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商品生产者浪费时间还是节省时间,从而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或有利地位,指出了商品生产劳动耗费都得到了完全的补偿,不存在得不到或超补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一个仁慈的、完全信息型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效率标准模型为基准,就不同预算约束下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的效率及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不同预算约束、经济人假设情况下政府供给的效率.在经济人政府假设下,不论软预算约束还是硬预算约束,政府提供公共物品都存在效率问题:会出现过多和过少的供给,从而产生公共物品的供给浪费或不足,政府难以提供最适的公共物品水平.  相似文献   

3.
周丽旋  彭晓春  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37-13940
目前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中往往仅考虑某一类生态服务功能,无法完全补偿区域外溢性生态服务的外部成本。针对此问题,从区域外溢生态服务复合性出发,选择河源市这一同时提供水源涵养、固碳、防洪抗灾等复合型生态地位的地区为案例,深入分析复合型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要点,包括复合型生态补偿额度核算、复合型生态补偿主客体及责任确定以及对应的复合型生态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玛纳斯县农民征地满意度为例,分析了玛纳斯县政府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程序、征地补偿分配以及征地补偿方式及由此引发冲突不断,导致大量群众上访的原因。得出玛纳斯县政府对征地补偿标准不满意;征地补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被征地农民对政府征地工作不满意等结论。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是解决农地撂荒、经营分散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矛盾的根本措施。加快农地流转市场化,建立规范的农地流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土地流转存在零租金现象,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基于此,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利用171份农户调研数据,从地块尺度研究农户转入耕地补偿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转入耕地以零租金为主,租金转入耕地比重非常低;尽管农地流转方式极不规范,但租金转入相对零租金转入正式,且零租金转入耕地比重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地块面积、平均经营地块面积、农业劳动力、人均种植业收入、房屋离集市距离及种植作物类型对农户转入耕地补偿行为有显著正影响,而对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有显著负影响,对其他变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芸豆花荚期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芸豆花荚期,中层叶片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上层叶片,再其次是下层叶片。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贡献的差异与各层叶片光合速率相关,去叶后,剩余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光合作用加强,具有一定的光合补偿作用,但这种补偿作用不能完全补偿去叶引起的损失,所以去叶总是导致减产,始荚期去全叶减产82.9%。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开始走上“仁慈饲养”牲畜之路,让家畜们在“生前”一直都以仁慈的方式被饲养,这样既博得了动物保护者的赞赏,又为美食家所喜爱。推销“动物福利”美国最大的有机食品零售商“全食”食品公司3年前曾推出一种“爱心”饲养的肉蛋产品,这种产品如牛肉、猪肉、鸡肉和鸡蛋等,不仅品质上乘,而且动物们在“生前”一直都以仁慈的方式被饲养,如此富有爱心的肉类一经推出就成为不少美国人的首选,从而使“爱心”饲养牲畜成为美国农牧业的发展趋势。如今,“全食”公司又计划推出一种贴有“关爱动物”商标的产品。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  相似文献   

8.
仁慈是亚当·斯密德性论的四种基本德性之一,它与正义都是促进他人幸福的德性。亚当·斯密的仁慈德性呈现出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斯密对仁慈德性的价值评价和其社会作用不对称;2.仁慈德性的自愿性与强制性的内在冲突。斯密仁慈德性的这种内在矛盾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农业生态受益者对农业生态保护者支付现金、农业技术、农业基础设施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补偿,称之为农业生态补偿.农民权益的保护是农业生态补偿的具体目标之一.目前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制度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在补偿方式、成果转化、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农业生态补偿的经验,丰富"内涵型"生态补偿方式、全面实现成果转化、完善监管制度,充分保护农民权益,进而更全面得发展农业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的土地通过征收变为建设用地,而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不受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通过纳什谈判理论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法,分析了在征地利益分配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行动选择和动机。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强势地位、农民高昂的维权成本、较低的维权成功率是导致农民在征地利益分配过程中,受益较少的原因。建议采取的解决方式:(1)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议价能力;(2)提升征地补偿标准,改进补偿方式;(3)完善信访制度,降低农民维权成本;(4)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收农村土地成为新增建设用地、扩大城市规模的主要途径。作为土地征收中的核心问题,土地征收中的补偿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热点,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已成为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分析我国土地征用补偿现状及我国现行的征地方法制度及缺陷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村征地补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谢宗棠  王生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82-6986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征地制度中耕地补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合理的耕地补偿体系应该包括耕地的经济产出价值补偿、社会价值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补偿3个部分,并通过耕地价值的多种分类法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了耕地补偿体系定量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2010年以来铜仁市所采用的征地补偿安置模式,主要有货币安置、社会保障安置、留地安置;分析了这些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如被征地农民就业安置难以实施,社会保障陷入困境,统一年产值区域与区片价补偿价格相差较大,留地安置适用范围小等。结合铜仁市实际,提出了完善征地补偿安置的方法,如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被征地农民子弟倾斜,加强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征地补偿安置模式。最后,将创新提出的预留农村建设用地安置模式、土地入股安置模式与原有的安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对各种安置模式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对比,为农村土地征收与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修正不同农作物的收益差异权重指数,运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主要运用等效替代法计算,其中采用城镇养老保险金修正参数代替基本保障价值,用农民农业生产效益参数代替农民就业工资水平,用区域粮食供需差额参数代替社会稳定价值;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在修正单位耕地面积生态当量因子的基础上,考虑生态服务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与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相关关系,运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计算。【结果】(1)评价模型客观地还原了耕地资源货币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可以实现不同区域耕地价值的评价与模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适用性。(2)实证研究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122.85万元/hm2,其中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5.74%、64.17%、30.09%。(3)以2010年为基准年,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82 555.20亿元,是四川省当年GDP的4.8倍,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量为436.12亿元,为当年GDP的2.5%。【结论】(1)耕地(保护)非农化利益主体的微观响应表明,中央政府不能被排除在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之外,其应该承担耕地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提供给耕地保护者,地方政府和非农用地企业要承担耕地非农化损失全部价值补偿。(2)耕地资源价值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性,建立耕地价值评价和修正体系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3)该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实践,研究结果为中央政府应承担耕地保护基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具体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耕地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改变传统耕地保护模式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苏州市稻田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稻田资源的社会价值构成,运用替代法、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方法,评估了稻田资源的社会稳定和保障等社会价值。结果表明,苏州市稻田资源单位面积社会价值量为413.97万元/hm2,是苏州市当年水浇地征用价格的13.8倍,社会价值总量为344.17×109元。其中,社会保障价值占主体地位,达66.04%,社会稳定价值占33.96%。在社会保障价值各分类价值中,养老保障价值所占比例最大,为84.60%,表明稻田资源对农民的养老保障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生活保障价值和就业保障价值所占比例分别为5.44%和9.96%。稻田资源社会价值的研究,对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建立稻田保护补偿机制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民意愿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川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613-5615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围绕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的争论也日渐增多,其中包括补偿标准低、补偿范围窄、补偿测算方法不科学及补偿项目设置不合理、劳动力安置困难等问题。基于此,并结合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农民现在的生活状态及人口素质情况,笔者在对桐城市新店镇北洼村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后总结出农民希望得到的失地补偿,并基于农民意愿提出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伴随着大量土地被征用,这引发了地方政府、农民和土地开发商三者的利益冲突。本文简要阐述了现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征地的现状,选用博弈分析方法,对农民与征地方的各种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剖析了在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开发商在征地补偿、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并提出了缓解矛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时丽艳  王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59-6661
针对失地农民经济补偿过低和安置不充分问题,以江北区为例,对征用补偿和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张,耕地资源面临着被过度占用的风险,耕地的锐减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国家制定了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以期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本研究从时间角度对广东省2000—2016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进行评价,从空间的角度通过构建PSR模型对广东省21个市2011—2015年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2000—2016年政策绩效呈阶段性上升的特点,2016年上升至最大值。在空间维度上,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粤东、粤西地区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方面取得较好的绩效成果,其中粤西沿海和粤西北山区实施绩效最好,而珠三角平原地区实施绩效较差。最后,在广东省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从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加大惠农力度、耕地提质、引入社会资金等四个方面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基于耕地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了耕地利用的效益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外部性下的耕地非农化机制.分析表明,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而构建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则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根本途径.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区内经济补偿和区际经济补偿运行机制、补偿体系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