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类胡萝卜素对花玛丽鱼体色影响的最适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月龄花玛丽鱼(Molliensia)300尾随机均分成6组,每组50尾随机均分成设一对照组和五个处理组,各处理组饲料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0mg/kg、200mg/kg、300mg/kg、400mg/kg、500mg/kg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在近2个月的试验中,每隔7天从每一组中随机抽取5~6尾鱼测定鱼体肌肉中所含类胡萝卜素的量,通过对鱼体体色的对比观察和鱼体肌肉  相似文献   

2.
类胡萝卜素对花玛丽鱼体色影响的最适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4月龄花玛丽鱼(Molliensia)300尾随机均分成6组,每组50尾,设计一对照组和五个处理组,各处理组饲料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0mg/kg、200mg/kg、300mg/kg、500mg/kg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在近2个月的试验中,每隔7天从每一组中随机抽取5-6尾鱼测定鱼体肌肉中所含类胡萝卜素的量,通过对鱼体体色的对比观察和鱼体肌肉中所沉积的类胡萝卜素量的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是淡水养殖水产品种之一.在养殖条件下,中华鳖腹部皮肤色泽成为其外观质量评价内容之一,水产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皮肤沉积所需要的色素,需要吸收饲料中色素.皮肤黄素体色需要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作为主要色素种类,饲料中可以通过玉米色素(玉米蛋白粉等)、来自万寿菊的叶黄素等作为色素来源.中华鳖饲料目前主要为粉状饲料,其使用方式一般为在养殖现场加水、加油脂,通过加工制粒设备加工为软颗粒饲料进行投喂.本试验为在生产性使用的中华鳖饲料中,加入6%的玉米蛋白粉作为蛋白质和色素来源,在池塘养殖3个月后测定其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试验的目的一是分析腹部不同部位皮肤色素含量的差异,二是分析饲料玉米蛋白粉中素色能否在中华鳖皮肤中有效沉积,探讨通过饲料控制养殖中华鳖体色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向军 《水产学报》2003,27(1):38-42
进行了3个试验以考察饲料添加叶黄素对本地胡子鲶体色的影响。试验A比较了野生、半人工养殖、全人工养殖胡子鲶体色的差异,其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8.01、4.64和1.6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分别为2.06、1.83、0.96mg·kg-1鲜组织;试验B采用平均体重为52g的本地胡子鲶成鱼,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150、200mg·kg-1叶黄素,饲养6周后,成鱼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1.07、5.88、7.02、7.8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64、1.35、1.81、1.86mg·kg-1鲜组织;试验C采用平均体重为3.2g的本地胡子鲶鱼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150mg·kg-1叶黄素,饲养6周后,鱼种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3.2、8.73、11.49、12.51mg·kg-1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87、1.71、1.97、2.03mg·kg-1鲜组织。上述结果表明,养殖与野生胡子鲶体色的差异主要来源于食物中叶黄素含量的不同,在饲料中添加叶黄素类产品可有效改善养殖胡子鲶体色,叶黄素适宜添加量建议为100mg·kg-1饲料(成鱼)或50mg·kg-1饲料(鱼种)。  相似文献   

5.
将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3月龄的红剑尾鱼各100尾,分别平均分成二组,即各设一对照组和一处理组。在处理组的基础饲料中添加10μg/gm的甲基睾酮,饲养50多天,期间观察各组试验鱼的性逆转现象,并对其体表及肌肉中所沉积的β-胡萝卜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饲料添加10μg/gm的甲基睾酮不能使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性逆转,体色也无明显变化;但能使3月龄的红剑尾鱼全雄化,且其群体的体色得到加深。  相似文献   

6.
将 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 (Mollienisia velifera )、3月龄的红剑尾鱼 (Xiphophorushelleri )各 10 0尾 ,分别平均分成二组 ,即各设一对照组和一处理组。在处理组的基础饲料中添加 10μg/ gm的甲基睾酮 (Methyltestosterone ) ,饲养 50多天 ,期间观察各组试验鱼的性逆转现象 ,并对其体表及肌肉中所沉积的β-胡萝卜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饲料里添加 10μg/gm的甲基睾酮不能使 5月龄的珍珠玛丽鱼性逆转 ,体色也无明显变化 ;但能使 3月龄的红剑尾鱼全雄化 ,且其群体的体色得到加深  相似文献   

7.
正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在中国,黄颡鱼是一种优质名贵的经济鱼类,因为市场价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很多地区养殖量逐年增长。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的体色易变,会影响商品价值。影响养殖鱼类体色的因素很多,饲料色素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水质、疾病、饲料等也能导致黄颡鱼体色发生变化。养殖鱼类体色变化分为黑色和黄色等鲜艳体色的变化,鱼类黑色体色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皮肤、鳞片中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分布,以及黑色素颗  相似文献   

8.
以平均体重45.25 g的1冬龄黄颡鱼为试验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4%的加丽素红、0.5%的金黄素、0.5%的金菊黄、6%的玉米蛋白粉作为色素源,以不含色素源的饲料为对照,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56 d,观察各试验组黄颡鱼的体色,分别测定其背部和腹部皮肤、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力、总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结果为金菊黄组黄颡鱼血清酪氨酸酶活力显著提高,而其他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对照组黄颡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背部皮肤下降11.2%、腹部皮肤下降57.5%,叶黄素含量变化与此类似;玉米蛋白粉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腹部皮肤降低了38.5%、背部皮肤无显著性变化,背部和腹部皮肤中叶黄素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加丽素红组黄颡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腹部皮肤中降低了45%、背部皮肤无显著性变化,背部和腹部皮肤中叶黄素含量显著降低;金黄素组鱼体背部、腹部皮肤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8倍和1.5倍,金菊黄组鱼体背部和腹部皮肤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倍和0.49倍;叶黄素含量也显著增加。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能够选择性地沉积来源于饲料色素物质,饲料色素对黄颡鱼体色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甲基睾酮对珍珠玛丽鱼及红剑尾鱼体色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枭  王进文 《内陆水产》1999,24(9):18-19
甲基睾酮,又名甲基睾丸素或甲基睾丸酮,是人工合成的白色或乳白色结晶性粉末状雄性激素,它能促进雄性性器官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形成。国内外大量试验证明:不同浓度的甲基睾酮对各种鱼类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高浓度(大于1000μg/g)对遗传性罗非鱼会产生雄性化效应;中浓度(10~50μg/g)则可导致金鱼和罗非鱼由雌性转向雄性的完全性逆转;低浓度(1~5μg/g)则可促使鲤鱼和金鱼生长。珍珠玛丽鱼和红剑角鱼都是极具观赏价值的热带鱼。为了改变人工养殖影响了其体色的现象,本文研究了在饵料中添加甲基睾酮对珍珠玛丽鱼和红剑尾鱼…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尤其是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人工配合饲料,鱼虾类的养殖周期缩短,不能获得充足的天然色素源,导致鱼虾的体色变淡,如在大黄鱼的养殖过程中,大黄鱼的体色已失去了原先的金黄色,体型变得难看,品味也无法与野生的相媲美,难免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类胡萝卜素作为着色剂,对养殖鱼类体色进行调控,已引起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是在动植物王国中发现的最普遍的一类天然色素的总称,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前者由碳和氢组成,属于烃类色素,如β-胡萝卜素;后者属于含氧色素,…  相似文献   

11.
二、白点病(Cryptoearyoniasis)白点病是石斑鱼养殖中的常见病,也是危害最大的鱼病,台湾省几乎全年皆有发生,往往造成业者很大的损失。1.病因由海水白点虫(Cryptocaryoniritans)引起,其生活史及寄生情况与淡水鱼的白点虫(...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稀土壳聚糖螯合盐(RECC)对水产颗粒饲料性能的影响。根据鲫(Carassiusauratus)鱼苗的营养需求配制4种类型的RECC试验日粮,即1号饲料(0.00%)、2号饲料(0.08%)、3号饲料(0.16%)和4号饲料(024%)。测定4种饲料的粉化率和溶失率。结果显示,添加稀土壳聚糖螯合盐后可以降低饲料的 粉化率,饲料中添加0.16%的稀土壳聚糖螯合盐效果尤其明显(P<0.01);在饲料中添加RECC可以显著降低饲料的溶失率(P<0.05),并可以提高和改善水产颗粒饲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叶黄素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叶黄素对七彩神仙鱼体色和生长的影响,在"牛心汉堡"饲料中分别添加0、50、100、200、300和400 mg/kg叶黄素,饲喂初始平均体质量(10.3±0.3)g的七彩神仙鱼8周。结果显示,添加叶黄素50~200 mg/kg,对鱼体增重率无显著影响,但添加量达200 mg/kg后,饲料系数显著增大,添加量达300 mg/kg后,增重率显著降低。在养殖4周、8周时,鱼体皮肤亮度(L*)无显著变化,皮肤黄度(b*)和叶黄素含量随叶黄素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8周时,各叶黄素添加组的皮肤b*值和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4周时,当叶黄素添加量达300 mg/kg后,皮肤b*值(4周、8周)和全鱼叶黄素含量(8周)趋于稳定;4周时,各处理组间的皮肤红度(a*)无显著差异;8周时,当叶黄素添加量达100 mg/kg后,皮肤a*值显著降低;饲料中添加300 mg/kg叶黄素显著提高了七彩神仙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叶黄素可有效改善七彩神仙鱼体表黄色,提高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但高添加量的叶黄素会降低鱼体生长性能,七彩神仙鱼饲料中的叶黄素添加量建议为200~300 mg/kg。  相似文献   

14.
<正>引起黄颡鱼体色变化的原因很多,包括黄颡鱼种质和体质、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养殖密度、病害侵袭、消毒剂及药物使用以及出水应激等方面,本文仅针对黄颡鱼养殖过程中饲料导致体色变化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配方调整方案,为黄颡鱼饲料的科学配制提供参考。一、黄颡鱼体色变化黄颡鱼在自然条件下的体色特征为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体侧有2纵及2横的黄色细条带  相似文献   

15.
水产饲料着色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传统的粗放养殖发展到现代的集约工厂化养殖,再加上配合饲料的广泛应用,造成畜禽及水产养殖鱼、虾等的肉品颜色失去了天然鲜艳美观的色泽,使它们的加工制品失去了原有的风味,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添加一些增色物质希望改变这种情况,这样着色饲料添加剂(即着色剂)便在饲料工业发展中悄然兴起。着色剂是改善养殖动物肉质和饲料色泽的添加剂。可以对水产动物进行视觉刺激,增进摄食;可以改善动物的体色或肌肉的颜色,使其接近天然产品的色泽,提高其商品价值,着色剂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后者。 1.着色剂的来源及利用 很多动物和植物…  相似文献   

16.
野生的黄颡鱼具有亮丽的黄褐体色,但随着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鱼类摄食天然饵料的机会越来越少,鱼类体色通常发生变化,而配合饲料本身类胡萝卜素含量低,造成养殖鱼类体表或肌肉色泽变差。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体色呈青灰色,价格较消费者青睐的黄褐色黄颡鱼低,其商品价值受到影响。在黄颡鱼的养殖中,可以适当添加鱼类着色剂,在提高黄颡鱼体色的同时,也提升了黄颡鱼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由于人工养殖,尤其是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鱼虾类的养殖周期缩短,饲料中有效色源少且成分不稳定,导致鱼虾的体色常常成为棘手问题,即人工养殖的水产品的体色往往缺乏天然水产品所具有的健康色泽,从而使其商品价值大打折扣。如野生胡子鲶在天然水域中,体色多呈黄色、黄褐色不等,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其黄色逐渐褪去而变灰变黑;斑点叉尾鮰体色变红或变淡,甚至出现蜕皮、呈腐烂状等等。难免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另外,观赏鱼的体色也极为人们所重视。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物质,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15~25℃下,将平均体质量分别为792?27±48?89 g(大)、513?49±39?19 g(中)和185?59±25?51 g (小)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按5?5 kg/m2和7?5 kg/m2的密度,饲养在5 m×5 m×3 m网箱中,投喂冰冻玉筋鱼60 d,以研究不同规格和密度的圆斑星鲽在网箱中的生长、饲料系数和体色变化情况。整个饲养期间,圆斑星鲽日增重变化在1?77~4?24 g/d,其中大规格鱼的日增重最高(3?49 g/d),当水温为15~20℃时,日增重可达4?24 g/d;饲料系数平均为4?87,其中大规格鱼的最低(4?16),当水温为15~20℃时,饲料系数为3?55;密度对圆斑星鲽网箱养殖的生长情况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15~20℃时圆斑星鲽生长快于20~25℃时;网箱养殖圆斑星鲽体色逐渐接近野生鱼体色,无眼侧异常黑化的体色逐渐褪黑变白。研究认为,圆斑星鲽是一种适合网箱养殖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眼斑拟石首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俗称美国红鱼(red fish)、红拟石首鱼、黑斑石首鱼、黑斑红鲈、斑尾鲈(spot-tail bass)、红鼓鱼(red drum)、海峡鲈(channel bass)等,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拟石首鱼属,系暖水性、广温、广盐、溯河性鱼类。原产于美国东南海岸,我国台湾和青岛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别引进此鱼,目前已在我国南方以及北方部分地区大面积养殖,是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优良种类。本文简要介绍眼斑拟石首鱼全人工育苗技术。1 亲鱼成熟及产卵量1.1 …  相似文献   

20.
人工饲料驯养大口鲶的试验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口鲶(SilurusmeridonlisChen) ,俗称南方大口鲶 ,是长江流域大型肉食性鱼类 ,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易于驯养等特点 ,目前已成为名优品种重点开发对象之一。但其养殖规模受到饵料制约 ,且养殖成本大 ,为此 ,各地相继开展了大口鲶的人工饲料研究。本试验对南方大口鲶的饲料驯化、当年鱼种养成商品鱼等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明显效果。现详细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鱼取自华中农业大学自繁自育的南方大口鲶 ,体长为3.0~11.0cm ,平均体长为6.3cm。1.2试验条件本所鳜鱼基地水泥池 ,面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