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茶黄素是一种天然的产物。目前,对于茶黄素的研究主要是从茶黄素的提取、茶黄素与红茶的品质、茶黄素的生理作用、茶黄素的应用4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从近几年对茶黄素在生理作用与提取2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出高茶黄素含量的大叶种红碎茶。[方法]以高茶黄素大叶种茶叶品种为原料,分别考察鲜叶嫩度、萎凋时间、发酵时间对红碎茶加工品质的影响,研制出茶黄素含量在1.2%以上,品质较高的高茶黄素红碎茶。[结果]高茶黄素含量的红碎茶对鲜叶原料的嫩度要求较高,以一芽二叶为最好,其次为一芽三叶;萎凋时间与茶黄素的含量呈曲线对应关系,萎凋时间以5 h为宜,其次为10h,萎凋的时间过长,会出现过多的茶黄素损耗;揉切发酵的全程时间要求较短,以45 min为佳,不宜超过79 min。[结论]研究可为高茶黄素红碎茶的研制加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考察茶黄素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茶黄素的热裂解产物进行研究,并对茶黄素卷烟进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300、600、900℃条件下,茶黄素热裂解产物种类随裂解温度升高而增加;在热裂解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酚类化合物、部分稠环类化合物以及有利于改善卷烟感官品质的致香物质,如苯并呋喃、肉桂醛等;茶黄素加入卷烟后,能够使烟香细腻、烟气质感明显提高、香气丰富性增加、口腔舒适性提升。  相似文献   

4.
为高茶黄素红茶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以福鼎大白茶为材料,以红茶产品中茶黄素的生成量为考察指标,在红茶加工过程中,通过添加儿茶素提取物为底物,研究儿茶素提取物浓度及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单因子对茶黄素生成量影响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筛选合成高茶黄素红茶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高茶黄素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儿茶素提取物的浓度50 %,添加量2.5 % (重量比),发酵时间2 h,发酵温度24 ℃,该条件下的茶黄素生成量为6.75 mg/g。  相似文献   

5.
茶黄素是一种重要的茶叶天然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癌防癌、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心脑血管疾病及调节神经功能等功效,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茶黄素的提取和制备,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改进意见,并探讨茶黄素的功能活性,为开发利用茶黄素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稻瘟病是我国稻区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生物制剂很少。为确保垦区绿色有机水稻生产,计划开展生物药剂8%茶黄素防治稻瘟病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为垦区生物药剂防治稻瘟病提供依据。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供试药剂:试验药剂:8%茶黄素悬浮剂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参考药剂:30%稻瘟酰胺戊唑醇  相似文献   

7.
高茶黄素品种鲜叶化学组分与红茶品质特征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高茶黄素茶树品种的鲜叶化学组分与红茶品质特征指标.结果表明.高茶黄素品种鲜叶生化物质含量丰富,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含量高,酚氨比及酯型儿茶素比例大;芽叶黄绿色,发酵快.终点叶色棕红、明亮.级别达到1级;成品红茶达到汤色红亮或红艳,叶底红亮,滋味浓强、鲜爽的品质水平;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适宜比例为1:5:4,茶黄素含量为1.20%-2.34%.是高茶黄素优质红茶品质的理化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8.
高茶黄素含量红茶的创新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黄素(Theaflavins,TFs)因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和其保健功效特点,成为了红茶加工和茶叶深度开发利用领域中的热点。中国传统工艺加工的红茶茶黄素含量普遍偏低,与国际市场追求的红茶浓、强、鲜的品质特点相差较远,导致中国红茶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新工艺开发加工出高茶黄素含量的优质红茶。综述了茶黄素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及其形成机理、萎凋(冷冻萎凋和加压萎凋)和发酵(外源酶、化学添加剂和变温发酵)过程中的高茶黄素含量红茶加工创新工艺,并展望了后续可开展的高茶黄素红茶加工工艺,旨在为开发高茶黄素含量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执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0.
用高效相色谱(HPLC)与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耦联分析了红茶茶黄素类化合物(TF.).分离并检出了茶黄素(TF)、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和茶黄素-3,3′-二没食子酸酯(TF3,3′DG)4种茶黄素类化合物.并讨论了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TR_5)分光光度测定的适宜波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固定化漆酶酶促合成茶黄素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鹍  揣玉多  孙勇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55-21756,21759
[目的]探索固定化漆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工艺。[方法]采用D152树脂固定化漆酶体外酶促氧化茶多酚合成茶黄素。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反应温度、pH、酶浓度、反应时间和通氧量对合成茶黄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茶黄素的酶促氧化合成反应,之后测定茶黄素产量。[结果]采用树脂载体D152固定化得到的固定化漆酶,在重复使用5次后,固定化漆酶催化活性约为原始催化活性的70%;在重复使用10次后,酶催化活性仍然可以保留48%左右。固定化漆酶促氧化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60℃,最佳pH 5,底物浓度2.0g/L,通氧量20 L/min和反应时间1.5 h。[结论]采用树脂载体D152可有效固定漆酶。与游离漆酶氧化法相比,固定化法能有效提高漆酶的稳定性和利用效率,反应产物也更易于纯化。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年份和加工过程中的安茶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儿茶素和茶黄素在储存、加工中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感官审评,对加工和存放过程中物质变化和感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儿茶素与茶黄素含量在加工过程中和陈化期间均有降低的趋势,储存6年的安茶呈现出明显的陈醇特点。研究结果对于适度陈化安茶,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安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槠叶种的一芽二、三叶鲜叶,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应用Roberts法和RP-HPLC法对鲜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茶黄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P-HPLC法测得的鲜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中的茶黄素总量分别是Roberts法测定结果的2.7、1.9、3.1和3.1倍,说明RP-HPLC法能更有效地测定出茶叶中的茶黄素含量.  相似文献   

14.
云南红茶品质特点的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发挥云南红茶独特的品质优势,通过对云南主要红茶产区进行实地调查,并收集不同产区、不同生产厂家的部分红茶样品,测定红茶样品的水分、灰分、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主要理化指标,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对云南红茶的品质特点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茶中的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含量较高;工夫红茶中临沧地区的茶叶感官审评品质优于其它地区;灰分含量红碎茶稍高于工夫茶,茶多酚含量则相反;整体上云南红茶品质较好,地区之间有所差异,而以临沧地区的红茶品质较优。云南红茶在风味和地域性的香气组成及特点等方面值得更深入地去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绿茶提取的茶多酚为原料,通过采用化学氧化法和酶促氧化法进行分析,探讨这2种方法对茶多酚氧化产物——茶色素的得率及其主要组成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学氧化体系中增加K3Fe(CN)6的用量有利于茶黄素的积累,但茶色素的得率却呈下降趋势,酶促氧化法所得的茶色素中茶黄素含量高达52.73%,远高于化学氧化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分析了丹霞系列红茶中8种儿茶素与4种茶黄素单体的含量,并用FRAP法测定丹霞红茶的总抗氧化能力,采用体外细胞培养体系MTT法检测了丹霞系列红茶对人类胃癌SGC 7901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丹霞2号红茶儿茶素总量与茶黄素总量最高;总抗氧化能力由高到低顺序为丹霞1号>丹霞2号>丹霞8号>政和工夫红茶对照样;随着茶样处理浓度的增加,丹霞8号品种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SGC 7901细胞的生长增殖,其抑制作用明显优于丹霞1号、丹霞2号红茶以及政和工夫红茶对照样,表明丹霞8号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含水量对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破坏性实验方法人为改变普洱茶中的含水量,并在贮藏过程的不同时间段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测定,研究贮藏过程中普洱茶(饼)的含水量对其品质的影响,分析贮藏过程中普洱茶品质的变化与其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量为26%以上的茶样在平均温度为15℃、平均湿度为65%的环境中贮藏60d时出现霉斑,其余较低含水量的茶样能够正常贮藏且无霉变;茶样含水量为11%时茶褐素含量增加值最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茶中灰分、茶多酚的含量减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增加;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与茶样含水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黄光萎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