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宁夏5个产区的酿酒葡萄为原料筛选可以降解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且具有优良酿酒特性的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酿酒酵母。初筛试验获得了10株酵母,复筛试验以EC作为唯一氮源筛选出6株EC降解能力较好的酵母菌株,最后通过产气试验和耐受性试验筛选出了2株发酵性能较好的菌株。经过18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后确定这2个菌株为酿酒酵母。使用筛选出的2个菌株发酵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并以商业酵母作为对照,测定其理化指标及EC含量;再通过GC-MS分析其香气物质并结合感官评价最终筛选出具有优良酿酒特性和降解EC功效的红葡萄酒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NXSC2和白葡萄酒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NXSC1。  相似文献   

2.
生产具有良好感官特性和保健价值的葡萄果露酒有利于葡萄酒行业多样化发展,推动相关内容的研究,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风味和保健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市场活力。从葡萄果露酒的定义、调味工艺、主要原料及其关键化学物质和保健作用等方面阐述目前葡萄果露酒产品的研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福建地区葡萄自然发酵酵母菌组成的差异进行分析,明确福建主要酵母菌种类,为酿制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葡萄酒提供优良菌株。【方法】采集夏黑、刺葡萄和玫瑰香葡萄自然发酵不同阶段[发酵前期(7 d)、中期(15 d)和后期(25 d)]的发酵液进行酵母菌分离,采用WL培养基进行酵母菌表型性状鉴别,挑取代表性菌株进行DNA提取及26S rDNA D1/D2鉴定,分析不同发酵阶段酵母菌的组成差异。通过测定相同发酵条件下的酒精度、总糖、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对酿酒酵母的酿酒性能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不同品种葡萄自然发酵的发酵液中共分离获得114株菌株,根据其表型鉴定为18个不同的表型类群。进一步通过酵母菌的26S r DNA D1/D2区序列测序,可将114株酵母菌菌株划分为18种,包括拜耳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bailii)、双孢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bisporu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不同品种葡萄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类和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刺葡萄A有10种、刺葡萄B有11种、夏黑A和玫瑰香均为7种、夏黑B有8种。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出现在刺葡萄A、玫瑰香和夏黑B发酵前期,且所占比例最高,分别达100.00%、50.00%和40.00%;盔形毕赤酵母(Pichia galeiformis)是夏黑A和刺葡萄B发酵前期的优势菌;在不同品种葡萄自然发酵中期均含有泽普林假丝酵母(Candida zemplinina)和盔形毕赤酵母;刺葡萄A、刺葡萄B和夏黑B发酵后期的优势菌为盔形毕赤酵母,所占比例分别为40.00%、55.56%和71.43%;酿酒酵母在夏黑A、玫瑰香和夏黑B发酵中期开始出现,直到发酵后期,均占有较大比例,分别为66.67%、42.86%和14.29%。初步葡萄酿酒发酵表明,酿酒酵母VMH-M042的酿酒性能(酒精度12.5%、总糖含量76.0 g/L、还原糖含量40.5 g/L、总酸含量5.6%)优良。【结论】福建地区不同品种葡萄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资源丰富,区域性差异明显,特异性资源较多,其中酿酒酵母VMH-M042在葡萄酒发酵中表现出较优良的酿酒性能,可为南方葡萄酒酿制提供丰富的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酵母发酵有机微量元素中的芳香物质及对海兰褐商品代蛋鸡产蛋性能、蛋品质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联用(GC-MS)检测鉴别酵母发酵有机微量元素中的物质;同时选用360日龄健康海兰褐商品代蛋鸡60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添加不同水平(0、0.5、0.75、1.5 kg·t-1)的酵母发酵有机微量元素,进行为期9周的饲养试验,分析酵母发酵有机微量元素对蛋鸡产蛋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发酵有机微量元素中含有28种能够让动物对采食表现出喜爱和愉悦感的物质。随着酵母发酵有机微量元素添加量的增加,蛋鸡的产蛋率、平均蛋重、哈夫单位、蛋黄指数随之提高,料蛋比、破蛋率随之降低。说明酵母发酵有机微量元素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的5株苹果酒酵母融合子进行发酵性能研究,以选育出适合苹果酒发酵的高质量酵母。[方法]通过测定酒液的糖度、酸度、透光率、酒精度和香气成分,分别对菌株的发酵能力、沉降性、产酒性能以及产香性能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菌株21#的发酵速度、降糖能力和产酒能力最高,较其他菌株发酵的苹果酒香气物质成分也更多。[结论]菌株21#具有应用于苹果酒发酵的潜能,可作为苹果酒酿造的专用酵母。  相似文献   

6.
不同树龄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葡萄树龄与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葡萄酒相关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WL营养培养基,对分离自华夏长城葡萄酒厂葡萄生产基地、不同树龄(2,3,5年)西拉葡萄自然发酵液的240株酵母菌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240株酵母菌共分为5个WL营养类型。结合酵母菌菌株5.8 S rDNA-ITS区基因序列分析,不同树龄西拉葡萄自然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共有5种,分别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 kluyveri)、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lavescens)、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不同树龄西拉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类及其比例是变化的。【结论】用树龄较高的葡萄发酵,可加速发酵的启动,缩短发酵周期,同时有利于性状优良野生酿酒酵母菌株的筛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固定化酵母发酵产酒精的效果。[方法]通过比较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的酒精度、酸度和糖锤度,分析它们在产酒精、酸度和糖锤度变化方面的差异。[结果]固定化酵母在发酵过程中初发酵时间比游离酵母初发酵时间短,发酵的速度比游离酵母发酵的速度快。在12 d的发酵时间里,固定化酵母发酵产酒精比游离酵母发酵产酒精的酒精度高将近50%。固定化酵母发酵液的酸度变化比游离酵母的酸度变化小,发酵液的酸度比较稳定,对产酸杂菌的抵抗能力更好。固定化酵母发酵比游离酵母发酵更彻底,时间更短。[结论]固定化酵母发酵比游离酵母发酵更优越。  相似文献   

8.
研究低醇山葡萄酒的发酵工艺。以山葡萄"左优红"为原料,采用传统发酵工艺,通过控制糖的添加量使山葡萄酒的酒精度达到6%vol。采用正交试验对低醇山葡萄酒发酵工艺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通过单因子试验调配低醇山葡萄酒的适合口感;通过感官评价确定影响低醇山葡萄酒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发酵温度酵母添加量发酵初始pH,最佳因素组合为发酵温度25℃、酵母添加量0.2‰、发酵初始pH 3.4。通过单因素试验,当糖度为40g/L、pH为3.4时,得到色、香、味俱佳的低醇山葡萄酒。  相似文献   

9.
对固定化酵母生产合水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果酒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以酒精度、感官评价、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初始糖度、二氧化硫添加量、固定化酵母添加量、发酵温度对合水粉葛果酒生产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糖度24%,二氧化硫添加量80 mg/L,固定化复合酵母以0.3%葡萄酒干酵母为主发酵菌种、配合0.04%生香干酵母和0.06%酿酒高活性干酵母,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7 d。在此条件下,合水粉葛果酒的酒精度为13.3%,感官评分91分,总黄酮含量244.52 mg/L。  相似文献   

10.
用自选xjd-2酵母和法国酵母D254酵母酿酒,对葡萄酒进行理化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xjd-2生长繁殖快、酵母发酵力强,对葡萄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在含糖〉400g/L、SO2〉200mg/L、酒度〉15%、含酸量〉15g/L的葡萄汁中发酵;并能在10~35℃温度下发酵,温度适应范围广;与法国酵母D254相比发酵速率和适应能力几乎一致。且该酵母发酵的葡萄酒具有澄清、口味纯净柔和、酒体协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山葡萄酒酵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葡萄优良品种的内源酵母菌群中,经筛选驯化得到的“左山-”菌样,其发酵性能达到对照标准,且在不同发酵基质,不同浓度SO2处理及低温条件下,均能迅速触发酒精发酵并最先达到旺盛发酵。这些特性有利于特定条件下酵母的人工添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广西毛葡萄产区野生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及分布研究,明确毛葡萄产区主要酵母种类及分布规律,为当地酿酒酵母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方法]从葡萄果实表面和果实自然发酵汁中分离、纯化野生葡萄酒相关酵母,利用WL培养基对分离获得的酵母菌株进行分类,从每一类型中选取代表菌株进行26S rDNA基因测序鉴定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葡萄果实表面及自然发酵汁中共分离获得180株酵母菌株,根据菌株在WL培养基上的颜色及菌落形态差异将180株酵母菌归为5类.2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株代表菌株分属于6个属9个种,分别为:汉逊酵母属的Hanseniaspora thailandica、H.opuntiae、H.occidentalis和H.guilliermondii;毕赤酵母属的Pichia pastoris;伊萨酵母属的Issatchenkia terricola;酿酒酵母属的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aturnispora属的S.diversa和红酵母属(Rhodutorula,未鉴定到种).葡萄汁自然发酵过程中由H.thailandica启动发酵,随后出现Hthailandica、H.opuntiae、H.occidentalis、H guil liermondii和S.diversa,最后由S.cerevisiae逐渐主导并控制发酵.[结论]在广西都安县毛葡萄产区生态环境中存在6个属9个种的葡萄酒相关酵母菌,其中H.guilliermondii是毛葡萄果表优势酵母菌种;在毛葡萄自然发酵汁中存在汉逊酵母的4个不同种及S.diversa和S.cerevisiae,随着发酵环境的变化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葡萄酒相关酵母的发酵能力及产酯能力,筛选具有更高产酯能力的非酿酒酵母,为采用本土野生酵母混合发酵酿制具有地区特色的葡萄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西部地区分离到的分属6个属7个种[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uva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flave-scens)、异常毕赤酵母(Pichiaanomala)、星形假丝酵母(Candidastellata)、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orientalis)和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kluyveri)]的7株葡萄酒相关酵母菌株为材料,以霞多丽葡萄汁为培养基质,采用单酵母菌种接种方式进行发酵,通过测定不同发酵时期的酵母细胞数量及发酵液残糖量评价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能力,并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发酵产物中的4种酯类物质浓度.[结果]酿酒酵母的发酵能力显著高于6种非酿酒酵母(P<0.05,下同),20℃发酵10 d后,酿酒酵母发酵液中的残糖量为3 g/L,酵母细胞数107~108个/mL,酒精度可达11.6%(v/v),葡萄酒pH为3.33;而6株野生非酿酒酵母菌株酿制的葡萄酒在酒精度、酵母细胞数及总失重方面均低于酿酒酵母;不同酵母菌种的产酯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克鲁维毕赤酵母产乙酸乙酯浓度为50.20μg/mL,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产4种酯的浓度均显著高于酿酒酵母,异常毕赤酵母产乙酸乙酯及乙酸异戊酯浓度(162.00和0.732μg/mL)显著高于酿酒酵母(1.36和0.245μg/mL).[结论]克鲁维毕赤酵母、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和异常毕赤酵母可显著提高发酵终产物中某些酯类物质的浓度,因此可采用酿酒酵母与高产酯非酿酒酵母按不同接种量和接种时间混合发酵,使酯类物质浓度显著提高,赋予酿制葡萄酒特殊的水果香气及花香,酿制具有地区特色的葡萄酒.  相似文献   

14.
拮抗细菌R26发酵滤液对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拮抗细菌R26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26发酵滤液能抑制灰葡萄孢菌丝生长,EC50值为10.63μL/mL;经R26发酵滤液(40μL/mL)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体形态发生明显变化;R26发酵滤液能抑制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并能抑制芽管伸长,当浓度达80μL/mL时,对灰葡萄孢菌产孢量的抑制率达57.51%。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发酵型松子酒的工艺,为松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松子、高粱、小麦、玉米为发酵原料,采用酵母和根霉为发酵剂,通过试验初步得到最佳发酵工艺。对不同的原料进行配比,以复配、不同发酵剂添加量、不同后发酵时间为发酵工艺研究参数,采用酒精度和感官质量为评价指标优化松子酒的制作工艺。[结果]当原料比为松子∶高粱为2∶8,松子酒的酒精度为29°,感官综合评分为78.48。采用根霉与酵母作为发酵剂,添加量为0.5%,后发酵10 d,经蒸酒、过滤、澄清可得到质量较高的松子酒。[结论]试验表明,松子与其他原粮进行复配发酵产生的制品酒精度为38°,风味、口感、颜色均较好,具有一定的松子独特味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发酵方式发酵苹果酒的理化性质和挥发性成分以及感官风味进行研究,为苹果酒的生产和香气调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WLS21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YN6发酵苹果酒,设置WLS21、YN6纯发酵及WLS21和YN6顺序发酵、同时发酵4种发酵方式,发酵9 d,发酵过程中每天取样称重法测定酒液CO2产量,手持折射仪测定酒液糖度,pH计检测酒液pH,平板计数法统计酒液中的酵母生物量,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4种苹果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采用气相色谱(GC)对最终苹果酒的酒精度进行检测,并对4种苹果酒进行感官评价。【结果】WLS21纯发酵的发酵趋势与WLS21和YN6同时发酵相似,产CO2及降糖速率均较快,糖度均由起始的13.50%降至4.60%左右,最终苹果酒酒精度分别达到6.06%和5.67%;YN6纯发酵与WLS21和YN6顺序发酵的发酵速率均较慢,发酵结束时糖度分别为8.80%和5.27%,最终苹果酒酒精度...  相似文献   

17.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美乐葡萄为原料,用LAFFORT ZymaFlore FX10、ZymaFlore F15及ActiFlore F33三种常用商业酵母对酿酒葡萄进行发酵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方法测定其香气成分,筛选出适宜美乐发酵的商用酵母,为该地区葡萄酒酿造中商用酵母的选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麦芽汁、火龙果、葡萄、菠萝组合的复合果汁,通过果酒酵母和异常维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混菌发酵得到一种具有红酒风味特征的复合果酒。[方法]以红酒风味指标为标准,测定发酵酒的酒精度、还原糖、总酸等理化指标,以及乙酸乙酯、高级醇、有机酸等主要风味物质,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复合果酒的主要风味特征指标符合红酒风味标准,酒精度为10.5%(体积比),混菌发酵比果酒酵母单菌发酵更快,酒中乙酸乙酯含量提高了32.10%,达50.55 mg/L,高级醇含量提高到251.09 mg/L,总有机酸降低到4.94 g/L。[结论]通过混菌发酵复合果汁获得具有红酒风味特征的复合果酒,这为南方水果的复合果酒酿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巨峰葡萄自然发酵不同阶段酵母菌的组成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巨峰葡萄发酵不同阶段的发酵液,通过酵母菌的分离、纯化、WL培养基的鉴别培养、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以及显微细胞形态观察,对酵母菌进行初步的表型分群,挑选不同表型群的代表菌株进行DNA的提取以及26S rDNA D1/D2基因扩增和测序分析。共得到64株酵母菌,经过对获得酵母菌菌株的表型鉴定得到14个表型群,通过26S rDNA基因测序、比对,酵母菌最终鉴定为3个不同的酵母菌种群,分别为假丝酵母、路氏类酵母和酿酒酵母。其中发酵前期包含的酵母菌种群是假丝酵母(64%)和路氏类酵母(36%);发酵中期包含假丝酵母(10%)、路氏类酵母(5%)和酿酒酵母(85%);发酵后期则包含路氏类酵母(43%)和酿酒酵母(57%)。结果表明,发酵不同阶段的优势酵母菌种群是存在差异的,酿酒酵母在发酵的中后期均占优势,假丝酵母仅在发酵的前中期存在且只在前期占优势,路氏类酵母在发酵的各个时期均有发现,但发酵后期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20.
张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5,(12):200-202
[目的]为加强秸秆的利用效率,拓宽秸秆的利用空间,从根本上探究玉米秸秆的发酵过程。[方法]试验以3种不同处理腐熟秸秆,研究不同发酵时间对玉米秸秆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添加一定量的鸡粪或酵母作为发酵辅料,可显著增加玉米秸秆的容重,改变秸秆的孔隙度。处理2和处理3在物理性质和EC、p H及缓冲容量上差异不显著。添加发酵辅料后N、P、K、C的成分比例发生变化,但处理2和处理3在发酵到第35天,表现出相同的效果。[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加入酵母和鸡粪对玉米秸秆发酵具有相同理化性质,酵母有利于玉米秸秆的发酵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