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为建立稳定的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遗传转化体系,同时筛选出适宜介导牛樟芝原生质体转化的PEG-CaCl_2浓度。利用潮霉素抗性、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和PCR扩增验证拟转化子。结果表明:新鲜的牛樟芝菌丝体在10 mg/mL溶壁酶溶液中,30℃条件下酶解4h,原生质体的获得率为3.55×105个/mL;菌丝体和原生质体在潮霉素B浓度分别为60μg/mL和40μg/mL时不能生长,最终确定筛选拟转化子的潮霉素B浓度为60μg/mL;浓度为20%~40%的PEG均可介导牛樟芝原生质体转化,且40%的PEG转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稳定的牛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遗传转化体系,同时筛选出适宜介导牛樟芝原生质体转化的PEG-CaC12浓度.利用潮霉素抗性、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和PCR扩增验证拟转化子.结果表明:新鲜的牛樟芝菌丝体在10 mg/mL溶壁酶溶液中,30℃条件下酶解4h,原生质体的获得率为3.55×105个/mL;菌丝体和原生质体在潮霉素B浓度分别为60 μg/mL和40μg/mL时不能生长,最终确定筛选拟转化子的潮霉素B浓度为60 μg/mL;浓度为20%~40%的PEG均可介导牛樟芝原生质体转化,且40%的PEG转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以潮霉素抗性为选择标记的毛壳霉原生质体转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PEG方法,将含有潮霉素抗性标记的质粒pCB1003转化毛壳霉原生质体,并在高于毛壳霉敏感的潮霉素浓度下筛选转化子。转化率达1~2个转化子/μg质粒DNA。以潮霉素抗性的毛壳霉转化子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及其产物的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潮霉素抗性基因已整合入毛壳霉染色体。稳定性试验表明,所获得的转化子可通过有丝分裂稳定传代。  相似文献   

4.
为了构建限制性内切酶介导的整合(REMI)技术介导的红曲霉(Monascus anka)遗传转化系统,以潮霉素B作为抗性筛选标记,pBC-Hygro、pCB1003、pAN7-1作为转化质粒,采用REMI技术转化红曲霉.结果表明,用REMI技术介导红曲霉转化时,质粒pBC-Hygro和pCB1003适合于红曲霉的转化.环状质粒与线性质粒的转化率无显著差别;在用REMI技术介导转化时添加酶切缓冲液不利于转化;原生质体浓度为1×107~1×108个/mL时,每微克质粒可获得的潮霉素B抗性转化子为2 800~3 200个;HindⅢ介导转化时的最佳酶用量为105~120 U;在质粒用量为8μg/100 μL时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其病原菌(R.solani Kühn)又称为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菌,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建立高效的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制备技术体系,采用0.7mol/L NaCl作为渗透稳定剂,对Glucanex、溶壁酶(lywallzyme)、纤维素酶(cellulase-R-10)、离析酶(macerozyme-R-10)、蜗牛酶(snailase)、崩溃酶(driselase)和裂解酶(lysing enzyme)等7种不同的胞壁裂解酶降解水稻纹枯病菌GD-118菌株细胞壁的作用进行测定,并对不同酶组合及其酶质量浓度进行优化筛选。结果显示:Glucanex对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的降解效果最好,用20mg/mL Glucanex处理1g菌丝4h后,可释放118.5×104个原生质体;用15mg/mL Glucanex和10mg/mL lywallzyme混合酶处理,可高效降解水稻纹枯病菌细胞壁并获得大量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产量达3.09×107个/g菌丝,再生率达58%;Glucanex和lywallzyme的混合酶对不同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细胞壁降解和原生质体释放没有显著差异。可见,上述制备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高效性和适用性,可满足该菌分子遗传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甲霜灵、咪鲜胺和福美双3种单剂及5种混配制剂对水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室内联合毒力。试验结果表明:3种单剂中咪鲜胺对水稻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刀菌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61μg/m L和0.91μg/m L。5种配比中H1[V(甲霜灵)∶V(咪鲜胺)∶V(福美双)=2∶1∶5]、H2[V(甲霜灵)∶V(咪鲜胺)∶V(福美双)=2.5∶1.0∶4.5]对水稻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刀菌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74.2,201.83和483.75,442.95,增效作用明显,可作为田间试验的优选配方。  相似文献   

7.
 由于立枯丝核菌不产生无性孢子,为研究纹枯菌的致病机制带来了障碍,但可以通过制备纹枯菌的原生质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法,建立突变体库,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试验利用Lysing enzyme(from Trichoderma harzianum)裂解水稻纹枯病菌获得原生质体,通过摸索纹枯病菌的菌龄、裂解时间、裂解液的pH值3个重要因素,得到水稻纹枯病菌原生质体的最佳制备和再生条件,并且在细胞壁再生实验中,改进细胞壁再生的培养方式,最终制得原生质体,并成功使其再生。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丝核菌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州地区13种作物上分离得到5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spp.)菌株。依菌丝直径、细胞核数目和培养性状等鉴定出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2个水稻丝核菌(R.oryzae)和3个双核丝核菌(binudeate Rhizoctoria);并对52个立枯丝核菌(R.solani)菌株进行了融合群归类,其中有30个菌株属于AG-1-IA、1个属于AG-1-IB、4个属于AG-1-IC、12个菌株属于AG-4、3个菌株属于AG-2-2 Ⅲ B、2个菌株未知其归属。  相似文献   

9.
肖翠红  迟丽  孙冬梅  张丽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47-10448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丝核菌对马铃薯植株的致病能力及不同拮抗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活体接菌法研究了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和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对不同品种马铃薯植株的致病能力,并通过喷施生防菌研究了不同拮抗菌(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对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植株的致病能力强于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其中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对马铃薯叶的病指仅为25%,对茎的病指为50%。细菌对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抑菌率可达88%;细菌与放线菌的混合液对大豆根腐病立枯丝核菌的生防作用较明显,抑菌率达90%。[结论]为马铃薯栽培及黑痣病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具有生防作用的青霉菌菌株并探索其作用机制,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对峙培养法,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不同作物土壤中分离到18株青霉菌菌株,筛选到1株具有高效拮抗立枯丝核菌的生防菌P19,对立枯丝核菌丝生长抑制率达58.5%。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P19对立枯丝核菌菌丝形态的影响,发现菌丝壁出现弯曲和畸形,原生质体凝结和溶解,菌丝被溶解等现象。结果表明,P19对立枯丝核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生长对立枯丝核菌造成空间和营养方面的竞争,也可能是P19所含有的抗菌物质破坏立枯丝核菌的细胞壁,进而溶解菌丝内的原生质体,使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原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 998~ 2 0 0 0年 ,从河南省各地采集有明显症状的小麦纹枯病标样 ,从中分离出 2 5 1个丝核菌 (Rhizoctonia)菌株 ,其中 1 98株为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ceralis) ,占 78.9% ;5 3株为立枯丝核菌 (R .solani) ,占 2 1 .1 %。对 62个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的致病力无显著差异 ,不同地区菌株的致病力亦没有明显差异 ,不同小麦品种对纹枯病菌的抗性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辣椒立枯病是辣椒育苗前期引起死苗倒苗的重要病害,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该病害流行的有效途径,本试验采用室内平皿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使百克、三唑酮、普力克、多菌灵、敌力脱及安克锰锌等杀菌剂对辣椒力枯丝核菌生长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辣椒立枯丝核菌都具有抑制作用,但其有效浓度有所不同,使百克、三唑酮、普力克、多菌灵、敌力脱、安克锰锌的EC50分别为74.3833、54.1614、2130.9465、2.8660、7.1052、4.2576μg/ml。由此可以看出,多菌灵对辣椒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安克锰锌次之,普力克则较差。  相似文献   

13.
球毛壳菌荧光标记与重寄生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球毛壳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防真菌.为了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球毛壳菌与立枯丝核菌的拮抗机制,选用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作为报告基因对球毛壳菌进行标记.通过构建和转化EGFP(Enhanced GFP)表达载体,得到氯嘧磺隆抗性的转化子.经过几轮验证筛选,包括选择性平板筛选、PCR扩增目的片段验证、Southern杂交、荧光镜检等,确认SUR基因和EGFP基因已经插入球毛壳菌的基因组并在其中表达标记.取一个确认为荧光标记转化子的菌株,进行生防特性分析.主要通过与病原真菌平板共培养、载玻片对峙培养等方法初步研究了球毛壳菌与立枯丝核菌的拮抗机理.结果发现,在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过程中,球毛壳菌的拮抗机理主要是重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苏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省不同作物纹枯病菌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的菌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Ohn),经融合群测试,水稻、玉米、大豆为立枯丝核菌AG_1-1A群,棉花为AG_4群;来源于大、小麦的菌株,同属于禾谷丝核菌(R.cerealis Vander Hoeven)的CAGl群。  相似文献   

15.
新疆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新疆6种豆科作物病株或周围病土样上分离得到77个丝核菌(Rhizoctonia DC)菌株,其中74个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74个立枯丝核菌菌株的菌丝融合群(AG群)判定表明,新疆6种豆科作物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3、AG4、AG5,其出现频率分别为21.6;、40.5;、1.4;、35.1;和1.4;.6种豆科作物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组成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鉴定寒地水稻纹枯病病原菌,为寒地水稻纹枯病抗性育种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水稻纹枯病病株并分离培养病菌,采用柯赫氏检验法和ITS鉴定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分离获得病菌以牙签嵌入法接种水稻植株,植株呈现水渍状典型纹枯病病斑。利用ITS1和ITS4引物扩增病菌DNA,测序结果拼接后与NCBI上已知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菌与登录号为No.KT_362083.1的Rhizoctonia solani(立枯丝核菌)有97%的同源性。[结论]形态学特征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一致,该菌为立枯丝核菌,为寒地水稻纹枯病致病菌。  相似文献   

17.
《吉林农业科学》2016,(6):67-74
本文对根癌农杆菌介导gfp基因转化水稻纹枯病菌及其对病原菌稳定性和致病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0μg/m L潮霉素B可作为转化子的筛选浓度,水稻纹枯病菌遗传转化的最佳条件为:共培养AS浓度为250μmol/m L,预诱导时间为9 h,共培养温度为26℃,共培养时p H为5.8~6.0,共培养时间为22 h。分别对随机选取的5个转化子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PCR扩增及测序。结果表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已成功转化到水稻纹枯病菌中。转化子稳定性及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转化子连续转接5代后仍对潮霉素B具有抗性,表明gpf成功转化到水稻纹枯病菌中且稳定遗传。转化子与野生型水稻病菌导致的水稻发病程度基本一致,表明gfp遗传转化后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力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开展水稻纹枯病菌与水稻品种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广西36个县(市)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86个丝核菌菌株。菌丝融合测试结果表明,这186个丝核菌菌株分别属于3菌丝融合群: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的AG-1-IA和AG-4融合群,双核丝核菌的AGBb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分别为96.4%、2.15%和1.62%。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在菌丝生长速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AG1-IA的生长速率最大,AGBb生长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引起花椰菜苗期枯萎病的病原菌,并筛选出有效低毒的生物农药.【方法】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测定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该病害为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苗期立枯病;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光照条件为L/D=16h/8h;室内药剂筛选发现50%乙蒜素水剂、63%恶霉蛋白水剂和特效灭萎灵粉剂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分别达到了100%、88.44%和75.98%;其EC_(50)值分别为233.87,0.965 9,1 348.96μg/mL.【结论】63%恶霉蛋白水剂是防治花椰菜苗期立枯病的有效低毒的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水稻—油菜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栽培管理措施。为了分离筛选出轮作土壤中对立枯丝核菌产生拮抗作用的细菌。【方法】通过对已确定出的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进行平板培养和拮抗试验。应用平板对峙法将水稻-油菜轮作土壤分离出的菌株接种至含立枯丝核菌的平板中培养筛分拮抗菌株,并对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从长期水稻—油菜轮作实验田土壤中筛分出77株细菌,试验发现四株分离菌株具有明显拮抗立枯丝核菌的作用。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微生物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对拮抗立枯丝核菌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发现两株拮抗菌株为弯曲芽胞杆菌(Bacillus flexus),另两株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论】研究结果为揭示水稻-油菜轮作下土壤微生物防治土传病害机制及功能微生物菌株的拮抗效应与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