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咪鲜安及其主要代谢物对常见水生动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正确评价味鲜安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毒性,采用静态试验法,研究了味鲜安及其制剂和咪鲜安的主要代谢物对泥鳅、湘云鲫和蝌蚪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咪鲜安制剂的毒性作用稍大于咪鲜安的;咪鲜安及其制剂对湘云鲫、泥鳅和蝌蚪的急性毒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蝌蚪、泥鳅、湘云鲫;咪鲜安(BTS 40542)及其主要代谢物(包括BTS 44595,BTS 44596和BTS 45186)对蝌蚪的毒性作用大于泥鳅的,其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BTS 45186,BTS 40542,BTS 44595,BTS 44596;在评价咪鲜安的生态环境效应时,不仅要注意咪鲜安母体及其使用制剂的残留与毒性,还要特别重视咪鲜安主要代谢物的残留与毒性.  相似文献   
2.
生物通风法修复柴油污染土壤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生物通风技术修复不同柴油浓度污染土壤的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各土柱中土壤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去除规律,并对影响柴油去除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经过3个月的生物通风后,初始柴油浓度为5(柱Ⅰ)、10(柱Ⅱ)、20(柱Ⅲ)、40(柱Ⅳ)g/kg的土柱柴油去除率为ⅡⅠⅣⅢ,柱Ⅱ的修复效果最佳,半衰期为60.05天,TPH最终去除率达65.3%;②挥发和生物降解作用影响土柱中柴油的去除,由于重力引起的向下迁移作用只对柴油在土柱中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三者共同作用决定各土柱不同取样口柴油的去除规律;③在实验过程中,各土柱土壤pH变化不大,初始柴油浓度越高土柱水分损失率越小;有效磷和速效氮含量均有所降低,柱Ⅲ降低率最大,分别为58.27%和31.87%,柱Ⅰ最小;土柱上层土壤中的酶活性要低于下层,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实验结果为研究各土柱中柴油的生物降解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废旧汽车拆解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Pb、Zn生物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废旧汽车拆解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采集某废旧汽车拆解厂汽车拆解区垂向0~100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对重金属Cu、Zn、Pb、Cr、Ni、Cd、Hg和As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和污染评价,并对土壤中重金属Pb和Zn的不同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废旧汽车拆解区表层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Cu、Zn、Pb、Cr、Ni、As污染,其中,Pb、Zn、Cu含量严重超标,呈现Cu、Ni、Pb、Cr、Zn、As多种元素复合污染的特性。同时,拆解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随土壤深度显著下降,但是,Pb和As的污染超标深度可达150 cm。拆解区土壤中可离子交换态的Pb含量最低,土壤pH值对各种形态重金属Pb的控制作用不显著,随着土壤垂向深度的增加,可氧化态和弱酸提取态Pb的比例迅速降低,残渣态Pb的质量分数逐渐提高,Pb的生物有效性下降。土壤pH对可Zn的生物有效性具有显著相关性,弱酸性土壤中以生物有效性高的形态Zn存在,中性土壤中以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Zn为主。  相似文献   
4.
土壤气相抽提技术修复柴油污染场地示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气相抽提(SVE)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石油类污染土壤修复工程中的原位修复技术,在广东某柴油污染场地开展SVE技术修复示范工程,探讨SVE技术对此类污染场地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经过3个多月的修复,土壤中总石油烃的最高去除率达64.88%,在试验进行50d后高浓度的挥发性有机物基本被去除,中低浓度污染物仍然存在,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氮含量与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作用相关。为缩短修复时间、降低成本,应将SVE与生物通风技术相结合,并采用相应的强化措施(如添加菌剂和营养物质等),以期获得更高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统计与总量控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统计是我国各级环保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总量控制是现代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制度;两者的实施,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我国环境统计与总量控制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两项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大宝山槽对坑尾矿库区及其周边地区地下水18个采样点水体中的重金属(Pb、Cu、Mn、As、Cd)含量进行研究,并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地下水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地下水的重金属致癌风险较高,化学致癌物(As、Cd)的健康风险值超出化学非致癌物质(Cu、Pb、Mn)3~5个数量级,致癌重金属As的风险值数量级在10-5的比例约为16.7%;该区域化学非致癌物健康风险平均值排序是Cu>Pb>Mn,其中大部分(比例大于94%)Mn和Pb的非致癌风险值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值(5.05×10-5 a-1).该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物的优先控制顺序为:Cd> As>Cu>Pb>Mn.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HRGC/HRMS)对白银市不同功能区土壤样品中的17种2,3,7,8-PCDD/Fs的含量进行了测试,探讨了白银市典型区域表层土壤中PCDD/Fs的来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银市各类表层土壤中17种2,3,7,8-PCDD/Fs的I-TEQ浓度范围为0.42~8.56pg(I-TEQ)·g-1,均值为2.28pg(I-TEQ)·g-1,其中,工业区土壤中PCDD/Fs含量为0.42~8.56pg(I-TEQ)·g-1,均值为3.37pg(I-TEQ)·g-1;城市生活区PCDD/Fs的含量为0.50~1.83pg(I-TEQ)·g-1,均值为1.31pg(I-TEQ)·g-1;农业区含量为0.49~1.33pg(I-TEQ)·g-1,均值为1.01pg(I-TEQ)·g-1;两个背景点PCDD/Fs的含量分别为0.60和1.10pg(I-TEQ)·g-1。研究区域内PCDD/Fs的含量呈现工业区〉城市生活区〉农业区〉背景区的趋势,高氯代的PCDD/Fs异构体对土壤中二恶英毒性当量的贡献率较大。  相似文献   
8.
湘江流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湘江长株潭段共采集了6个底泥样品,监测了Cu、Pb、Zn、Cd、Ni、Cr、As、Hg8种重金属元素,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湘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湘江长株潭段底泥受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Cd〉Zn〉Cu〉Pb=Ni〉Hg〉As=Cr;金属污染物对湘江长株潭段构成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Hg〉Pd〉Cu〉Zn〉As〉Cr,其中Cd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对于评价效果,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所反映的情况有所差异,原因主要是参比体系及参比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氮消费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能  许振成  彭晓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32-10334
通过分析1981~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氮年消费量的趋势变化,并进行ARIMA模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以揭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家庭食物氮消费的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氮年消费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处于轻微的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居民食物氮消费量仍然保持持续上升状态,并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洪鸿加  陈志良  彭晓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91-11794,11797
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珠江口地区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4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判读,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数量方法分析了珠江口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珠江口处于典型的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类型变化明显,并呈现出较强的时空分异特征。15年来,耕地和林地面积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建设用地长势强劲。②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显示,除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外,景观类型的其他几个景观指数的差异性很大,尤其1990~1995年变化最为明显。③景观水平的格局指数显示,1990~2005年间珠江口地区景观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斑块数量显著增加,各种景观指数表明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