。因此,在我国的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中不仅像国外的农业生态学学科体系那样重视包括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层次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结构和相互关系;而且还十分重视系统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包括自然信息流,以及人们主动收集、传输和利用的人工信息流,劳动所体现的价值流,及其以货币形式反映出来的资金流。我国的农业生态学不仅像国际上农业生态学体系那样很重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内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转换结构,而且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机制,包括自然调控机制和人为调控机制,其中人为调控机制又包括了如农业经营者在种植业与养殖业中各种操作所代表的人为直接调控,也包括如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国家法律、社会习俗、教育宣传、信息传播等能够影响农业经营者行为的人为间接调控。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构建的农业生态学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深入剖析我国优秀的传统农业实践,启迪农业生态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拓信息时代农业生态转型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