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根尖细胞核型与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根尖细胞核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但在核型上有差异,并有从野生大豆的较对称核型向栽培大豆的不对称核型过渡的趋势;从二者的核型试验中各大豆材料的进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野1052,野1055,野1057〈野1058〈1060〈苏85-6,这一结果与根据子性状得出的进化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根尖细胞核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但在核型上有差异,并有从野生大豆的较对称核型向栽培大豆的不对称核型过渡的趋势;从二者的核型推出试验中各大豆材料的进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野1052、野1055、野1057<野1058<野1060<苏85-6,这一结果与根据种子性状得出的进化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对生长在同一生境的中国沙棘、蒙古沙棘和俄罗斯沙棘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沙棘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都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其中,中国沙棘、蒙古沙棘在第4对染色体上有随体,俄罗斯沙棘在第2对染色体上有随体.3种沙棘的核型类型都是2A型,比较对称.  相似文献   

4.
采用滴片技术获得佛手瓜(Sechium edule Swartz)根尖细胞染色体片子,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探索佛手瓜染色体核型特点,为佛手瓜及相近植物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结果显示,佛手瓜具有14对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每条染色体上均未发现随体,其核型公式为2n=2x=28=28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3.55%,属于对称核型;佛手瓜的核型为1A,是一种进化程度低的葫芦科蔬菜作物。  相似文献   

5.
21个百合栽培品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百合21个栽培品种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所试验品种染色体数均为2n=24。染色体呈现多态性,大部分品种都是由近中部(sm)、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粒染色体组成。亚洲百合、东方百合的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动范围分别为5.1%~14.39%和5.11%~13.66%;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分别为2.09~2.61和2.01~2.64;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在78.54%~84.05%和77.04%~86.08%。21个品种核型类型有13个为3B型,8个为4B型;17个有随体的品种中,仅6个具有中间随体,其余均为端部随体;可以通过不同类型染色体数量以及它们在核型中排序位置的差异、随体的位置与数量差异对21个百合品种做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染色体标本制片技术,研究了紫毛兜兰(Paphiopedilumvillosum)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紫毛兜兰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6,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4L+4M2+12M1+6S,核型公式为2n=2x=26=24m+2sm,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未见随体结构;其核型属于Stebbins核型的1B型,核不对称系数为53.59%,从染色体水平证明紫毛兜兰在系统演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特化种类。  相似文献   

7.
《吉林农业科学》2016,(3):18-24
以2种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为材料,用Co~(60)-γ射线为照射源辐照干种子,辐射剂量分别为0 Gy、100 Gy、200Gy、300 Gy,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方法对辐射处理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对照组2个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均相同(2n=42),均属于大染色体,但在核型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数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核型多为对称型。2)同一品种高羊茅在不同剂量辐射下染色体核型存在差异,而相同剂量辐射下不同品种染色体结构变化也存在差异。3)辐射后的高羊茅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出现40条和42条两种情况。4)核型类型有3种,分别为:2B、2C和1B。5)组成结构大多都为中部染色体和近中部染色体,少数有正中部染色体或者近端部染色体,极少数出现了小染色体和随体。本文从染色体水平上进行研究,旨在为草坪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提供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个西藏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的核型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2个西藏白菜型油菜褐籽品种"嘎壤油菜"和黄籽品种"雪巴黄籽油菜"的细胞学信息,采用常规压片法进行核型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2个西藏白菜型油菜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二倍体,均由中部着丝粒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有1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带有随体;染色体组成结构、核型参数具有一定的差异,褐籽品种的核型参数均大于黄籽品种。褐籽品种"嘎壤油菜"进化程度较高,为中间类型2B型,黄籽品种"雪巴黄籽油菜"的进化程度较低,较为原始,为对称类型1A型。  相似文献   

9.
韩淼  蔡禄  贾晋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1):151-152
以分布于内蒙古地区盐渍土的藜科盐生植物盐地碱蓬根尖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染色体数及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地碱蓬的染色体为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16,基数为x=8。染色体中有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3种,盐地碱蓬属于"1B"型,且其核型不对称系数均小于60%,属于较为原始的物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对垫江柚(Citrus grandis(L.)Osbeck var.Dianji-angyu Hort.)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了报道。核型公式为2n=18=12m 6sm(2SAT)。即6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3对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第6染色体上有一对明显大于短臂的大随体。作者进一步讨论了柑桔大随体可作为研究柑桔类起源和系统演化的一个稳定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11.
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幼苗期的酯酶同工酶共出现了17条酶带。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既有共同的酶带,又有各自独特的酶带,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种。半野生大豆有类似野生大豆的酶谱,表现了野生种的特点.不同进化类型的大豆酯酶同工酶有明显不同。随着进化程度增高,酶带数目有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大豆幼苗酯酶同工酶酶谱比较稳定,酶带明确,具有较为明显的种的专一性,可以做为大豆分类学和研究大豆进化关系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间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478个种间杂交组合和307个回交组合进行大豆种间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提出亲本选配原则,克服种间杂种后代蔓生、小粒、粒色深等野生不良性状的技术;明确了种间杂种主要性状的选择潜力,在种间杂种早代性状选择、后代群体规模、回交改良时期及决选世代等方面的种间杂交选育新技术。直接利用野生大豆种质育成“吉林小粒1号”新品种,1990年通过吉林省的品种审定并出口创汇。利用种间杂交新技术创造出主茎有效节数25个以上、单株荚数150个以上以及蛋白质含量50%左右的直立型育种中间材料;育成一批大粒高产优良新品系,现已进入省区试或省预试。  相似文献   

13.
对染色体数分别为40,78,80的多年生野生大豆G.tomentella种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花粉粒的大小随着染色体数目的增加而变大。染色体数目不同,花粉外壁的纹饰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大刚  李凯  智海剑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6):3040-3059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严重危害世界大豆(Glycine max(L.)Merr.)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豆对SMV抗病基因的遗传标记定位、候选抗病基因的分析及大豆抗SMV的调控网络等研究取得许多新进展。大豆对SMV的抗性遗传主要分为数量抗性和质量抗性,其中数量抗性的遗传主要由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对不同SMV株系的质量抗性遗传分别由1对不同的显性基因控制。标记定位研究发现,大豆对SMV数量抗性位点主要分布在大豆的第6、10和13等染色体上。22个对SMV具有单显性质量抗性的基因位点已被标记定位在大豆的第2、6、13和14染色体上,且定位的多数抗病基因位点两侧标记间的物理距离都在1 Mb以内。其中第13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数最多,有Rsv1、Rsv5、RSC3Q、RSC11和RSC12等10个,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有8个,如Rsv4、RSC5、RSC6、RSC7和RSC8等,第6和14染色体上各有2个基因位点,分别为RSC15、RSC18和Rsv3、RSC4。参考大豆全基因组序列(http://www.phytozome.net/soybean),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表达谱分析及克隆测序技术等进一步缩小了大豆抗SMV候选基因的筛选范围。目前,在大豆第2染色体上确定的抗SMV候选基因主要有8个:Glyma.02G121400、Glyma.02G121500、Glyma.02G121600、Glyma.02G121800、Glyma.02G121900、Glyma.02G122000、Glyma.02G122100和Glyma.02G122200,在第6染色体上的是Glyma.06G182600,在第13和14染色体上的抗SMV候选基因分别有9个和6个:Glyma.13G184800、Glyma.13G184900、Glyma.13G187900、Glyma.13G190000、Glyma.13G190300、Glyma.13G190400、Glyma.13G190800、Glyma.13G194700、Glyma.13G195100和Glyma.14G204500、Glyma.14G204600、Glyma.14G204700、Glyma.14G205000、Glyma.14G205200、Glyma.14G205300。基于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和转基因操作等技术,研究发现抗SMV相关基因Gm HSP40、Gm PP2C3a、Gm AKT2、Gm Cnx1、Gm SN1、Glyma.14G204500、Glyma.14G204600、Glyma.14G204700等参与大豆对SMV的抗性,属于正调控因子;而Gm EF1A和Gme IF5A等则增加大豆对SMV的易感性,为负调控因子。在综合SMV抗病基因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基于Rsv1和Rsv3介导对SMV极端抗性的调控网络模型。Rsv1介导的大豆对SMV极端抗性调控模型的建立为大豆抗SMV信号网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Rsv3介导的大豆对SMV极端抗性的主要机制是通过ABA信号的传导,从而使胞间连丝处的胼胝质沉积以抑制病毒从最初侵染的细胞向健康细胞的转移。本文系统综述了SMV抗病基因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抗SMV分子设计育种和抗病基因的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种双壳贝类染色体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孙振兴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12-5013
[目的]为贝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等边浅蛤和江户布目蛤的鳃组织为研究材料,用植物血球凝集素和秋水仙素对2种双壳贝类的腮组织进行处理后,采用滴片-空气干燥法制片并观察其染色体数目。[结果]通过观察2种贝类的中期分裂相,发现等边浅蛤的染色体众数为36的分裂相细胞,占全部计数细胞的55.0%,说明其染色体数目(2n)为36。而江户布目蛤的染色体众数为30的分裂相细胞,占全部计数细胞的58.8%,说明江户布目蛤的染色体数目(2n)为30。[结论]从细胞水平上看,日本镜蛤(2n=30)和江户布目蛤有较亲密的亲缘关系,而青蛤(2n=36)和等边浅蛤也有较亲密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秦川牛、岭南牛、西镇牛的染色体进行了 G带研究 ,结果表明 ,这 3个黄牛品种除 Y染色体以外的所有染色体对 ,其 G带带型基本一致。每对染色体都有其独有的带纹特征 ,可用于识别牛的每条染色体。Y染色体有中部 (或亚中部 )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根据 3个黄牛品种 G带带型的共同特点 ,对其染色体带型进行了描述、分区和命名 ,并绘制了牛 86个区 354条带的 G带模式图  相似文献   

17.
亚洲棉与司笃克氏棉杂交,获得了125粒杂种种子,用0.05%秋水仙素水溶液处理,获得7株加倍的四倍体F_1植株。1984-198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二倍体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中期Ⅰ染色体构型是20.53Ⅰ+2.45Ⅱ+0.19Ⅲ,二价体交叉频率为1.07;后期Ⅰ和后期Ⅱ染色体分向两级不均衡,产生各种类型的异常四分孢子,由此发育的花粉无生活力,用亚洲棉回交或自然授粉均未结铃。四倍体F_1减数分裂较正常,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0.1Ⅰ+25.9Ⅱ,二价体交叉频率为1.96,后期Ⅰ和后期Ⅱ染色体走向两极较均衡,产生的花粉部分可育,授陆地棉花粉或自然授粉能结少数种子。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本文简称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优异种质,为不同生态区域大豆脂肪性状育种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从中国全国各大豆生态区抽取代表性的栽培和野生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测定脂肪性状,进行各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应用多元变异指数、聚类和主成分法分析中国和各生态区大豆脂肪性状的综合变异。【结果】(1)中国栽培大豆脂肪平均含量为17.21%,比野生种提高6.22%;油酸平均含量为23.25%,提高7.75%;亚麻酸平均含量为8.00%,减低4.23%;亚油酸平均含量为53.53%,减低2.57%;但栽培种的变异小于野生种;不同生态区均有此同一趋势。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全国和各区差异均不大。(2)中国野生群体及各生态区群体脂肪性状的多元变异度均大于相应的栽培种,长期人工选择使栽培种的变异相对减小,但多元变异方向相对较宽。(3)栽培种脂肪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野生种未见相关,推论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应是人工选择的结果。(4)筛选得到高脂肪、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的优良材料,其中N23547和N23697为兼具高脂肪(>23%)、高油酸(>30%)、低亚麻酸含量(5%左右)的优异资源。【结论】栽培大豆脂肪、油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种,亚麻酸平均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种,亚油酸平均含量略低于野生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与野生种差异不大。脂肪性状在各个生态区域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区域间的变异并不比区域内大。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20.
从番茄根际土壤中分离VA菌根真菌的孢子,以单孢或多孢在水培条件下接种番茄幼苗。形成内生菌根后再次分离孢子,进行种的鉴定,初步鉴定了球囊霉属(Glomus)的2个新记录种:G.fasciculatum,G·etunica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