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兽医导刊》2007,(10):61-61
英国环境、食品及乡村事务部10月10日宣布,由于与发现首例蓝舌病病例的萨福克郡邻近的埃塞克斯郡也证实出现蓝舌病病例,政府扩大了蓝舌病控制区和保护区.  相似文献   

2.
疫情播报     
瑞典发现牛蓝舌病病例据瑞通社9月6日报道,瑞典西南部哈兰地区日前发现牛感染蓝舌病病例。这是瑞典首次发现蓝舌病。  相似文献   

3.
疫情动态     
《动物保健》2006,(9):66-66
广东又新增登革热病例29例,法国出现蓝舌病病例,荷兰南部暴发羊蓝舌病。[编按]  相似文献   

4.
瑞典西南部哈兰地区一农场9月7日发现两头牛感染了蓝舌病病毒,这是瑞典首次发现蓝舌病病例。在将该农场周围20km内地区划为隔离区后,专家又发现这家农场还有其他牲畜感染了蓝舌病病毒。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5日,电奥地利卫生部长安德烈娅·克多尔斯基在维也纳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奥地利上奥州有一头牛被发现感染蓝舌病。这是奥地利官方首次公开承认在奥地利境内发现蓝舌病病例。据奥地利媒体报道,这个蓝舌病病例是奥地利卫生及食品安全局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的。目前病牛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蓝舌病病毒(BTV)的分离效率,2015年在师宗县设置监控点,选择蓝舌病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羊作为监控动物,5—10月份每周采血1次,每次每头动物分别采集常规全血、EDTA抗凝血和肝素抗凝血各1份,检测蓝舌病抗体、蓝舌病病毒核酸并进行病毒分离。结果表明:蓝舌病病毒核酸阳性可以持续4~5周,蓝舌病抗体阳性可以持续5~6周。BTV核酸开始转为阳性到核酸转阳后的第1周和第2周采集的肝素抗凝血,或者蓝舌病抗体转阳前1周到蓝舌病抗体转阳和蓝舌病抗体转阳后1周采集的肝素抗凝血BTV分离效果最佳。说明通过蓝舌病抗体检测或蓝舌病病毒核酸检测确定分离蓝舌病病毒最佳分离时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动物检疫》2008,(12):6-6
2008年11月5日,电奥地利卫生部长安德烈娅·克多尔斯基在维也纳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奥地利上奥州有一头牛被发现感染蓝舌病。这是奥地利官方首次公开承认在奥地利境内发现蓝舌病病例。  相似文献   

8.
2006年以来,蓝舌病毒BTV8在世界各国普遍流行,不仅对养羊业而且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损失。根据OIE蓝舌病疫情记录和近年来我国蓝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历史上我国主要存在的蓝舌病病毒血清型是BTV1和BTV16,我国尚无BTV8引起的病例或隐性感染的报道。综上所述,世界范围内BTV8的流行对我国造成了威胁,这种威胁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感染动物-羊,近年内对我国养牛业也造成了新的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蓝舌病的警惕,加强对BTV8和BTV25等蓝舌病毒的流行状况、检测技术储备和疫苗筛选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尽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蓝舌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发于反刍动物的虫媒传染病,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法定报告的多种动物共患病之一。牛和山羊对部分血清型的蓝舌病病毒也易感。2006年以来欧洲地区不断暴发蓝舌病疫情,给当地畜牧业和社会经济都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介绍近年来欧洲蓝舌病的流行情况以及欧盟采取的防控措施,总结了有关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对我国蓝舌病防控的几点启示,以期为我国蓝舌病的预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罗学军 《兽医导刊》2022,(5):116-117
蓝舌病是一种经济上重要的反刍动物病毒性疾病.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属于我国一类动物传染病,对多种反刍动物健康造成威胁,并可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本文对蓝舌病的历史和世界分布、经济影响、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进行综述,旨在为蓝舌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欧盟从2000年开始对蓝舌病实施区域化管理,通过采取不断加强法规建设、强化限制区内外蓝舌病的监控和监测、虫媒控制、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移运限制、疫情通报和流行病学信息收集等防控策略和措施,较为有效地预防控制了欧盟境内蓝舌病疫情。本文通过解读欧盟蓝舌病防控策略和相关法规,介绍了欧盟对蓝舌病区域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可为我国蓝舌病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6,(2):110-112
为了解蓝舌病在湖北省的流行情况,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2013年对湖北省郧西、兴山等7个市(县、区)山羊蓝舌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采用C-ELISA抗体检测方法检测山羊血清样品506份,蓝舌病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5.69%,表明蓝舌病在湖北省的感染已普遍存在,且蓝舌病阳性率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5,(9):136-137
<正>蓝舌病是由呼肠弧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成员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由库蠓传播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平均为29%。19世纪后期南非就有蓝舌病发生,但直到1905年,Spreull经过系统研究确定蓝舌病这个病名。1943年前,该病仅发生于南非。此后,世界各地都有蓝舌病的报道。自1979年我国云南首次发现绵羊蓝舌病以来,湖北﹑安徽﹑四川等地相继报道该病。  相似文献   

14.
蓝舌病属于我国一类动物传染病,对绵羊危害最大,严重制约绵羊健康和养殖的持续发展.绵羊蓝舌病可导致绵羊黏膜溃烂、跛行、流产,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绵羊蓝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讨论绵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为绵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蓝舌病病毒通过吸血昆虫(库蠓)在易感反刍动物之间叮咬进行传播。在家畜中,蓝舌病易发于某些品种的羊,具有典型症状,呈地方性流行;牛感染蓝舌病通常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作者分析和总结了近年蓝舌病疫情发生和传播可能的潜在路线,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致病机理及宿主对蓝舌病病毒的免疫反应,并对蓝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建议要加强对该病的深入研究,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传染病,临床上比较少见。但其他反刍类家畜也可能被感染。该病最早于1876年发现于南非的绵羊,1906年定名为蓝舌病。1949年后,该病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或地区陆续发生。我国于1979年在云南首次发现蓝舌病,并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从而确定了蓝舌病的存在。随后湖北、四川、安徽、山西也相继报导了该病。该病分布于全球大多数地区,成为世界性危害的虫媒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反刍动物的严重传染病。以口腔、鼻腔和胃肠道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变化为特征,主要侵害绵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蓝舌病在养殖牛、羊、鹿等动物的时候,是应当值得注意的。1病原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8.
正牛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动物症状为水肿、充血、食欲不振。本文阐述了牛蓝舌病的病原、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手段,意在为牛蓝舌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病因牛蓝舌病的病原是蓝舌病病毒,该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9.
国内首次报道山羊蓝舌病病理学动物蓝舌病是经库蠓传播的一种主要侵害绵羊并可感染其他动物的非接触性传染病。蓝舌病病毒(BTV)对绵羊的致病性研究较多,对山羊的致病性研究得很少,而且结果也不一样。在新疆动物蓝舌病血清学调查时,作者发现,山羊蓝舌病阳性群中,...  相似文献   

20.
蓝舌病(BT)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蓝舌病病毒(BT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可以通过库朦在反刍动物间传播。反刍类动物感染蓝舌病后的平均病死率约为30%,其中绵羊的病死率则可高达80%。蓝舌病是OIE规定的上报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蓝舌病严重危害我国畜牧业及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