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调查四川部分地区断奶前犊牛贾第虫感染和基因亚型分布情况,采集了278份断奶前犊牛(1月龄以下)新鲜粪便,采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处理样品并提取DNA,经巢式PCR扩增β-giaidin(bg)、tpigdh基因,对阳性样品贾第虫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四川部分地区断奶前犊牛贾第虫总感染率为9.35%(26/278)。bgtpigdh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本次分离的贾第虫种类均为集聚体E。多位点基因序列和进化树分析显示,基于bgtpigdh三个基因位点均分别鉴定出7种亚型,分别发现3、2、2种新基因亚型(bg: E13、E14、E16;tpi: E21、E24;gdh: E18、E19)。本研究表明,四川地区断奶前犊牛存在贾第虫感染,虫种类型主要为集聚体E,同时该型在四川地区遗传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贾第虫是一种人兽共患肠道寄生原虫,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感染率与地区和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为了解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犬类贾第虫感染情况,判断海洋隔离是否是影响贾第虫传播的重要因素,自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从中国广州、越南胡志明市、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和菲律宾马尼拉分别采集犬类粪便样本616份。提取每个地区犬类粪便样本的DNA,以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 phosphate isomerase)基因TPIBG(genotyping at the beta giardin)基因制作巢式PCR引物。提取的犬粪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扩增,确定其阳性感染率,PCR阳性产物经测序并将结果与GenBank中的贾第虫序列比对,判断其分型。结果发现,616份样品中,有48份样品检验结果为贾第虫感染阳性,阳性率为7.79%(48/616)。不同地区感染率分别是:中国广州4.81%、越南胡志明市6.90%、马来西亚吉隆坡9.09%、新加坡2.86%和菲律宾马尼拉11.52%。其中48份样品在TPIBG位点分别检测到条带,阳性率分别为7.63%和5.19%。阳性样品再经过对于BGTPI基因位点的测序比对,得知BG位点有集聚体B型(3.33%)、集聚体C型(86.67%)、集聚体D型(10%),TPI位点有集聚体B型(2.12%)、集聚体C型(85.1%)和集聚体D型(12.76%)。综上,中国南海周边地区存在贾第虫感染,公共卫生相对较好地区感染率较低,犬源贾第虫基因分型分布未明显受到海洋地域隔离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西南部分地区非人灵长类贾第虫的感染情况及其集聚体和基因亚型分布,收集了西南地区部分动物园、养殖场以及试验动物养殖基地的207份猕猴、长臂猿、金丝猴和食蟹猴新鲜粪便,采用饱和蔗糖漂浮法处理样品,提取DNA,经巢式PCR扩增β-giardin(bg)、tpigdh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西南部分地区圈养非人灵长类贾第虫感染率为7.73%(16/207),16份阳性样品均为集聚体B(assemblage B)。感染的品种包括猕猴、长臂猿及食蟹猴。长臂猿感染率最高(38.89%),不同品种非人灵长类贾第虫感染率差异极显著(P<0.01)。所有阳性样品均成功扩增出bgtpigdh三个基因的特异性产物。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和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bgtpi基因位点多态性变异明显,gdh位点多态性变异较小。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西南部分地区非人灵长类所携带的贾第虫具有人兽共患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河南省郑州市郊规模化奶牛场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和基因型分布情况,以2个规模化大型奶牛场的363份新鲜粪便样品为对象,进行多位点(SSUrRNA、TPI、GDH和BG基因)PCR扩增和测序。奶牛场十二指肠贾第虫总感染率为42.7%(155/363),A养殖场感染率为44.2%(84/190),B养殖场感染率为41.0%(71/173),两场间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前奶牛(0~60 d)和断奶后奶牛(61~180 d)的感染率分别为49.2%(100/203)和34.3%(55/160),不同年龄段奶牛的感染率差异极显著(P0.01)。共发现四种贾第虫集聚体:集聚体E (n=149)、集聚体A (n=3)、集聚体B (n=1)和A/E混合集聚体(n=2),且两场均发现人兽共患集聚体。结果表明,郑州市郊规模化奶牛场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率较高,存在散播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陕西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的分子流行病学变化趋势,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猪圆环病毒病提供参考。【方法】于2010-2012年采集陕西西安、咸阳、宝鸡、榆林和延安等地区发病猪群中的141份样品。首先,采用PCR检测样品中PCV2感染情况;然后,通过基因型特异的PCR,检测PCV2阳性样品中PCV2a和PCV2b亚型的感染情况;最后,扩增、克隆和测序PCV2 ORF2基因编码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统计分析所获得基因序列的进化情况。【结果】141份样品中,117份检测为PCV2阳性,阳性率达82.9%,其中的33份病死猪样品中有32份检测为PCV2阳性。基因型特异的PCR检测结果显示,117份PCV2阳性样品中单感染PCV2b的为59份,单感染PCV2a的为11份,另外47份样品为PCV2a和PCV2b混合感染。对32份病死猪PCV2阳性样品的PCV2 ORF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12份为PCV2b-1A/1B亚型,16份为PCV2b-1C亚型,4份为PCV2a亚型。对各亚型ORF2氨基酸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的变异位点主要存在于8-47,59-101,134-169,180-210这4个区域。【结论】陕西地区猪群PCV2感染严重,并且PCV2b-1A/1B和PCV2b-1C亚型是主要流行毒株,氨基酸变异位点主要存在于Cap蛋白潜在表位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入侵四川省草地贪夜蛾的亚型,使用不同寄主饲养,初步探索其遗传特征。【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Ⅰ,COⅠ),以及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2个分子标记对采集自中国四川省的草地贪夜蛾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基于COⅠ基因的鉴定结果显示50份采集自四川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均为“玉米型”;后续使用人工饲料、玉米和水稻幼苗3种寄主植物分别连续喂养至第三代发现,人工饲料和玉米幼苗喂养的草地贪夜蛾均为“玉米型”,取自水稻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则部分出现“水稻型”;而基于Tpi基因的分析表明所有样品均为“玉米型”。第6代样品鉴定结果显示,水稻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中基于COⅠ基因鉴定出的“水稻型”增多,并且部分样品的Tpi基因鉴定为“水稻型”,而取自人工饲料和玉米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均为“玉米型”。【结论】采集的入侵四川省的草地贪夜蛾可能并不是单一的亚型,部分存在“杂合型”。草地贪夜蛾的主要寄主植物玉米、水稻等在四川省均有种植,厘清该虫的遗传特征,可为农...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疆部分地区马泰勒虫感染的差异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新疆南北疆马泰勒虫感染的差异性及地方流行株遗传进化距离,研究马泰勒虫遗传多样性及其感染率。【方法】采自南北疆478份疑似马匹的血样,经马泰勒虫PCR方法检测,分析马泰勒虫感染情况并应用最大似然法(ML)基于18 S rRNA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在所采集的样品中,中国新疆北疆地区马泰勒虫感染阳性率为13.96%(25/179),中国新疆南疆地区马泰勒虫感染阳性率为27.09%(78/299)。印度、南非、西班牙、伊朗等地方株聚为一支,扩增的18S rRNA基因(MF398476、MF398477)与瑞典地方株聚为一支。【结论】中国新疆南疆马泰勒虫感染率高于北疆,南北疆马泰勒虫感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05),在不同年龄段马匹的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05);扩增的马泰勒虫阿勒泰、托克逊地方流行株(MF398477、MF398476)与瑞士地方株(KM046918.1)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猪圆环病毒 2 型(PCV2)在云南猪群和牛群中的流行情况,明确云南 PCV2 毒株的遗传变异、分子进化趋势。【方法】采用 PCR 方法对云南省 11 个地区 783 份猪、牛的血液、粪便等样品进行PCV2 病原学检测,对 6 份 PCV2 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利用 DNAStar 软件比对分析全基因和 ORF2 氨基酸序列,使用 MEGA 软件绘制遗传进化树。【结果】检测样品的 PCV2 阳性率为 48.73%;共测得 6 株 PCV2 全基因组序列,其中 5 株为 1 767 bp, 1 株为 1 768 bp;经遗传发育分析可知,有 PCV2a 亚型 2 株、PCV2b 亚型 2 株、PCV2d 亚型 2 株;6 株 PCV2 毒株同源性在 94.6%~99.9% 之间,与 GenBank 数据库中 20 条参考株同源性在 91.4%~99.8% 之间;6 株 PCV2 亚型的 ORF2 都有其典型的氨基酸位点,PCV2a 毒株在第 80(V80L)氨基酸位点突变为与 PCV2(b/d)一致,PCV2b 毒株在 59(R59K)、63(K63R)、190(A190T)等氨基酸位点突变与 PCV2d 一致。【结论】PCV2 在云南猪群中普遍存在,以 PCV2a、PCV2b 和 PCV2d 这 3 个基因亚型共存为主,且 PCV2(a/b)有向 PCV2d 突变的趋势,荷斯坦奶牛尚未感染 PCV2。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陕甘地区猪场PCV3流行情况,为进一步研究与防控PCV3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PCV3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对96个猪场的96份混合样本进行PCV3检测,将阳性样品进行序列测定分析,同时对PCV3阳性样品进行6种常见猪群病毒病检测。【结果】检测出了PCV3阳性样品8份,阳性率为8.33%。其中7份样品与其他6种常见猪群病毒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现象,混合感染率87.5%。序列分析表明,陕甘地区猪场8株PCV3基因片段核苷酸同源性在98.3%~100%,与不同地域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在97.6%~100%。【结论】陕甘地区2015年样品中即存在PCV3感染,不同地区的PCV3基因同源性较高,遗传稳定;基因进化树显示不同地域PCV3毒株交叉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别以纯化的重组蛋白GST-MSA-2c、GST-HSP20、GST-Tams1作为抗原,对2006~2008年全疆14个地州的牛梨形虫病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方法】使用三种已建立的牛梨形虫病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1)在三年采集的1340份血清样品中共检出牛梨形虫阳性血清280例,感染率为20.90%,其中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泰勒梨形虫单一感染率分别为8.21%(23/280)、15.71%(44/280)和43.93%(123/280)。(2)新疆牛梨形虫混合感染上升,为15.35%,甚至出现个别的三重感染。(3)2008年在流行区内的牛梨形虫感染率高达74%(37/50),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分别64.85%(24/37)和35.15%(13/37),流行区的混合感染率明显增高。【结论】新疆牛梨形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是感染率逐年增加,疫区不断扩大,混合感染使疫情趋于复杂化。这是新疆首次利用血清学方法对全疆牛梨形虫病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HvnANT1基因在青稞粒色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紫粒青稞‘涅如姆扎’和白粒青稞‘昆仑10号’为试材,利用简化基因组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青稞紫粒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到HvnAN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7H染色体的84.30—86.00 cM获得1个MYB类转录因子,命名为HvnANT1。2)该基因长1 033 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762 bp,编码253个氨基酸。HvnANT1蛋白分子量为27.14 kU,是亲水性的不稳定碱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具有2个SANT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第63个;第66—第114个氨基酸)。3)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NT1蛋白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高梁、玉米、二型花、小米、水稻、土瓶草、车轴草和杨梅10种植物的ANT1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00%、88.85%、54.64%、60.95%、60.82%、58.46%、57.61%、37.76%、36.05%和36.33%;这些序列都具有2个高度保守的2个SANT结构域;与大麦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与乌拉尔图小麦,与水稻最远。4)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5)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与籽粒颜色形成的乳熟早期和乳熟晚期相比,软面团期的HvnANT1基因在‘涅如姆扎’中表达量极显著上调,而在‘昆仑10号’中各时期的表达量较低且差异不显著;且软面团期的‘涅如姆扎’籽粒HvnANT1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昆仑10号’(P<0.01)。花青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与该基因表达量模式相似。综上,青稞HvnANT1蛋白结构中的SANT结构域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符合转录因子特性;HvnANT1基因表达模式与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相似,在籽粒颜色形成的软面团期表达量极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2.
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的致病菌,通过魔芋球茎、胡萝卜及马铃薯块的侵染试验初步确定其致病性,再利用魔芋球茎侵染致病及盆栽致病性试验确认其致病性;经菌落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RNA序列测定确定病原菌的类型。【结果】从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共分离获得16株细菌,侵染试验表明,其中CDS1-B1、CDS1-B2、CDS2-B1、CDS2-B2、CZS-B4和CZS-B6共6株细菌可使魔芋球茎表现软腐症状,并导致盆栽魔芋发病;6株细菌的菌落与细胞形态均存在差异;在魔芋、胡萝卜及马铃薯块上的侵染能力不同;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CDS1-B1、CDS1-B2、CDS2-B1及CDS2-B2均与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亲缘关系最近,菌株CZS-B4与菊欧文氏菌(Dickeya dadantii)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为98.8%,菌株CZS-B6与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的相似度达99.9%。【结论】导致岚皋县魔芋软腐病的致病细菌存在生物多样性,其致病性也存在差异,其中新发现的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致病性最强,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和菊欧文氏菌(Dickeya dadantii)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4种丛生竹:撑篙竹、花吊丝竹、粉单竹和马蹄竹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横切面维管束分布特征以及主要物理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粉单竹维管束分布较为紧密,维管束密度最大,撑篙竹、花吊丝竹维管束分布较为分散,马蹄竹维管束密度最小;粉单竹的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以及力学特性在4种丛生竹中最大,其次是花吊丝竹,撑篙竹与马蹄竹物理力学特性相近。研究发现,粉单竹材性最好,可进行工业化加工利用,花吊丝竹、撑篙竹及马蹄竹可分离出竹青部分再进行高效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进行鉴定,明确陕西茶区该类害虫的学名和特征,并对危害我国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进行了探讨。【方法】运用网捕法采集小绿叶蝉成虫,用显微照相机(CCD)拍摄成虫照片,在解剖镜下观察其一般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并对小绿叶蝉种类进行鉴定。【结果】采自陕西茶区茶园的小绿叶蝉的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与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相同,而与该地已有报道的小绿叶蝉的特征不同。【结论】危害陕西茶区茶树的小绿叶蝉应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的种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5.
旨在对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璃眼蜱属的蜱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了解其分布情况。采集新疆南疆部分地区蜱,通过形态学鉴定将璃眼蜱属蜱作为样本,通过12SrDNA和16SrDNA基因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进行蜱种类鉴定。13个采样点共559只璃眼蜱属蜱,鉴定为3种,分别为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陕西菜田烟粉虱和白粉虱的数量结构,为粉虱风险评估和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定点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关中、陕南和陕北不同生态区、不同季节、不同蔬菜作物以及不同菜田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种群分布和组成进行研究,并结合mtDNA-CO1标记基因实现对陕西菜田烟粉虱的生物型鉴定。结果表明,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分布和种群组成因地区、季节、作物种植模式不同而异。其中烟粉虱均呈现优势分布,并占到种群数量的67.2%~100%。采用标记基因技术、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明确了陕西菜田烟粉虱生物型为Q型烟粉虱。  相似文献   

17.
稳定性是一个评价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指标,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林分地上部分指标建立稳定体系,对苏州近郊4种人工林分,应用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冬青针阔混交林、栎树针阔叶混交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的林分稳定性。结果表明,多样性并不完全能够代表稳定性;4种林分群落稳定性主要因林分密度不同而异;稳定性依次为湿地松林>冬青湿地松林>栎树湿地松林>木荷林。其中湿地松林可能会发展成为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中在生长过程中会因竞争产生限制,可能演替形成栎树—木荷混交林;2种针阔混交林在未来演替也可能向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发展;该地区木荷林密度过大,稳定性较弱,应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提高其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高等植物花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鱼草和拟南芥菜为例,介绍近年高等植物花发育的研究进展。TFL和CEN基因具有维持花序分生组织特性的功能;DCLV1基因在营养型分生组织向生殖型分生组织转化中起调节作用;LEY、AP1、CAL和FLO控制花分生组织形态特征;AP1/SQUA、AP2作用于A功能区,控制萼片和花瓣的发育;AP3/DEF、PI/GLO执行B功能控制花瓣和雄蕊的发育;AG/PLE对应于C功能区控制雄蕊和心皮的发育;A、B、C三个功能区共同作用控制整个花器官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的抗逆机制,采用同源重组原理进行双交换以获得rpoS基因突变株。分别在5mmol/L H_2O_2和pH 3.5两种胁迫下测定野生型菌株、rpoS基因突变株和互补菌株的存活率,并以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为荧光探针,测定两种胁迫下细菌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显示,在5mmol/L H_2O_2和pH3.5胁迫下,假结核耶尔森氏菌rpoS基因突变株存活率明显降低,这种降低能够在互补菌株中得到恢复;突变株中胞内活性氧自由基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菌株和互补菌株。说明:rpoS基因具有帮助假结核耶尔森氏菌抗氧化胁迫和酸胁迫的功能,且这一功能的发挥是通过调节胞内活性氧水平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旨在明确引起陕西省榆林市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为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以受害山药块茎和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结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ITS区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序列比对的方法,明确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结果表明,引起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棕黑腐质霉、燕麦镰孢和尖孢镰孢。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由腐质霉属和镰孢属两个属的3种病原菌引起,棕黑腐质霉是首次报道危害山药,镰孢属真菌是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